怎樣督促高二學生在家自律學習呢?

智慧vs高考數學


這還是孩子的自律問題,如何教育和培養自律能力呢?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做作業要大人守著,電腦一玩一整天,睡覺、吃飯、上學都得催,總之,大事小事,都得大人看著,否則,別指望他能自己做好。”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表現。不止孩子管不住自己,大人也是一樣:想減肥,管不住嘴;想運動,邁不開腿,想早睡,還是躺在床上刷起手機…史蒂芬·柯維曾在書中提到:“不自律的人就是情慾、慾望和感情的奴隸。”每個人的人生高度,和自律密切相關。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自律?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自己設下的目標。心理學上有個特別有名的棉花糖實驗,讓4歲的孩子待在一個房間,告訴他們,棉花糖可以隨時吃,不過,如果等到實驗人員回來再吃,就可獲得更多的棉花糖。實驗開始,有的孩子立即大口吃掉;有的堅持了一會,最後沒忍住;有的孩子不斷用唱歌、自說自話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堅持到最後,得到了更多棉花糖。實驗結束後對這些孩子跟蹤調查發現,能堅持的孩子明顯比其他小孩更優秀,更受人歡迎、工資更高等等。而那些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人際關係較差、不善於應對壓力、注意力不夠集中……自律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不自律的人痛苦卻大同小異。

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賴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歡玩不想寫作業……和他們說自律,似乎很難。不過,這並不代表父母可以忽視孩子的自律能力。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需要父母從小培養。

培養孩子自律性的幾點建議:

1.制定合理的家庭規則。

 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對於孩子而言,自律最開始源於家庭規則建立。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比如看電視、吃糖果,這時候就需要來自父母的“他律”。比如孩子想要玩iPad,那麼就規定時間,和孩子講好每次只玩15分鐘,時間到了後,就讓孩子去做別的事,如果孩子還鬧著要再玩一會,父母也別輕易放棄執行。通過制定符合孩子認知水平的規則,讓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每個人的行為必須在一定的規則和邊界內。

 2.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在自律的反面,有個詞叫拖延:“作業週一交,我明天晚上再完成”,“爸媽還沒催,我再多玩會手機”,“沒事兒,再睡會,上學應該不會遲到”,“反正不急……”成人眼裡,孩子經常有一種主觀拖延現象,總是推遲應該完成的事情,顯得拖拉磨蹭。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導孩子養成有效地管理時間、高效地利用時間的好習慣。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制定時間表,比如當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願意做的事情時,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規定時間內做完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3.先“苦”後“甜”,延遲滿足。

 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當引導孩子按照先“苦”後“甜”的原則做事情,教會孩子先將享樂推遲,先完成自己的小目標,再去“享受”。不要總是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要求或慾望,給他們一個等待的時間或是通過做事情來交換,這是一個意志力鍛鍊的過程,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抵禦誘惑的能力。比如已經上學的孩子,讓他放學回家先做完功課,再去玩。或者帶孩子逛商場,孩子總是要這要那,那麼出門之前,父母就該提前告訴孩子“一次只能買一樣”,其他東西等到下一次再買。這個等待的過程中也能讓孩子逐漸學會自我控制,學會等待。當然,如果父母承諾了,就一定要兌現。

 4.孩子的自律,根源在於父母。

不自律的家長很難教育出自律的孩子。試想如果我們小時候,一個吸菸酗酒通宵麻將的大人,反覆對你說:“你要多看點書”、 “你怎麼就知道玩”......這樣的“言教”對孩子來說,毫無說服力。家長是孩子學習的一面鏡子,父母的生活毫無自律,行為缺少基本的自控力,孩子極有可能有樣學樣。畢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過“身教”這兩個字。日本藝術家山本耀司的一席話激勵過無數人:“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

  總之,那些懂得自律的孩子,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教育感悟與自主學習


高二學生已經有自己的主見了。安排時間之前,家長可以跟孩子多溝通,表達雙方的想法,根據孩子的想法,家長的希望制定出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的時間表。有條件的家長可參與一部分一起執行。把緊張的學習氛圍轉化成輕鬆的家庭氛圍。


GraceFanFan


給他看二張圖,一張迪拜豪華遊,另一張你隨便選,讓他清楚他未來生活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