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古镇,大同边塞,因军而显,因商而盛,曾有"茶马古道"之称

山西古镇就是特别多,全国著名的也不少,平遥古城就不说了,其它那些有名气、能拿的出手的古镇也不下十几个。究其原因,我想就山西古镇的整体而言,其来由主要得益于山西曾是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之缘故吧!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是强盛的晋商孕育了山西特有的晋商文化、是发达的晋商打造了它那令世人称羡的众多古镇,但也有个别例外的,它们除称雄一世的晋商影响外,还由于其它原因而发迹而成古镇的,为此小编今天其它不讲,专门给大家介绍一个有别于其它地方、且传奇而繁华的古镇。

这个古镇就是位于那山西的最北端,与内蒙古兴和县、河北怀安县相接相邻,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称、一个叫新平堡的古镇,这是一个远离现代都市喧嚣,但不失繁盛且充满激情的边关要塞和浓浓商贸风情的古镇。

山西一古镇,大同边塞,因军而显,因商而盛,曾有

新平堡古镇隶属于大同市管辖的天镇县,在古代因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相接壤,其历史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历代为战略要地,属大同之边塞,因驻军而显赫,因商贸而繁盛,一路称之为"茶马古道“。

一,扎兵营驻军使新平堡"建立“了起来

历史悠久的新平堡因军而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时的新平堡,比较单一主要用作屯军之所,此地因地处坦途要地,历朝历代在新平堡镇建有大规模军事设施,境内存留有赵、汉、北魏、明四代长城近50公里,其中以明长城为多,保存居全省前列,边墙军堡、边墩、烽墩、敌台、控军台、炮台等都有较完整的实物。明代隶属九边重镇大同,因与蒙古部落战争频繁,修长城、筑堡障,据史料载,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明朝军队在此筑土堡,驻新平路分守参将,隶属于大同镇。直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将天成卫、镇虏卫合为天镇县后,才开始由天镇县管辖。所以,“先有新平堡,后有天镇城”这句话就成了新平堡人的骄傲。

山西一古镇,大同边塞,因军而显,因商而盛,曾有

二,建马市交易使新平堡"兴盛“了起来

新平堡因商而盛,历史上就有发达的商贸业。

尽管新平堡是兵营、驻军为主,但由于这里大部分时间处于和平年月,再加上地处三省交界,是边关要塞,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等民族混居之地,所以这里各民族交易融合必然是大势所趋,这样,一个古镇也就在这种环境中悄然兴旺起来了,据史料记载,明代隆庆四年(1769年),新平堡被确定为国家级蒙汉马匹交易市场。这个市场直到明祯三年结束,至今还有东马市口、西马市口两个地名。

随着新平堡马市的兴盛,以及军民的混居,从而也大大促进了其它商货的兴盛,我们不妨从古镇的布局上看,就略知一二,据新平堡镇当地人介绍:新平堡城周长3千余米,高9米,设北、东两门,北称新远门,东称拱化门。城门上均置关楼,东南角置文昌阁(今已不存)。城内布局以主道十字街式并分布南北纵横十六小街。即人们常说的四通八达,这是典型的长城城堡布局,它既方便于出行,又考虑到军事作战的需要。北、东街主要为商号店铺,西街为守备府第。

山西一古镇,大同边塞,因军而显,因商而盛,曾有

现在我们若路过街玉皇阁下,十字相交的道路向四面延伸,道路两边是新旧交错的建筑,走在其间,我们就能感受到有浓郁明清特色的建筑,欣赏着那些保存完好,具有原汁原味的木雕和砖雕工艺。

在堡内南街向东的小巷里,有一座保存较为完整,透着古韵的高墙大院,据说是总兵马芳官邸。此院约建于明嘉靖年间,大门作硬山式顶,门的两侧竖立着精美的花样砖雕。大门内为小天井,迎门是一座砖雕照壁,上面精致的砖雕可谓穷极工巧,赏心悦目。

因为新平堡曾是一座重要的兵营,所以除了总兵宅院,在西街的北面还有一处同样建于明嘉靖年间,保存也还完好的“镇虏卫”守备暑衙,也是高墙大院,其门也有垂花砖雕,内也是一座照壁,只是上面的砖雕远不如总兵府的精美。

山西一古镇,大同边塞,因军而显,因商而盛,曾有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讲,新平堡既是一座军戍堡寨,也是边境贸易的一大处所。这样的古镇在山西,乃至我中国也是为数不多的,更是极具魅力和传奇的,为此早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新平堡镇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2011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2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2015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