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长两短”会跟意外祸事或人的死亡“挂上钩”呢?

西安晚报


"三长两短”在过去,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跟死亡和灾难挂钩。现在,这个口头词很少用。现在实行火化,骨灰盒代替了棺材,死亡是归西的说法,把火葬场建在城市西边,“归西”就是这个意思。


自然风161212381


  生活中,人们常用“三长两短”指意外发生的祸事。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曰:“倘有三长两短,你取出道袍穿了,竟自走回,那个扯得你住!”

  “三长两短”也特指人的死亡。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十六回曰:“将来我有个甚么三长两短,侄少爷又是独子,不便出继,只好请侄少爷照应我的后事,兼祧过来。”张爱玲《琉璃瓦》:“爸爸!爸爸!你要有个三长两短,可怜你这苦命的女儿,叫她往哪儿去投奔?”

  长、短本是形容物体长度的,为何会跟意外发生的祸事或人的死亡“挂上钩”呢?这或许与“三长两短”一词的来源有关——

  一说与棺木有关。《礼记·檀弓上》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对此,唐代大学士孔颖达解释说:“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著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原来,古时棺木不用钉子,而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人只有死了,才能与“三长两短”的棺材联系在一块。所以,在形容人们意外发生不幸时,常用“三长两短”来暗指有性命之忧。衽,原本是指衣服的缝合处,这里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后来,人们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渐渐被淘汰了,而三长两短地捆棺材的皮条也随之消失。但是,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使用。

  另一说与五把名剑有关。《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磐郢),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其中胜邪和鱼肠乃短剑,另三把乃长剑。这三长两短五把剑每次出现,都搅动风云,许多人因为这五把名剑而命丧黄泉,遭受意外之祸,因此,后世将“三长两短”作为灾祸、意外死亡的代名词。

  “三长两短”有时也被缩减为“长短”二字,但意思不变。《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木俊 2020年03月29日《西安晚报》


西安晚报


一个人遇到什么灾祸,他的亲人总会哭着说:“你要是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让我怎么活啊。”明朝范文若著的《鸳鸯棒.患惕》中有句说:“我还怕薄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

“三长两短”,一说是和棺木有关。《礼记.檀弓上》中记载“棺束,缩二,衡三,祍,每束一。”过去棺木不用钉子,用绳子或皮条把棺底与盖捆绑合在一起,横向捆三道,纵向捆两道,横向长,纵向短,“三长两短”来源于此。

棺木主要有六片木材拼凑而成,盖为天,底为地,左右为日月,前后两块称作彩头彩尾。因为是四方形的短木料合计共是四长两短,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称作“三长两短”。

另一说和欧冶子铸的五把宝剑有关。《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记载“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其中胜邪与鱼肠为短剑,另三把为长剑,这五把剑锋利无比,一出鞘必伤人,遇到有性命之忧,后世把这三长两短之宝剑引申为各种危及人生命安全所造成的风险。

当然最可信的是第三种说法,是在人死后,祭祀时点三柱香与二根蜡烛,三柱香长,二根蜡烛短,“三长两短”,活人是不会用到这些,只有人死后才会用到,所以“三长两短”后来指意外的事故与灾祸,特指人的死亡。


乡下老果


┃“三长两短”是汉语成语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

┃"三长两短”的来历

中国的成语有不少源于史实或寓言故事,也有源于生活习俗的。

第一种说法:“三长两短”是和棺木有关的,原由棺材的形状而引出。

●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凑而成,棺盖及棺底分别俗称天与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材。

●前后两块分别叫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总共是四长两短。

●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只称"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

第二种说法:出自《礼记·檀弓上》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

●现代话简述: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於此。

●衽原本指衣服的缝合处,此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

●此习俗发展到后来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

┃“三长两短”语法及实例

“三长两短”在句中常用作宾语或作定语,借指人的死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如下:

●明代范文若《鸳鸯棒.恚剔(huì chēn‘怨怒’)》:“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

●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万一些后再有三长两短,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

●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也有:“倘有三长两短,你取出道袍穿了,竟自走回,那个扯得你住!”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写道:要是万一李嫂子有三长两短,真是可惜!

●巴金《春》“万一海儿有个~,那我也活不下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三长两短”有时也被缩略成“长短”,意思不变。如:

●《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用“三长两短”造句(以〰代替)

●疫情期间一定要注意个人防护,以免发生〰的。

●哥哥离开家的时候奶奶嘱咐再三,生怕他有个〰。

●自从丈夫出远门后,她每天提心吊胆,就怕听到什么〰的消息。

●只身在外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若有个〰,怎么对得起父母呢?

●奶奶望着爷爷那虚弱的身体说:“你万一有个〰,我可怎么活啊!”


晓文随笔


三长两短有几个典故。1、棺材六块板,四长两短,棺材开盖就是三长两短,通常人死了进棺材,才把棺材盖盖上 。所以三长两短与死亡直接挂钩。2、祭奠亡者,灵台上两根蜡烛三支香,也是三长两短。


杨周彝


是因为和“棺材”有关。

棺材是由三块长条形的长板,加上两个“短”的板子(堵在两头),这时候就是“三长两短”了,此时再加上棺材盖订死就可以入土为安了。所以一直以来“三长两短”隐晦的表达死亡,或者说用好听的字眼(三长两短)替代或忌讳不好听的字眼(死)。这类还有很多近义词,“往生”、“驾鹤西去”“走了”“驾崩”“驾薨”等等,都是人们避免“死”这个字的衍生词。


精卫填


"三长两短"一说是和棺木有关的。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凑而成,棺盖及棺底分别俗称天与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块分别叫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计共是四长两短。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只称"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而在农村,人们对于棺材是十分忌讳的。尤其是老年人,对于棺材更是讳莫如深。因此三长两短,基本上就和死亡和重大意外画上了等号。


厌长廊


老话讲“人怕三长两短,香怕两短一长”

之前听老人讲过很多神话故事。其中这句话也有讲过,我就简单说说。

要说人最怕的莫过于死亡,古时人死亡后是要埋棺立墓(土葬)。这个棺乃是有六块木板(或者其他材质)组成,上下为天地,左右为日月。前后是四方形的短材,为彩头彩尾。“天木”是死后才盖。所以称为“三长两短”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总与不好的事情联系到一起的原因。



一颗苞米粒


这是因为在古代,“三长两短”是指棺材的捆缚方法!

人最忌三长两短,香最忌两短一长。

《礼记·檀弓上》对棺材的形制有这样的规定:“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孔颖达对这种形制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棺束:“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古时候的棺木没有钉子用,于是就用皮革将棺材和棺材盖捆束在一起,这就叫“棺束”。

缩二:“缩,纵也,纵束者用二行也。”纵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两道即可。

衡三:“横束者三行也。”“衡”和“横”是通假字,横的方向木板长,因此必须捆三道。

这就是“三长两短”最初的出处。到了后来,人们开始使用钉子将棺材和棺盖钉合起来,既方便又快捷,不仅“衽”被逐渐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绳也随之消失了。但是“三长两短”这句话却流传了下来,继续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只是再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作为死亡的委婉语使用了。另外,随着火葬制度的实施,连棺材都将会弃之不用,那时就更不会有人懂得“三长两短”的来历了。


画界小程


“三长两短”一说是和棺木有关的。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凑而成,棺盖及棺底分别俗称天与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块分别叫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计共是四长两短。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只称“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后来再加入意外、灾祸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