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知道《愚公移山》,但你知道列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嗎?

畫裡畫外的水之木


列子,姓列,名禦寇,戰國時鄭國人,老子與莊子之間承上啟下傳承人,被尊奉為“沖虛真人”。他安貧樂道隱居四十年,潛心著述。弟子及後學彙編其作為《列子》(又名《沖虛經》),至西漢僅遺八篇,共140章,由哲理散文、神話和歷史故事、寓言等組成。

列子修道九年即可御風而行(莊子於《逍遙遊》中曾有記載),常於春天乘風遊八荒,所過枯木逢春萬物生。他甘居貧苦,榮辱不驚。時人勸執政者子陽贈其十車糧食充飢,列子堅拒,向妻子解釋:“子陽今日聽人言贈糧,異日亦可因人言罪我!”後子陽於政變中被殺,黨羽受株連被殺,列子安然無恙。75歲卒。

愚公移山、夸父逐日、餘音繞樑、高山流水、杞人憂天……這些寓言故事均出自《列子》。


2許雲輝


列子(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禦寇,又名寇。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鄭國圃田(今河南鄭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後被尊奉為“沖虛真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學者、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列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歸同於老莊,被道家尊為前輩。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後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張瀧溪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飢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禦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可見列子是一個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的人





緣禦寒


愚公移山所表現出來的持之以恆、奮鬥不息的精神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種“韌”的精神,凡是不要先說不能,一切皆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