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被貶寫下的邊塞詩,既成經典,也勾起了人們一探大漠的好奇心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維到了洛陽,他毛遂自薦,獻詩給當時的中書令(位同宰相)張九齡,張九齡看了王維的詩,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次年便任命王維擔任右拾遺,這是一個諫官的職位,王維很高興,因為他又一次踏上仕途可以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負了。

然而,好景不長,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李林甫和張九齡爭權,時任中書令的張九齡被降為尚書右丞,而“奸相”李林甫出任中書令成為首席宰相。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這就意味著以張九齡為首的正直文人被打壓,而以阿諛奉承、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牛仙客等為首的奸臣登上歷史舞臺。張九齡的被貶,直接導致了經由他提拔、推薦的官員也多數被排擠。王維就是其中一員。這年秋天,王維被趕到了邊塞。

王維被貶寫下的邊塞詩,既成經典,也勾起了人們一探大漠的好奇心

當然,王維名義上不是貶官,因當時河西節度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慰問將士,並在河西節度使幕府兼任判官。在西行的途中王維寫下了一首著名詩詞,叫作《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被貶寫下的邊塞詩,既成經典,也勾起了人們一探大漠的好奇心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單車是指輕車簡從。屬國:在漢代稱那些仍舊保留其原有國號的附屬國為”屬國“;居延是一個地方名。詩人輕車簡從去慰問邊防將士,路經的屬國已過了居延。從詩句中可以得知,王維出使的地方比居延還要遠得多,居延這個地方已經夠偏遠了,但這還不是目的地,所以詩人的心情也不是很好。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蓬草被凜冽的北風吹斷了,身不由己地隨風飄去;那歸來的大雁直向胡地的天空飛去。這是王維在路上看到的景色,但他以徵蓬、歸雁自喻,暗示自己身不由已、命不由我。詩人到邊塞本就不情不願,心情也不好,所以當他看到徵蓬和歸雁時,他並沒有覺得很興奮,反而覺得自己就像這無根的蓬草、孤獨的大雁一樣,無根無萍,向著偏遠的地方而去。

王維被貶寫下的邊塞詩,既成經典,也勾起了人們一探大漠的好奇心

接下來是千古經典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如果直譯這兩句話就是“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但是這樣的直譯完全將詩人原本的意境都給說沒了。孤煙為什麼直?孤煙是指烽煙,唐代有烽侯,每日初夜,放煙一炬。據說氣象學上叫塵捲風,當風起時,可以見到有一股塵沙的煙柱如從地上冒出,然後不停地向空中伸展,形成一幅壯觀的奇景。落日為什麼圓?因長河流經涼州以北的沙漠,只能用“長”來表達,用長河的“長”來映襯落日的“圓”,在這個荒涼的地方讓人感覺到有一絲活潑又有點溫暖。由此也可看出,詩人是站在一個視野非常開闊的地方,所以他看到孤煙“直”、落日“圓”,把大漠的那種遼闊、空曠刻畫出來。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這裡有一問一答的意思,詩人獨行多日,終於見到了同僚,王維問他:都護在哪裡呢?“候騎”答:“都護在前面的燕然山呢!”

王維被貶寫下的邊塞詩,既成經典,也勾起了人們一探大漠的好奇心


王維寫下此詩時,才三十多歲,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開元年間,也正處於盛唐時期,雖然他遭受到挫折,被貶邊塞,但是王維並沒有完全消沉下去,建功立業仍是他人生的主要目標。雖然此詩在前兩句渲染的是一種失落失意的氣氛,但是當他在邊塞上看到孤煙“直”、落日“圓”這樣雄偉瑰麗的奇觀時,他的內心深受觸動,再沒有開始之時的淒涼情緒,反而表露出一種豪邁的情懷。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勾畫了一幅雄奇壯美的邊塞風光畫:大漠遼闊無涯,長河縱貫其中,遠方長河盡頭的地平線有圓而紅的落日,近處沙漠長河邊有直而白的孤煙。在這幅畫中,我們不僅感覺到了詩人內心的震撼,也讓我們這些後人讀到這首詩時有一種迫切目睹邊塞美景的心情,勾起了人們一探大漠的好奇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