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心学与儒学,这三者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刘树征律师


理学心学都是儒学,不同阶段的儒学。

最早的儒学就是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最初的。属于人乘宗教。明伦理,知礼俗,懂孝悌。仁爱。

后来理学,天理恒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理是什么?仁义礼智信,所以仁是天理。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不仅仅要爱护人,爱护长幼,还要爱护动物。爱护环境,因为这事天道的要求,所以宋一朝放生护生极为盛行。整个西湖都是放生池,后来南湖也是放生池。规定初八放生。宋的各种节日,都和放生有关。

后来心学,仁为内心之仁。所以不光要做好事情,还要守好心,持戒,所以心学下持戒修心的人特别多。

这三者格物致知的内容,所以都是儒家。


师长366


理学和心学是在儒家的一个思想派系,思想根源于儒家。这两派学说不是创造的,二十根据已有的思想明确的,因为两家都来自于儒家经典著作,也是对儒家思想的再明确。


鼓角争鸣ZH


联系:心学其实是理学的一部分。 区别:

1.范畴不同 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一切事物都以天理为依据,是天理的演化。宋儒把三纲五常等基本价值就说成天理,这里面有个问题,既然一切都是天理,那么善恶也都是天理。 心学是理学在处理普遍理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时,以...

2.强调侧重不同 心学强调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理学研究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子宁文字铺


儒学,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且唯一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宋明时期的儒学是 儒、 释、 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程朱学派发端于北宋周敦颐,他以儒学思想为主融合道学、佛学、,建立了一套综合探讨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人性、封建伦常等问题的哲学体系,提出“无极而太极”、“性”、“命”、“理”等范畴。其弟子程颢、程颐是这一学派的奠基人,开始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略为系统的“理气说”、“人性论”、“格物致知说”等。其四传弟子、南宋的朱熹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学说,亦吸取了北宋其他理学家的某些观点,使“天理论”、”住论”、“格物致知论”、“持敬说”等理论更加丰富和严密,完成了宋代理学集大成的历史使命。因此,后人把创立和完成这一理学体系贡献最大的二程、朱熹连在一起,合称为“程朱学派”。程朱理学共同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元朝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陆王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理学与心学都是儒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成果,理学探讨天人关系、宇宙万物,而心学则回归内心,认为“心即理”。



蒲公英壹號


理学,是中国大学教育中重要的学科门类,是指研究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科学。大学理科毕业后通常即成为理学士。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Stivesun


别看他们说什么,看他们做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