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什麼一個名垂青史,一個遺臭萬年?

歐羅旋945


先說觀點:

唐太宗和隋煬帝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兩人的個人能力和治政措施都有很多相似之處。至於歷史評價為何截然相反,其最大的原因在於,隋煬帝犯了和秦始皇一樣的錯誤,在很短的時間內使用了過多的民力,讓百姓生活困苦,從而失去民心。

01 兩人軍事功績相似,登位過程相似

唐太宗和隋煬帝在當上皇帝之前,都是能帥師伐國的大將。楊廣在二十歲的時候,就率領隋朝主力,南下消滅南陳,完成了統一。雖然實際上有高熲、賀若弼、韓擒虎等名臣良將的鼎力輔佐,但這份功勞是實打實的,不可否認。

至於李世民就更不用說了,南征北戰,掃平竇建德、王世充等隋末天下群雄。可以說,唐朝的一大半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因此,兩人在當上皇帝之前,功勳業績都是相當有說服力。而兩人的登基過程,也有驚人的相似。楊廣派兵將病危的隋文帝寢宮團團圍住,之後隋文帝駕崩,楊廣即位,這其中的過程眾說紛紜。

而李世民則是通過玄武門之變,逼他父親退位,從而當上皇帝。兩人都是通過非常規手段獲得皇位,這可能是由於隋唐時期的關隴貴族集團尚武氣息濃烈,故而採用相對激烈的方式來決定皇位歸屬。

02 兩人對外戰略相似

即位之後,隋煬帝和唐太宗都採用積極的對外擴張戰略。隋煬帝西面消滅吐谷渾,拓展疆域數千裡,東北方大敗契丹,並且三次征討高句麗。

唐太宗擊潰突厥,被尊為“天可汗”,向西再次打通絲綢之路,東北方向更是多次與高句麗作戰。

兩人對外的積極戰略,大幅度地擴展了隋唐時期的版圖面積,同時相當長時間內消除了遊牧民族對於中原地區的威脅,對於後來唐朝的經濟繁榮,起到積極作用。

03 隋煬帝濫用民力,唐太宗順應民心

兩人最大的區別在於內政方面,經過三百年的南北朝,隋朝統一之後,百姓迫切地希望穩定發展的局面。但是隋煬帝出於個人的好大喜功,在短時間內進行了多個大型工程。

包括開鑿大運河、興建東都洛陽,以及各處行宮等,耗費大量的國力民力,讓整個國家疲敝不堪。加上楊廣即位後,變得剛愎自用,不再聽取別人的意見,身邊開始聚集一些佞臣,很快失去了天下民心。

唐太宗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在位期間非常謹慎地使用民力,以恢復經濟為主,沒有興建太多的大型工程。當然這當中也沾了隋朝的光,隋朝的存糧在初唐時期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而隋唐大運河的紅利也在唐代開始顯現,為南北的經濟來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同時李世民廣開言路,諸如“以人為鏡”、“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等等觀點流傳千古,順應民心,讓經歷戰亂的百姓能夠休養生息。

因此,唐太宗雖然與隋煬帝有太多相似,但由於及時規避了楊廣犯下的錯誤,李世民在民心這一項上超出太多,這也直接導致兩人的歷史評價天差地別。


歷史步行街


導入語:楊廣和李世民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兩大帝王。他們在隋末唐初的歷史上,縱橫捭闔,共同把一個時代——隋唐時期,帶入了輝煌時期。

不過,有意思的是,雖然都是有作為的帝王,他們一個遺臭萬年,葬身流珠堂下,一個卻是名垂青史,受到萬人敬仰。而且,這兩個人物,因為身上相似點頗多,結局卻是不一樣,所以經常被人拿來做比較。當然,一個是作為反面的教材,一個是作為了明君的典範。

那麼,今天我們可以來比較一下,他們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然後再來看看他們的結局為什麼不一樣。

隋煬帝和唐太宗的相似之處

一、家世相同

他們都是貴族出身,而且是當時地位很高的關隴貴族集團。

楊廣的出身弘農楊氏,其祖輩一直可以追溯到西漢初年赤泉候楊喜。楊廣的祖父,則是北周柱國大將軍、隨國公楊忠。楊廣的父親楊堅,先是繼承隨國公之位,後是憑藉著女兒,篡權登基,建立隋朝。楊廣成為了晉王。楊廣的母親,則是北周大臣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伽羅。

李世民也同樣是貴族出生,同樣屬於關隴軍事貴族集團。

李世民出身太原李氏,李家則聲稱他們的遠祖是老子李耳。李世民的曾祖父,是北周八大柱國之一、唐國公的李虎。李世民的父親李淵,也是先承襲唐國公之位,後登基稱帝,建立唐朝。李世民成為秦王。

因此,他們的家世是差不多的。

值得說明的是,李淵的母親,也是北周大臣獨孤信的女兒。所以,他們家和楊廣家是親戚關係。李淵是楊廣的表哥。而李世民,按現在的說法,得叫楊廣為“表叔”。

而且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楊廣和李世民都是屬於“富二代”。

二、統一建功

楊廣和李世民都在當皇帝之前立下不小的功勞。

大隋建立之初,北有突厥,南有南陳,東有高句麗,西有吐谷渾。國家尚未統一。

隋文帝在穩定大隋的統治之後,派兵擊退突厥。接下來,就在考慮華夏兒女四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事情——統一中國。

公元589年,隋煬帝派楊廣率領軍隊,攻佔南陳。統一中國。

命晉王廣、秦王俊、清河公楊素併為行軍元帥以伐陳。於是晉王廣出六合,秦王俊出襄陽,清河公楊素出信州,荊州刺史劉仁恩出江陵,宜陽公王世積出蘄春,新義公韓擒虎出廬江,襄邑公賀若弼出吳州,落叢公燕榮出東海,合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八千,皆受晉王節度。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千裡。曲赦陳國。
——《隋書.本紀第一》

之後,楊廣還曾經率領軍隊北伐突厥,雖然是無功而返。

李世民

而秦王李世民,也在大唐王朝的統一中建立赫赫功勳。起兵太原,敗薛仁呆,打劉武周,滅王世充,擒竇建德,攻劉黑闥,樁樁件件,有史可尋。雖然不能說都是李世民的功勞,但是李世民的功勞還是不小的。

三、不光彩的登基

這個是李世民被拿來和楊廣做比較的重要原因。他們的登基都不光彩。

楊廣是騙取父親的信任,得到太子之位的。當然,他的哥哥楊勇生活奢侈,被廢了也理所當然。之後,在仁壽宮,隋文帝楊堅死的不明不白的。怎麼死的,可以自己補腦。

之後,他的那些哥哥和弟弟可就慘了。楊勇被賜死。楊秀、楊諒被囚。

偽為高祖敕書,賜庶人死。追封房陵王,不為立嗣。——《隋書.卷四十五》

隋煬帝的表侄子則是來個過程大反轉。先是殺害自己的親兄弟,再逼迫自己的父親退位。

楊勇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害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又命令尉遲敬德進宮,脅迫李淵。李淵被迫下召李世民為太子,參與國政。不久退位。

四、武功赫赫

隋煬帝和唐太宗在位期間,都武功赫赫,使敵人聞風喪膽。

他們都曾經親自北伐突厥,大敗突厥。

他們都曾經派兵西征吐谷渾,大敗吐谷渾,在唐太宗的連續打擊之下,吐谷渾滅亡。

他們都曾經勞師動眾,征伐高句麗。沉重打擊了高句麗。

隋煬帝發兵百萬,三徵高句麗,並曾經大舉親征。

唐太宗也曾發兵十數萬,親征高句麗。

李世民

五、死後受辱。

他們死後都不得安身。

隋煬帝陵墓曾多次遷移。楊廣死後,蕭皇后與宮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將他葬於江都宮流珠堂。宇文化及率部離開江都後,鎮守江都的大將“陳稜”感念隋煬帝舊恩,為其發喪並改葬於吳公臺下。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到雷塘。公元648年,蕭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屍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

2013年,隋煬帝陵被髮掘。

唐太宗死後下葬昭陵。安享兩百多年的祭祀後,907年,唐朝滅亡。

後梁節度使溫韜鎮守關中期間,將除了乾陵之外的唐朝帝王陵墓一一盜掘。規模宏大的昭陵當然未能倖免。

“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新五代史.溫韜傳》

隋煬帝和唐太宗,有相似的家世,相似的經歷,而且相似度很高。難怪後人將他們一起作為比較。

唐太宗與隋煬帝的不同點

那麼,這兩個人為什麼結果不同呢?那是因為,他們的相同,只是表面上的。他們也有很多的不同點。

一、隋煬帝的濫用民力

與唐太宗的最大不同點,是隋煬帝濫用民力。導致民怨沸騰。埋葬了大隋王朝。他的濫用民力表現在兩個地方:

1、修建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的修建,是一項空前絕後,利在千秋的工程。它的經濟作用難以估量。不過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修建運河動則發動民力百萬,是對民力的一種嚴重透支。

2、多次巡遊

隋煬帝在位14年,多次巡遊江南,每一次都浩浩蕩蕩,花費巨大。動用民力無數。如果說修建大運河有利於經濟的發展,那麼巡遊江南則是滿足隋煬帝的窮奢極欲。

3、百萬人馬徵遼東

遼東的高句麗不尊敬隋朝皇帝,侵擾隋朝邊境。這樣的行為,理應徵伐。但是征伐也要有方法。發動百萬人大規模遠征遼東,很明顯並不合適。勞民傷財。而李世民的方法就挺不錯的,僅僅動用十多萬的步騎。

正是隋煬帝大規模的濫用民力,才造成隋朝的二世而亡。

二、唐太宗的勵精圖治

唐太宗在歷史上名聲較好,因為他對百姓相對寬仁,在國內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治世的先河。

1、體恤百姓

有鑑於大隋王朝的迅速滅亡。唐王朝的初立,唐太宗對百姓相當關愛。多次下令減輕刑獄,賑濟災民。

是月,關東及河南、隴右沿邊諸州霜害秋稼。九月辛酉,命中書侍郎溫彥博、尚書右丞魏徵等分往諸州賑恤。
出御府金寶,贖男女自賣者還其父母。庚午,大赦天下。
夏四月己卯,詔骸骨暴露者,令所在埋瘞。丙申,契丹內屬。初詔天下州縣並置義倉。
是歲,斷死刑二十九人,幾致刑措。東至於海,南至於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賚糧焉。——《舊唐書》

如是這般的做法,在史書中多有記載。如此做法,怎麼不受到百姓愛戴?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

2、任用賢臣

與隋煬帝時任用很多奸臣不同,唐太宗的身邊,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用現在的話來說,一抓就是一把。比如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秦瓊,尉遲恭、李靖等等。在這些賢良的文臣武將的幫助下,李世民把大唐江山打理得井井有條,政通人和。

3、善於納諫

唐太宗的善於納諫是出名的。文臣的勸諫,能夠很好的糾正李世民的一些毛病,改正李世民的一些錯誤的做法。

丙子,以皇孫生,宴五品以上於東宮。上曰:“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貞觀以來,繩愆糾繆,魏徵之功也。”皆賜之佩刀。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正是由於唐太宗和眾位大臣的孜孜不倦的治理國家,唐太宗時期,唐朝政通人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稱“貞觀之治”。

三、唐太宗有一位了不起的老婆。

我們經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

唐太宗這個成功的背後,也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長孫皇后。皇后賢良淑德,不僅幫太宗生了多個可愛的兒女,更是把後宮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經常在幕後幫助太宗出謀劃策。糾正太宗的不少缺點。

長孫皇后劇照

文徳長孫後之賢,其行事皆可為後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後從容開捄,則徵不得免矣!其為君徳之累可勝計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將死之際,立太宗於無過之地,雖古之賢后何以逾此?籲可仰哉!籲可仰哉!——《大學衍義·卷三十六》

長孫皇后去世之後,唐太宗失去管束,變得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這可見長孫皇后的賢德和對李世民的重要性!

結束語:隋煬帝和唐太宗,表面上確實是非常相似,就像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但是結局卻大相徑庭,原因只有一個:得民心者得天下。濫用民力,終將被人民拋棄。


填哥講史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個人一直認為李世民就像是翻版的隋煬帝,他們倆的經歷確實是相似,都是有著雄心壯志的皇帝。

李世民和楊廣相似之處

李世民按輩分來說他是楊廣的表侄子,但是他們倆的事蹟卻是十分相似,都是開國之君的二兒子,上面都有太子哥哥,李世民的哥哥是太子李建成,楊廣的哥哥是太子楊勇。


他們倆都是依靠軍功積累政治資本而獲得權力,李世民在唐朝建國初期時南征北戰,主要因為李淵不捨得讓大兒子李建成去冒險征戰,所以老二李世民既然有軍事能力就負責了唐初統一之戰。

而楊廣也恰恰是這樣,楊廣的父親隋文帝楊堅在開國以後,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南方南陳政權,南北朝的亂世還未結束,所以楊堅也是委派了二子楊廣為統帥,率軍南征,楊廣平定了南陳,依靠軍功獲得了軍方支持。

同樣他倆都因為軍功開始有心想爭奪太子之位,李世民有秦王府的人才支持,而楊廣則獲得了開國功臣楊素的支持。

然後的故事就是他倆都是通過扳倒太子哥哥而獲取了大位,而且最後都是將太子哥哥殺死了。

而且他倆繼位後都喜好武功,楊廣在位時曾經徵吐谷渾、徵契丹、徵琉球、徵高麗等戰爭,李世民繼位後更是開疆拓土,炫耀武功,也是發動徵突厥、徵吐谷渾、徵高麗等戰爭。

所以在歷史上李世民和楊廣是有很多相似之處。

李世民和楊廣的不同之處

他倆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李世民沒有得到父親李淵的喜愛,他是通過玄武門政變的形式殺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後派尉遲恭率軍逼宮逼迫父親李淵讓位給自己。

而楊廣則比李世民高明得多,他通過表演作秀以及楊素的幫助獲得了父親楊堅和母親獨孤皇后的寵愛,最終又是通過楊素促使楊堅下定決心廢太子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楊廣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賜死了哥哥楊勇。

這是李世民和楊廣的不同之處,不過整體來說他們倆在爭奪皇權這方面雖然不太一樣,但是最終目的和出發點是大同小異,所以這不算是他倆最大不一樣的地方。

他倆最大不一樣的地方還在於性格,楊廣是好大喜功,還有些自大,他認為他是最英明的皇帝,當然,楊廣很多執政方針是非常不錯的。

楊廣的好大喜功以及狂妄自大,讓他自以為是的不停發動戰爭徵調民夫,不停的巡幸天下炫耀自己的功績,不停的開鑿大運河,這些濫用民力,最終造成了民怨四起,爆發了隋末農民大起義。

李世民則是虛心納懷,他非常善於自我反省自我檢討,所以李世民才會說出那句千古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應該是及早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他和隋煬帝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李世民知道收攏人心,知道珍惜民力與民生息,所以李世民雖然也是幾次對外戰爭,但是他適可而止,不過分徵調壯丁。

而且李世民的幾次對外戰爭都是師出有名,比如征討突厥那是被突厥壓迫,如果不打鐵騎入主中原,那中原百姓就民不聊生了,所以李世民還藉此團結了民心,全民抗擊突厥。所以李世民的對外戰爭幾乎沒有怎麼過度損失民心。

這也是兩位王者在同一地位上性格所造成的兩人差異,所以雖然在客觀上看似兩人事蹟都很相似,但是具體到主觀的性格上就顯現出兩人的差異了。

寫在最後

楊廣歸根到底就是性子太過於急,他執政期間所推行的政策其實都是非常不錯的,比如他大力推行科舉制以及修鑿大運河,都讓我們後世人深受恩澤。

但是楊廣太過於急性,他妄圖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征討四方、落實科舉制、開通大運河等這些措施,要知道這是幾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業,楊廣急於一時,所以國家如何能不被壓垮。

歷史也證明了楊廣的這些政策需要數代人去完成,到唐高宗時期才徹底征服高麗;到武則天和唐玄宗時代科舉制才逐漸完善,真正發揮出了作用;至於大運河更是歷經歷代唐朝皇帝開鑿才初步見到成效,一直到明代時期才基本全面開通。

所以楊廣想把數代人的任務在一人身上實現,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楊廣和李世民都懷有雄心壯志,但是區別就在於楊廣太過於急性且狂妄自大,李世民則兼濟天下,時刻反省自己。

如果楊廣能像李世民那樣善於自我反省自我調整,他很有可能會成為一代雄主。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我們後世人現在都在承受著大運河為我們帶來的便利,但是楊廣卻成為了後世唾罵的皇帝,其實楊廣與李世民所差者就是,楊廣所作所為是弊在當代,利在千秋!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小島知風


細算起來,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還算得上親戚,煬帝母親是北周太保獨孤信的七女獨孤伽羅,而李淵的母親為獨孤信四女,所以楊堅是李淵的表叔,楊廣是李淵的表弟,而李世民則是楊廣的表侄子。

同樣作為雄主,這兩人也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

  1. 從繼位來看,楊廣有弒父害兄、欺娘淫嫂的嫌疑,而李世民卻是實打實的通過武力奪嫡,以玄武門的兩顆頭顱作為自己的墊腳石,但同時又是父親眼中最有才能的兒子,最有資格繼位的人;
  2. 文武雙全,都是能征善戰的帥才,李世民幾乎打下了整個大唐江山,而楊廣親征陳朝,統一江山,北攻突厥,讓啟民可汗臣服隋朝,就連魏徵都不得不同樣:“地廣三代,威振八紘,單于頓顙,越裳重澤”;
  3. 都殺過功臣,楊廣因為兩句“當有李氏為天子”、“桃李子、得天下”而殺了李渾,李世民因為一句“女主武氏有天下”而殺了猛將李君羨,當然最後讖言也都成真了;
  4. 甚至於兩人在兄弟排名中都是老二,都是王朝的第二位皇帝,都有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的情況,也都背棄了曾經得以起家的關隴貴族,就連兩人兩人死的年紀都差不多,楊廣死時五十歲,李世民死時五十三歲。

可以說李世民的身上有著很深的楊廣影子,也就是因為這樣,李世民和他底下人為了避免楊廣的前車之鑑,而不得不極力地壓制自己和皇帝,大概這也就是為什麼同樣出身貴族、相同之處又如此多的的楊廣和李世民,最後為什麼一個遺臭萬年、一個卻名流千古。

在楊廣之前,從來沒有一個因為窮兵黷武而導致亡國的皇帝,楊廣的盲目自信害苦了自己

自秦始皇確立大一統規則以來,可以被稱為窮兵黷武的只有兩人,一個秦始皇一個漢武帝而已,可是這兩人都沒有親手毀掉自己的江山,甚至漢朝還被譽為“華夏脊樑”,秦始皇更是千古一帝,對楊廣來說,出兵威振周邊是對國家實力的顯現,又是證明國力強盛的鐵證。所以楊廣才會以武力威懾北方契丹、西北吐谷渾、南方占城、東北高句麗,同樣的事情李世民也做過,不同的是:楊廣急於求成,畢其功於一役,而李世民審時度勢,既攻城又攻心:

  1. 楊廣在位十五年,連攻吐谷渾、高句麗、契丹、占城等,就連遠處海外的琉球都不放過,幾乎把四方之地都踏了個遍,這其中有些是應該打的,比如高句麗,可有些不應該打,比如占城、琉球。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自古征伐都是最勞民傷財的事,楊廣的軍事行動過於頻繁,導致了王薄、楊玄感、李密等接連起義,這三人一個是農民一個是貴族一個是勳將,本來八竿子打不著的地位卻都一起反抗楊廣,足見楊廣的征伐之舉已經把王朝從下到上都得罪了;
  2. 反觀李世民,此時距離楊廣死去也才不過九年的時間,楊廣所求的軍事功績也都沒有徹底完成,反而北方突厥、東北高句麗和西北吐谷渾實力還越來越強,嚴重威脅著唐朝周邊,唐高祖李淵為此還不得不向突厥稱臣,這是帝國的恥辱,每一個人都忍不了。對此李世民並沒有和楊廣一樣大肆出兵,也沒有和漢朝一樣用和親的辦法,而是分而化之、軟硬皆施、拉一打一,他用的是隋文帝楊堅的手段;
  3. 比如突厥,這是繼匈奴、鮮卑之後,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雖然在開皇三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可實力依舊不可小覷。玄武門之變後,面對剛繼位的李世民,東突厥頡利可汗就陳兵渭水,依照先例向唐朝索要財物,李世民只帶著幾個隨從就出發,還在渭水“逼退”頡利大軍,同時拉攏西突厥,讓其威脅東突厥西部,並一直忍到貞觀四年才出兵東突厥,將其一舉滅亡,生擒頡利可汗給李淵出氣,而面對東北勁敵高句麗,李世民也沒像楊廣那樣一言不合就打,而是聯合其南部小國新羅,兩面夾擊,在國內局勢安穩後才出兵高句麗;

本來楊廣徵伐四方沒什麼錯誤,可他徵得太狠了,太急了,僅繼位當年就連續出兵吐谷渾、占城、契丹,大業三年才修了規模巨大的東都洛陽,當年就出兵遠處海外的琉球,耗費數千萬百姓的性命修了七年的大運河,結果連口氣都沒喘,次年就徵調士卒一百多萬、運輸民夫兩百萬出征千里之外的高句麗,最後還慘敗了。

其實就楊廣這樣勞民傷財的規模,就算贏了也很難不引起下層百姓的反撲,王薄起義就是這個時間點發生的,可是楊廣並沒有解決內憂,而是看一打一,想到哪做哪(王薄自大業八年在長白山起義,到隋煬帝被殺時還沒平定),楊廣親征高句麗之敗並不是敗於士兵素質或者軍資糧草,而是敗於人心。將士們都太累了,楊廣才做了八年皇帝就鬧騰了八年,而且以後的苦役還會接踵而來,所以出征高句麗之時,甚至已經出現了將士、民夫自殘身體以免徵調的慘像:

煬帝無道,失人已久,遼東之役,人皆斷手足以避徵役。

楊廣的本意是好的,可是他既沒有政治頭腦,又不聽勸諫,把自己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聲名全部敗光了,反而他還在歌舞昇平的幻想中沉迷,到死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還在問宇文化及“何罪至此”。



楊廣和李世民雖然都有過勞民傷財的情況,可楊廣不顧一切地修洛陽、修大運河,而李世民卻不是,他懂得聽話

就拿修建東都洛陽這事來說,楊廣在繼位當年就徵用了兩百多人民工修建,連徵十次,每月一次,徵集過多過頻,同時又數政並舉:修洛陽的同時再在南方建行宮、建龍舟、再修大運河。尤其是大運河一事,這本來是功利都在當代的舉措,從隋文帝楊堅開始就有過計劃要開鑿打通南北運輸的大運河,要將南方的賦稅和資源經河道運往北方,既充實北方物資,又減輕南方百姓運輸的損耗和負擔,是一件舉國歡慶的事。

到了楊廣時期,大運河的開通已經被提上了日程,當時的工部尚書宇文愷被任命全權負責此事,經過實地考察之後,宇文愷向楊廣上書了一系列的計劃,包括調集民夫每年不應該超過二十萬,由國家出糧出錢給予補貼等等,所有方面都顧及到了。要是按照宇文愷的計劃,大運河完全可以很好地建成並且不會引起公憤。

  1. 當時宇文愷的設想是:大運河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塘江五大河流分批進行,國家出錢在當地徵集百姓修建,分十一年進行完工;
  2. 可楊廣等不及了,他急需南方的賦稅來完全自己南征北戰的大業之功,所以他拋棄了宇文愷的利民設想,只選擇其中自己看得順眼的利己作為;
  3. 楊廣規定:大運河必須在七年之內完成,所用物資由當地自己負擔,國家一概不管,五大河流同時施工,在修河期間所該交的賦稅全部不免。

楊廣是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結果大運河工程一開始,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六省近兩百萬的民力被全部徵調,當地民生農作幾乎陷入癱瘓,而且國家的賦稅該交還得交,可百姓們要拿什麼來交?加上監督建造的官員為了儘快完工向皇帝報道,自然也是拿著皮鞭在後面坐鎮,百姓日夜不停修建,身體精神早已不堪重負。

而且就算修完大運河,之後也得面對高額的賦稅,欠朝廷的錢一分都不能少,直接就把百姓就拖入了家破人亡的境地,如此一來自然是怨聲載道,所以為什麼大運河的開鑿是一件功利都在當代的事,可千百年的史學界都認定這是一件暴政,甚至還有不應該修的說法。

可是同樣是勞民傷財的事,李世民是怎麼做的?

楊廣在繼位當年就修建了洛陽,歷時十月,每月徵調民夫兩百萬人,本意是為了遷都洛陽,貞觀四年六月,李世民決意再次修建東都洛陽,打算把唐朝的政治中心長安轉移到洛陽了。

相比起長安來說,洛陽是名副其實的天下中心,調集物資和派遣軍隊都十分便利,更重要的是要和自北周以來就形成於關中一地的關隴貴族做個決斷,無奈是楊廣沒在洛陽坐過一天龍椅就倒臺了。到了李世民時期,他已經打敗了東突厥,讓西域諸國臣服,共尊為天可汗,外患已定,自然就要來實行內政了。

可是李世民修建洛陽的詔書一下,立馬引來了一片聲討,官員們紛紛上書勸諫,說不能修建洛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給事中張玄素,而李世民雖然對此十分生氣,可最後還是聽了張玄素的話,停止了洛陽的修建,直到武周時期才繼續再開工程,並遷都成功:

顧謂房玄齡曰:“朕以洛陽土中,朝貢道均,意欲便民,故使營之。今玄素所言誠有理,宜即為之罷役。後日或以事至洛陽,雖露居亦無傷也。”

僅從對洛陽的態度來看,就足以看出楊廣和李世民對於下屬、國民的不同了,李世民很清楚楊廣修洛陽而引起民變的先例,所以他在再修洛陽一事上十分謹慎,比如工期、民力等都比楊廣時期寬鬆了不少,按照他這樣修的話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可張玄素一上書,李世民依舊聽從勸諫,停止了工程,與民休息,還說以後就算到洛陽的話也不需要再修建,這比起楊廣不顧民力疲憊,還要到處修行宮的做法而言,是十分值得稱讚的。



雖然自古都是一人治天下,可實際上一人根本就治不了天下,必須依靠手下大臣才行,而楊廣沒做到的事,李世民做到了

楊廣好大喜功,在位一十五年做了一個百年王朝才能做成的事,可是此時距離著名的開皇之治也不過幾年的事,隋文帝楊堅留下來的文臣班子還有不少人在,像工部尚書宇文愷、尚書僕射高熲、禮部尚書宇文弓彌、光祿大夫賀若弼等等,此外內史侍郎薛道衡、御史大夫張衡、太史令庾質,這些都是敢忠言直諫、高風亮節的忠臣,可結果呢?

宇文愷關於大運河的上書被楊廣束之高閣;

高熲、賀若弼勸諫楊廣要多關注民生,不要驕奢淫逸,結果以誹謗朝政被殺;

張衡勸楊廣不要修汾陽宮,被貶榆林,之後下獄賜自盡;

庾質勸諫楊廣不要南巡了,百姓早已苦於高句麗災難,應該要休養生息才對,結果被殺;

常說忠言逆耳,高熲的上書雖然逆耳但卻是十分符合國情的,可他們一個個地都沒有好下場,其他就算敢勸諫楊廣的也就得過且過了,到最後在楊廣身邊都是些宵小之人:司徒宇文述勸楊廣遊幸江都,去江南尋歡;光祿大夫郭衍勸楊廣少上朝以免影響遊玩;宇文化及和士及兄弟同樣因為獻媚得當而身居高位,結果隋煬帝恰恰死在宇文化及手上。人都說煬帝身邊小人太多才導致國亡身死,可賢臣都被楊廣殺光了,就連其妻子蕭皇后最後都只能噤聲以求自保,煬帝的性格方面也確實有很大的缺陷。

至於李世民就不用說了,他是古往今來最善於納諫的皇帝之一,不但跟隨自己有功的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就連舊太子黨的魏徵、王珪、韋挺都得以重用,對他們的建議都加以採納,有問題就討論,一直到雙方都同意後才實施,只有有一方不同意,寧願停止也不強求,魏徵更是貞觀之治勸諫第一的名臣。李世民對於賞罰之事捉得很嚴,任命長孫無忌修撰《貞觀律》,明確官員賞罰標準,這樣一來,楊廣時期以個人喜惡,肆意獎賞、隨便處罰的風氣得以遏止。

當然志高就容易意滿,李世民打敗突厥後,其文治武功早已超越了隋煬帝,天下大治,四海晏清,大唐江山總算在自己手裡保住了,還有繼續維持的空間,李世民自認為可以鬆口氣了,所以他對魏徵的家長式管理也有怨言,最嚴重的一次甚至要殺了魏徵,不過還是因為長孫皇后的勸諫而忍了下來。

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

總的來說,李世民不像楊廣那樣自作主張,而是將權力下放,與朝臣共享,這很好地實現了“把權力關在籠子裡”的治國方針,以百人治天下永遠都比以個人治天下要好。楊廣只聽好話,以為對待下屬好就亂不起來,而李世民是好話壞話都聽,綜合使用,這是李世民的政治智慧,但同時也是總結了楊廣亡國原因而做出的改正。


總結:所謂人心似彈簧,壓得越用力,反撲就越強,楊廣以霸道治天下,手段激烈又頻繁,官員、百姓、士兵就算不死於征伐也得死於國內工事,所以最後楊廣才引起了各階級的極力對抗,起義之火的是農民點燃的,江都叛亂的是官員,親手殺他的是武將,而李世民以王道治天下,不濫用民生,與民休息,同時又從諫如流,停止所有大規模行動,這才開創了貞觀之治,成一代明主,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無論什麼時候都是不過時的。


一貳一橙


縱觀中國古代史,每當王朝更替或政權動盪時期,都會有著無數的兇險。帝王家庭裡哪有什麼兄弟之情、父子之情,在皇權面前一切都是空談,最是無情帝王家可不是一句笑談。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明明殺害兄弟篡奪皇位,卻因為豐功偉績而被淡忘奪權的事實,傳唱成了千古明君;而有的人明明政績斐然,卻因為殺害兄弟而遺臭萬年呢?這兩人說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煬帝楊廣。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得從兩位皇帝的出身說起。

公元581年楊堅接受北周小皇帝宇文闡的禪位,登基稱帝,建立隋朝,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攻陳,俘獲陳後主,南陳滅亡。這標明隋文帝楊堅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華夏自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亂世分裂局面。統一天下後隋文帝依舊躬行儉樸,提倡生活節儉,在經濟方面沿用北魏的均田制,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同時隋文帝還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並且廢除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在軍事方面隋文帝派軍北擊匈奴,並離間分化匈奴內部,讓東西匈奴彼此交戰,隋朝消除北顧之憂。以上種種舉措,讓隋文帝統治的二十幾年間的政治十分清明,人口增加,社會一片繁榮景象,史稱“開皇之治”,這也是隋朝最強盛的時期。

隋文帝一生只有一個女人,那就是獨孤皇后,共育有五子,分別是太子楊勇、晉王楊廣、秦王楊俊、蜀王楊秀、漢王楊諒,皆為嫡子,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楊勇跟楊廣了。

太子楊勇容貌俊俏,生性好學,個性溫厚,性格率真。但是他十分好色,有多個妃子,其中以元氏及雲昭訓最為有名。可獨孤皇后不喜歡他這個愛好,從楊堅一生只敢娶獨孤皇后一人就可以看出獨孤皇后不喜歡濫情薄情的人,恰恰楊勇是這麼一個人。要說楊勇只招母后不喜歡也就算了,可他偏偏還做了些僭越之事,惹得楊堅也不高興。有一年冬至,百官朝見楊勇,楊勇也高興地接受了他們的祝賀。但是作為太子,只能用“賀”,不能用“朝見”,楊勇這是違反禮制。慢慢的隋文帝對楊勇的寵愛日益消減,反而開始懷疑起他這個兒子。楊勇同時惹得皇帝和皇后都不高興,那他的太子之位當然坐不穩當。

反觀楊廣,他就懂得收起自己的野心,表現的十分圓滑。他的隱忍和剋制是楊勇所不具備的,這也是楊廣最後能代替楊勇成為太子的原因。楊廣當務之急的事就是得到父皇和母后的賞識,並且讓他們覺得自己方方面面都比楊勇強,這樣才能取楊勇而代之。

楊廣最大的劣勢就是他不是長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楊勇本就該當太子繼承皇位,朝中大臣更是支持楊勇,所以要想取代楊勇,光靠皇帝和皇后的喜愛是不夠的,還得與朝中各位大臣結交。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那麼與楊勇關係不好的大臣就是楊廣結交的對象,楊素就是這個人。楊素多次栽贓嫁禍楊勇後,隋文帝終於下定決心廢了楊勇的太子之位,楊廣如願以償地登上太子的寶座。

當然楊廣並非無能之輩,他能當上太子也是有真才實能的。在南下滅陳的戰爭中楊廣就是統帥,平定江南後楊廣坐鎮江南,政績十分突出,獲得滿朝文武一致讚歎。不過有能力歸有能力,這也不能掩蓋楊廣好色和野心勃勃的事實。公元604年,隋文帝患病居住在仁壽宮。楊廣考慮到楊堅去世的話必須做好預備方案,就寫了一份信派人送去詢問楊素,楊素也寫了一封回信給楊廣,可這封回信被誤送到楊堅那裡,楊堅看了大怒,心想自己還沒死呢你楊廣就惦記著皇位了。而楊廣也不合時宜的在這樣的時間點上調戲宣華夫人,被楊堅得知,怒道“獨孤誤我”,隨後便叫來柳述、元巖,讓他們把楊勇找來,但此事被楊素先一步知道了,楊廣立刻採取措施控制了柳述、元巖,並調兵包圍了仁壽宮,不久後楊堅就駕崩了,至於楊廣有沒有弒父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楊廣矯詔賜死楊勇是史書記載的。

除了楊勇,楊廣對他其他的兄弟也不手軟,蜀王楊秀被他誣陷使用巫蠱詛咒隋文帝和漢王楊諒,結果被貶為庶民,後被軟禁;漢王楊諒以討伐楊素為名於幷州起兵造反,後被鎮壓投降,幽禁至死。為了徹底解除威脅,楊廣還殺了楊勇的所有兒子,並且處死了功臣宇文弼、賀若弼等人,從此楊廣獨掌朝政大權。

雖然楊廣的登基之路充滿腥風血雨,但是他的抱負也得以施展。繼位之初楊廣還算是比較賢明的,改革官制、修訂律法、完善科舉、遷都洛陽、緩和南北矛盾促進民族統一等等,當然一個偉大的帝王文治武功都得好,楊廣自然也不會只注重政治,軍事上他也十分強力,派兵先後征討了吐谷渾、占城、琉球、契丹,大宴突厥,使得四方臣服,大隋國威名揚海外。

可能是一連串的勝利讓隋煬帝有點飄飄然了,他變得越發恣意妄為、好大喜功,開始大興土木、修建宮殿、選拔美女、任用奸佞,過量的徵用民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修建大運河和三徵高句麗,更是讓民怨沸騰,枯骨遍野。一時間強大的隋朝變得搖搖欲墜,各方起義不斷,隋煬帝的皇帝生涯快結束了。

此時同為關隴集團的李氏家族趁機從太原起兵,一路勢如破竹攻入長安,並於公元618年建立唐朝,隨後成功奪取了隋朝的天下,再次統一全國。唐朝的建立和統一離不開李淵的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早年李建成跟隨李淵一路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最後攻入長安,功勞頗大,唐朝建立後身為嫡長子的他自然被李淵立為了太子,並開始轉為幕後,協助李淵處理國家政事。而李世民更是軍功卓著,他不像李建成一樣早早轉為幕後,而是在唐朝建立後依舊四處征戰,為國家統一奮鬥。正是由於李世民在外征戰多年,握有軍權,於是他對這個只會在躲在幕後的太子很不服氣,李建成也十分擔心李世民會取自己而代之。

秦王府和東宮的摩擦不斷,但李建成畢竟是太子,李淵和眾多大臣都支持他,李世民這邊的支持勢力則小得多。李建成還想辦法讓李淵將秦王府的房玄齡、杜如晦二人逐出,如此一來秦王府就失去了智囊團,同時秦王府的眾多文武官員都被外放,府上僅剩下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恭、秦瓊等幾人,秦王李世民已經到了危難關頭,實在是不出手不行了。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勾結玄武門守將,事先與眾人埋伏在此,等到太子和齊王一到就動手。結局大家也都知道,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十分成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全部被殺,一時間李世民成為大唐唯一的繼承人了(雖然此時李淵還有別的兒子,但除了李世民,最大的李元景也才八歲,根本威脅不到李世民的地位)。李世民也不是個善茬,為了斬草除根,他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兒子,此時的李淵已經是甕中之鱉,如果不主動退位,殺了兄弟及侄子的李世民也不怕再背上一個弒父的罵名。

玄武門之變後僅僅三個月李淵就退位讓賢,李世民登基稱帝。李世民雖貴為皇帝,但他的登基之路與楊廣十分相似,相信在最初除了李世民的心腹,其餘諸大臣也不認為李世民能有什麼好政績,怕是又一個暴君。李世民雖然早年不顧這段血腥的歷史,但到了晚年也是常常害怕自己在史書上留下罵名,因此犯了帝王的大忌——修改史書,但是要想真正洗白還能做出一些能拿得出手的政績才行。

要知道李世民發動政變時李建成還是堂堂正正的太子,李世民這屬於犯上作亂。楊廣好歹是憑藉計謀以及自己精湛的演技讓隋文帝心甘情願地廢楊勇立自己,李世民就簡單粗暴的多,你李淵不立我為太子我就直接把太子殺了。而且李建成也並非昏庸無能之輩,否則朝中大臣怎麼會都支持李建成而不支持功勞更大的李世民的。那時候的李世民除了軍功卓越,從政經驗根本沒有李建成豐富。現在李世民把李建成殺了自己當皇帝,要想消除弒兄奪位的負面影響,就得努力成為一個好皇帝,否則就得跟楊廣一樣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了。

李世民也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執政初期他選賢納士,唯才是用,不計前嫌重用東宮舊臣魏徵,從諫如流,同時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實行均田制和租調庸制,讓百姓安生,國家富足。軍事上李世民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讓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他自己也被稱為“天可汗”,意為天下共主。在漠北設置都護府管轄周邊後李世民的文治武功達到鼎盛。

李世民自然不會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隋煬帝曾經三徵高句麗,如今他李世民也要御駕親征高句麗,不僅要剷除高句麗這個大患,也要表示他李世民比你楊廣強。可惜天不隨人願,此次親征最終由於當地變冷、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糧食將盡,所以不得不班師還朝。李世民不像楊廣那樣一根筋,這次失敗了以後他就放棄了再次征討高句麗的機會,這也讓他的皇帝生涯得以善始善終。

李世民愛民如子,頗有聖君之風,這與楊廣大為不同,同時他還採取懷柔政策解決民族問題,並不一味的動用武力,更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他開創的“開元之治”奠定了盛唐江山,歷來被文人稱讚。

楊廣與李世民都是弒兄奪位,而且都十分的有才能,文治武功都差不多,但不同的就是楊廣窮兵黷武,不愛惜民力,以至於隋末饑荒遍野,白骨累累。他所開鑿的大運河雖說是“罪在當代,利在春秋”,可這也確確實實耗費了太多的民力物力,幾代人才能完成的事他非要一代人完成,最後民怨沸騰,百姓自然只記住了他的暴政,忘記了他的功勞。而李世民則是十分愛惜民力,時刻吸取隋亡的教訓,努力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那麼老百姓自然只記住了他的好,誰還管他的皇位是怎麼來的,只要是能讓百姓吃飽飯的皇帝那就是好皇帝。所以李世民之所以被稱為千古聖君,史書上洗白只是一部分原因,他取得的豐功偉績讓人們牢記才是最大的原因。


風塵講歷史


成王敗寇,歷史定論,雖為人君也不能例外。

隋君楊廣死後諡號煬帝,其號不尊,其人其事為後世所譴,其名遺臭萬年。

唐皇李世民死後帝號太宗,其號尊崇,其人其事為後人稱讚,其名流芳百世。

然而,追尋楊、李一生確有諸多相似之處。

1、論出身血統。楊、李兩家均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時代的關隴貴族之家。二人身上均有少數民族血脈,楊的生母與李的祖母是親姐妹為北周獨孤世家之女。李世民的生母竇皇后也是鮮卑人。

2、論嫡庶與排行。楊、李二人均是皇后所生的嫡次子。楊、李二人的前面都有當朝太子位於前。楊廣的前面有太子楊勇;李世民的前面有太子李健成。

3、論稱帝前的功績。楊、李二人均是各自朝代統一政權過程中披肩掛帥,立下赫赫戰功的皇子。皆因功受封親王爵位。

4、論皇權帝位的取得。楊廣發動宮闈政變,殺兄滅弟,弒父奪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兄滅弟,斬草除根,欺父奪權。

5、論在位功績。楊為隋朝二世之君,開疆拓土,東征遼,北征突厥。任內完成大運河的修建,後世受益千年。李為唐朝二世之君,亦拓土開疆,二次徵遼,北滅突厥,在位一朝被稱為貞觀之治。

以上二人身上有諸多相似之處,而後世評價卻褒貶迥異。原因無它。

隋煬帝急功近利,不恤百姓,民怨沸騰,官民皆反,揭竿而起者呈風起雲湧之勢。為帝十四載,導致大隋二世而亡。後代著書立說者多揚其劣跡,抑其功績,故為百姓所唾棄。

唐太宗廣開言路,擅聽善諫,安民樂業。開創貞觀之治。為帝二十二載,承上啟下,使大唐國運綿延昌盛。後世著書立說者皆揚其功績,隱其劣跡,故為百姓所傳頌。


微笑東東


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明有很多相似處。為什麼李興楊敗。相似處確實多。但是有幾點大差距不能忘記。

。l,性格:煬帝殘'暴,不修德,對屬下很少給於恩惠,使之手下能人離心離德,離他而去。李世民禮賢下士手下能人越聚越多。兩人反差很遠。

。2煬帝:腐敗貪玩,政不修,軍不治,貪塗享樂,勞民份財。李世民:勤政圖治,集思廣益,輕賊稅,少徭役,重農耕,愛民如子(在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提出'君民關係):‘’民似水君似舟,水能戴舟,又能覆舟‘’的科學理念。歷史公認貞觀盛世。


老龔166916589


再牛的人,也抵不過時代的車輪

一、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相似之處

1、二人有血緣關係,隋煬帝的外祖父獨孤信是李世民的外曾祖父,隋煬帝是李世民的表叔。

2、二人同樣出身世家。

楊廣出身“弘農楊氏”,這個家族在整個中華歷史上都非常著名。西漢丞相楊敞是這個家族的始祖,他的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我們平時經常說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話就是他的原創。後代中名人輩出,例如機智過人的楊修,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宋代寫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楊萬里,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楊家將”。

李世民出身“隴西李氏”,這個家族更不簡單,是全球李姓最大的來源,光是衍出的就是十三房支。名人更是數不勝數,例如漢飛將軍李廣、投降匈奴導致司馬遷受宮刑的李陵、大書法家李陽冰、大詩人李白、南唐著名的帝王詞人李煜等。

3、二人同樣是其父的第二個兒子,且哥哥都在立國後被封為太子。

4、二人封號接近,且都對太子構成威脅。

楊廣封號“晉王”,李世民封號“秦王”。歷史上一共有29名“晉王”,其中15人逆襲為皇帝。封號“秦王”稱帝的雖然只有李世民,但“秦王”封號的含義就是“武力超群”,是和“晉王”並尊的四個親王封號之一。

太子之下,這“兩王”一般封給嫡次子。可想而知,當時太子的地位被威脅的程度了。

5、二人文治武功,都是一代雄主。

楊廣作《白馬篇》展示了睥睨恢宏的王者之氣,李世民則有《帝京篇十首》體現京城長安的雄壯多美。

二人都征討過高麗,都北擊突厥,堅決維護中華統一。

二、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不同結局

楊廣因三徵高麗,同時修建了許多大型民生工程,結果導致隋朝二世而亡,遺笑後世。李世民勞民傷財也甚巨,但天下越坐越穩,大唐成就三百年天下。

三、為何楊廣遺臭萬年,而李世民卻名垂青史

1、史書為尊者諱,為勝者揚。

楊廣死後,後續的唐朝為隋朝修史,在當時家天下的守舊思想之下,唐朝要為自己“得國正”做背書,最好的方式就是抹黑前朝,以反襯本朝救萬民於水火的偉大。而作為亡國之君,就要承擔這個被抹黑最重的歷史任務。歷朝歷代,莫不如是。

所以流傳下來的《隋書》對楊廣的記錄貶斥抨擊的多,而讚揚肯定的少,也就不足為奇。

而李世民穩定之後,唐朝繼續存在了二百多年,這過程中,他的一些所作所為早就已經通過各種圖畫、文學資料流傳後世,已經成為傳說中的“聖主明君”,唐朝再亡,對他的歷史地位也構不成影響。

2、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決定了李世民獲得“好名聲”更容易。

隋朝之前是“南北朝”,長達近二百年的分裂,經濟、人口都處於歷史低點。隋朝通過努力,從隋初的400萬戶,增加到隋末的890萬戶,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

隋末爆發大起義後,經過戰爭和饑荒,人口銳減,唐太宗死時只有380萬戶,人口不及隋末1/2,直到唐玄宗時期,號稱“開元盛世”,人口才只有4000萬,終唐一朝,再未達到隋朝的人口高度。

為什麼要說人口呢?

因為同樣多的耕地面積之下,人口少,政府可支配的土地就多,農民有了地,可以吃上飯,誰還造反。

所以,隋煬帝時期人口多,可支配土地已經很少,加上連年對外用兵和大搞工程,人民已經吃不上飯了,不造反才怪;而唐太宗時,既有隋朝國庫留下了的充盈錢糧,又有大量可分配的土地,社會矛盾很小,才給了李世民創造“貞觀之治”的機會。

隋煬帝和唐太宗的不同命運和歷史評價,是由他們個人的性格和行為決定的,但更是由歷史的進程來決定的。#文史知識局#


天涯雲水間


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通過一定手段除掉原太子當上皇帝的,又都徵高麗,戰突厥,平吐谷渾,可以說楊廣做的大事後來李世民也都做了,從這方面來說李世民就像是楊廣的真正的知己,批判的繼承了楊廣的遺產,而且從親緣關係來說楊廣是李世民的親表叔。楊廣的母親獨孤皇后和李世民的祖母是親姐妹關係,都是北周柱國獨孤信的女兒。

為什麼歷史對兩個人的評價卻天壤之別了,這就得從兩人的性格和從政結果來探討。楊廣智大才也大,但是卻心胸狹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他聽不得反對他的意見,大臣高熲,賀若弼等都是因為給他提不同意見而被殺掉,就連他被困揚州有宮女提醒他,禁衛軍要造反也被他認為是蠱惑人心殺掉了,誰還敢再給他提合理意見。公元609年楊廣巡幸河西到達張掖,為了在各國使節商人面前炫耀大隋的富庶,大搞面子工程,史稱“佩金玉、穿錦屐”,焚香奏樂,歌舞噪喧,武威、張掖十幾萬士女夾道歡迎, “衣服車馬不鮮者郡縣皆督課之,乘騎填咽,周亙數十里,迎接煬帝。二十七國使臣貢獻千里之地,煬帝 “大悅 ”。

三次東征高麗不顧民力損兵百萬,百姓民夫苦不堪言終於激起了民變為隋朝的滅亡敲響了喪鐘。楊廣的各種行為措施失去了統治階層的支持、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也失去了軍隊的支持最後身死國滅也是必然的。

正因為有前人之鑑,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能夠虛心納諫,傾聽不同的聲音。愛惜民力,與民修養生息,即使也曾徵遼東,但是在不利的情況下也能及時停止,而且還制定了合理的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能夠和平相處,被稱為“天可汗”。開創了有名的“貞觀之治”局面。

正因為有不同的性格和結局,歷史也給了兩個人不同的歷史評價。


次大陸的風1


愛好歷史的朋友大家好,我是喜歡歷史的老馬。

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什麼一個名垂青史,一個遺臭萬年?

隋煬帝楊廣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後又授任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隋文帝幸臨楊廣的府邸,看到樂器的琴絃大多斷絕,又有塵埃,好像沒有使用,以為楊廣不喜歡歌舞藝妓,很讚賞他。楊廣更加偽裝自己,當時人們稱他仁孝。開皇二十年(600)十月,隋文帝廢楊勇,十一月,改立楊廣為皇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

這是第一點,都是朝代第二個皇帝,都不是最初立的太子,都為本朝立下赫赫戰功。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大業元年(605年),營建東京(609年改稱東都)歷時十個月,每月徵調民夫二百萬人。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又下令修運河。隋煬帝改官制,增設殿內省,與之前已有的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秘書省共同成為五省。楊廣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煬帝即位,以高祖禁網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凡五百條,為十八篇。五刑之內,降從輕典者,二百餘條。詔施行之,謂之《大業律》。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叮嚀自我剋制慾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這是第二點,都是在政治有建樹有作為。

第三點,都戰過高麗。

哪結局不同是什麼原因呢?

楊廣年年出巡,曾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楊廣為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其中著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煬帝遊江都時,率領諸王、百官、后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船隊長達二百餘里,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對外征討、對內窮奢極欲,賦稅征斂繁多。

李世民自我剋制慾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朋友們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處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