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

欧罗旋945


先说观点:

唐太宗和隋炀帝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两人的个人能力和治政措施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至于历史评价为何截然相反,其最大的原因在于,隋炀帝犯了和秦始皇一样的错误,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用了过多的民力,让百姓生活困苦,从而失去民心。

01 两人军事功绩相似,登位过程相似

唐太宗和隋炀帝在当上皇帝之前,都是能帅师伐国的大将。杨广在二十岁的时候,就率领隋朝主力,南下消灭南陈,完成了统一。虽然实际上有高熲、贺若弼、韩擒虎等名臣良将的鼎力辅佐,但这份功劳是实打实的,不可否认。

至于李世民就更不用说了,南征北战,扫平窦建德、王世充等隋末天下群雄。可以说,唐朝的一大半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因此,两人在当上皇帝之前,功勋业绩都是相当有说服力。而两人的登基过程,也有惊人的相似。杨广派兵将病危的隋文帝寝宫团团围住,之后隋文帝驾崩,杨广即位,这其中的过程众说纷纭。

而李世民则是通过玄武门之变,逼他父亲退位,从而当上皇帝。两人都是通过非常规手段获得皇位,这可能是由于隋唐时期的关陇贵族集团尚武气息浓烈,故而采用相对激烈的方式来决定皇位归属。

02 两人对外战略相似

即位之后,隋炀帝和唐太宗都采用积极的对外扩张战略。隋炀帝西面消灭吐谷浑,拓展疆域数千里,东北方大败契丹,并且三次征讨高句丽。

唐太宗击溃突厥,被尊为“天可汗”,向西再次打通丝绸之路,东北方向更是多次与高句丽作战。

两人对外的积极战略,大幅度地扩展了隋唐时期的版图面积,同时相当长时间内消除了游牧民族对于中原地区的威胁,对于后来唐朝的经济繁荣,起到积极作用。

03 隋炀帝滥用民力,唐太宗顺应民心

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内政方面,经过三百年的南北朝,隋朝统一之后,百姓迫切地希望稳定发展的局面。但是隋炀帝出于个人的好大喜功,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多个大型工程。

包括开凿大运河、兴建东都洛阳,以及各处行宫等,耗费大量的国力民力,让整个国家疲敝不堪。加上杨广即位后,变得刚愎自用,不再听取别人的意见,身边开始聚集一些佞臣,很快失去了天下民心。

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在位期间非常谨慎地使用民力,以恢复经济为主,没有兴建太多的大型工程。当然这当中也沾了隋朝的光,隋朝的存粮在初唐时期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而隋唐大运河的红利也在唐代开始显现,为南北的经济来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李世民广开言路,诸如“以人为镜”、“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等观点流传千古,顺应民心,让经历战乱的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因此,唐太宗虽然与隋炀帝有太多相似,但由于及时规避了杨广犯下的错误,李世民在民心这一项上超出太多,这也直接导致两人的历史评价天差地别。


历史步行街


导入语:杨广和李世民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两大帝王。他们在隋末唐初的历史上,纵横捭阖,共同把一个时代——隋唐时期,带入了辉煌时期。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都是有作为的帝王,他们一个遗臭万年,葬身流珠堂下,一个却是名垂青史,受到万人敬仰。而且,这两个人物,因为身上相似点颇多,结局却是不一样,所以经常被人拿来做比较。当然,一个是作为反面的教材,一个是作为了明君的典范。

那么,今天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然后再来看看他们的结局为什么不一样。

隋炀帝和唐太宗的相似之处

一、家世相同

他们都是贵族出身,而且是当时地位很高的关陇贵族集团。

杨广的出身弘农杨氏,其祖辈一直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赤泉候杨喜。杨广的祖父,则是北周柱国大将军、随国公杨忠。杨广的父亲杨坚,先是继承随国公之位,后是凭借着女儿,篡权登基,建立隋朝。杨广成为了晋王。杨广的母亲,则是北周大臣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

李世民也同样是贵族出生,同样属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李世民出身太原李氏,李家则声称他们的远祖是老子李耳。李世民的曾祖父,是北周八大柱国之一、唐国公的李虎。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也是先承袭唐国公之位,后登基称帝,建立唐朝。李世民成为秦王。

因此,他们的家世是差不多的。

值得说明的是,李渊的母亲,也是北周大臣独孤信的女儿。所以,他们家和杨广家是亲戚关系。李渊是杨广的表哥。而李世民,按现在的说法,得叫杨广为“表叔”。

而且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杨广和李世民都是属于“富二代”。

二、统一建功

杨广和李世民都在当皇帝之前立下不小的功劳。

大隋建立之初,北有突厥,南有南陈,东有高句丽,西有吐谷浑。国家尚未统一。

隋文帝在稳定大隋的统治之后,派兵击退突厥。接下来,就在考虑华夏儿女四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统一中国。

公元589年,隋炀帝派杨广率领军队,攻占南陈。统一中国。

命晋王广、秦王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以伐陈。于是晋王广出六合,秦王俊出襄阳,清河公杨素出信州,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宜阳公王世积出蕲春,新义公韩擒虎出庐江,襄邑公贺若弼出吴州,落丛公燕荣出东海,合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曲赦陈国。
——《隋书.本纪第一》

之后,杨广还曾经率领军队北伐突厥,虽然是无功而返。

李世民

而秦王李世民,也在大唐王朝的统一中建立赫赫功勋。起兵太原,败薛仁呆,打刘武周,灭王世充,擒窦建德,攻刘黑闼,桩桩件件,有史可寻。虽然不能说都是李世民的功劳,但是李世民的功劳还是不小的。

三、不光彩的登基

这个是李世民被拿来和杨广做比较的重要原因。他们的登基都不光彩。

杨广是骗取父亲的信任,得到太子之位的。当然,他的哥哥杨勇生活奢侈,被废了也理所当然。之后,在仁寿宫,隋文帝杨坚死的不明不白的。怎么死的,可以自己补脑。

之后,他的那些哥哥和弟弟可就惨了。杨勇被赐死。杨秀、杨谅被囚。

伪为高祖敕书,赐庶人死。追封房陵王,不为立嗣。——《隋书.卷四十五》

隋炀帝的表侄子则是来个过程大反转。先是杀害自己的亲兄弟,再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

杨勇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又命令尉迟敬德进宫,胁迫李渊。李渊被迫下召李世民为太子,参与国政。不久退位。

四、武功赫赫

隋炀帝和唐太宗在位期间,都武功赫赫,使敌人闻风丧胆。

他们都曾经亲自北伐突厥,大败突厥。

他们都曾经派兵西征吐谷浑,大败吐谷浑,在唐太宗的连续打击之下,吐谷浑灭亡。

他们都曾经劳师动众,征伐高句丽。沉重打击了高句丽。

隋炀帝发兵百万,三征高句丽,并曾经大举亲征。

唐太宗也曾发兵十数万,亲征高句丽。

李世民

五、死后受辱。

他们死后都不得安身。

隋炀帝陵墓曾多次迁移。杨广死后,萧皇后与宫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将他葬于江都宫流珠堂。宇文化及率部离开江都后,镇守江都的大将“陈棱”感念隋炀帝旧恩,为其发丧并改葬于吴公台下。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将隋炀帝陵迁到雷塘。公元648年,萧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将其尸骨送至江都与隋炀帝合葬。

2013年,隋炀帝陵被发掘。

唐太宗死后下葬昭陵。安享两百多年的祭祀后,907年,唐朝灭亡。

后梁节度使温韬镇守关中期间,将除了乾陵之外的唐朝帝王陵墓一一盗掘。规模宏大的昭陵当然未能幸免。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新五代史.温韬传》

隋炀帝和唐太宗,有相似的家世,相似的经历,而且相似度很高。难怪后人将他们一起作为比较。

唐太宗与隋炀帝的不同点

那么,这两个人为什么结果不同呢?那是因为,他们的相同,只是表面上的。他们也有很多的不同点。

一、隋炀帝的滥用民力

与唐太宗的最大不同点,是隋炀帝滥用民力。导致民怨沸腾。埋葬了大隋王朝。他的滥用民力表现在两个地方:

1、修建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是一项空前绝后,利在千秋的工程。它的经济作用难以估量。不过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修建运河动则发动民力百万,是对民力的一种严重透支。

2、多次巡游

隋炀帝在位14年,多次巡游江南,每一次都浩浩荡荡,花费巨大。动用民力无数。如果说修建大运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巡游江南则是满足隋炀帝的穷奢极欲。

3、百万人马征辽东

辽东的高句丽不尊敬隋朝皇帝,侵扰隋朝边境。这样的行为,理应征伐。但是征伐也要有方法。发动百万人大规模远征辽东,很明显并不合适。劳民伤财。而李世民的方法就挺不错的,仅仅动用十多万的步骑。

正是隋炀帝大规模的滥用民力,才造成隋朝的二世而亡。

二、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唐太宗在历史上名声较好,因为他对百姓相对宽仁,在国内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治世的先河。

1、体恤百姓

有鉴于大隋王朝的迅速灭亡。唐王朝的初立,唐太宗对百姓相当关爱。多次下令减轻刑狱,赈济灾民。

是月,关东及河南、陇右沿边诸州霜害秋稼。九月辛酉,命中书侍郎温彦博、尚书右丞魏徵等分往诸州赈恤。
出御府金宝,赎男女自卖者还其父母。庚午,大赦天下。
夏四月己卯,诏骸骨暴露者,令所在埋瘗。丙申,契丹内属。初诏天下州县并置义仓。
是岁,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赉粮焉。——《旧唐书》

如是这般的做法,在史书中多有记载。如此做法,怎么不受到百姓爱戴?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

2、任用贤臣

与隋炀帝时任用很多奸臣不同,唐太宗的身边,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用现在的话来说,一抓就是一把。比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秦琼,尉迟恭、李靖等等。在这些贤良的文臣武将的帮助下,李世民把大唐江山打理得井井有条,政通人和。

3、善于纳谏

唐太宗的善于纳谏是出名的。文臣的劝谏,能够很好的纠正李世民的一些毛病,改正李世民的一些错误的做法。

丙子,以皇孙生,宴五品以上于东宫。上曰:“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征之功也。”皆赐之佩刀。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

正是由于唐太宗和众位大臣的孜孜不倦的治理国家,唐太宗时期,唐朝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称“贞观之治”。

三、唐太宗有一位了不起的老婆。

我们经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唐太宗这个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长孙皇后。皇后贤良淑德,不仅帮太宗生了多个可爱的儿女,更是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经常在幕后帮助太宗出谋划策。纠正太宗的不少缺点。

长孙皇后剧照

文徳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后从容开捄,则徵不得免矣!其为君徳之累可胜计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大学衍义·卷三十六》

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唐太宗失去管束,变得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这可见长孙皇后的贤德和对李世民的重要性!

结束语:隋炀帝和唐太宗,表面上确实是非常相似,就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但是结局却大相径庭,原因只有一个:得民心者得天下。滥用民力,终将被人民抛弃。


填哥讲史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个人一直认为李世民就像是翻版的隋炀帝,他们俩的经历确实是相似,都是有着雄心壮志的皇帝。

李世民和杨广相似之处

李世民按辈分来说他是杨广的表侄子,但是他们俩的事迹却是十分相似,都是开国之君的二儿子,上面都有太子哥哥,李世民的哥哥是太子李建成,杨广的哥哥是太子杨勇。


他们俩都是依靠军功积累政治资本而获得权力,李世民在唐朝建国初期时南征北战,主要因为李渊不舍得让大儿子李建成去冒险征战,所以老二李世民既然有军事能力就负责了唐初统一之战。

而杨广也恰恰是这样,杨广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在开国以后,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南方南陈政权,南北朝的乱世还未结束,所以杨坚也是委派了二子杨广为统帅,率军南征,杨广平定了南陈,依靠军功获得了军方支持。

同样他俩都因为军功开始有心想争夺太子之位,李世民有秦王府的人才支持,而杨广则获得了开国功臣杨素的支持。

然后的故事就是他俩都是通过扳倒太子哥哥而获取了大位,而且最后都是将太子哥哥杀死了。

而且他俩继位后都喜好武功,杨广在位时曾经征吐谷浑、征契丹、征琉球、征高丽等战争,李世民继位后更是开疆拓土,炫耀武功,也是发动征突厥、征吐谷浑、征高丽等战争。

所以在历史上李世民和杨广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李世民和杨广的不同之处

他俩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李世民没有得到父亲李渊的喜爱,他是通过玄武门政变的形式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后派尉迟恭率军逼宫逼迫父亲李渊让位给自己。

而杨广则比李世民高明得多,他通过表演作秀以及杨素的帮助获得了父亲杨坚和母亲独孤皇后的宠爱,最终又是通过杨素促使杨坚下定决心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广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赐死了哥哥杨勇。

这是李世民和杨广的不同之处,不过整体来说他们俩在争夺皇权这方面虽然不太一样,但是最终目的和出发点是大同小异,所以这不算是他俩最大不一样的地方。

他俩最大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性格,杨广是好大喜功,还有些自大,他认为他是最英明的皇帝,当然,杨广很多执政方针是非常不错的。

杨广的好大喜功以及狂妄自大,让他自以为是的不停发动战争征调民夫,不停的巡幸天下炫耀自己的功绩,不停的开凿大运河,这些滥用民力,最终造成了民怨四起,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

李世民则是虚心纳怀,他非常善于自我反省自我检讨,所以李世民才会说出那句千古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应该是及早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他和隋炀帝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李世民知道收拢人心,知道珍惜民力与民生息,所以李世民虽然也是几次对外战争,但是他适可而止,不过分征调壮丁。

而且李世民的几次对外战争都是师出有名,比如征讨突厥那是被突厥压迫,如果不打铁骑入主中原,那中原百姓就民不聊生了,所以李世民还借此团结了民心,全民抗击突厥。所以李世民的对外战争几乎没有怎么过度损失民心。

这也是两位王者在同一地位上性格所造成的两人差异,所以虽然在客观上看似两人事迹都很相似,但是具体到主观的性格上就显现出两人的差异了。

写在最后

杨广归根到底就是性子太过于急,他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策其实都是非常不错的,比如他大力推行科举制以及修凿大运河,都让我们后世人深受恩泽。

但是杨广太过于急性,他妄图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征讨四方、落实科举制、开通大运河等这些措施,要知道这是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业,杨广急于一时,所以国家如何能不被压垮。

历史也证明了杨广的这些政策需要数代人去完成,到唐高宗时期才彻底征服高丽;到武则天和唐玄宗时代科举制才逐渐完善,真正发挥出了作用;至于大运河更是历经历代唐朝皇帝开凿才初步见到成效,一直到明代时期才基本全面开通。

所以杨广想把数代人的任务在一人身上实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杨广和李世民都怀有雄心壮志,但是区别就在于杨广太过于急性且狂妄自大,李世民则兼济天下,时刻反省自己。

如果杨广能像李世民那样善于自我反省自我调整,他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代雄主。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我们后世人现在都在承受着大运河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但是杨广却成为了后世唾骂的皇帝,其实杨广与李世民所差者就是,杨广所作所为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小岛知风


细算起来,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还算得上亲戚,炀帝母亲是北周太保独孤信的七女独孤伽罗,而李渊的母亲为独孤信四女,所以杨坚是李渊的表叔,杨广是李渊的表弟,而李世民则是杨广的表侄子。

同样作为雄主,这两人也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1. 从继位来看,杨广有弑父害兄、欺娘淫嫂的嫌疑,而李世民却是实打实的通过武力夺嫡,以玄武门的两颗头颅作为自己的垫脚石,但同时又是父亲眼中最有才能的儿子,最有资格继位的人;
  2. 文武双全,都是能征善战的帅才,李世民几乎打下了整个大唐江山,而杨广亲征陈朝,统一江山,北攻突厥,让启民可汗臣服隋朝,就连魏征都不得不同样:“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裳重泽”;
  3. 都杀过功臣,杨广因为两句“当有李氏为天子”、“桃李子、得天下”而杀了李浑,李世民因为一句“女主武氏有天下”而杀了猛将李君羡,当然最后谶言也都成真了;
  4. 甚至于两人在兄弟排名中都是老二,都是王朝的第二位皇帝,都有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情况,也都背弃了曾经得以起家的关陇贵族,就连两人两人死的年纪都差不多,杨广死时五十岁,李世民死时五十三岁。

可以说李世民的身上有着很深的杨广影子,也就是因为这样,李世民和他底下人为了避免杨广的前车之鉴,而不得不极力地压制自己和皇帝,大概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出身贵族、相同之处又如此多的的杨广和李世民,最后为什么一个遗臭万年、一个却名流千古。

在杨广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因为穷兵黩武而导致亡国的皇帝,杨广的盲目自信害苦了自己

自秦始皇确立大一统规则以来,可以被称为穷兵黩武的只有两人,一个秦始皇一个汉武帝而已,可是这两人都没有亲手毁掉自己的江山,甚至汉朝还被誉为“华夏脊梁”,秦始皇更是千古一帝,对杨广来说,出兵威振周边是对国家实力的显现,又是证明国力强盛的铁证。所以杨广才会以武力威慑北方契丹、西北吐谷浑、南方占城、东北高句丽,同样的事情李世民也做过,不同的是:杨广急于求成,毕其功于一役,而李世民审时度势,既攻城又攻心:

  1. 杨广在位十五年,连攻吐谷浑、高句丽、契丹、占城等,就连远处海外的琉球都不放过,几乎把四方之地都踏了个遍,这其中有些是应该打的,比如高句丽,可有些不应该打,比如占城、琉球。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自古征伐都是最劳民伤财的事,杨广的军事行动过于频繁,导致了王薄、杨玄感、李密等接连起义,这三人一个是农民一个是贵族一个是勋将,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地位却都一起反抗杨广,足见杨广的征伐之举已经把王朝从下到上都得罪了;
  2. 反观李世民,此时距离杨广死去也才不过九年的时间,杨广所求的军事功绩也都没有彻底完成,反而北方突厥、东北高句丽和西北吐谷浑实力还越来越强,严重威胁着唐朝周边,唐高祖李渊为此还不得不向突厥称臣,这是帝国的耻辱,每一个人都忍不了。对此李世民并没有和杨广一样大肆出兵,也没有和汉朝一样用和亲的办法,而是分而化之、软硬皆施、拉一打一,他用的是隋文帝杨坚的手段;
  3. 比如突厥,这是继匈奴、鲜卑之后,中原王朝最大的敌人,虽然在开皇三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可实力依旧不可小觑。玄武门之变后,面对刚继位的李世民,东突厥颉利可汗就陈兵渭水,依照先例向唐朝索要财物,李世民只带着几个随从就出发,还在渭水“逼退”颉利大军,同时拉拢西突厥,让其威胁东突厥西部,并一直忍到贞观四年才出兵东突厥,将其一举灭亡,生擒颉利可汗给李渊出气,而面对东北劲敌高句丽,李世民也没像杨广那样一言不合就打,而是联合其南部小国新罗,两面夹击,在国内局势安稳后才出兵高句丽;

本来杨广征伐四方没什么错误,可他征得太狠了,太急了,仅继位当年就连续出兵吐谷浑、占城、契丹,大业三年才修了规模巨大的东都洛阳,当年就出兵远处海外的琉球,耗费数千万百姓的性命修了七年的大运河,结果连口气都没喘,次年就征调士卒一百多万、运输民夫两百万出征千里之外的高句丽,最后还惨败了。

其实就杨广这样劳民伤财的规模,就算赢了也很难不引起下层百姓的反扑,王薄起义就是这个时间点发生的,可是杨广并没有解决内忧,而是看一打一,想到哪做哪(王薄自大业八年在长白山起义,到隋炀帝被杀时还没平定),杨广亲征高句丽之败并不是败于士兵素质或者军资粮草,而是败于人心。将士们都太累了,杨广才做了八年皇帝就闹腾了八年,而且以后的苦役还会接踵而来,所以出征高句丽之时,甚至已经出现了将士、民夫自残身体以免征调的惨像:

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

杨广的本意是好的,可是他既没有政治头脑,又不听劝谏,把自己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声名全部败光了,反而他还在歌舞升平的幻想中沉迷,到死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还在问宇文化及“何罪至此”。



杨广和李世民虽然都有过劳民伤财的情况,可杨广不顾一切地修洛阳、修大运河,而李世民却不是,他懂得听话

就拿修建东都洛阳这事来说,杨广在继位当年就征用了两百多人民工修建,连征十次,每月一次,征集过多过频,同时又数政并举:修洛阳的同时再在南方建行宫、建龙舟、再修大运河。尤其是大运河一事,这本来是功利都在当代的举措,从隋文帝杨坚开始就有过计划要开凿打通南北运输的大运河,要将南方的赋税和资源经河道运往北方,既充实北方物资,又减轻南方百姓运输的损耗和负担,是一件举国欢庆的事。

到了杨广时期,大运河的开通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当时的工部尚书宇文恺被任命全权负责此事,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宇文恺向杨广上书了一系列的计划,包括调集民夫每年不应该超过二十万,由国家出粮出钱给予补贴等等,所有方面都顾及到了。要是按照宇文恺的计划,大运河完全可以很好地建成并且不会引起公愤。

  1. 当时宇文恺的设想是:大运河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塘江五大河流分批进行,国家出钱在当地征集百姓修建,分十一年进行完工;
  2. 可杨广等不及了,他急需南方的赋税来完全自己南征北战的大业之功,所以他抛弃了宇文恺的利民设想,只选择其中自己看得顺眼的利己作为;
  3. 杨广规定:大运河必须在七年之内完成,所用物资由当地自己负担,国家一概不管,五大河流同时施工,在修河期间所该交的赋税全部不免。

杨广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结果大运河工程一开始,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近两百万的民力被全部征调,当地民生农作几乎陷入瘫痪,而且国家的赋税该交还得交,可百姓们要拿什么来交?加上监督建造的官员为了尽快完工向皇帝报道,自然也是拿着皮鞭在后面坐镇,百姓日夜不停修建,身体精神早已不堪重负。

而且就算修完大运河,之后也得面对高额的赋税,欠朝廷的钱一分都不能少,直接就把百姓就拖入了家破人亡的境地,如此一来自然是怨声载道,所以为什么大运河的开凿是一件功利都在当代的事,可千百年的史学界都认定这是一件暴政,甚至还有不应该修的说法。

可是同样是劳民伤财的事,李世民是怎么做的?

杨广在继位当年就修建了洛阳,历时十月,每月征调民夫两百万人,本意是为了迁都洛阳,贞观四年六月,李世民决意再次修建东都洛阳,打算把唐朝的政治中心长安转移到洛阳了。

相比起长安来说,洛阳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中心,调集物资和派遣军队都十分便利,更重要的是要和自北周以来就形成于关中一地的关陇贵族做个决断,无奈是杨广没在洛阳坐过一天龙椅就倒台了。到了李世民时期,他已经打败了东突厥,让西域诸国臣服,共尊为天可汗,外患已定,自然就要来实行内政了。

可是李世民修建洛阳的诏书一下,立马引来了一片声讨,官员们纷纷上书劝谏,说不能修建洛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给事中张玄素,而李世民虽然对此十分生气,可最后还是听了张玄素的话,停止了洛阳的修建,直到武周时期才继续再开工程,并迁都成功:

顾谓房玄龄曰:“朕以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仅从对洛阳的态度来看,就足以看出杨广和李世民对于下属、国民的不同了,李世民很清楚杨广修洛阳而引起民变的先例,所以他在再修洛阳一事上十分谨慎,比如工期、民力等都比杨广时期宽松了不少,按照他这样修的话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可张玄素一上书,李世民依旧听从劝谏,停止了工程,与民休息,还说以后就算到洛阳的话也不需要再修建,这比起杨广不顾民力疲惫,还要到处修行宫的做法而言,是十分值得称赞的。



虽然自古都是一人治天下,可实际上一人根本就治不了天下,必须依靠手下大臣才行,而杨广没做到的事,李世民做到了

杨广好大喜功,在位一十五年做了一个百年王朝才能做成的事,可是此时距离著名的开皇之治也不过几年的事,隋文帝杨坚留下来的文臣班子还有不少人在,像工部尚书宇文恺、尚书仆射高颎、礼部尚书宇文弓弥、光禄大夫贺若弼等等,此外内史侍郎薛道衡、御史大夫张衡、太史令庾质,这些都是敢忠言直谏、高风亮节的忠臣,可结果呢?

宇文恺关于大运河的上书被杨广束之高阁;

高颎、贺若弼劝谏杨广要多关注民生,不要骄奢淫逸,结果以诽谤朝政被杀;

张衡劝杨广不要修汾阳宫,被贬榆林,之后下狱赐自尽;

庾质劝谏杨广不要南巡了,百姓早已苦于高句丽灾难,应该要休养生息才对,结果被杀;

常说忠言逆耳,高颎的上书虽然逆耳但却是十分符合国情的,可他们一个个地都没有好下场,其他就算敢劝谏杨广的也就得过且过了,到最后在杨广身边都是些宵小之人:司徒宇文述劝杨广游幸江都,去江南寻欢;光禄大夫郭衍劝杨广少上朝以免影响游玩;宇文化及和士及兄弟同样因为献媚得当而身居高位,结果隋炀帝恰恰死在宇文化及手上。人都说炀帝身边小人太多才导致国亡身死,可贤臣都被杨广杀光了,就连其妻子萧皇后最后都只能噤声以求自保,炀帝的性格方面也确实有很大的缺陷。

至于李世民就不用说了,他是古往今来最善于纳谏的皇帝之一,不但跟随自己有功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就连旧太子党的魏征、王珪、韦挺都得以重用,对他们的建议都加以采纳,有问题就讨论,一直到双方都同意后才实施,只有有一方不同意,宁愿停止也不强求,魏征更是贞观之治劝谏第一的名臣。李世民对于赏罚之事捉得很严,任命长孙无忌修撰《贞观律》,明确官员赏罚标准,这样一来,杨广时期以个人喜恶,肆意奖赏、随便处罚的风气得以遏止。

当然志高就容易意满,李世民打败突厥后,其文治武功早已超越了隋炀帝,天下大治,四海晏清,大唐江山总算在自己手里保住了,还有继续维持的空间,李世民自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所以他对魏征的家长式管理也有怨言,最严重的一次甚至要杀了魏征,不过还是因为长孙皇后的劝谏而忍了下来。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

总的来说,李世民不像杨广那样自作主张,而是将权力下放,与朝臣共享,这很好地实现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治国方针,以百人治天下永远都比以个人治天下要好。杨广只听好话,以为对待下属好就乱不起来,而李世民是好话坏话都听,综合使用,这是李世民的政治智慧,但同时也是总结了杨广亡国原因而做出的改正。


总结:所谓人心似弹簧,压得越用力,反扑就越强,杨广以霸道治天下,手段激烈又频繁,官员、百姓、士兵就算不死于征伐也得死于国内工事,所以最后杨广才引起了各阶级的极力对抗,起义之火的是农民点燃的,江都叛乱的是官员,亲手杀他的是武将,而李世民以王道治天下,不滥用民生,与民休息,同时又从谏如流,停止所有大规模行动,这才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一代明主,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不过时的。


一贰一橙


纵观中国古代史,每当王朝更替或政权动荡时期,都会有着无数的凶险。帝王家庭里哪有什么兄弟之情、父子之情,在皇权面前一切都是空谈,最是无情帝王家可不是一句笑谈。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杀害兄弟篡夺皇位,却因为丰功伟绩而被淡忘夺权的事实,传唱成了千古明君;而有的人明明政绩斐然,却因为杀害兄弟而遗臭万年呢?这两人说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得从两位皇帝的出身说起。

公元581年杨坚接受北周小皇帝宇文阐的禅位,登基称帝,建立隋朝,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隋军南下攻陈,俘获陈后主,南陈灭亡。这标明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华夏自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乱世分裂局面。统一天下后隋文帝依旧躬行俭朴,提倡生活节俭,在经济方面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同时隋文帝还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并且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在军事方面隋文帝派军北击匈奴,并离间分化匈奴内部,让东西匈奴彼此交战,隋朝消除北顾之忧。以上种种举措,让隋文帝统治的二十几年间的政治十分清明,人口增加,社会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开皇之治”,这也是隋朝最强盛的时期。

隋文帝一生只有一个女人,那就是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分别是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皆为嫡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杨勇跟杨广了。

太子杨勇容貌俊俏,生性好学,个性温厚,性格率真。但是他十分好色,有多个妃子,其中以元氏及云昭训最为有名。可独孤皇后不喜欢他这个爱好,从杨坚一生只敢娶独孤皇后一人就可以看出独孤皇后不喜欢滥情薄情的人,恰恰杨勇是这么一个人。要说杨勇只招母后不喜欢也就算了,可他偏偏还做了些僭越之事,惹得杨坚也不高兴。有一年冬至,百官朝见杨勇,杨勇也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祝贺。但是作为太子,只能用“贺”,不能用“朝见”,杨勇这是违反礼制。慢慢的隋文帝对杨勇的宠爱日益消减,反而开始怀疑起他这个儿子。杨勇同时惹得皇帝和皇后都不高兴,那他的太子之位当然坐不稳当。

反观杨广,他就懂得收起自己的野心,表现的十分圆滑。他的隐忍和克制是杨勇所不具备的,这也是杨广最后能代替杨勇成为太子的原因。杨广当务之急的事就是得到父皇和母后的赏识,并且让他们觉得自己方方面面都比杨勇强,这样才能取杨勇而代之。

杨广最大的劣势就是他不是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杨勇本就该当太子继承皇位,朝中大臣更是支持杨勇,所以要想取代杨勇,光靠皇帝和皇后的喜爱是不够的,还得与朝中各位大臣结交。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那么与杨勇关系不好的大臣就是杨广结交的对象,杨素就是这个人。杨素多次栽赃嫁祸杨勇后,隋文帝终于下定决心废了杨勇的太子之位,杨广如愿以偿地登上太子的宝座。

当然杨广并非无能之辈,他能当上太子也是有真才实能的。在南下灭陈的战争中杨广就是统帅,平定江南后杨广坐镇江南,政绩十分突出,获得满朝文武一致赞叹。不过有能力归有能力,这也不能掩盖杨广好色和野心勃勃的事实。公元604年,隋文帝患病居住在仁寿宫。杨广考虑到杨坚去世的话必须做好预备方案,就写了一份信派人送去询问杨素,杨素也写了一封回信给杨广,可这封回信被误送到杨坚那里,杨坚看了大怒,心想自己还没死呢你杨广就惦记着皇位了。而杨广也不合时宜的在这样的时间点上调戏宣华夫人,被杨坚得知,怒道“独孤误我”,随后便叫来柳述、元岩,让他们把杨勇找来,但此事被杨素先一步知道了,杨广立刻采取措施控制了柳述、元岩,并调兵包围了仁寿宫,不久后杨坚就驾崩了,至于杨广有没有弑父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杨广矫诏赐死杨勇是史书记载的。

除了杨勇,杨广对他其他的兄弟也不手软,蜀王杨秀被他诬陷使用巫蛊诅咒隋文帝和汉王杨谅,结果被贬为庶民,后被软禁;汉王杨谅以讨伐杨素为名于并州起兵造反,后被镇压投降,幽禁至死。为了彻底解除威胁,杨广还杀了杨勇的所有儿子,并且处死了功臣宇文弼、贺若弼等人,从此杨广独掌朝政大权。

虽然杨广的登基之路充满腥风血雨,但是他的抱负也得以施展。继位之初杨广还算是比较贤明的,改革官制、修订律法、完善科举、迁都洛阳、缓和南北矛盾促进民族统一等等,当然一个伟大的帝王文治武功都得好,杨广自然也不会只注重政治,军事上他也十分强力,派兵先后征讨了吐谷浑、占城、琉球、契丹,大宴突厥,使得四方臣服,大隋国威名扬海外。

可能是一连串的胜利让隋炀帝有点飘飘然了,他变得越发恣意妄为、好大喜功,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选拔美女、任用奸佞,过量的征用民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修建大运河和三征高句丽,更是让民怨沸腾,枯骨遍野。一时间强大的隋朝变得摇摇欲坠,各方起义不断,隋炀帝的皇帝生涯快结束了。

此时同为关陇集团的李氏家族趁机从太原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入长安,并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随后成功夺取了隋朝的天下,再次统一全国。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离不开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早年李建成跟随李渊一路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关,最后攻入长安,功劳颇大,唐朝建立后身为嫡长子的他自然被李渊立为了太子,并开始转为幕后,协助李渊处理国家政事。而李世民更是军功卓著,他不像李建成一样早早转为幕后,而是在唐朝建立后依旧四处征战,为国家统一奋斗。正是由于李世民在外征战多年,握有军权,于是他对这个只会在躲在幕后的太子很不服气,李建成也十分担心李世民会取自己而代之。

秦王府和东宫的摩擦不断,但李建成毕竟是太子,李渊和众多大臣都支持他,李世民这边的支持势力则小得多。李建成还想办法让李渊将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二人逐出,如此一来秦王府就失去了智囊团,同时秦王府的众多文武官员都被外放,府上仅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恭、秦琼等几人,秦王李世民已经到了危难关头,实在是不出手不行了。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勾结玄武门守将,事先与众人埋伏在此,等到太子和齐王一到就动手。结局大家也都知道,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十分成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全部被杀,一时间李世民成为大唐唯一的继承人了(虽然此时李渊还有别的儿子,但除了李世民,最大的李元景也才八岁,根本威胁不到李世民的地位)。李世民也不是个善茬,为了斩草除根,他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此时的李渊已经是瓮中之鳖,如果不主动退位,杀了兄弟及侄子的李世民也不怕再背上一个弑父的骂名。

玄武门之变后仅仅三个月李渊就退位让贤,李世民登基称帝。李世民虽贵为皇帝,但他的登基之路与杨广十分相似,相信在最初除了李世民的心腹,其余诸大臣也不认为李世民能有什么好政绩,怕是又一个暴君。李世民虽然早年不顾这段血腥的历史,但到了晚年也是常常害怕自己在史书上留下骂名,因此犯了帝王的大忌——修改史书,但是要想真正洗白还能做出一些能拿得出手的政绩才行。

要知道李世民发动政变时李建成还是堂堂正正的太子,李世民这属于犯上作乱。杨广好歹是凭借计谋以及自己精湛的演技让隋文帝心甘情愿地废杨勇立自己,李世民就简单粗暴的多,你李渊不立我为太子我就直接把太子杀了。而且李建成也并非昏庸无能之辈,否则朝中大臣怎么会都支持李建成而不支持功劳更大的李世民的。那时候的李世民除了军功卓越,从政经验根本没有李建成丰富。现在李世民把李建成杀了自己当皇帝,要想消除弑兄夺位的负面影响,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皇帝,否则就得跟杨广一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了。

李世民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执政初期他选贤纳士,唯才是用,不计前嫌重用东宫旧臣魏征,从谏如流,同时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庸制,让百姓安生,国家富足。军事上李世民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让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他自己也被称为“天可汗”,意为天下共主。在漠北设置都护府管辖周边后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达到鼎盛。

李世民自然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隋炀帝曾经三征高句丽,如今他李世民也要御驾亲征高句丽,不仅要铲除高句丽这个大患,也要表示他李世民比你杨广强。可惜天不随人愿,此次亲征最终由于当地变冷、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不得不班师还朝。李世民不像杨广那样一根筋,这次失败了以后他就放弃了再次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这也让他的皇帝生涯得以善始善终。

李世民爱民如子,颇有圣君之风,这与杨广大为不同,同时他还采取怀柔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并不一味的动用武力,更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他开创的“开元之治”奠定了盛唐江山,历来被文人称赞。

杨广与李世民都是弑兄夺位,而且都十分的有才能,文治武功都差不多,但不同的就是杨广穷兵黩武,不爱惜民力,以至于隋末饥荒遍野,白骨累累。他所开凿的大运河虽说是“罪在当代,利在春秋”,可这也确确实实耗费了太多的民力物力,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他非要一代人完成,最后民怨沸腾,百姓自然只记住了他的暴政,忘记了他的功劳。而李世民则是十分爱惜民力,时刻吸取隋亡的教训,努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么老百姓自然只记住了他的好,谁还管他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只要是能让百姓吃饱饭的皇帝那就是好皇帝。所以李世民之所以被称为千古圣君,史书上洗白只是一部分原因,他取得的丰功伟绩让人们牢记才是最大的原因。


风尘讲历史


成王败寇,历史定论,虽为人君也不能例外。

隋君杨广死后谥号炀帝,其号不尊,其人其事为后世所谴,其名遗臭万年。

唐皇李世民死后帝号太宗,其号尊崇,其人其事为后人称赞,其名流芳百世。

然而,追寻杨、李一生确有诸多相似之处。

1、论出身血统。杨、李两家均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时代的关陇贵族之家。二人身上均有少数民族血脉,杨的生母与李的祖母是亲姐妹为北周独孤世家之女。李世民的生母窦皇后也是鲜卑人。

2、论嫡庶与排行。杨、李二人均是皇后所生的嫡次子。杨、李二人的前面都有当朝太子位于前。杨广的前面有太子杨勇;李世民的前面有太子李健成。

3、论称帝前的功绩。杨、李二人均是各自朝代统一政权过程中披肩挂帅,立下赫赫战功的皇子。皆因功受封亲王爵位。

4、论皇权帝位的取得。杨广发动宫闱政变,杀兄灭弟,弑父夺权。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兄灭弟,斩草除根,欺父夺权。

5、论在位功绩。杨为隋朝二世之君,开疆拓土,东征辽,北征突厥。任内完成大运河的修建,后世受益千年。李为唐朝二世之君,亦拓土开疆,二次征辽,北灭突厥,在位一朝被称为贞观之治。

以上二人身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而后世评价却褒贬迥异。原因无它。

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恤百姓,民怨沸腾,官民皆反,揭竿而起者呈风起云涌之势。为帝十四载,导致大隋二世而亡。后代著书立说者多扬其劣迹,抑其功绩,故为百姓所唾弃。

唐太宗广开言路,擅听善谏,安民乐业。开创贞观之治。为帝二十二载,承上启下,使大唐国运绵延昌盛。后世著书立说者皆扬其功绩,隐其劣迹,故为百姓所传颂。


微笑东东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明有很多相似处。为什么李兴杨败。相似处确实多。但是有几点大差距不能忘记。

。l,性格:炀帝残'暴,不修德,对属下很少给于恩惠,使之手下能人离心离德,离他而去。李世民礼贤下士手下能人越聚越多。两人反差很远。

。2炀帝:腐败贪玩,政不修,军不治,贪涂享乐,劳民份财。李世民:勤政图治,集思广益,轻贼税,少徭役,重农耕,爱民如子(在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提出'君民关系):‘’民似水君似舟,水能戴舟,又能覆舟‘’的科学理念。历史公认贞观盛世。


老龚166916589


再牛的人,也抵不过时代的车轮

一、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相似之处

1、二人有血缘关系,隋炀帝的外祖父独孤信是李世民的外曾祖父,隋炀帝是李世民的表叔。

2、二人同样出身世家。

杨广出身“弘农杨氏”,这个家族在整个中华历史上都非常著名。西汉丞相杨敞是这个家族的始祖,他的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就是他的原创。后代中名人辈出,例如机智过人的杨修,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宋代写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杨万里,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

李世民出身“陇西李氏”,这个家族更不简单,是全球李姓最大的来源,光是衍出的就是十三房支。名人更是数不胜数,例如汉飞将军李广、投降匈奴导致司马迁受宫刑的李陵、大书法家李阳冰、大诗人李白、南唐著名的帝王词人李煜等。

3、二人同样是其父的第二个儿子,且哥哥都在立国后被封为太子。

4、二人封号接近,且都对太子构成威胁。

杨广封号“晋王”,李世民封号“秦王”。历史上一共有29名“晋王”,其中15人逆袭为皇帝。封号“秦王”称帝的虽然只有李世民,但“秦王”封号的含义就是“武力超群”,是和“晋王”并尊的四个亲王封号之一。

太子之下,这“两王”一般封给嫡次子。可想而知,当时太子的地位被威胁的程度了。

5、二人文治武功,都是一代雄主。

杨广作《白马篇》展示了睥睨恢宏的王者之气,李世民则有《帝京篇十首》体现京城长安的雄壮多美。

二人都征讨过高丽,都北击突厥,坚决维护中华统一。

二、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不同结局

杨广因三征高丽,同时修建了许多大型民生工程,结果导致隋朝二世而亡,遗笑后世。李世民劳民伤财也甚巨,但天下越坐越稳,大唐成就三百年天下。

三、为何杨广遗臭万年,而李世民却名垂青史

1、史书为尊者讳,为胜者扬。

杨广死后,后续的唐朝为隋朝修史,在当时家天下的守旧思想之下,唐朝要为自己“得国正”做背书,最好的方式就是抹黑前朝,以反衬本朝救万民于水火的伟大。而作为亡国之君,就要承担这个被抹黑最重的历史任务。历朝历代,莫不如是。

所以流传下来的《隋书》对杨广的记录贬斥抨击的多,而赞扬肯定的少,也就不足为奇。

而李世民稳定之后,唐朝继续存在了二百多年,这过程中,他的一些所作所为早就已经通过各种图画、文学资料流传后世,已经成为传说中的“圣主明君”,唐朝再亡,对他的历史地位也构不成影响。

2、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决定了李世民获得“好名声”更容易。

隋朝之前是“南北朝”,长达近二百年的分裂,经济、人口都处于历史低点。隋朝通过努力,从隋初的400万户,增加到隋末的890万户,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

隋末爆发大起义后,经过战争和饥荒,人口锐减,唐太宗死时只有380万户,人口不及隋末1/2,直到唐玄宗时期,号称“开元盛世”,人口才只有4000万,终唐一朝,再未达到隋朝的人口高度。

为什么要说人口呢?

因为同样多的耕地面积之下,人口少,政府可支配的土地就多,农民有了地,可以吃上饭,谁还造反。

所以,隋炀帝时期人口多,可支配土地已经很少,加上连年对外用兵和大搞工程,人民已经吃不上饭了,不造反才怪;而唐太宗时,既有隋朝国库留下了的充盈钱粮,又有大量可分配的土地,社会矛盾很小,才给了李世民创造“贞观之治”的机会。

隋炀帝和唐太宗的不同命运和历史评价,是由他们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决定的,但更是由历史的进程来决定的。#文史知识局#


天涯云水间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通过一定手段除掉原太子当上皇帝的,又都征高丽,战突厥,平吐谷浑,可以说杨广做的大事后来李世民也都做了,从这方面来说李世民就像是杨广的真正的知己,批判的继承了杨广的遗产,而且从亲缘关系来说杨广是李世民的亲表叔。杨广的母亲独孤皇后和李世民的祖母是亲姐妹关系,都是北周柱国独孤信的女儿。

为什么历史对两个人的评价却天壤之别了,这就得从两人的性格和从政结果来探讨。杨广智大才也大,但是却心胸狭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他听不得反对他的意见,大臣高颎,贺若弼等都是因为给他提不同意见而被杀掉,就连他被困扬州有宫女提醒他,禁卫军要造反也被他认为是蛊惑人心杀掉了,谁还敢再给他提合理意见。公元609年杨广巡幸河西到达张掖,为了在各国使节商人面前炫耀大隋的富庶,大搞面子工程,史称“佩金玉、穿锦屐”,焚香奏乐,歌舞噪喧,武威、张掖十几万士女夹道欢迎, “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皆督课之,乘骑填咽,周亘数十里,迎接炀帝。二十七国使臣贡献千里之地,炀帝 “大悦 ”。

三次东征高丽不顾民力损兵百万,百姓民夫苦不堪言终于激起了民变为隋朝的灭亡敲响了丧钟。杨广的各种行为措施失去了统治阶层的支持、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也失去了军队的支持最后身死国灭也是必然的。

正因为有前人之鉴,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能够虚心纳谏,倾听不同的声音。爱惜民力,与民修养生息,即使也曾征辽东,但是在不利的情况下也能及时停止,而且还制定了合理的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能够和平相处,被称为“天可汗”。开创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局面。

正因为有不同的性格和结局,历史也给了两个人不同的历史评价。


次大陆的风1


爱好历史的朋友大家好,我是喜欢历史的老马。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

隋炀帝杨广开皇元年(581年)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后又授任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隋文帝幸临杨广的府邸,看到乐器的琴弦大多断绝,又有尘埃,好像没有使用,以为杨广不喜欢歌舞艺妓,很赞赏他。杨广更加伪装自己,当时人们称他仁孝。开皇二十年(600)十月,隋文帝废杨勇,十一月,改立杨广为皇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

这是第一点,都是朝代第二个皇帝,都不是最初立的太子,都为本朝立下赫赫战功。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京(609年改称东都)历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修运河。隋炀帝改官制,增设殿内省,与之前已有的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共同成为五省。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炀帝即位,以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凡五百条,为十八篇。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诏施行之,谓之《大业律》。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第二点,都是在政治有建树有作为。

第三点,都战过高丽。

哪结局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杨广为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其中著名的有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炀帝游江都时,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对外征讨、对内穷奢极欲,赋税征敛繁多。

李世民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朋友们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处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