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最大的决策失误是什么?

刘树征律师


宋徽宗 公元1082年~公元1135年,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支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本人又荒淫无度,不顾民间百姓疾苦,金兵南下攻宋,擅位宋钦宗,后与其子一同被俘北上。

众所周知,辽朝是由契丹族所建立的,实行的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且在唐朝太宗年间就曾归顺中原王朝,其民族善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对周边民族也多采取和平相处之策,而远居辽东的女真人生活条件恶劣,保持了自己本民族特性,往往对自己周边的国家实行的就是吞并战争。辽朝,北宋被金国所灭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问题。

而联金灭辽源于辽人马植夜谒童贯献灭辽之策,以此收复被辽朝割占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因而派人北上辽东与女真结盟,共同夹击契丹,但由于宋军腐败,履攻不下幽州,最后金朝统治者见宋朝如此不堪,便有了灭宋的想法,可以说北宋完全就是咎由自取,同时也说明宋朝统治者的昏聩无能。





景粼玖序


宋徽宗的最大决策失误就是左右摇摆。

对燕京。要不就战,统一思想,派真正能打的人出征;要不就不战,一兵都不出,做好防御和花钱赎买的决心。

就怕他想历史上那样,先说要战,又迟迟不出兵,靠忽悠女真人,让对方认为宋国缺乏诚意。之后又想一兵不出纳降辽国余部,反被残辽打的大败,让女真人看出外强中干的本质。至于最后想花钱赎买燕京,则更是什么都不剩的姿态了,如同婴儿抱金,徒惹女真人觊觎之心,更是取祸之道。


甲申十七年


我个人认为,宋徽宗最大的决策失误就是从“联金灭辽”开始的,直接导致了金灭辽及北宋这一历史结果。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宋徽宗其人和当时北宋、辽、金的情况和这一历史事件:

宋徽宗赵佶,作为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别号“道教皇帝”、“昏德公”。尊道教,医、算、书、画俱精,尤其书法成就最高,创立了“瘦金体”。其虽才情最高、艺能最多,但确是历史上最昏庸的皇帝之一。

其先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由唐入宋,到了他这一代,经济空前繁荣,但因为从建朝开始就有“重文轻武”的政策,他当时又重用蔡京为相,腐败无能,再加上宋江、方腊等起义,本身就已危机重重。

辽国当时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和北宋的大战持续了很长时间。宋真宗时,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之后,辽宋议和,辽撤军,北宋给辽岁币(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此后很长时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而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直至十一世纪才有完颜部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下面我简单说说“联金抗辽”事件起末:

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派郑允中、童贯使辽,辽人马植献灭辽之策,后上书给宋徽宗,献计宋派遣使臣从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属山东)渡海到辽东与女真结盟,共灭辽朝,可以夺取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深受徽宗赏识,后宋金数次互派遣使,双方议定夹攻辽朝,辽燕京(今北京一带)由宋军攻取,金军进攻辽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等地,辽亡后燕云地区归宋朝,宋将原纳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史称“海上之盟”。

但是,由于宋军腐败,缺乏战斗力,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南京(燕京),均被辽守军打败,辽南京还是由金攻破,辽灭。

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金方将燕京及所属九州中的西部六州归宋。但燕京居民大部已被金俘往东北作奴隶,宋所得的只是“城市邱墟、狐狸穴处”残破不堪的一座空城。五月,金已许将朔(今属山西)、武(今山西神池)、蔚(今河北蔚县)三州先归宋,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就因金太祖病死而中止。后来金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遵守盟约的。当时主将宗翰、宗望都反对割山西地与宋,太宗还说:“是违先帝之命也,其速与之。但是最终养虎为患,这时金已经比北宋强大了很多。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已经不满足的金大举南下,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何到金营请和,不允。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底, 北宋灭亡。


博勤董老师


谈到宋徽宗大部分人想到的是他的昏庸无能,甚至觉得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就是宋徽宗,包括茅盾文学奖作品《金瓯缺》对宋徽宗的评价也不是很高,但是个人认为宋徽宗并不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昏君,而且有所作为,宋徽宗在位期间最大的决策失误就是得罪了儒家士大夫,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终结党争,得罪旧党

1.王安石变法留下的坑

宋徽宗一上台的时候面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新党旧党之争,两党之争的源头就要从王安石变法说起,变法是宋徽宗的老爹宋神宗和王安石一块搞的,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叫做新党,反对的叫做旧党,这场变法之初本来有个共识,就是无论以后哪党上台都不能搞打击报复。

结果宋神宗死了之后儿子宋哲宗上台,因为年龄下,成了太后垂帘听政,结果太后比较欣赏司马光,司马光是典型的旧党,一上台就把新党全赶走了,等到太后也死了,宋哲宗亲政了,一看好家伙旧党以前老围着太后转,我就要用新党,结果新党得势就对旧党又开始打击报复。

可惜宋哲宗也是短命,24岁就没了,这下宋徽宗上台了,这时候两党之争已经白热化,甚至都有些影响政府的正常运转了。

2.任命蔡京为相,彻底翻脸旧党

宋徽宗本来想找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两党和平共处,平息这种内斗,结果旧党根本不买账,甚至还理直气壮教育宋徽宗:“你是和我们这些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又不是和老百姓”言下之意就是没有我们这些人,你的皇位坐不稳。

这下可气坏了宋徽宗,相比新党比较听话,还更懂行政事务,因为当时的宰相还是旧党的人,结果宋徽宗一生气下定决心不和旧党玩了,把宰相就给换了,换的谁?蔡京!蔡京这个人是新党的代表,但是也并不是如历史小说里面说的完全的奸臣形象,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尤其在理财这方面尤其擅长。

在宋徽宗的支持下,蔡京长期担任宰相,狠狠打击了旧党,也狠狠打击了旧党的理念,“程朱理学”这点才是宋徽宗没想到的,也是他决策失误最致命的一点。

二、没能摆脱束缚,最后一人背锅

1.艺术成就背后的政治秘密

宋徽宗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才子,放在现在就是艺术家,给后人的印象是治国理政不行,但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沉迷这些所谓的艺术背后其实有着宋徽宗自己的小算盘。

他已经和这些儒家士大夫翻脸了,虽然明面上还要互相配合,但是皇权在手,肯定不想任人摆布,处处受制,于是仔细寻找就会发现宋徽宗所有艺术追求的背后都有着道教的影子,宋徽宗终其一生其实都在想利用道教的影响弱化儒家士大夫对政权的影响,包括他修建园林造成的“花石纲”事件,甚至全国各地统一修建“崇宁观”背后都是这个目的。

2.最终被儒家士大夫蒙蔽了双眼

在儒家士大夫眼里,治国就应该明理,虽然宋徽宗不喜欢旧党这些儒家士大夫,但是这些思想还是或多或少影响了宋徽宗,最典型的就是“海上之盟”,单纯的相信靠一个结盟,把辽灭了就能平分土地,这就是典型的书呆子思想了。

宋徽宗终其一生也没有去过边疆看看那些士兵,也没有认真的调研过军事,甚至没有去过真正意义上的军队,这些都是因为儒家士大夫的影响造成的,最终一个天天和一堆儒家士大夫争论理论的皇帝,彻底忘记了老祖宗赵匡胤怎么拿到兵权的了,忘了只有兵权才是王道的道理,和儿子一起被金国俘虏,也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了。

总结:宋徽宗的一生其实算是丰富多彩,也想有所作为,但是因为党争事件,最大的决策失误就是彻底得罪了儒家士大夫,在整个执政期间都在承受着儒家思想带来的压力,而自己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没有真正的重视军事的发展,最终自己一人背锅,落了个千古骂名的下场。


梦九霄


要说起宋徽宗,历史评价他“诸事皆能”。他精通书法、绘画、诗词、建筑,茶道等等。他品味非凡,他喜欢一种天青色的汝瓷,在宋徽宗之后,再也没有生产出来过,直到现在,这样的汝瓷,全世界收藏不到70件,件件是天价,珍稀无比。

可这位诸事皆能的人,唯一不能的就是治国。但要说他最大的决策失误那就是与金人签订《海上盟约》,而且在过程中总是反复摇摆不定,这就惹怒了金人。

这海上盟约本是赵良驷提出来的,宋徽宗之所以对这个决策动心,还是因为那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本来呢,这个决策按理说是没有问题的,金人和宋人一起攻打辽国,然后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宋,其他的土地归金所有。这样一来,如果成功,那么有可能燕云十六州会归属到宋国。但有个问题就是,金的军事实力过强,宋朝太弱。加上宋徽宗中间的几次让人迷惑的操作也加速了他的悲惨结局。

一、在与金人签订的盟约中,宋徽宗在关键的地理位置上写错了一个字。他在信中写道:“宋金两国打败辽国,燕京一带就归还我大宋。”要知道,燕云包括两部分:西部以云中为中心的地区,东部以燕京为中心的地区。虽然后来赵良驷又千里迢迢赶过去说写错了,可引起了金人不满,不过最后还是约定:明年一起攻打辽国。

二、就在金人准备攻打辽国之际,宋徽宗又有点反悔了,因为宋辽之间签订的《檀渊之盟》毕竟已经有百年了,他怕到时候万一没打败辽国,辽国回头又会去找他们麻烦。可哪知金人所向披靡,辽国节节败退,眼看就要亡了,宋国才急急派兵赶去支援。

支援就算了,谁知,这辽国不是金人的对手,可对付这宋国竟是绰绰有余,宋国被打得骑虎难下,最后只能去请金人来支援,这就让金人看到宋国的实力实在太弱。

三、在辽国被灭后,看到天祚帝四处逃亡,宋徽宗就心软了,于是给天祚帝写了一封招降书。

书中写道:“若来中国,当以皇兄之礼相待,位燕、越二王之上,赐第千间、女乐三百人,极所以奉养。”

大概意思就说:你要是投奔我中原大宋,朕会像对待皇兄一样对待你,你比我的两个兄弟燕王和越王地位都高,我会赐给你一千间房子、三百个乐工,保你衣食无忧。

最后这天祚帝在逃往宋国的过程中,被金人给抓住了,这封信也就被金人看到了。

宋金两国之间立过盟约,两国绝不可招降纳叛,宋徽宗竟然亲自招降辽国皇帝。金国本来就想灭辽之后再一举灭宋,而这封密诏,正好给了金国一个理由。很快,金国整顿军马,以宋背盟为名,开始疯狂攻打大宋。后来就发生了靖康之难。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那《海上盟约》,宋国与辽国边境就会相安无事。可金人看出来你们的软弱了。再看看宋国在辽国战场上的惨状,金国都把辽国打得几乎快亡了,这宋人一过去就被辽国给钳制住了,这么弱的军事实力,还要去各种践踏盟约,这样的结局就是他自己作出来的。总之,他是一个投错了胎的艺术皇帝家。


奉旨瞎溜达


宋徽中最大的决策失误就是他当上了皇帝,国家治理的是初期还行,清初学者王夫之称赞:“徽宗之初政,粲然可观。”后来就是一团乱麻。本来他是没有机会当上皇帝的 ,但是阴差阳错,在太后的支持下宋徽宗即位。

在政治上与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徽宗时期始终是蔡京及其党羽的天下,他们打着绍述神宗改革的旗号,作为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的幌子。也不知道蔡京他们六人在流放的时候,是否会想到还有今天?

外交上徽宗看到了辽兵屡败于金兵后,在蔡京、董贯的建议下又动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念头,决定采取联金攻辽的策略,想借助金人的力量收复燕云地区,于是数次派遣使者出使金国。宋徽宗此举遭到朝中部分大臣的反对,连高丽国王也建议说“辽兄弟之国。存之足为边扞,女真虎狼耳,不可交也。”但宋徽宗咬定这个策略,坚持己见。宣和二年(1120),北宋和金国达成夹攻辽国协议,“约定双方出兵,各以长城为界,金攻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宋攻辽的燕京析津府(北京市)。灭辽以后,燕云诸州归宋,北宋原来每年给辽的银和绢照数转献给金朝。”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之盟”。联金攻辽这招棋,就这样出招了。

军事上北宋最强军队当属西军,在西北压制西夏,在徽宗时期,西军一会被调到南方打方蜡。一会又去打辽军,抗金军。在远离西北的东北方向上,辽金交替的巨大历史漩涡最终将整个西军群体卷入并撕成碎片。

在经济上北宋政府为了搜刮更多钱财,对盐、茶、酒、矾等实行专卖,即由官府控制这些物品的生产并垄断销售。北宋专卖制度的实行,使得封建政府大获其利,但影响了私营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徽宗荒淫腐朽,他最宠信的官僚是被称为“六贼”的蔡京、王黼 、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以及杨戬、高俅等人。他们骄奢淫逸,无恶不作,想方设法增加剥削。他们公开出卖官爵,官职各有定价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对官僚地主恨之入骨。当时民谣称:“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喊出了人民要求造反的心声。

而宋徽宗本人当上皇帝种种昏招,使本来就衰弱的北宋积重难返,最后爆发了靖康之变,宋徽宗他本人北狩,北宋百姓遭受山河破碎之苦。在这里,只能一声长叹。


A平淡又平凡


大家好,我是“趣史杂谈说”,一个历史爱好者,在学习历史的路上让我们一起前行,是历史让我们“相见”,欢迎您的点赞、评论、关注、转发!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宋徽宗的一生,是昏聩的一生,他自幼喜好丹青笔墨,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深厚的兴趣,还创造了“瘦金体”,倒是在这些方面颇有建树,但对治国理政,简直就是一塌糊涂!其在位二十六年,在太上皇的位置上一年零二个月,他的统治是腐朽不堪的,如果非要说决策上有什么失误,个人觉得他最大的失误在于启用了蔡京,以及与蔡京同党的“六贼”。

1100年正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病死,可是他膝下无子,选来选去,只有哲宗的次弟端王赵佶合适,也算是瘸子里面选将军,当然这也是向太后的意思。

左相章惇就说端王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唉,这个左相对端王赵佶的评价一语成谶!当时,如果向太后能听进左相章惇的话,历史真的要重写了,但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改变不了。

咱们再来说说蔡京是怎么入了徽宗赵佶的“法眼”的。

当时,蔡京由大名(今天河北大名东)知府调任翰林学士承旨,然后经邓洵武推荐他为宰相,执政温益也是极力推举,就这样,宋徽宗决定起用蔡京。

乍看起来,蔡京的启用没有那么复杂,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正所谓: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用无缘无故的恨。各位看官,此事并不简单!

蔡京是个彻头彻尾的政治投机分子。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他蔡京就是个激进的改革派,雷厉风行,精明能干。但是当王安石被保守派排挤罢了相,司马光作为保守派代重返权力中心时,立刻废除新法,蔡京一变脸,马上投靠了司马光。司马光要求在五日之内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同样是雷厉风行,蔡京在五日内率先完成了开封府落实。这让司马光很是开心。

司马光对他人说:“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表扬蔡京)

再来说一下他与童贯的交往。

童贯是主持明金局的宦官,与当时受到排挤闲居的蔡京同在扬州。童贯是为徽宗收集古玩字画,蔡京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他毕竟是有名的书法大家,蔡京就通过童贯不断进奉自己的作品。为了进一步拉拢关系,还赠送给其他宦官、宫妃等能用得到的人。有童贯的极力推荐,徽宗身边人也都挺他,靠近徽宗的关系疏通好了。

以上这两件事足以看出,蔡京在政治投机上是多么出色!

蔡京父子曾诱导徽宗要尽情享乐,说:“人主当以四海为家,太平为娱,岁月能几何,岂可独自劳苦。”

还告诉徽宗说:“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

在蔡京被徽宗启用为宰相后,便真正开始了祸国殃民的为官之路。再加上童贯、梁师成、李彥、王黼、朱勔共称为“六贼”。他们不仅掠夺百姓田产,还公然卖官鬻爵,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使得宋朝的统治出现了巨大的危机。

宋徽宗赵佶最大的失误就是启用了蔡京,以及对以蔡京为首的童贯、梁师成、李彥、王黼、朱勔“六贼”的信任,任他们胡作非为,祸国殃民,加速宋王朝灭亡的速度。


趣史杂谈说


宋徽宗最大的决策失误是联金灭辽战略,导致北宋三年时间由兴盛到灭亡

郭建龙在《汴京之围》描述了北宋从盛世到灭亡的三年。其间,北宋由强到弱,由兴盛到灭亡,其间有很多教训可以吸取。

首先,宋徽宗犯了战略上的错误。宋徽宗1100年2月即位,1125年年底金兵大举进犯时传位给宋钦宗。当时,契丹人建立的辽国逐渐衰落,女真人完颜阿骨打的势力逐渐崛起。完颜阿骨打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对辽国的战役中,金军势如破竹,频频奏凯;而辽军屡战屡败,士气低沉。

此时,宦官童贯掌握了北宋的军事大权,他在做监军时,帮助宋军在西北打了几次胜仗。宋徽宗和他的大臣们一直对于燕云十六州落于辽国之手心有不甘。于是联系完颜阿骨打结盟,一起进攻辽国。

应该说,联金灭辽这一巨大的战略失误,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宋金辽三国中,金国军事实力最强,辽国次之,北宋再次之。此时的局面,与三国时代颇为相似。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策略,上册是坐山观虎斗,让金辽相争,发展壮大自己军事实力,以图渔翁得利。中策是联合辽国抗击势头正猛的金国,以图保全自己。但北宋采取的却是下策:联金抗辽。

这一重大的战略失误,导致了及其严重的后果。在双方对辽国的进攻中,金兵攻无不克,而宋军则在辽军面前不堪一击。辽国降宋的郭药师攻入燕京后得而复失,童贯等人只得请求金兵攻占燕京。结果,为了收复燕京,不得不忍受今人的不断加码的敲诈勒索,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在此过程中,让金兵看穿了宋军的无能和不堪一击。

其次,考虑不周,心存侥幸。宋徽宗君臣一厢情愿,只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完全没有考虑到联金灭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并组织强大的防御体系。可以想见,无论是金国消灭辽国,还是辽国击败金国,对于孱弱的北宋而言,胜出者都是强大的敌人,都必须严加防范。

第三,宋徽宗君臣不知己不知彼,轻启战事,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以军事实力而论,宋朝军队战斗力极差,与辽国军作战历来都是败多胜少,而女真军队的实力犹在辽军之上。可以说,宋徽宗君臣是以最弱的军事实力,奢望谋求最有利的后果。无论是宋徽宗的个人才干,还是北宋军队的实力,都不足以支持他与金、辽发动战争,收回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在绝对优势的军事实力面前,只能“徽宗妙计安天下,赔了金钱又折兵”。前朝对北方民族作战败多胜少,“澶渊之盟”的经历并没有让宋徽宗及其君臣在军事实力上形成清醒的认知,相反,赵佶雄心勃勃,企图完成先辈皇帝没有实现的心愿。

第四,北宋缺乏一以贯之的外交战略,在战与和两端摇摆。北宋君臣在外交上没有原则,也没有长远的外交考量,在战与和之间反复无常,明智军事实力不如金军,但又要谋取更多的利益,背弃与金国签署的盟约。最后授金国以禀,丧失了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这些行动没有为自己构筑防御体系赢得喘息的时间。

第五,在军事上用人疑人,富有经验的军事将领种师道饱受掣肘,缺乏必要的权力和基本的作战资源,如最基本的粮草等等。这使得他们在作战中无法自主,缚手缚脚,极其被动。

凭借军事力量上的优势,金军对北宋敲骨吸髓,不仅榨干了北宋首都汴京的金银,而且掳掠了几千名妇女到北方,宋钦宗被废黜,和宋徽宗一起成为俘虏,被押到北方。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到失去自由的囚徒,个中滋味,惟其自知。

赵佶不是一个好皇帝,在个人品行上极其不堪。他不惜民力,挥霍财产的作为,与他的祖宗宋太祖有着天壤之别。作为一个杰出的书画家,赵佶的艺术造诣之高,不仅在当时少有人及,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并不多见。正是因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赵佶的穷奢极侈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他品味高雅,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他是一个建筑园林专家,大局建设亭台楼阁,让各地进献花草树木,奇峰怪石,鱼虫鸟兽。1122年,为了将一块高15米,重约30吨的太湖石从太湖运至汴梁(开封),他委任朱勔专门负责此事。朱勔动用了整个国家的人力和物力:造大船,用数千名民富拉纤,无法通过时拆桥梁,拆城市的水门,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用几个月时间才完成任务。这块太湖石被放到赵佶建造的皇家园林艮(gèn)岳内,赵佶为之命名“昭功敷庆神运石”,并封之为“盘固侯”。朱勔也加官晋爵,被封为宁远军节度使、醴泉观使。赵佶的奢侈,无疑给北宋的财政制造了巨大难题。正因为善于为皇帝理财,蔡京才得到了重用。他通过发行纸质的交子和盐引,让宋徽宗获得了大量收入,却给民间制造了剧烈的通货膨胀。《汴京之围》(324页)显示,赵佶每五到七天必须用一个处女,幸一次进一阶。到他退位时,遣散的宫女竟然有6000人之多。皇帝的后宫,人们历来用“三千佳丽”作比。而赵佶的骄奢淫逸,大大超出了平民的想象力。

在艺术上,宋徽宗可谓大家;在政治和军事上,他几乎就是一个弱智。然而,在古代的君主制下,缺乏政治才能的赵佶偏偏成为了皇帝,整个北宋天下莫不受到赵佶决策的影响。赵佶的战略失误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自取其辱自不待言。但是,那些无辜牺牲的平民,还有那些被金兵带到北方,死于路途以及活着受辱的女子,他们遭遇的痛苦,难道不都是宋徽宗造成的吗?《汴京之围》271页显示,金兵勒索汴京妇女带回北方经过南熏门,有女子对着北宋的大臣大骂:“尔等任朝廷大臣官吏,作坏国家至此,今日却令我辈塞金人意,尔等来何面目!”大臣们不敢搭话,避头不敢看这些女人。

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赵佶作为失势者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从政治人物的责任来说,宋徽宗却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即便他有盖世才华,极高的艺术鉴赏力,对文人士大夫很宽容,那也不能掩盖他昏君的本质。《汴京之围》带给读者的思考,还有很多很多。





周朝文DMU


宋徽宗是一位很有艺术才华的君主,知名汉学家伊沛霞女士在她的《宋徽宗》中说:徽宗“是造诣很深的诗人、画家与书法家,他热衷于修建寺观与园林,是开风气之先的艺术品及文物收藏家,也是知识渊博的音乐、诗歌与道教的赞助人。在支持艺术的范围、对艺术领域的关注及投入的时间上,世界历史上少有君主能与他相提并论”。然而,宋徽宗绝对不是一名合格的帝皇,他当皇帝是一败涂地的。

作为君主的宋徽宗,他的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问题出在“御笔行事”上。所谓“御笔行事”,即皇帝以手诏的方式直接下达命令。按宋朝制度,皇帝的诏命必须经给事中审核,由宰相副署、发布,才具有合法的法律效力,绕过程序直接颁发的君主手诏,是不合法的,通常也会受抵制。但宋徽宗与蔡京为避免他们的决策在走程序时被否决,大兴手诏,“事无巨细,皆托御笔而行”,破坏了成法。不但如此,宋徽宗还规定手诏不容反驳、滞留,“如或以常法沮格不行,以大不恭论”,延误两天执行手诏,即可能会受到“流三千里”的严厉惩罚。

因此,宋徽宗时代御笔盛行,“三省有司奉行不暇,虽有违戾法宪、前后重复,不敢执奏”。诏命的出台与执行,“三省无所干预”,“给舍不得缴,台谏不得言,纲纪坏矣”。“纲纪坏矣”是宋人的夸大其词吗?不是。除了宋徽宗,没有哪一个宋朝皇帝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宣称御笔高于常法,违者有刑。

宋徽宗的第二个问题是生活奢靡,挥霍无度。有一个细节可以显示宋徽宗私生活之奢靡无度:“宣(和)、政(和)盛时,宫中以河阳花蜡烛无香为恨,遂用龙涎、沈脑屑灌蜡烛,列两行,数百枝,焰明而香郁,钧天之所无也”。到了南宋绍兴年间,被掳的韦太后回到杭州,宋高宗事母极孝,在韦太后寿辰之日,“用宣政故事,然仅列十数炬”。但韦太后视若无睹,高宗问母亲:“烛颇惬圣意否?”韦太后说:“你爹爹每夜常设数百枝,诸人阁分亦然。”意思是,就这几支蜡烛,比你爹爹那时差远了。宋高宗悄悄跟皇后说:“如何比得爹爹富贵?”

本来,按宋朝制度,皇室的日常用度是受外廷约束的,比如内廷要造一个“熏笼”(点燃熏料驱赶蚊虫的器物),不过数十文钱,但按宋代的“条贯”(法律),须经过政府层层审批,为什么要这么复杂?宋朝的立法者认为,这样才可以防止“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

但宋太祖担心的“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问题,在宋徽宗时代开始出现了。当时“蔡京当国,专以‘丰亨豫大’之说,蛊惑上心;动引周官‘惟王不会’为词,遂至取民无艺”。 蔡京当国说,天子的用度不必会计、审计,想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这就是“惟王不会”的意思。但“惟王不会”的观念是不合宋朝主流观念的,因为宋人认为,天子的用度必须接受制度的约束,比如朱熹主张:“凡饮食、酒浆、衣服、次舍、器用、财贿与夫宦官、宫妾之政,无一不领于冢宰。使其左右前后,一动一静,无不制以有司之法,而无纤芥之隙、瞬息之顷,得以隐其毫发之私。



星际襄


当了皇帝,如果他没有做皇帝,一定是一位影响中国文化界的大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