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说苏宁仍是南京最值得尊重的民营企业

文丨飞鱼资本市场团队

【特别说明:这篇不是软文,绝对没收钱(严肃脸)。撰写此文的初衷,完全是因为在今年这个“特殊时刻”,飞鱼财经基于长期观察江苏企业和江苏资本市场,有感而发。】

经常关注我们的小伙伴应该注意到,今年我们在撰文中,特别喜欢引用一句话: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我们不是为了显示有文采,而是在今年,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在经历了过去三年的经济曲线,站在此刻大时代转折的特殊节点上,深深感受到:谁和他吹过的牛B一起被市场抛弃;谁和他的“大腿”们一起正在沙滩上裸奔;谁和他的一次又一次操作不断侮辱着投资人的智商……而谁又在努力的活下来;谁又在努力适应即将到来的时代。

过去两年,我们在许多场合都表达过一个观点:除了苏宁,南京已无(像样的)民营企业(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

我们想通过这种夸张的表述来表达一个观点:在南京,1990年代崛起的一批民营企业,已经所剩无几。在三胞、丰盛、雨润、太平洋建设等的映衬下,苏宁几乎是那个“唯一”。

1990年代崛起的一批民营企业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家企业走过了中国最波澜壮阔的30年;意味着一家企业可能经历了N次的转折和转型;意味着一家企业站在过顶峰,又从顶峰滑落,被人众星捧月,也被人指摘质疑……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在低谷时的反弹能力,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则是在时代转弯处把握方向的能力,因为市场从不给企业在低谷反弹的机会,大多数跌入低谷的,最终都是残喘和死亡。

所以,当每一次苏宁转型,苏宁投资新的领域,苏宁进入新的产业,苏宁跟在阿里京东后面打酱油……外界议论、批评和嘲笑时,我们都会客观的说一句:和同时代的“兄弟”们比,它最起码像个真正的民营企业,好好的活下来了。

我们一直认为,外界对苏宁的评价过于苛刻。

从全市场范围来看,苏宁转型电商后,在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专业电商”的衬托下,确实如小弟般不值一提(苏宁每年双11数据被嘲讽已经成常态)。

从全江苏省来看,在江苏这样一个国资企业主导、乡镇强企林立的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区域,苏宁这样一个“零售”企业,不管规模有多大,在大多数人心里,还是“边缘”企业。(飞鱼财经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经历,一次是在苏南与当地一些人士交流,对方脱口而出“苏宁是什么,怎么能和我们这里的高新企业相比”;一次是与地方一位报业人士交流,对方习以为常的表示“有版面我们肯定是先上国企宣传,苏宁给钱又怎么样”)

从全南京来看,南京人对苏宁的印象可以分为两个极端,一方面上了年纪的南京人对苏宁印象极好,只要买家用电器第一想到去苏宁看看,这有赖于在互联网时代之前,苏宁门店培养出来的一代忠实用户;另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年轻的从业群体、第三方观察群体、与苏宁有交集的群体,这部分人对苏宁批评声不断,主要集中在:魔鬼般的加班文化、过于庞大的产业布局、纷繁复杂的业务架构……苏宁什么都做,有它不做的产业吗?上市公司主业亏损,靠投资收益补亏能补多久?电商业务也就这样,线上线下折腾还能出什么花样?(其实批评苏宁的人,大多没有真正了解过苏宁)

在这三个层面,我们能找到一千个不重样的角度批评苏宁,但在批评之后,我们更想说的是:苏宁也许是南京民营企业(或者说江苏民营企业)中现代管理水平最好的企业

如果要拿一个本土企业和阿里、和腾讯、和京东、和拼多多比较,南京也只有苏宁——因为它的职业经理人最多、因为它开出的薪资水平在本土民营企业里最高、因为它的组织架构在本土民营企业里最完善。

职业经理人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一家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薪资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能吸引多少人才;组织架构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它的管理是否合规和公平,而这是一家企业能不能走远的生死因素。

我们曾和苏宁集团层面的一位高管私下交流,问到:苏宁用人是更看重关系还是更看重能力。这位高管笑着说,“我们这里这么苦,有关系的人谁来我们这里啊。”接着他又说,“我们是企业啊,企业就是要挣钱,当然看能力啊!“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如果你了解过南京1990年代那一批民营企业的发展脉络和现状,以及这批民营企业家的管理方式,我们相信不需要继续解读,你就可以感受上面一段我们想说的是什么。

批评苏宁电商发展差,不如阿里、京东的,可能忘了苏宁的总部在南京。它的基因就决定了,即便换上千里马,追起阿里和京东也是很困难的。

批评苏宁什么都布局,什么都投资的,可能忘了企业就像一家人过日子一样,尤其是民营企业,当然是哪里有食往哪里找,哪里有空白点就去哪里抢位置。(在对比了国资企业的资源后,我们时常在思考,中国的民营企业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对于它们来说,容易赚钱的行业轮不到他们,干的都是别人不干的行业。)

批评苏宁涉足金融,靠投资加码利润的,可能忘了,都是挣来的钱,你管我是打工挣的,还是买彩票挣的……对企业来说,都是自己的收益。

事实上,我们对苏宁的认识也有过变化。

2018年前,我们在围观苏宁的发展时,也提过各种各样的质疑。我们一个同行在一次见到张近东的时候,言语直白:阿里是猫,京东是狗,苏宁连个像样的标识都没有,发展什么电商?——这就是曾经带着南京大萝卜土味的苏宁。

但是2018年,当我们看到华泰证券的定增名单后,我们改变了自己对苏宁的看法。

因为在华泰证券的那一次定增名单中,苏宁是唯一一个江苏本土民营企业。而定增后,苏宁也是前十大股东里唯一一个本土民营企业。

华泰证券的地位不用我们多说,苏宁能拿下华泰证券的股份,不谈能力,更要谈的是“远见”。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经济曲线中,苏宁靠抛售华泰证券股份获得的收益,让它把“冲击”降到最低。

曾经,南京本土一家1990年代崛起的民营企业董事长,信誓旦旦的和我们说,他要搞电商,建立线上销售网络,我们就问:您知道苏宁搞电商,花了多少力气才搞成今天这样吗?(这家企业至今未搞成)

还曾经,同样是南京本土一家1990年代崛起的民营企业董事长,问我们,苏宁布局了那么多板块,我们现在想搞金融还来的及吗?我们说,搞金融首先是团队,苏宁是花了大价钱才把黄金老挖过来的。(这位董事长听后不语)。

30年,在我们笔端,会看的很容易。

但从一家卖电器的公司,转型成电商,又从电商涉足更专业的金融板块,期间每一个网络的建立,每一个程序员的招聘,每一次在发展与合规间的博弈……都太难太难。

我们写过许多江苏企业和机构的故事,有批评、有分析、有回忆、有反思……尽量抛开偏见,在更广的视角上来观察一家企业的发展。因为,沧海桑田,英雄不多。

事实上,

促使我们写下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苏宁最近一次颇有争议的动作——要求全体员工朋友圈卖货。

在写苏宁这篇前,其实我们特别想做一期稿件——《总裁都在朋友圈卖货》。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企业的求生欲都表现在“转型做微商”。

我们自己的朋友圈,就出现了平时“禁欲系”(特指很少发微信)的董事长、总裁们,都开始在朋友圈推销自家产品。

其实没什么,但因为是苏宁,批评嘲讽之声不断。

我们说两个特别感慨的例子。

一个是,有天给苏宁集团一位人士电话,问道,你们老板在不在朋友圈卖货的?对方答:老板不知道,不过我们副董事长孙为民,在朋友圈卖挂面……(今天有个消息说,苏宁一位副总裁在朋友圈卖内裤)

一个是,苏宁金融一位管理层人士,从公司开始要求朋友圈带货后,就每天坚持不懈的发。我们开完笑的说,现在公司已经没有强制要求了,要不要这么敬业……她回:因为朋友圈转的货都是自己觉得不错的,分享出来挺好的。

2020年的这个疫情期,当很多民营企业恳求国资驰援、恳求政府出面金融机构帮扶时,苏宁做的第一件事是:高管带头、全体微商。

飞鱼财经在复盘苏宁的发展史时,特别想提两个点:

一是不管苏宁怎么发展和布局,张近东始终没有丢掉“零售”这个主业。(在看过了许许多多民营企业,为了发展,丢掉主业,搞房地产搞医药搞高新后,才能理解这是特别不容易的选择)

二是在历次发展和转型中,苏宁做的不是最好,但始终努力求生存。这种DNA里带的“努力”,让我们感受到这真的是民营企业——它就是以营利为目的,就是以控制成本为目的,就是以生存为目的……(从早年和本土国资零售商的竞争、到和国美的竞争、再到和京东等电商的竞争……)

我们尊重每一家努力奋斗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人。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