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有家國情懷、又要有全球氣度———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談當代大學生培養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蔓延,國際援助在接力賽跑。面對疫情,人們拋卻異見,不分國別、種族、膚色,攜手互助,共渡難關,此情此愛溫暖人間。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特別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電話時再次強調,“新冠肺炎的發生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本期約訪多位全國政協委員,以本次疫情中的國際互助為背景,分別從不同角度談如何培養青少年的國際視野,對青少年進行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教育。 ——編者

既要有家國情懷、又要有全球氣度———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談當代大學生培養

本報記者 田福良 作

教育在線: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頂住流言蜚語,以舉世矚目的速度和效率取得了抗疫的勝利;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國“戰疫模式”為國際社會抗疫爭取了黃金時間、提供了寶貴經驗。我國政府和民間機構也紛紛向其他國家伸出援手。請問您怎樣理解這種國際間的互助行動?

施衛東:天地萬物間,生命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初期,我們欣喜地看到,有些國家和地區摒棄前嫌對我國施以援手,這些行動令我們溫暖和感動,當然也有部分國家和地區態度迥然。我國在第一時間,本著公開透明的原則向各方通報疫情信息、分享病毒基因序列,與世界衛生組織和有關國家密切合作。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我國積極對外開展援助,派駐醫療隊、捐助醫療防護物資、提供技術支持。在疫情籠罩下的黑暗時刻,展開了一場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不分文化、不分政見的生死大營救,這是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的生動體現,是一種以人為本、休慼與共的國際合作精神,它能夠促進世界持久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教育在線: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我國高校應該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

施衛東: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個人成長來說,有利於促進大學生深刻認識生命的價值和力量,培養堅毅的品格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提升道德素質,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從世界範圍來說,當前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全球命運休慼與共,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與此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也更加明顯,局部衝突和戰爭不斷,恐怖主義、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全球人道主義需求持續增長。青年代表著未來,在應對全球人道主義挑戰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是當前人道主義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青年人可以通過不同形式和活動,去努力改善這個世界。

對大學生應加強人道主義精神引領,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和價值,將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教育落實到日常教學各環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廣大學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意義,善待生命,學會感恩;通過知識學習、辯論交流、角色體驗、志願服務等別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用人道主義的視角看待問題、用人道主義的思維分析問題、用人道主義的行為解決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教育在線:疫情發生後,雷神山、火神山兩所醫院的建設速度讓世人震驚,網友們深深為“中國式團隊協作”所感動。請您談談“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國際合作能力?

施衛東:在5萬平方米的灘塗坡地上,7500名建設者和近千臺機械設備,用10天時間建設完成一所可容納1000張床位的救命醫院,其背後的艱辛和力量超出我們的想象。這是一種壯舉,更是建設者以“中國速度”與疫情賽跑的標誌。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團隊協作能力是攻堅克難的有力保證,是目標達成的強大支撐,是組織用人的基本原則。從當年抗擊非典的勝利到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的“對口援建”,從舉辦北京奧運會到建設港珠澳大橋等“超級工程”……實踐證明,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全體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會迸發出不可戰勝的偉力。而此次抗“疫”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團結協作的偉大力量。

“中國速度”體現的不只是一種精神鼓舞,更是一種團隊協作能力培養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積極關心關注國際重大事件的發展,在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培養國際視野,既有家國情懷、又有全球氣度,努力涵養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國民心態,逐漸提升國際合作能力。首先,要學會包容,包容並不意味著不分是非、不講原則,而是在遵從一定的原則和價值體系下兼容幷包,在加強理解與溝通的前提下求同存異,在相處中體現寬廣的胸懷、深厚的文化底蘊,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要學會接納,接納並不意味著不加篩選、不加思考,而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取長補短,獲得自我成長。培育青少年愛國愛黨的情懷、積極向上的和諧心態;增進青少年信任、欣賞的合作觀念,涵養青少年勇於擔當的大局意識。另外,要學會換位思考,客觀看待自己和對方。在客觀、科學的評價基礎上增進理解、加強合作,獲得共贏也提升國際合作能力。

既要有家國情懷、又要有全球氣度———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談當代大學生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