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公式该理解着记还是该死记硬背,有些公式是不是该死记硬背?

不卑不亢好吗


随便搜索一下,关于高中数学公式的图片有很多,但看到密密麻麻的公式,还有看下去的欲望吗?

基础好一些的学生,公式不难,但对于基础弱一点的学生,有时候却苦恼于数学公式。对于公式应该如何看待呢?两个方面,一方面,理解公式;另外一个方面,结合小题,反复练习,而不是直接死记硬背公式,结合小题多练多做,自然而然就可以把公式记住了。

其实,初中的那一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经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了。在高中阶段,不是套公式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自己真正地理解公式定理,并且能够利用这个公式定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够对公式有真正的透彻的理解,且不说死记硬背的困难,就算全背下来了,拿到问题,也仍然不会用。所以只有真正理解透彻,才能熟练运用。

数学公式,理解才是硬道!

数学运算还是离不开公式的,毕竟这是先辈们通过不断探索,黑发熬成了白发才给我们总结出来的定理和法则,背还是要背的,但是要理解背默才更有效果啊。

⑴公式是怎么来的,具体什么时候用,如果公式记不住,是否可以自己推导出来?

例如三角函数倍角公式

这公式什么时候要用到?

例如化简函数

时需要用到

⑵理解公式的本质

例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有六个,除了利用周期的诱导公式外,还有五个,这五个诱导公式该如何记忆?诱导公式的本质是什么?诱导公式的本质是看角的和与差,和为0为90或为180,差为90或180,这就概括了这五个类型,这就是诱导公式的本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像项。

⑶公式的另类看法

公式也需要活学活用,公式是死的,有时候也可以借助公式找到更为简单的

理由双曲线关于渐进线有两个类型,分别为两个公式,可以不需要记公式,而直接边看边写吗?完全可以的。例如

形式部分相同,可直接写出

结合小题,反复练习

我们首先要去体会这个公式、定理、知识点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解题的时候也是从问题出发,去想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哪些。所以,数学公式不能死记硬背,尤其是在高中,知识点很多、公式很多、定理很多,长得又很相似,要从每个知识点的作用去总结,才能恰当的解题。

以向量为例,公式如下

公式大致如此,训练的小题如下

死记硬背为什么要不得

在数学学习中,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数学是可以死记硬背的”这种观念。的确,数学中有很多东西是需要记忆的,公理、定理、性质乃至习题的解法,都需要记忆,但这并不是数学的本质,所以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同学,各种基础知识记得非常清楚,但是成绩就是上不去,一旦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束手无策。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思考,是提高一个人的逻辑判断能力,使之能够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这才是数学学习的目标,通过这种精神层面的提高和养成,使你能够有条理地去思考每一件事情,有着强大的逻辑判断能力。

如果你养成了一看到什么就想背下来的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对你逻辑判断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阻碍的,因为你有了依赖感,什么都想去背,的确有些题目可以去背答案,但你背答案的时候,就失去了一个培养你思维能力的机会,长此以往,能力得不到提高,一旦遇到一个比较生疏的题型就会手足无措。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学习一样新知识的时候,尽量不要让自己去刻意的死记硬背,而是要找出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原理”。不光是理解推导过程,也要理解知识的作用,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从问题出发去关注知识点,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知识。

这也是我特别强调让学生去读课本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有这样一个毛病,学习新内容的时候,对于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屑一顾,直接去看结论,然后就去看例题。

看例题的时候,不去思考其解法背后所渗透的原理,而是直接去背解法。

这样是真的掌握了吗?

未必。

我们的知识其实是一张网络,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将新的知识嫁接在旧的知识网络上,形成一张新的网络。

那么这个时候,就一定要通过思考去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才可以,否则的话,就像是两张皮,知识都是零散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三角恒等变形中的倍角公式、半角公式、万能公式、积化和差公式,我上学的时候从来都不记的,因为都可以通过和差公式推导。

甚至和差公式我忘了也不要紧,因为我知道它的推导过程,随时可以推导。

但是有的同学,就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但效果寥寥,需要运用的时候照样非常生疏。

那么如何来代替死记硬背呢?

首先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做辅助线,为什么方程要这样变形,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法而不是另外一种?

要抱着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的态度去发现问题,这样才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但是会有同学说自己发现不了问题,那又该怎么办呢?

这就涉及到了第二种方法——去教别人。

当然如果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辩难印证,那是最好的事情。

但所谓的去教别人,更多的是指带着去教别人的心态去审视自己的所学,当你要给别人讲解的时候,你能否把每一个点都讲清楚,在知识上不留死角,在逻辑上无懈可击?

通过这种审视,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掌握上其实还有不少漏洞,而你将之弥补的过程,其实也是提高的过程,而假如你真的能够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某一个知识讲解清楚,说的明白,那么可以肯定的说,你是掌握了这些知识的。

结束语

很多同学会发现,公式记了很多,但是用的时候总是会差一点,这里少了个符号,那个少了个平方什么的。我一般这么讲:公式没记住,就是没理解。任何事记了个大概其而不准确,都是因为自己在死记硬背,而没有去理解本质。

这就像我们背单词——当然了,我英语很差,背单词总会差那么一两个字母没记住,这是怎么回事?后来我的英语老师教育我,说我读单词的时候发音就不对,再死记硬背就背错了,如果跟发音结合在一起,再加上适当的词根词缀构词规则,就不会记错了。连英语背单词都是有方法有道理的,何况数学公式。

高中数学没有捷径,但是有方法。高中数学题型有限,解题方法有限,当然也有很多的技巧。高中数学会难一些,所以知道不代表懂,懂不代表会做,会做要追求熟练,做到自己的极致,自己的极限,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为高考只给我们一次机会。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一開始時是需要死記硬背的,以後在使用多了,慢慢能夠理解,理解之後,會明白到底是甚麼意思,這個時候已經不存在背下來的東西了。


TonyDeng


数学公式应该怎么样对待呢?提问者提出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死记硬背,第二种就是理解记忆。

实际上,这两种记忆都是需要的。我们首先要能够记下一些基本的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等等。哪怕是死记硬背都要能够背下来。

否则我们脑子里面都没有几个公式,我们怎么能好学好数学呢,就像我们脑子里面没有词汇那样,我们怎么能一样能够学好语文和英语呢?这道理是一样的。

当我们能够把这些东西背下来之后,我们就要试图去理解它们。

什么叫理解呢?所谓理解就是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公式的意思说出来,公式中的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什么样的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到了这一步,那些公式才是我们的。我们还要进一步,那就是要用这些公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用它们去获得新的知识。这样这些公式就是我们的了。

这种学习数学的方式,也适合于学习物理和化学,以及其它的学科。

祝大家学习进步。


许愿城英汉教学群


作为一线老师的我,经常也为你所提出的问题感到困惑,每次推导完公式或定理,都会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记住,比如,采取联想记忆法,图形结合记忆法,甚至有时采取一些“土办法”,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地记住公式或定理。

当然,大部分公式或定理,我们需要理解记忆。课堂上,老师讲这些公式或定理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推导或说理的过程,我们需要认真听讲,这样才可以理解这些公式的内容,掌握了公式的特点,理解了公式的性质,自然就容易记住公式。对于一些概念型公式,我们可以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比如,你所说的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但是,不管采取哪种记忆法,我们必须要经常应用公式或定理,多做一些习题,自然而然就会牢固地记住它们。

下面我分享一些平时教学中记忆公式法,希望对你记忆公式或定理有所帮助。

1.借助口诀记忆:

如: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解不了。

抛物线的平移的口诀是:“上加下减,左加右减”。

2.图形结合记忆法:

总体来说,对于几何的公式或定理,在记忆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图形记忆,有时,我们也无须记住文字叙述的内容,能够记住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就行了。

比如,要记住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这两条切线的夹角.

如果单纯死记硬背文字内容,不但难以记住,而且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借助图形记忆。

基本图形,如图所示,则有下列结论:

①PA=PB,

②∠APO=∠BPO,

③AB⊥OP,

④AC=BC .

3.模型记忆法。

例如,要记住特角30°,45°,60°的三角函数值,可以通过两模型来记忆。

4.联想记忆法:

例如,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我们只要记住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差异特征就可以了。


魅力符号


初中数学公式基本上都是可以推导的,不需要死记硬背。不过小学有些公式还是先要背住再去慢慢理解的,比如长方形面积公式之类的。

同号得正异号得负是由有理数乘法法则得到的,而有理数乘法法则也是通过实际情况推导出来的,所以一定要理解老师课上第一节课引入时的内容,那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私塾先生王凡


数学公式主要有两种类型:有基本公式,有导出公式。对于基本公式,在弄清它的来源的基础上应该以记忆为主,比如,圆的周长公式。要理解欧几里德的《原本》中的公式,就应该先记住它的五条公设。对于导出公式,应该以理解为主。要深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实际应用,公式的变化方式等。可以画出图形,对照图形进行数形结合着记忆。我认为,要记住公式,重点在于多应用公式去做题,在做题的过程当中更深刻的理解公式,不同类型的题做多了,公式自然也就记住了。

要明确,公式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当中,由数学家逐渐总结出来的,是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比如解一元二次方程,直接用求根公式,就可以很方便地得出答案。公式在解决人类的实际活动当中,经常成对出现,可以比较着记忆。比如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微积分当中的微分与积分公式等等。

总之,只要善于动脑,多观察、多比较、多应用,公式是不难记住的。



渐清教育


数学公式该理解着背还是该死记硬背,有些公式是不是该死记硬背?

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便是好猫,理解着背也好,硬背也罢,能用来运用都是好招!

这里有道小学数学题,90%以上的家长都做不对,来挑战一下吧!

题:植树节那天,小明和5个同学参加种树,每人种了8棵树,问一共种了几棵树?

这道题是非常简单的小学乘法题,公式怎么列,数字怎么得是需要计算的。

做法很简单,一是按照乘法口诀记忆式答题,另外一种是理解性的答题。

数学的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对有关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是通过理解去记忆。

解数学题就是分析理解题目,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去解题的一个过程,这需要对所有的公式、知识点融会贯通。

只有理解性记忆,才能把知识点掌握得更加透彻,做到灵活运用,遇到题目时便能够很快找准思路,快速给出正确答案。

我们在解数学题时,特别是几何题,常常会因一个问题卡壳而导致做不出来,想破脑袋用了2个多小时找不到答案。

一旦这个卡壳的问题解决了,就会有一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这道题便迎刃而解。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做题快,而有的学生做题慢的原因。

有些公式必须死记硬背的。

能够给出正确解答的学生,可以肯定对公式和知识点都记住了,掌握的比较熟悉。抄别人答案的学生,不在这个讨论范围中。

解决一些复杂的题目,必须要从基本的公式入手去分析研究,如果说连基本的公式都记不住的话,那这道题肯定无法解答。

而并不是所有学生,对所有的公式都能够理解透彻,这个时候就必须用到死记硬背的办法,先记住它,然后再去做题。

毕竟做题给出正确答案才是第一要务,不管如何记住公式才是最重要,记住公式,再去理解!

用记忆来理解或者记住了再理解,都是正确的。

对一般学生而言,这两者是没有先后顺序的,而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

为什么我们要做大量的习题,就是为了让所学的公式、知识点更好的运用到解题中去,这样会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6×7=42,我们都知道,但为什么是6×7=42呢?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去运用它,但在做小学应用题的时候,我们不理解的话,往往会列出错误:到底是6×7,还是7×6?

再比如,1+1=2,这个没有人不会,但是有谁知道为什么呢?

黑猫白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所以说不论是理解性记忆,还是死记硬背,只要会拿来运用,都是好招。

我是斗金,关注我。在记忆公式中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欢迎分享。


斗金


数学公式该理解记忆,还是死记硬背?

一说起数学公式,有的人可能就认为太枯燥无味了记不住,记住了不会用,该怎样记呢?

首先,说一下公式,不论是数学公式,还是物理公式,或其它学科的公式,公式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特征意义的规律。

其次,要记忆公式,你先要学会推导公式。公式是经得起验证的,任何公式一接触它,你先要通过推理,看能否得到公式,其实这就是理解公式的过程。理解了,记忆一些公式那就是分分钟钟的简单事。

再次,记忆公式提倡理解记忆是最好的。但有些小学生对一些公式根本不理解,死记硬背记住了,用得还很好。再如工厂里车间里的一些工人师傅们对一些公式也是靠死记硬背运用。还有一些公式,拖沓冗长,繁索无味,根本不用记,拿过来会用就可以了,相信科学家也会这样做。

最后,要说的是作为一名学生,学习用到的公式可都要记住,先采取理解记忆,实在不行死记硬背,相信过一段时间就理解了,因为学生,离不开考试,死记硬背也是万全之策。

希望,我说的观点对你有帮助!


幺二四五六


理解和死记硬背都很重要,都不可偏废。我很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主要就是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的,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则是我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的。


松鼠快乐翁


数学这科很重要,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是拉分较大的学科。

不过,数学中的公式实在太多了,有的需要死记硬背。比如基本的算三角形面积,正方形、圆形面积等,公式记不住等于零。

但大多数学公式需要理解,尤其是到了高中阶级,公式多得数不清,这就需要理解记忆,搞得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演变,并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如tana•cota=1;sina•csca=1,等等,在题目中看见“1”就可以用前面的内容替换,有助于解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