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臺北法案》對兩岸關係構成的影響

邵宗海:《臺北法案》對兩岸關係構成的影響

邵宗海(資料圖)

作者 邵宗海 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臺北法案》旨在強化臺美夥伴關係:包括美國支持臺灣鞏固“邦交”,與其他國家發展非正式夥伴關係,支持臺灣參與國際活動,推動雙方經濟貿易談判這些內容的由國會議員提出的臺北法案(TAIPEI Act),白宮已經正式宣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20年3月26日簽署。

這項全名是《國際保護及強化臺灣邦交國倡議法》(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的法律文件,簡稱則是為《臺北法案》(TAIPEI Act)。至於法案名稱為什麼簡稱會叫TAIPEI Act,是因為把法案的英文名稱,取其每個英文字的第一個字母,合起來的縮寫就是TAIPEI(臺北) 這個字。

一、《臺北法案》形式上的內容,透露了什麼?

1、臺北法案內文中共有5個章節(section),以下為這項法案的重點摘要:

第1條:法案名稱 本法可稱為“2018年國際保護及強化臺灣邦交國倡議法(臺北法)”

第2條:與臺灣的外交關係 (國會確立以下事實)

其中有強調:1979年臺灣關係法載明,美國政策是要“維持美國的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方式高壓手段,而危及臺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臺灣目前在世界上只與17個國家維持“邦交”關係。

第3條:美國有關臺灣國際承認策略的報告

在本法頒行之後90天內,並在其後每180天,國務卿或其指定人應向適當的國會委員會提出報告,說明美國針對重新確認與強化臺灣國際盟友關係所採取的行動。其中“國會意見”(sense of Congress)認為,美臺雙方已建立強韌經濟夥伴關係,美國目前是臺灣地區第2大貿易伙伴,臺灣地區則是美國第11大貿易伙伴及重要農產品出口地。法案表示,強健美臺經濟關係一直帶來正面影響,包含刺激經濟成長及為雙方人民創造工作機會。

第4條:針對採取不利臺灣行動的國家,授權考慮調整美國與相關國家的外交部署。其中特別指出,臺灣國際參與受阻 籲美方以行動支持協助。並要求美方也敦促美國總統或其指派代表,應在領袖高峰會、中美全面經濟對話等任何與中國的雙邊互動中,支持臺灣成為所有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並在其他適當組織中取得觀察員身分。

第5條:針對採取不利臺灣行動的國家,國務卿可考慮結束或減少對這些國家的援助。反制中國,籲美方建立外交“賞罰制度”。其中“國會意見”認為,美國行政部門應支持臺灣強化其正式外交關係,以及與印太區域和世界其他地區國家的夥伴關係。為了達成這項目的,法案呼籲美國行政部門在適當情況並符合美國利益下,對於明顯增強、強化或“升級”(upgrade)與臺灣關係的國家,應考慮增加與該國的經濟、安全及外交接觸。反之,對於採取嚴重或重大行動對臺灣安全或繁榮造成傷害的國家,美方應考慮“改變”(alter)與該國的經濟、安全及外交接觸。

二、《臺北法案》實質上內容,對兩岸關係可能造成的影響

作者試著從法案實質內容作探討,發現應會對兩岸帶來一些衝擊,但作者必須說:法案重點仍在華麗文字而非行動要求。

1、在法案內容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法案的條款中,有要求美國行政部門應採取積極作為支持臺灣強化與印太地區及全球各國的正式外交關係及非正式夥伴關係,而且依據相關國家與臺灣的關係研議相應,調整美國與該國的關係、並指示美國行政部門官員以發言、投票及發揮影響力等方式支臺灣國際參與,並支持臺美進行雙邊貿易談判及達成互惠互利的自由貿易協議。

這說明了,美國對於一些對採取重大行動傷害臺灣的國家,在符合美國利益的適當情況下,美方可考慮降低與該國在經濟、安全與外交方面的交往。而大家都會了解的是:會對臺灣在國際社會造成美國所認定被“傷害”的事例,這個採取“傷害”手段的對象,對美國或臺灣來說,通常都會認定是中國大陸。臺灣在得到美國的背後支持之後,會否直接就跳出來開始挑戰北京,引發兩岸更為強硬的對抗?或者北京是否就開始認定美國的出手,就是直接介入了對中國內政的干涉,進而導致中美關係的惡化?如果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恐怕這些被挑起的後果影響,應該都不是美國國會在法案通過之前所想象得到的。

2、在法案內容方面,另外尚有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支持臺灣強化與印太地區及全球各國的正式外交關係與非正式夥伴關係;同時美國政府也應支持臺灣成為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並在其他適當組織中取得觀察員身分。

依“美國支持臺灣強化與印太地區及全球各國的正式外交關係”來解讀,是美國正式出面來支持臺灣強化與印太地區及全球各國的“正式外交關係”?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美國主動的、積極的再度引爆“兩岸的外交對抗”,而且高舉在國際社會可以並存“兩國論”旗幟,恐怕根本不易為北京所能“接受”,是否會有更進一步的“兩岸肉搏對抗”?讓期待兩岸和平相處的人實為堪憂!但如果美國只是說說,就是不會站出來力挺,臺灣仍是一杖被玩弄的棋子。

唯一支持臺灣在國際社會的參與手段上,較能讓兩岸鬆口氣的,是美國認定臺灣“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並在其他適當組織中取得觀察員身分”的建議。但對臺灣民眾米說,這個法案建議的實質意義何在?

3、法案重點仍在華麗文字而非訴諸實質行動。譬如說,為了爭取將《臺北法案》順利送出國會,眾議院相關委員會最後雖採用參院版法案案號,但仍移除了參院版法案主要提案人、共和黨籍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原先增添鼓勵美臺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的章節,改以鼓勵美方“尋求機會進一步增強美臺經貿關係”等較廣泛文字取代。對此眾議員匡希恆雖然認為美臺雙方仍有機會簽署FTA,也盼望這個目標能夠達成,但他坦承,沒有議員喜歡看到自己法案被修改,但他們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就是,法案需要足夠支持才能通過。這也表示,在法案華麗的文字下,仍有不同思考的政治勢力在抗衡,因此對北京來說,今後發展也不需過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