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華航更名緊急剎車,民進黨憂心什麼?

邵宗海:華航更名緊急剎車,民進黨憂心什麼?

邵宗海(資料圖)

作者 邵宗海 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與基進黨“立委”陳柏惟各自提出“華航與護照更名”的公決案,本來4月14日在民進黨團主導之下,曾經分別被列入17日“立法院“院會的第九案與第七案,準備來進行表決通過。

但意外的是,結局倒不只是“雷聲大、雨點小”,而是這二個案本置在“起點的熱潮上”、結果卻變成“退場的冷處理”。

在14日曾主導把案子列為“公決案”的是民進黨團,但17日對案子提出修正動議,並拉下“朝野”協商,確定不會處理結果的也是民進黨團。民進黨團決議是將對這兩案提出修正動議,要求行政部門對“臺灣辨識”研提具體做法。

另再根據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的說法:並非外傳是不想處理,因為民進黨團也有相關提案,但這“相關提案”可能到下週五、也就是4月24日的臺“立法院”院會時才會處理。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二項更名的提案“緊急剎車”,武斷的說:幾乎全可推諉到民進黨身上,當然也可以這樣輕鬆的說:“導演是它”,但臨時變更劇情的“編劇也是它”。

其實事情在要表決的前一天,已看出有微妙“變化”。

先是媒體有報導:因疫情當前,加上正值520前夕敏感時刻,加上“獨派”再次出手,為防再掀正名潮,民進黨當局審慎應對,急踩煞車。

而且臺交通部門負責人林佳龍在16日就華航改名議題,就未表決前就先有所表態,他說航空公司的改名或涉及到的議題,會責成航發會進行研究,確有“未戰先退”跡象。

另外也有一位民進黨“立委”說,因為正名議題敏感,勢必會引發社會一定的爭論與對立,目前首要之務是防疫,民進黨若在此時“另闢戰場”不是聰明的做法。事實上,民進黨當局對名稱更改的底線,早就停格在“中華民國臺灣”。

不僅蔡英文在多次官方演講稿上一再強調,即使最近期間的說法,在4月1日針對國民黨“立委”陳玉珍與蘇貞昌就改名一事爭論時,也說了一句:蘇貞昌在立法機構答詢時固然反映了臺灣人的想法,但她也強調,“中華民國臺灣”現在是臺灣人民最大共識。因此,更名案就此打住,當然也有來自高層的關切。

但更深一層去分析,我們也發現:對於基進黨陳柏惟提出“護照內資料頁名稱更名臺灣”的公決案,是要求民進黨應立即發行“更改‘護照’封面,並修改個人資料頁為‘臺灣TAIWAN’的新版‘護照’”。

這絕對是個政治議題,就算民進黨團最早有意提出修正動議,要求行政部門應就如何進一步提升旅遊證件“臺灣”辨識度研提具體作法,也是個政治敏感度極高的一項建議。

至於時力黨團提出“華航正名案”的公決案,是要求臺交通部門應規劃短中長期的華航正名計劃。

當時民進黨團也曾認為,華航在國際上常被誤認為中國大陸及航空,造成國際形象混亂,臺交通部門應強化臺灣意象的國際辨識性,所以將在17日“院會“中提出修正動議,要求臺交通部門研擬華航改名的短中長期改名計劃。但不管怎麼修正,這還是個政治敏感、經濟效應又有相當衝擊的議題。

雖然有說,這二個案通過對行政部門沒有強制力,但恐仍對行政部門形成壓力。

傳說中,民進黨團曾經擬將這二案拉下朝野協商,甚至提出變更議程,想變相閃避並更名為公決案。其實,真正的“後座力”可能不是民進黨想象那麼“單純”。

需要提醒的是,這兩個案,特別是 “護照內資料頁名稱更名臺灣”的公決案一旦通過,除了上述“大法官釋憲”的定位“是否有拘束力”的爭議之外,民進黨當局一旦要實行也有“適法性”的問題,到底那是符合“憲法”或“國籍法”的那一條的規範?

如果事後引發島內內部的政黨與社會族群對抗,已夠頭痛;如果讓中國大陸找到臺灣地區有從事“臺灣獨立”的動作,進而有所行動,值不值得?真需要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