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有何講究?

用戶104301181696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是對“兵仙”韓信一生髮跡和落難過程的最準確的描述,我先從“成也蕭何”說起,再說“敗也蕭何”。

成也蕭何——從胯下之辱到一國之主。

韓信出身貧寒,年輕的時候在村裡蹭飯,被親人嫌棄,身佩寶劍,被街坊鄰居冷嘲熱諷,就連殺豬的屠夫都瞧不上他。一日,韓信揹著寶劍在街上行走,一個殺豬的屠夫路過,看見韓信群困潦倒到飯都吃不起,還學著達官貴人隨身佩帶寶劍,心裡十分不爽,他琢磨著一定要侮辱韓信一番。於是,屠夫走到韓信面前,對韓信說:“嗨,小子,我看你身材高大,身佩寶劍,但我卻覺得你是個膽小鬼,讓我試試你的膽子,你敢不敢用你的寶劍殺了老子,你要是不敢就乖乖地從我胯下爬過去,我就放你一馬。”說完,屠夫哈哈大笑起來,路人也都停了下來看熱鬧。眾人猜測韓信會怎麼做,有人以為他會殺了屠夫,也有人認為韓信會被屠夫殺死……但是,大家萬萬沒想到,韓信此刻卻很淡定,他一聲不吭,淡然一笑,趴在地上,十分從容地從屠夫的胯下爬了過去。不可思議,一般人遇到這種人都會憤然而起,就算殺不死屠夫,那也要纏鬥一番,沒想到韓信竟然毫無反抗地放下尊嚴,真是可恥。這大概只是凡人的想法,韓信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自己沒有必要跟一個潑皮無賴較勁,他當然可以一劍殺了他,但是他要是殺了他就可能要去坐牢,就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無法實現自己遠大的抱負。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韓信胸懷大志,不拘小節,為了理想可以放下一切尊嚴。

秦朝末年,群雄並起,先有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引發大澤鄉起義,後有項羽舉鼎會盟,劉邦斬白蛇起義……韓信意識到這正是他大展宏圖的大好機會。於是,韓信懷著滿腔熱血加入了項羽的隊伍,跟隨項羽左右誅滅暴秦。項羽的部隊戰鬥力很強,韓信一開始以為自己在這裡一定可以受到重用。然而,他沒想到的是,項羽本身就有非常強的軍事才能,他用不上別人教他打仗,所以,項羽只給了韓信執戟郎中的職位,讓他看大門,哈哈,這韓信就不樂意了。得,你不聽我的算了,我走就是了。於是,韓信來到了劉邦軍中。

韓信投到劉邦賬下,因為他受胯下之辱,劉邦很看不起他,就沒有重用。後來,韓信犯罪差點被殺,行刑前,韓信大喊“漢王(劉邦)欲取天下,為何要殺壯士”,監斬官夏侯嬰聽到這句話,和韓信搭話,才發現韓信確實不是一般人,不但免了死罪,還引薦他做了治粟都尉。當時漢丞相是蕭何,韓信做治粟都尉非常出色,得到蕭何的關注,攀談之下,蕭何才發現韓信確實有大將之才,管理糧食真是埋沒了人才。這個時候,劉邦被項羽攆到了南鄭,很多將領都逃跑了,韓信覺得劉邦不重用自己,待著沒意思,就逃離漢軍。蕭何知道此事,急得拍大腿,他飛身上馬,開始追韓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蕭何追上韓信,勸他返回漢軍,承諾一定把韓信引薦給劉邦,讓韓信出人頭地。

回到軍中,蕭何告訴劉邦,要是想取天下,必須要重用韓信,劉邦不傻,他是絕對相信蕭何的眼光,立刻授予韓信大將軍一職,統領全國兵馬。從此,韓信一路平步青雲,飛黃騰達,幫助劉邦取得天下之後,被封為齊王,成為齊國之主,達到自己人生的巔峰。

如果沒有蕭何的“月下追韓信”,沒有蕭何的鼎力推薦,韓信不可能成為齊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說“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從淮陰侯到被亂棍打死。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天下穩定了,劉邦開始擔心自己政權的穩定。齊王韓信才略超群,善於用兵,齊國國富民強,倘若韓信起兵造反,後果不堪設想。雖然韓信發誓不會背叛劉邦,可是,強虎在側,劉邦豈能安睡。劉邦決心除掉韓信,但是又不想給天下人留下不仁不義的罵名。於是,劉邦找藉口把韓信從齊王貶為楚王,然後又削去王位,封淮陰侯,軟禁在家,劉邦還是不放心,除非韓信死了。呂后領會了劉邦的意思,既然劉邦不想背殺害功臣的罵名,那就自己背。於是,呂后準備在劉邦外出的時候,處死韓信。

一場巨大陰謀就此開始,劉邦外出,呂后和蕭何商量召韓信進宮,對於呂后的召見,韓信心存懷疑,不敢前往。接著,蕭何親自來邀請他,韓信不信呂后卻很相信蕭何,他認為蕭何不會害他。

到了長樂宮,韓信才發現,自己上當了,蕭何騙了他。然而,一切都晚了,宮門緊閉,呂后埋伏好的人一湧而出,將韓信亂棍打死。一代“兵仙”韓信輝煌的一生就此落幕,沒死在征戰的沙場上,卻死在人生的戰場上。

如果韓信不相信蕭何,如果蕭何不來邀請,韓信就不會輕易進宮,也不會被呂后處死。如果說呂后是殺人兇手,那麼蕭何就是幫兇。由此可見,韓信的人生確實是“敗也蕭何”。

我是“書墨香”,歡迎關注我,和諸君一起讀書學習。


書墨香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對漢初三傑之一韓信職場生涯的總結,韓信先從項羽後投劉邦,但仍然不得重用,但在蕭何的力薦下,受到劉邦重用,自此開啟了傳奇的一生,但由於韓信軍事才能突出,政治覺悟卻很低,被劉邦猜忌,最後蕭何智擒韓信,而韓信就此被殺。

韓信的崛起,蕭何功不可沒

韓信早年混得很不如意,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投靠項梁,項梁死後,歸附項羽,任職郎中,多次為項羽出謀劃策,但都不被採用,眼看前途渺茫,韓信轉投劉邦,依然默默無聞,但蕭何卻覺得此人不一般,之後韓信再一次跑路,但蕭何不忍人才流失,上演了月下追韓信的戲碼,之後大力舉薦,韓信終於受到了劉邦的重用,擔任大將軍。

而有了兵權的韓信開始發力,將自己的軍事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可以這麼說劉邦奪取天下,韓信是當仁不讓的戰功第一。

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史記鈔》

韓信的沒落,蕭何致命一擊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立下大功的韓信必然成為劉邦的心腹大患,而韓信政治覺悟太低,先是討封“假齊王”,雖然劉邦為了大局著想,封他了齊王,但心裡相當不快,之後又因鍾離昧事件被降為淮陰侯。

最後又與陳豨攪合在了一起,陳豨反叛後,呂后召韓信入宮,本來韓信有所防備,但因為信任蕭何反被蕭何用計擒獲,之後被殺,一代兵仙就此隕落。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史記》

總結:綜上所述,韓信雖然才華橫溢,但在早期確實處處碰壁,如果沒有蕭何就沒有韓信征伐天下的舞臺,但最後也是受制於蕭何的計策,導致身死,因此才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評語。


臨石觀海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出自司馬遷《史記》中的《淮陰侯列傳》,用以概括西漢開國將軍韓信的一生,即韓信成為將軍是蕭何推薦,韓信被殺也是蕭何的計謀。後世便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用來形容事情的成功好壞都是由於一個人。

秦末漢初,淮陰有一個名字叫做韓信的人,這個年輕人生活孤苦,家境貧寒,經常被人瞧不起。以至於有一個年輕的屠夫侮辱韓信說:“你的個子比我高,又喜歡隨身佩戴劍,但是你的內心卻是很懦弱啊”又當眾侮辱他讓他從他的胯下爬過去。後來,韓信投奔項羽軍隊,反對暴秦。他曾經向項羽提過一些作戰建議,但並沒有被項羽採納。韓信在項羽這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便改投劉邦。

一開始呢,劉邦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當了一名小軍官,有一次犯了軍法,還差點兒被處死。免死後,也只是讓他當了一名管理糧草的小官。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韓信遇上了蕭何。蕭何是何許人?蕭何乃是劉邦的親信,可以說劉邦對他是言聽計從。蕭何與韓信長談之後,對韓信這個年輕人是欽佩不已,認為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準備向劉邦推薦韓信,但是此時韓信卻逃跑了。為何呢?原來,劉邦的部下大多是徐州一帶人,劉邦的封地在漢中,漢中這個地方偏僻,難以發展。很多部下們因為想家而逃亡。韓信看見劉邦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就也跟著跑了。

蕭何聽到韓信逃跑的時候,心急如焚,來不及報告劉邦就跳上戰馬,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原本以為蕭何也逃跑了,本就非常生氣。又得知蕭何竟然是親自追回韓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官,更是惱怒,罵蕭何小題大做。蕭何向劉邦詳細地介紹了韓信的情況,並誇讚說:“韓信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願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了,如果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蕭何的力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並選擇吉日良時,為韓信舉行了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之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指揮多次戰役,為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劉邦成為皇帝以後,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赦免後,只封了個“淮陰侯”。韓信呆在長安,鬱郁不得志,便決定圖謀反叛,不料被人告發。劉邦的妻子呂后想把韓信召來除掉,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后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在長樂宮鍾室。

“成也蕭何敗蕭何”,我認為,這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一個人的成功榮辱被另一個所決定。其實,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其中的事實記載,任人唯賢、推舉良才等等,一粒金子只有在被發現後才能發出耀眼的光芒。同時,事物也有其兩面性,有些事情往往會物極必反,尤其在古代封建社會,位極人臣必將會功高蓋主,如果不能收斂低調,必將遭到貶謫,這也是造成韓信一生命運起伏的原因。同時,這也跟當時帝王的胸襟和歷史環境所決定。因此,“成也蕭何敗蕭何”這個成語在運用時,不能孤立去說誰誰因何故被推薦、重用或被貶謫、詆譭等等。需將其放到特定的環境中去提及,慎重用語。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讀心賞文


我是故事領域創作者,文字玩家文武公,很高興分享關於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背後故事。

據考證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這段故事應來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而這句成語真正落在紙上,應是出自宋朝洪邁的《容齋續筆·蕭何紿韓信》,原文為:“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這句八字成語看似一直在說蕭何,其實故事裡的男主角卻另有其人——他就是韓信

這句成語,實際上是民間對西漢時期建國功臣韓信的一生的經典概括。

“成也蕭何”是指韓信成為漢朝的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是指韓信一代兵神被殺也是喪命於其手。起家是因為他,落幕也是因為他,因此才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成語。

後來,人們用這句成語比喻一件事情的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完全都是因為一個人的作為導致的,感慨命運的多舛。


文字玩家文武公


後世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用來形容事情的成功好壞都是由於一個人。

西漢劉邦成就王業離不開淮陰侯韓信的軍事才幹為期攻城略地。其實韓信出身寒門,生活孤苦,家境貧寒,經常被人瞧不起。以至於有一個年輕的屠夫侮辱韓信說:“你的個子比我高,又喜歡隨身佩戴劍,但是你的內心卻是很懦弱啊”又當眾侮辱他讓他從他的胯下爬過去。後來,韓信投奔項羽軍隊,反對暴秦。他曾經向項羽提過一些作戰建議,但並沒有被項羽採納。韓信在項羽這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便改投劉邦。可是劉邦並沒有重用韓信,韓信心灰意冷就決定離開劉邦另尋他主。蕭何知道韓信的能力,於是後來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將韓信苦心勸返。然後,蕭何向劉邦詳細地介紹了韓信的情況,並誇讚說:“韓信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願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了,如果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蕭何的力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並選擇吉日良時,為韓信舉行了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之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指揮多次戰役,為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劉邦成為皇帝以後,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赦免後,只封了個“淮陰侯”。韓信呆在長安,鬱郁不得志,便決定圖謀反叛,不料被人告發。劉邦的妻子呂后想把韓信召來除掉,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后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在長樂宮鍾室。


精衛填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講韓信的崛起與沒落都跟蕭何有著直接關係。

成也蕭何

韓信在項羽那裡沒得到重用,投靠劉邦後也就是個倉管,後來還因為受牽連導致拉去刑場準備砍頭。要不是夏侯嬰看著韓信口出奇言,人又長的帥(帥就是這麼bug),韓信已經身首異處了。即便是這樣,加上蕭何大力推薦,韓信依然沒受到重用。終於有一天韓信炒了劉邦的魷魚,工資也不要了,跑了。蕭何因為多次與韓信溝通過,所以知道韓信的能力,於是就有了夜下追韓信的故事。

敗也蕭何

至於後來劉邦藉著各諸侯之力打敗了項羽,由於忌憚韓信的軍事實力,從齊王調成楚王,又用陳平雲遊之計,從楚王變成了淮陰侯,還一直軟禁著。直到後來陳豨造反,劉邦去平叛,後方呂后與蕭何合計,誘殺了韓信。

韓信一生因為蕭何而得到重用,因為劉邦而稱霸一方,這也是他一生最為榮耀的開端,但也是他這輩子都過不去的坎。


胖胖的老公


你好!我是位世界!找準人生定位!打開成功大門!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個成語出自於《史記·淮陰候列傳》。

秦末漢初,韓信年輕時,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後來,韓信投奔 項羽,參加反秦。他曾向項羽提過一些作戰建議,但都沒有被採納。韓信覺得沒有前途!便改投劉邦。

一開始,劉邦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當了一名小軍官,一次犯了軍法,還差點兒受刑處死。一次偶然的機會,韓信遇上了 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蕭何與韓信一席長談之後,對韓信非常欽佩,認為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但是,正當蕭何決定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候,韓信卻逃跑了。起因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地區偏狹,難以發展。因此,部下多是徐州一代的人因想家而紛紛逃亡。韓信也覺得劉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著跑了。

蕭何得知韓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來不及報告劉邦,跳上戰馬,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原來以為蕭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氣。後來得知蕭何竟親自追回韓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官,罵蕭何是小題大做。蕭何向劉邦詳細地介紹了韓信的情況,然後說:“韓信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願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如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於蕭何的力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並選擇吉日良時,舉行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赦免後,只封了個“淮陰侯”。韓信閒住長安,鬱郁不得志,便圖謀反叛,被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呂后想把韓信召來除掉,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后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

 後人根據這段歷史,引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成語來,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

這是說一個人在一件事情上起的關鍵作用!往往和這個人判斷和決策有關!會影響到事件的發展和結果!


位世界


“成也蕭何”是指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是指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不論是成功還是敗亡都是由於同一個人。

這個成語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末漢初,淮陰(今屬江蘇省)有一個名叫韓信的人,年輕時,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後來,韓信投奔項羽,參加反秦。他曾向項羽提過一些作戰建議,但都沒有被採納。韓信看到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便改投劉邦。

  一開始,劉邦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當了一名小軍官,一次犯了軍法,還差點兒受刑處死。免死後,只讓他充當一名管理糧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機會,韓信遇上了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蕭何與韓信一席長談之後,對韓信非常欽佩,認為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但是,正當蕭何決定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候,韓信卻逃跑了。原來,劉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帶的人,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地區偏狹,難以發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紛紛逃亡。韓信見劉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著跑了。

  蕭何得知韓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來不及報告劉邦,跳上戰馬,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原來以為蕭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氣。後來得知蕭何竟親自追回韓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官,罵蕭何是小題大做。蕭何向劉邦詳細地介紹了韓信的情況,然後說:“韓信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願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如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於蕭何的力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並選擇吉日良時,舉行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赦免後,只封了個“淮陰侯”。韓信閒住長安,鬱郁不得志,被人陷害謀反,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呂后想把韓信召來除掉,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后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在長樂宮鍾室。

  後人根據這段歷史,引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成語來,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




淡定淡定點


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原因

  秦末漢初,淮陰(今屬江蘇省)有一個名叫韓信的人,年輕時,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後來,韓信投奔項羽,參加反秦。他曾向項羽提過一些作戰建議,但都沒有被採納。韓信看到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便改投劉邦。

  一開始,劉邦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當了一名小軍官,一次犯了軍法,還差點兒受刑處死。免死後,只讓他充當一名管理糧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機會,韓信遇上了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蕭何與韓信一席長談之後,對韓信非常欽佩,認為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但是,正當蕭何決定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候,韓信卻逃跑了。原來,劉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帶的人,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地區偏狹,難以發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紛紛逃亡。韓信見劉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著跑了。

  蕭何得知韓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來不及報告劉邦,跳上戰馬,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原來以為蕭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氣。後來得知蕭何竟親自追回韓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官,罵蕭何是小題大做。蕭何向劉邦詳細地介紹了韓信的情況,然後說:“韓信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願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如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於蕭何的力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並選擇吉日良時,舉行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赦免後,只封了個“淮陰侯”。韓信閒住長安,鬱郁不得志,便圖謀反叛,被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呂后想把韓信召來除掉,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后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在長樂宮鍾室。

  後人根據這段歷史,引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成語來,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

  成語簡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此為民間對西漢建國功臣韓信一生的經典概括,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也蕭何”是指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是指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不論是成功還是敗亡都是由於同一個人。


清靈書香


人們經常在一件事物同時因某人興起與消亡時,感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潛意識裡,自然而然地給蕭何戴了一個“搞事情”的帽子。

蕭何究竟做了什麼事情,讓後人如此感嘆呢?

首先,回顧一下人物背景:

蕭何,男,沛豐人,從小勤奮好學,思想機敏。是劉邦初期勢力中堅。在劉邦還是個流氓時就和他結交。後劉邦落草,妻子呂雉被抓,賴蕭何與曹參作保才得以放出。到秦末各方勢力起義的時候,更是為劉邦多方奔走,聚斂人心。

後楚漢爭霸時期,蕭何鎮撫關中,為漢軍征戰給予了充足的糧草與兵源,又極有戰略眼光,在前線發出請求之前便已做出相關支援決定。

終,入咸陽,滅項羽,平楚地,大漢王朝建立,而蕭何公推為首功之臣,封酇侯,允劍履及殿。劉邦贊其為“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之大才。

後人總結其功績,共四大點:

1、定漢家律令及受遺命輔惠帝。

2、蓋收秦律令圖書。

3、舉韓信。

4、鎮撫關中。

其中,1、2皆為漢初治理的功績(不過有太多人吐槽他抄襲秦律這一點了。。。),4即是漢初封候拜相的直接原因。

壞就壞在3上。

韓信早年投奔項羽而不得重用,後改投劉邦也未好到哪兒去,直到遇到了蕭何,並由此推薦給了劉邦。中間還有一些小波折不予多說,總之就是韓信在蕭何力挺之下瞬間從一個小官變成了大將軍,然後在楚漢爭霸中開始他開掛般的人生,又因各種巧合成為兼王、候、將、相於一身的奇人。

可惜,功高蓋主,劉邦本就多疑,韓信自己又那麼不安分,各種邀功、自傲。最終被呂后騙至長樂宮,設計致死。一代軍神竟就這麼死於婦人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