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蹉跎歲月辜負春光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表面的意思是韓信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於蕭何的緣故。這個典故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成語,意思是成功和失敗都是由於一個人造成的。

要探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本意,就需要看一下韓信的成功和被殺都跟蕭何有怎樣的關聯。

一、蕭何是韓信的伯樂,韓信在蕭何的舉薦下當上了劉邦的大將軍,從此走上了人生開掛之路。

韓信能夠威震天下,功成名就,跟蕭何慧眼識才並且大力舉薦有著莫大關係。

韓信沒有遇到蕭何之前可以說是鬱郁不得志。

韓信在家鄉時貧困潦倒,連填飽肚子都做不到,還總被人歧視。

韓信淮陰還是普通老百姓的時候,不僅貧困,並且沒有德行,想當個官府的小吏,都沒有人推薦他。他又不懂經商維持生計,就經常到別人家蹭飯,人們大都很討厭他。

(韓信)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史記·淮陰侯列傳》

他在一個亭長家接連蹭了好幾個月的飯,終於把人家惹煩了,人家兩口子一大早就在炕上把飯吃了,韓信去了,人家也不理他,韓信一怒之下就走了。

後來韓信竟然還厚著臉皮跟著一個在河邊洗衣服的老太太吃了幾十天的飯。老太太靠幫人洗衣服為生,肯定很貧窮,飯也好不了,韓信能連吃幾十天,肯定是餓得實在沒辦法了。

最為難堪的是,身材高大,又喜歡佩戴寶劍的韓信還受到小混混地羞辱,從人家胯下鑽了過去。

有個屠夫家的小子看不起韓信,當眾侮辱他說:你雖然個子高,又喜歡佩戴寶劍,其實你是個膽小鬼。你要不怕死,就刺死我,不怕死,就從我胯下鑽過去。胸懷大志的韓信當然不會跟一個二百五較真,大概跑不了,就真的從那小子胯下鑽過去了。結果整個集市上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胯下之辱劇照)

秦末天下大亂時,韓信先後跟隨項梁、項羽,又投奔劉邦,都沒受到重用。

項梁和項羽起義到淮陰後,韓信就投奔了項梁,但並沒有出人頭地;

項梁死後,韓信跟著項羽,項羽只讓他做了郎中。韓信想要打動項羽,就屢次向項羽獻計,只喜歡重用龍且這樣的勇猛的人的項羽都不採納。

韓信看著在項羽這裡沒有機會,就趁劉邦被封到蜀地做漢王的時候,投奔了劉邦,仍然出不了名,只擔任一個叫連敖的不重要的官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史記·淮陰侯列傳》

後來韓信因為犯法,還差點被殺掉,要不是滕公夏侯嬰搭救,韓信就死了。夏侯嬰也很賞識韓信,就把他推薦給劉邦,劉邦還是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擔任“治粟都尉”,掌管後勤糧草

我們可以看出,韓信沒有遇到蕭何之前,可以說是屢屢受挫,一直不被重用。但遇到蕭何之後,韓信的才被劉邦重視,擔任了大將軍。

韓信先是主動接近蕭何,蕭何看出韓信不同凡響,就準備推薦韓信。但蕭何還沒實施的時候,韓信有點等不及了,認為劉邦還是不欣賞自己,就趁機逃亡了。

後面,大家都很熟悉了,蕭何聽說韓信逃亡了,就連夜追趕韓信。回來後,蕭何極力地向劉邦舉薦韓信 。

(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對劉邦說:大王你如果只想在漢中(蜀地)稱王,就用不著韓信;你如果想要稱霸天下,必須重用韓信。如果你只讓他擔任一般的將軍,韓信還是會走,必須讓他擔任大將軍才行。

何曰:……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擔任了劉邦的大將軍後才開始了開掛的人生:先是獻計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敗了章邯等三個在秦地的諸侯王,緊接著又聲東擊西打敗了魏王豹,滅了代國,後來又背水一戰,消滅趙國,逼迫燕國投降。雖然消滅齊國時,沾了酈食其的便宜,但仍然實際佔領了齊地70多座城池。

這時的韓信有了跟劉邦掰手腕的實力,脅迫劉邦封他為齊王。然後又出兵,幫助劉邦,沒有韓信幫助之前,劉邦面對項羽幾乎屢戰屢敗,韓信一出兵,項羽就被逼得烏江自刎。

韓信就此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所以,我們說,韓信雖然有才能,但如果沒有蕭何這個伯樂的話,韓信有可能一輩子都懷才不遇,鬱郁不得志。因此,才有了成語的前半句“成也蕭何”。

二、漢朝建立,呂后在蕭何幫助下殺掉了韓信,所以才會“敗也蕭何”

韓信的軍事才能舉世無雙,劉邦一直對韓信心懷忌憚。

建立漢朝後,劉邦先是通過偷襲,把韓信的軍隊劃歸自己統治,又把韓信改封為楚王,把韓信調離齊地。

隨後,劉邦又通過一個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把韓信降為淮陰侯,還把韓信帶到長安,形同軟禁。

陳豨造反時,劉邦御駕親征。韓信柞病沒有跟從,答應作陳豨內應,殺掉呂后跟劉邦的兒女。結果韓信的一個奴僕向呂后告密,

呂后準備先下手為強,殺掉韓信。

這件事,歷史上一直有爭議,很多人認為,這只是劉邦和呂后陷害韓信的一個陰謀罷了。

呂后想要把韓信召入宮中殺掉,又擔心韓信不去。就讓跟韓信關係很好的蕭何去欺騙韓信。

蕭何假裝有使者報告陳豨謀反失敗的消息,讓韓信入宮祝賀。韓信本來不想去,蕭何勸韓信:你雖然生病,看我的面子,勉強起來去一下吧。

韓信認為蕭何對自己有大恩,不會欺騙自己,就入了宮,結果被呂后埋伏的武士殺掉。

(呂后殺韓信)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史記·淮陰侯列傳》

即使韓信要謀反的事情是真的,如果沒有蕭何的欺騙,韓信一定不會入宮,也就很可能不會被殺。所以我們才說韓信的死是:敗也蕭何。

可惜韓信縱橫沙場,幫助劉邦打下大半個江山,最終落得‘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下場,真是可悲呀。雖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可遇到了劉邦這樣的領導才是韓信最大的悲哀呀!

朋友們,我是“北冥說史”,愛歷史,愛文學,書寫有深度的歷史,做一個優雅的探索者。感謝您的“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北冥說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一個成語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朝末年,淮陰人韓信,生活貧窮孤苦,被人看不起。後來,韓信投靠了項羽參加反秦。他曾給項羽出謀獻策,項羽只讓他做了個門衛,韓信感覺自己沒有發揮自己的空間,就跑到漢中投靠劉邦。

劉邦開始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做了個小官。有一次因犯軍規,差點被處死。劉邦還依然讓他做管理糧草的小官員。一次,韓信遇到了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專門負責給劉邦總督糧食後勤的。


蕭何與韓信做了長久的交談,感覺韓信有軍事的天分,對他很是讚揚。正當蕭何打算推薦韓信給劉邦時,韓信感覺自己不能被重用,而且漢中這點地域狹窄,貧瘠,也沒有好的發展,韓信就跑了。蕭何聽說韓信跑了,來不及彙報給劉邦,騎上馬連夜去追趕韓信,並將韓信勸回。

劉邦開始以為蕭何跑了,很是氣憤。瞭解情況後,得知是追一個管糧的小官,感覺蕭何有點大題小做。蕭何告訴劉邦,韓信是一個軍事天才,如果你不想一直在漢中,欲奪取天下,就得依靠韓信。

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並舉行了隆重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後,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建立漢朝,記下了不朽的戰功,並封韓信為“楚王”。可是劉邦登基後,對這些功臣們產生了疑心,這時韓信收留了項羽的部下鍾離味。劉邦以巡遊的名義召見韓信,將韓信捉走到長安,降為“淮陰侯”,使居長安。

韓信在長安留住,身心鬱悶,終日不上朝。陳稀叛亂,劉邦親征,韓信不隨兵出征,還派人私自聯繫陳稀,欲與策應起兵。不料被門客的弟弟告到呂后那裡。

呂后想除掉韓信,又怕韓信不進宮。於是與蕭何密謀,有蕭何親自去請韓信,告知韓信,陳稀已經被殺,大家都在朝賀,你即使有病,也要進宮表示一下慶賀啊!

韓信聽信蕭何的話,結果一進宮就被呂后殺了。由於韓信被劉邦重用,立下不朽戰功,成為軍事家,後來又被呂后所殺。這期間,蕭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所以,後人就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了!


路遙lgy


人們常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到底何許人也?漢王朝的開國第一文臣、相國——酇侯蕭何是也!那麼,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又是個什麼來路呢?這還要從漢王朝的開國第一武臣韓信說起。

成也蕭何

韓信受胯下之辱和向漂母乞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平心而論,韓信的前半生活得並不光彩,甚至有些憋屈!好在他趕上了秦末的亂世,在項羽舉起反秦大旗之後,韓信很快便投入了項羽麾下。或許是因為項羽對韓信那段歷史的鄙夷、又或許是項羽麾下人才濟濟,韓信在項羽麾下並沒有受到重用,只撈了一個執戟郎的營生。

歷史再一次給了韓信機會,項羽滅秦之後,將劉邦封為了漢中王,遠遠地支到了邊疆“蠻荒之地”。見在項羽麾下出頭無望的韓信選擇了鋌而走險,背棄了舊主項羽,獨自一人前往蜀地,投效劉邦。因為缺乏名氣又無人引見,韓信初到劉邦麾下時同樣沒有受到重視,只得了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之職,連當初的執戟郎都不如……後來還因為犯事被判了死刑。就在臨刑的一剎那,為了保命的韓信喊出了“漢王不欲就天下乎?奈何斬壯士!”

巧的是,現場監斬的是劉邦的微時好友兼專職司機滕公夏侯嬰,換了其他人恐怕沒有幾個人敢在法場上刀下留人,韓信的小命也就玩完了……可夏侯嬰不同,當初尚未發跡之時與劉邦因為鬥毆被抓,夏侯嬰寧可自己蹲號子、硬是咬死了沒有指認劉邦,讓劉邦免於連坐。此後,劉邦對夏侯嬰非常信任,將其視為了嫡系中的嫡系。夏侯嬰見韓信器宇不凡,簡單問詢了幾句便當場下令刀下留人,而且還將韓信舉薦給了劉邦。

或許是因為韓信籍籍無名、又或許是劉邦覺得夏侯嬰一個司機能舉薦什麼大才,並沒有重視。但是,為了給夏侯嬰一個面子,劉邦還是給韓信封了一個治粟都尉,這個官雖不大,但也不小了。因為蕭何是分管領導的緣故,韓信也因此結識了蕭何,後來因為在倉儲方面實行“推陳出新”,韓信頗受蕭何賞識。可是,覺得出頭無望的韓信不幹了,他再一次選擇了出走,打算另巡明主、再次改換門庭。

在得知韓信出走之後,蕭何策馬緊追,終於截住了韓信。後來,在蕭何再一次將韓信舉薦給了劉邦。這一次的舉薦人是蕭何,分量和夏侯大司機完全不一樣了,劉邦也掂量出了韓信的分量,於是與韓信進行了面談,韓信的想法深合劉邦之意。不久之後,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正式開啟了韓信的戎馬生涯。之後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韓信為劉邦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因為逼封齊王之事與劉邦結下了深深的樑子。正是因為有了蕭何的舉薦,才有了後來縱橫天下的“戰神”韓信,這就是成也蕭何的出處。

敗也蕭何

劉邦晚年疑心病日甚,加之異姓諸侯王尾大不掉,一場針對異姓諸侯王的陽謀拉開了鐵幕,時為楚王的韓信因為與項羽麾下的大將鍾離眜關係曖昧首當其衝。為了取信劉邦,韓信後來雖然殺掉了鍾離眜,但是已經無法獲得劉邦的諒解,加之早年逼封齊王的舊怨,劉邦首先把矛頭指向了韓信。不久之後,劉邦借出遊雲夢之機誘捕了韓信,將其貶為了淮陰侯,押往長安居住。

原本韓信如果就此安安分分,或許也就得以善終了。可韓信不願意了,憑什麼我辛辛苦苦幫你打下江山,卻落得這般下場?於是,私下裡與陳豨勾勾搭搭、不清不楚。不久之後,陳豨在代地舉起了反旗,劉邦親自率大軍彈壓!就在這個時候,韓信與陳豨私下勾連的事情被自己的家臣告發,遠在戰場的劉邦最終對韓信動了殺機。但是,劉邦遠在代地,而且他也不想擔負一個誅殺功臣的惡名。於是,呂后被推向了前臺。

可是,劉邦曾經當眾給過韓信“三不殺”的承諾,呂后大張旗鼓去捉拿韓信顯然是不行的。這時候,呂后想到了蕭何,讓蕭何出面將韓信誘騙至長樂宮。因為蕭何是自己的伯樂,恃才傲物的韓信對蕭何一直比較恭敬,也相對比較信任。最終,蕭何成功騙來了韓信,韓信被呂后派人用布袋套住、用竹矛活活捅死在了不見天日的長樂宮鍾室之內,成功迴避了那句“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一代“戰神”就這樣憋屈地死了……正是因為蕭何的出賣,韓信才丟掉了性命,這就是敗也蕭何的出處。

蕭何為什麼要出賣韓信

蕭何當初舉薦了韓信,而且從他成功誘捕韓信來看,二人的關係應當說還是相當不錯的。那麼,蕭何為什麼要出賣韓信呢?平心而論,作為開國第一武臣的韓信日子不好過,作為開國第一文臣的蕭何日子也好過不到哪裡去。劉邦忌憚異姓諸侯王,同樣忌憚文臣領袖蕭何,為此甚至不惜羅織罪名將蕭何下獄。出獄之後的蕭何為了自保,索性幹起了貪汙受賄、與民爭利的勾當,以自汙名節向劉邦表白自己沒有野心、只求富貴,這才僥倖保住了性命。

彼時的呂后還不是後來的呂太后,沒有劉邦的點頭,她恐怕還不敢私自處決一位漢王朝的開國元勳、列侯、曾經的異姓諸侯王!換言之,呂后只是劉邦的一把槍,最後扣動扳機的是劉邦!既然是劉邦要殺韓信,如果蕭何不出面,等於是將自己置於了劉邦的對立面。一個文臣領袖如果不聽皇帝招呼了,恐怕離死期也就不遠了。蕭何別無選擇,犧牲韓信總比犧牲自己全族好,不是嗎?

除此之外,彼時呂后弄權的苗頭已經凸顯,作為皇太子的親媽、未來的皇太后,在劉邦去世之後,呂后掌權幾乎是可以預見的。既然是呂后找到了蕭何,無論是為了自己的未來、還是蕭氏家族的未來,蕭何都必須抱住呂后的粗腿!說白了,誘捕韓信就是蕭何給呂后遞上的一紙改換門庭的“投名狀”。劉邦去世之後,蕭何依舊能夠位極人臣、顯赫終老,與這一紙投名狀是有著很大關係的。

綜上所述,所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表面上看是說韓信的一生成起於蕭何的舉薦、敗起於蕭何的出賣。實際上也反應了彼時漢王朝眾多開國元勳的心態——自保為上,甚至不惜犧牲“故友”。為了自保,蕭何可以自汙名節;為了自保,蕭何同樣可以出賣韓信!這也就無怪乎劉邦一死,活著的元老幾乎全部“叛變”倒向了呂后。這幫人心中根本沒有什麼理想、抱負,他們更看重的還是現實利益。蕭何如此、曹參如此、陳平如此,周勃也是如此……


農民工歪說歷史


為什麼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張良、蕭何、韓信,是漢初三傑。比較而言韓信出身最卑微,但後來在楚漢戰爭中,卻成了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漢王朝剛建立不久,被呂后斬於長樂宮,夷滅三族,落得一個悲慘下場。韓信的成敗,與蕭何都有著直接密切的關係,所以後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成為了一句成句。
韓信,是淮陰(江蘇淮陰市東南)人。當初還是平民時,貧窮而又行為放縱,還喜歡帶刀佩劍,因不加檢點,所以也不能被推選為官吏。

當項梁率軍渡過淮河的時侯,韓信便帶著武器去參加了義軍。但在項梁手下並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來。項梁兵敗身亡後,他又歸屬了項羽,並任命其擔任郎中的小職。韓信曾幾次向項羽出謀獻策,都沒有被採納。等到漢王劉邦離開咸陽而入四川的時侯,韓信背叛項羽而歸附了劉邦。由於他是一個不出名的人物,所以漢王也只是讓他當了個管理糧倉的小官。後因夏候嬰向漢王推薦,於是便又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這雖是管理糧餉的高級官員,但韓信還是覺得沒有被重用,自己的真正才幹並無用武之地。

韓信曾多次和蕭何接觸過,蕭何也很賞識他。韓信想蕭何等人也已經幾次向劉邦推薦過自己,然而並未受到重用,思想覺得在這裡也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就逃走了。蕭何聽人說韓信也逃走了(因為在去南鄭的途中,有數十名將領曾逃走過),來不及報告漢王,就親自去連夜追趕。所以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後來經蕭何苦口婆心地向漢王再次竭力推薦下,劉邦終於答應了他的請求,拜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擔任大將軍之後,立即展示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公元前206年8月,漢王採納了韓信的計劃,引兵東出陳倉,定三秦。第二年,出函谷關,收服了魏王魏豹和河南王申陽,迫使韓王鄭昌和殷王司馬卬投降。劉邦在彭城戰敗,韓信收集部隊,與漢王會師滎陽,在京、索之間打敗楚軍,阻止了楚軍的西進。魏王豹叛漢聯楚,漢王派酈食其勸降不成,派韓信出征,設疑兵渡黃訶,偷襲了魏都安邑(山西安邑東北),活捉了魏豹、平定了魏地。然後又引兵向北,攻打代國,活捉了代國丞相夏說。井陘背水一戰,殲滅趙軍二十萬,斬陳餘,活捉趙王歇,並迫使燕國投降。濰水戰役,斬楚大將龍且,全殲楚軍二十萬,完全控制了齊地,使項羽為之驚懼,成為了天下勝負取決於己的重要人物。最後,韓信指揮垓下十面埋伏圍殲項羽的最偉大決定性戰役,從而結來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相爭,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他的成就與成名,完全是由於蕭何的極力推薦。因此說:“成也蕭何"。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公元前201年,有人舉報韓信準備圖謀造反,漢高祖劉邦得知後,用陳平之計,奪去了他的兵權,被貶為淮陰候。
公元前197年,陳豨反叛,漢高祖親自帶兵前往征討,韓信因病沒有跟隨。但他卻暗地裡派人與陳豨聯繫,並轉告說:“你只管起兵,我從這裡協助你。”韓信和家臣們謀劃,打算在晚上假傳詔書,赦免在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們,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有個門客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關押起來準備殺掉,於是這個門客的弟弟把韓信勾結陳豨準備反叛的消息報告了呂后,呂后想把韓信立即召進宮來除掉,又怕他黨羽眾多,不肯就範,於是便和相國蕭何商議。蕭何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派了一個人假裝從漢王那裡回來,說陳豨已被活捉處死,然後通知文武百官進宮慶賀。蕭何親自去勸韓信,誆騙他說:“你雖然有病,還是要勉強祝賀一下為好。″韓信進宮,呂后立刻命令武士把他綁起來,在長樂宮鍾室斬首。接著又滅除韓信三族。韓信被擒身死,也是因為蕭何向呂后獻的計,所以又說"敗也蕭何”。










飛龍在天231272723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語源於秦末楚漢相爭歷史。



秦朝滅亡,項羽分封天下諸侯,各自就國,項羽自封西楚霸王,駐彭城(今徐州),雖無皇帝名,實為行使皇帝職權。

劉邦封為漢王,心有不甘,起兵造反,欲與項羽爭奪天下統治權,但實力不濟,初期處於下風。

此時,因不得項羽重用、譽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轉投劉邦仍不得重用,憤而出走,同為“漢初三傑”之一、劉邦的親信重臣蕭何,月夜追韓信,向劉邦力薦,韓信始得施展軍事才能,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大漢帝國,劉邦成為開國高祖皇帝。

韓信以功得封齊王、楚王,而蕭何身為丞相,只得封侯爵;韓信後因“莫須有”謀反徙為淮陰侯。

漢高祖皇帝劉邦率軍出征期間,呂后風聞韓信謀反,問計於蕭何,蕭何獻計,擒獲誅殺韓信。

世人總結韓信生平,逢蕭何力薦,登臺拜將,功成封王,“成也蕭何”;人頭落地,也是蕭何計謀所致,“敗也蕭何”,因而得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語!


z山海


說起“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成語,大家是非常熟悉的,但好奇的是成功和失敗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可就不多見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意思成功的事是由於蕭何,那么失敗的事也是由於蕭何。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一個人造成的。

再具體一點來說,“成也蕭何”這句說的是韓信能成為劉邦的大將軍那是由丞相蕭何推薦的;而“敗也蕭何”表示韓信的被殺也是由蕭何出的點子。

成語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和宋朝洪邁的《容齋續筆·蕭何紿韓信》:“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

故事發生在秦末漢初,一個叫韓信的人,開始被人瞧不起。只好投奔項羽反秦。由於他的作戰建議,常常被項羽採納。他感到才華無用武之地,就投奔了劉邦。

劉邦開始,也沒看重他,他只當了名小官,有一次犯軍法,差點兒被處死。後來當了一個管理糧草的小官。很偶然的一次,韓信碰到了丞相蕭何。

要知道劉邦對蕭何可是很信認的。二人這次見面後,蕭何認為韓信是一個軍事專家。正當蕭何準備向劉邦舉薦韓信的時,韓信逃跑了。原因是韓信感到在劉邦也沒什麼發展,就跑了。

當蕭何獲知韓信跑了的消息,很焦慮,跳上戰馬,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這就是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來由。

劉邦一聽以為蕭何也跟著逃跑了,生氣極了。但又得知他竟親自追回的是一個小官,更是生氣。於是蕭何把韓信的才能說給了劉邦。他說主公要想奪取天下,韓信這人你是非用不可的人。

由於蕭何的舉薦,劉邦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並舉行了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為大將軍後,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幫助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那是戰功赫赫。劉邦做了皇帝后,對韓信有點不放心。先急解了韓信的兵權,把封號由“齊王”改為“楚王”。最後又把韓信逮捕,後來赦免,才封了個淮陰侯。

韓信自此鬱悶不得了,後來又被人陷害謀反,告到呂后那裡,呂后也想把韓信除掉,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把韓信騙到宮中,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很好對功臣韓信的一生進行了概括。


D東哥


韓信小時侯,父母就去世了,家裡很窮,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一個以漂洗為生的老婦人常常接濟他飯食,讓他度過難關。韓信發誓要出人頭地,報答老人家一飯之恩。

有一天,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屠夫說:“別看你長得高大,其實膽子小得很,你敢用你的劍剌我嗎?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料這幫人有意找碴,不想與他們糾纏,竟然真的從屠夫的胯下鑽了過去。


為了實現他的理想,韓信投
到項羽軍中,希望憑自己的軍事才能得到重用,無奈項羽不把他放在眼裡,只給一個執戟郎的職務。韓信只好轉投劉邦軍中,誰知劉邦也不重用韓信,只給了一個芝麻小的官他當。韓信一看,此處也非久留之地,於是乘夜偷跑離營。蕭何知道韓信有軍事天才,曾經屢次向劉邦舉薦韓信,劉邦對這個有胯下之辱的人根本不屑一顧。聽說韓信跑了,蕭何顧不上跟部下打招呼,跨上馬月夜追尋韓信。
有人向劉邦舉報,說蕭何跑了,劉邦聽了非常氣憤。因為近期不斷有將士逃跑,想不到連最倚重的人也跑了。後來看到蕭何又回來了,又免又高興起來。見蕭何是為韓信而追,十分不解。蕭何誠懇地說:“你要是隻想當個漢王,有沒有韓信無所謂。你要想爭奪天下,沒有韓信不行。”。劉邦說:“那就封個將軍吧”,蕭何說:“封個一般將軍,他還是要走。”,劉邦說:“那就封個大將軍吧。”,蕭何說:“你平常喚他象喚貓狗一樣,這樣是不行的,必須設壇拜將!”,劉邦說:“那就設壇拜將”。

到了設壇拜將的日子,好多將軍正襟危坐、內心竊喜,以為大將軍非已莫屬。當看到登臺亮相的是韓信時,一個個大失所望,打心眼裡瞧不起這個胯下將軍。
韓信掌兵後,南征北戰,所向無敵,一招十面埋伏,令項羽烏江自刎,為大漢江山立下赫赫戰功。

韓信搏得富貴衣錦還鄉,鄉鄰都對他刮目相看,紛紛致以祝賀。只有那個屠夫嚇得尿了褲子,拜倒在他的腳下,乞求饒命。韓信不僅沒有殺他,還封了個官他當,他感激涕零。韓信此次回鄉,主要是尋找接濟他飯食的老婦人。當找到恩人後,他以千金相贈,重謝了當年的漂母。



西漢立國後,劉邦開始猜忌功臣良將,生怕這些人危及他的江山,特別是對用兵如神的韓信更加不放心。劉邦外出後,呂后同蕭何商議,如何將韓信騙進宮中
。蕭何親自出馬,假說劉邦已大敗陳稀,邀韓信進宮慶賀。韓信對恩人深信不疑。韓信一進宮就被軟禁起來,後來以謀反罪誅滅三族。

這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韓信成功得益於他,韓信身死族滅,也拜他所賜,至少他難辭其責。現在常借這個典故,表示做好事是某人,做壞事也是某人。



春秋風雲


因為韓信因蕭何舉薦而拜將封王,又因蕭何設計而被呂后殺死,所以韓信的成功是因為蕭何,敗亡也是因為蕭何,言簡意賅的說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詳情如下:


一:成也蕭何

秦朝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劉邦被封為漢王。韓信先後在項梁,項羽叔侄二人帳下效勞,不被重用,於是,韓信離開項王投靠了漢王。

韓信在漢王帳下做了一個無名小卒,不被人賞識。一次,有漢兵違反軍紀,韓信受到牽連,按律當斬。劊子手已經斬殺了好幾個人,要輪到斬韓信了。韓信仰頭,恰好看見太僕夏侯嬰路過,於是大聲喊道:“漢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嗎?為何要斬壯士!”

夏侯嬰聽到後,感到驚奇,又見韓信面貌非凡,於是解救了他。接著夏侯嬰與韓信交談,發覺韓信談吐不凡,非常高興,認為自己撿到了寶貝,於是就舉薦給劉邦。劉邦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封韓信為治粟都尉,但並不覺得韓信有什麼特別的。蕭何與韓信交談,也認為韓信不凡,再次向劉邦舉薦韓信。

韓信認為夏侯嬰,蕭何已經多次舉薦自己了,但劉邦不用,於是再次逃走。蕭何聽說韓信走了,來不及向劉邦報告,急忙去追。有人對劉邦說:“丞相蕭何跑了。”劉邦大怒,如失左右手。

一兩天後,蕭何追上韓信,帶他回到漢營。蕭何去見劉邦,劉邦又高興又生氣,大罵蕭何為何逃走,蕭何據實相告。劉邦又罵道:“逃跑的將領那麼多你不追,卻只追韓信,你騙人!”蕭何回答說:“其他將領容易得到,唯獨韓信國士無雙,大王若爭天下,沒韓信不行。”蕭何又勸劉邦選個良辰吉日,隆重佈置一番,鄭重地任命韓信為大將。劉邦照做了。

其後韓信果然不負眾望,用兵如神,率漢軍東征西討,所向披靡,戰功卓著,自立為代理齊王。劉邦為了籠絡韓信,只好立韓信為正式的齊王。後來韓信助劉邦消滅項羽,統一天下。劉邦登基稱帝后,封庶長子劉肥為齊王,韓信改封為楚王。齊楚都是大國,但當時齊國比較富庶,楚國比較荒涼。


二:敗也蕭何


項羽的舊將鍾離眛,一直與韓信交情深厚。項羽敗亡後,鍾離眛畏罪投奔到了韓信那裡。劉邦聽說鍾離眛在楚國,下詔讓韓信抓捕他,而韓信抗命不聽。

當初,韓信初次到自己的封地楚國,路過沿途縣邑,出入都讓軍隊隨行。有人以此上書給劉邦,造謠說韓信聚集軍隊想謀反。

劉邦為此憂懼不安,想發兵討伐韓信,然而群臣沒有一個人是韓信的對手,自認為不能取勝。劉邦向陳平問計,陳平善於陰謀詭計,獻計說讓劉邦假裝巡遊楚國雲夢,韓信必然會孤身前去朝見,然後派一個武士就能降服韓信。劉邦聽從陳平計謀,去了楚國。

韓信知道有人誣陷自己謀反,非常憂慮,他想發兵自衛,但認為自己無罪,發兵反而證實了謀反之罪;他想去見劉邦,親口辯解,又擔心不被信任,反而被捉。

有人對韓信說:“斬了鍾離眛再去見陛下,陛下一定喜歡,那麼您就平安無事了。”韓信依言去見鍾離眛,商量此事。鍾離眛說:“漢國之所以不進攻楚國,是因為我在這裡坐鎮。您如果想抓我討好漢國,那麼我今日死,您隨後就亡。”於是鍾離眛罵韓信說:“您不是厚道的人!”最後鍾離眛自殺了。

韓信拿著鍾離眛的人頭去楚國陳縣(今淮陽縣)拜見劉邦。劉邦令武士綁了韓信,囚禁在車中。韓信對劉邦說:“果然如同世人所言,‘狡兔死,良狗烹’。”劉邦說:“有人告發你謀反。”於是押運韓信準備回長安。

劉邦一路上想了想,覺得韓信應該沒有謀反之心。路過洛陽時,劉邦赦免韓信,貶他為淮陰侯。

韓信知道自己的才能使劉邦畏懼,厭惡,於是稱病不去朝見。韓信由此日夜抱怨,憂鬱不歡,與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同列,心裡感到羞恥。

後來陳豨被任命為代國相國,負責監察與匈奴接壤的邊境,上任前,他向韓信辭別。韓信拉起陳豨的手,一起在庭院中走了幾圈。

韓信仰天而嘆說:“您可以讓我說肺腑之言嗎?我有一些話想和您說。”

陳豨回答:“我聽將軍的吩咐。”

韓信說:“您任職的地方,有精兵無數;而您,是陛下寵信的大臣。有人說您謀反,陛下一定不信;再有人說您謀反,陛下就會懷疑;接著又有人說您謀反,陛下一定憤怒地親自領兵擊殺您,到時候我為您從中響應,則天下可以圖謀。”

陳豨向來知道韓信的能力,相信韓信,說:“一切聽您教導!”

漢高帝十年,陳豨果然反叛,劉邦親征平叛。韓信稱病不去輔助劉邦,而是暗中派人到陳豨那裡聯合。韓信與家臣密謀,夜晚矯詔赦免官奴,武裝他們,想發兵襲擊呂后、太子。韓信部署已定,等待豨回應。


這時,有門客得罪了韓信,將要被韓信殺掉。這個門客的弟弟上書給呂后,告發韓信謀反。呂后想召來韓信,擔心韓信的同黨阻攔韓信,於是向相國蕭何問計。

蕭何獻計讓呂后詐稱劉邦平定了陳豨,群臣都要來慶賀。蕭何又寫信給韓信:“雖然您有病在身,也要勉強來慶賀。”

陳豨久無音信,韓信不知道呂后,蕭何有詐,沒時間派人求證,而且他又信任蕭何,於是去了長安。呂后使武士綁了韓信,在長樂鍾室殺了韓信。

韓信遺言:“吾不用蒯徹的計謀,反而被婦人欺詐,難道不是天意嗎!”接著被滅三族。 劉邦平定陳豨歸來後,聽說韓信已死,又喜又悲。


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一句話概括了韓信一生

為什麼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生死一知己說的就是蕭何,韓信後來能夠官封淮陰侯,全是蕭何當初的推薦,韓信投奔劉邦,劉邦並不看好他,英雄不得志,得不到重用,韓信一氣之下,憤然出走,被蕭何連夜追回,好言撫慰,並向劉邦極力保舉,這才上演了一出,被千古傳頌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被拜為大將軍,後來也是由於蕭何獻計謀,韓信又慘遭殺害。

存亡兩婦人

韓信年少落魄的時候,窮的常常要飯受餓,受人羞辱,鑽人褲襠,有一天快餓死的時候,被一位好心老太太,給了一頓飯救了,而最後又死在劉邦老婆手裡




文昌馨苑青青草原


南宋人洪邁寫了一本書,叫做《容齋續筆》,裡面講了一個有關韓信與蕭何的事實《蕭何紿韓信》,說是有人向呂后控告韓信謀反,但呂后怕自己召不來韓信以審問,就與蕭何商議,由蕭何去找韓信,謊稱劉邦已經打敗了叛臣陳豨,要求韓信到皇宮去祝賀。韓信有病不想去,蕭何強拉著一起去。結果,到皇宮後即被呂后殺了。本來,韓信就是因為蕭何的舉薦才被劉邦拜為大將,統帥漢軍,風捲殘雲、結束了楚漢相爭,而今天被殺,也是蕭何一手促成。所以,對於韓信來說,成功在於蕭何,失敗也在於蕭何。

其實,在洪邁之前,民間已經有俚語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或“成敗一蕭何”。洪邁只不過將其上升到文人筆端而已。

這個俚語,含義深刻,表現出了兩個形象,道出至少一個道理。一個是韓信的形象:雖然有天才的軍事才幹,但不為人知,也是枉然。後來,雖然為人所知,但不過是人家個人得失所佈的棋子而已。另一個是蕭何的形象:為了自身前途(當然,也可以說是為了大漢事業),可以不告訴劉邦,而自行月下急追韓信並舉薦其為大將;然而,一旦韓信被疑,皇后要韓信的命,他也可以棄才保財,甘做工具。一個道理

:任你有天大才能的人,如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則才能是無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