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真正的父爱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互成全

《摔跤吧!爸爸》于2017年在中国上映,在豆瓣上有92万余人标记看过,且评分高达9.0分。影片讲述了全国摔跤冠军马哈维亚带领他的两个女儿圆梦的故事。

这部影片的风格偏向轻喜剧,全程没有灰色调,却又十分贴近现实生活,这部影片评分好于98%的运动片和传记片,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体现。

马哈维亚曾经是印度的摔跤手冠军,但因为种种原因他没能成为世界冠军,这使他耿耿于怀。为此,他希望自己能有个儿子,但偏偏妻子生了4个女儿。有一天,马哈维亚发现了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比塔的摔跤天赋,他决定亲自训练两个女儿成为职业的摔跤运动员。从此,展开了父女三人共同圆梦的精彩历程。

相信不同的人看完《摔跤吧!爸爸》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看到了冠军的来之不易,有的人看到了女权的崛起···对我来说这部影片让我最受感动的是马哈维亚在带领女儿们圆梦的途中,即使不断遇到挫折,作为父亲却始终保持着平稳的心态,帮助她们不断成长、不断蜕变,最终走向成功。

今天我结合影片,从父亲对子女教育问题出发分析它的意义与价值,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 家庭温暖:对于子女而言,父爱与母爱一样重要!
  • 价值观念:父亲要善于引导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 性格塑造:面对孩子的反抗,父亲应当如何处理?

最后,我将总结整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人生思考,希望我们每个人从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从中得到的收获和启发!

《摔跤吧!爸爸》:真正的父爱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互成全

01、家庭温暖:对于子女而言,父爱与母爱一样重要!

儿童心理专家发现,对孩子的情感发育而言,父爱与母爱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比母爱更重要。研究人员希望,这一结果能促使为人父者更多地参与养儿育女过程。

影片中吉塔在进入国家队训练之后水平直线下降,让她在国家队的比赛中一直败阵。妹妹巴比塔让她给父亲打电话,因为自负心里有愧的吉塔在和父亲的通话中一言不发只是在哭泣。马哈维亚在电话里虽然没有说过一句安慰的话,但在第二天就收拾了行装奔赴女儿的身旁。

马哈维亚租了最廉价的屋顶房,仅有的半间房用来住人,房顶则被他改装成摔跤场,为了竭尽全力保持吉塔的体重他自己节衣素食,为了了解吉塔输掉的每一场比赛他不惜高价租了一家私人影院,为了证明吉塔可以完成55公斤级的比赛,不惜和教训争得面红耳赤···

俗话说:“父爱如山”意思是父爱应当像大山一样深沉且勇于担当,很多父亲只认识了父爱的深沉,却没有意识到担当的一面。这里的担当不是说单纯的抚养和照顾,而是将父亲摆在教育者的位置上,不仅让孩子衣食无忧也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传统教育的缺失很大部分是父亲在这一身份上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导致很多孩子和父亲没什么共同语言。

《摔跤吧!爸爸》这部影片恰好相反,他把父爱放在第一位,全满展示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影片中马哈维亚发现吉塔和巴比塔拥有摔跤天赋之后,他强烈要求两个女儿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式练习。这时候他所表现出的父爱是深沉的,他没有多余的解释,他只觉得这样有利于两个孩子的成长,即便妻子要求他不要这样做,他向妻子保证,一年之内不要插手,一年之后如果她们做不到他会自动放弃。

看似很蛮横的教育方式,越到后来越发现,对于印度这样的国家而言,女孩如果没有自己可以从事的事业,那么可能14岁就要被要求嫁人。试想如果马哈维亚没有发现吉塔和巴比塔的天赋或者说因为她们是女孩就选择放弃,那么她们将来也会和其他女孩子一样早早嫁人。

庆幸的是马哈维亚没有,他在所有人都质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我,他这里的“自我”也是在帮助女儿寻求不一样的人生,就像他刚开始发现女儿们的天赋时,他甚至自责为什么早没有想到,摔跤是不分男女的,这句话无形当中也是影片思想的一个升华。

相信每位父亲都是疼爱孩子的,那么作为父亲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关爱孩子呢,我将结合影片谈谈我的三个看法:

①发挥个人优势,与妻子有效的分工协作

美国有最新的研究表明,爸爸带大的孩子更聪明,这可能和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有关。

影片中马哈维亚是一家之主,妻子负责家务和照顾孩子,他自己最大的特长就是摔跤,所以当他发现吉塔和巴比塔有摔跤天赋的时候,他本能的想帮助孩子激发他们的潜能,并且引导他们最终走向冠军之路。

很多父母貌似分工明确,其实他们是受“男主外女主内

”传统思想的禁锢,所以他们认为母亲应该负责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父亲则负责家庭经济来源和日常开销。

其实这样的分配是有问题的,作为父母首先对自己得有详细的认知,比如说父亲接受的教育高于母亲,那么父亲就应该担当起孩子的文化教育问题。父母如果想更好的教育孩子,那么首先得明白自己的哪些方面能带给孩子成长,那么这些方面就是自己的优点。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再与妻子分工协调,比如说在自己管孩子的时候希望对方先不要过问,如果觉得有问题再事后沟通。这样不仅能帮妻子减轻负担也能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到孩子当中,从而帮助他们成长。

《摔跤吧!爸爸》:真正的父爱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互成全

②关注孩子内心需求,做正确的引导者

《地球上的星星》中伊夏成绩不好而且有读写障碍,所有的老师都不喜欢他,当尼克老师鼓励伊夏认真学习,引导他克服读写障碍时,伊夏不但没有自暴自弃,而且很认真的跟着尼克老师学习。《摔跤吧!爸爸》中马哈维亚之所以发现吉塔和巴比塔有摔跤天赋是因为她们将同学打的遍体鳞伤,经过父亲的训练和调教之下,她们最终成了摔跤冠军。

如果伊夏没有尼克老师的耐心引导,那么他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个自卑的人;如果马哈维亚没有发现吉塔和巴比塔的摔跤天赋,那么她们可能很早就要嫁做人妇。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他们没有发现美的眼光也就无法成就他人。

作为父亲要想真正做到关心孩子,那么必不可少的要去关注孩子内心的需要,只有真正走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才会把自己交给你,你才能和他们真正融入在一起。

③做孩子精神上的守护者,帮助他们不断成长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最上面一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除了最基础的物质需求,还需要完成自我价值和精神上的升华。

马哈维亚就是因为爱他的孩子所以才帮助她们选择适合她们的道路,在这途中遭受过孩子们的误解和抱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之所以孩子们从被动转为主动,很大程度上就是父亲的思想影响了他们,父亲的思想让她们在精神上找到了归属和意义,才促使她们不断成长。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孩子自由地成为他自己,只有爱的庇护不足以让他们独立,“成为他自己”不仅可以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也让帮助他们完成自我的价值。

让孩子找到他们的价值,让他们从内心获得存在的意义,只有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他们才会不惧风雨,一路前行!

《摔跤吧!爸爸》:真正的父爱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互成全

02、价值观念:父亲要善于引导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当马哈维亚发现吉塔和巴比塔的摔跤天赋之后,他就下定决心训练两个女儿成为摔跤选手。不仅如此,他还让吉塔和男孩进行摔跤比赛。

最开始,村里的人都向他们投来了异样的目光。当马哈维亚带着吉塔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时候,活动主办方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女孩跟男孩一起参加摔跤比赛。但马哈维亚对于他人的嘲笑和否定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如何提高女儿的摔跤水平,让她们在世界舞台上为印度拿一个世界冠军。

吉塔和巴比塔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也成为了敢于挑战传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人。正是这种品格,才让她们一路坚持,最终夺冠。

吉塔第一次参加摔跤比赛的时候,观众们都等着看这个小女孩的笑话。可吉塔非但毫不怯场,还在4个准对手中挑选了身体最强健的一个。最终,吉塔虽然输了一个男孩,但她却战胜了自己的恐惧。

马哈维亚是个性格刚强,对自己认准的事坚持不懈的人。他敢于挑战传统,不在意他人的目光和嘲笑,正是他的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女儿。如果作为父亲都无法战胜自我与传统观念抗衡,那么他的子女有何勇气超越自我完成挑战呢。

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只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木村久一

那么作为父母应当如何激励孩子并培养他们坚韧的性格呢

①鼓励并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孩子的素质培养更为重要。孩子强烈的上进心,首先来源于对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所以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孩子为了现实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上进心。——晨曦

吉塔第一次与男生比赛失败后,她和父亲说希望再一次参加比赛,父亲高兴的朝着吉塔点点头。父亲的鼓励让吉塔越战越勇,最终取得了 不菲的成绩。

一般来说孩子的天性都是顽皮爱闹的,父母在要求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不可一味的打压孩子的天性,就像我们大人也一样,工作久了也会想放松休息一下。

所以说当孩子学累了,那就给她放松的空间,但这个时间要把握好,例如可以先和孩子商量,休息多久,什么时候要收心等等,千万不要学的时候想着玩,玩的时候逼着学,那一定会适得其反的。

《摔跤吧!爸爸》:真正的父爱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互成全

②引导孩子树立目标,用目标推动行为

马哈维亚为什么坚持让吉他和男生一起比赛,除了要让她战胜恐惧的心理,也是为了让她不断的为自己设置目标,这种小目标对于女儿而言是跨越也是成长。

设立目标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动力,还有助于制定操作计划,长此以往,不仅能让孩子充分的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更能帮助他们加快成长的步伐。

作为父亲,我们要让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学会把大目标拆解成若干个短期的小目标。比如孩子数学成绩不好,可以先让孩子树立个期中考试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再设立单元考试目标、每周学习目标,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再看成绩那么一定会有突破。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目标。这是因为,在目标的激励和引导下,孩子能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如何做。

③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敢于改变,不断突破

首先,自信心能帮助孩子找到认同和归属感。例如参加比赛和日常的娱乐活动,自信的孩子更容易融入陌生的氛围。

其次,改变是孩子需要不断经历的过程,尤其到了青春期,如果因为一些先天或后天因素让他们不敢继续前进,那一定大大影响他们的后天成长,所以尽早的让他适应改变所带来的不同效果,那么他们在面临的时候也不会手忙脚乱。

最后,鼓励他们勇于突破自我,不要被固有的状态限制自我,只有达到了精神上的独立才可以让孩子向内获取力量。

《摔跤吧!爸爸》:真正的父爱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互成全

03、性格塑造:面对孩子的反抗,父亲应当如何处理?

马哈维亚对女儿们的训练并非一帆风顺,开始吉塔和巴比塔为了抵抗父亲的权威,不仅仅不认真练习还故意将父亲的闹钟打乱,训练的时候故意输给堂哥,不时的让训练场的灯泡炸掉。

女儿的反抗,马哈维亚看在眼里,但他并不没有拆穿女儿们,而是通过自己的实际的行动感化女儿。他让女儿知道,训练她们并不仅仅是完成父亲的冠军梦,更是为了有一天她们能够主宰自己的人生。

在我看来,她们的转变不仅仅是同学的一番话,更是父亲日常行为早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他们,这一系列恰好说明了只有让孩子真正理解了父母的目的,他们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那么当父母面对孩子的反抗,应当如何应对呢

①给孩子说不的理由,同时懂得如何教会孩子坚持下去

刚开始,吉塔和巴比塔也和其他女孩一样不喜欢摔跤运动,她们想吃好吃的零食、留好看的长头发。但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们慢慢从偷懒、抱怨转而主动早起训练。

很明显前期吉塔和巴比塔一直在拒绝,记得一次练习过后她们找到父亲说她们不能再练习摔跤了,父亲问过缘由,一个说衣服不方便跑步,一个说头发太长都长虱子了。事后马哈维亚从侄子那找来了他不要的旧衣服改好了让女儿们换上,又让妻子帮她们剪短了头发。

马哈维亚在面对女儿们说不的时候,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思考然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能这些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是借口,但是作为父母却必须要审视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如何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撒娇撒泼的时候无计可施,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说不并不是真多在反抗,他只是想知道这样做之后父母会怎么办,如果父母都放弃了,那他们自然乐得其所。

马哈维亚不仅帮助女儿们解决了问题,还彻底打破了她们的心理防线,从此一改常态,从被动训练到主动练习。她们也从父亲身上学到的坚毅的性格也使得她们从被质疑、被嘲笑,最后获得冠军,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掌声。

《摔跤吧!爸爸》:真正的父爱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互成全

②用行动说明一切,让孩子明白你的用心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不听话便拳脚相加,但他们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非但不能让孩子信服,相反还会起到逆反作用。

尤其作为父亲,我们更应该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关爱。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初衷,不再为了反抗而反抗。

吉塔在比赛中受挫之后打电话向父亲哭诉,马哈维亚第二天就去到了女儿的城市,用实际行动帮助女儿重获信心,才有了最终的胜利!

所以说当遇到问题时候首先应当考虑怎么解决,为什么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自己没有表达清楚还是自己的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以身示教”则有用的多。

③尊重孩子的自主人格,采取平等的态度

影片中吉塔从国家队训练完回家,看到父亲还在用原来的训练方法。当巴比塔在和其他小朋友示范如何练习摔跤的时候,吉塔上前说道爸爸的训练方法已经过时了,嘴上说着一边和巴比塔示范起来。

父亲刚好听到了吉塔说的话,便问她学校老师是怎么教的,自己的方法怎么就过时了。吉塔虽然说了一番大道理,父亲却表示要和她亲手过招。

马哈维亚从来没有用父亲的身份命令过孩子,他从来都是以身示范,摔跤的时候也都是自己先示范再让孩子照着学习。正是他采用平等的态度,完全尊重孩子的自主人格,才让孩子感知到自己被平等对待,心理会自由的发展。相反,孩子则会通过逆反行为寻找关注,无声的对抗父母的强权。

《摔跤吧!爸爸》:真正的父爱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互成全


结语:

《摔跤吧!爸爸》中讲述了父亲如何训练女儿成为世界冠军的故事,摔跤与世界冠军看似与我们的生活关联不大,但其中父亲对女儿的影响以及父亲是如何影响女儿的,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用心学习的。

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他人无法替代的。父亲是规则的制定者,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孩子往往更崇拜父亲,更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我的事业是父亲》

《摔跤吧!爸爸》让我们看到了父爱的力量,让我们用心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并从中体会到作为父母的不容易。陪伴是一个相互了解共同成长的过程,父爱作为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应当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重视、去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