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於災禍:從好萊塢到亞馬遜

疫情成為網購平臺的春天早有先例,淘寶在2003年SARS疫情中站穩了腳跟。中國各大電商平臺都成了今年的抗疫主力,如果美國的疫情繼續擴散、各地防控措施升級,那麼這一幕也會在美國發生。經濟災難也好,自然災害也罷,都是對人類社會的挑戰,由此引發的產業變革充滿了戲劇性。“禍福相倚”並不是命運無常的悲觀,而是人類應對危機中展現的強大韌性。

崛起于灾祸:从好莱坞到亚马逊

洛杉磯著名的地標,“HOLLYWOOD”(好萊塢)標誌。 (新華社記者 戚恆/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事實上成了最大的贏家。野心勃勃的歐洲君主們終於成功地摧毀了老帝國的經濟優勢,將市場和資本拱手讓給了大洋彼岸的新世界,只留下了滿目瘡痍和一大堆債務。美國經歷了令人目眩的戰後經濟高速發展,史稱“咆哮的二十年代”。1927年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從冷峻的柯立芝手中接過總統寶座和“柯立芝繁榮”,他宣稱美國的經濟制度如何如何“完美無缺”,吹噓“美國比以往任何國家的歷史上都更接近於最後戰勝貧困”。

然而,警報聲在1929年10月的最後10天響起。黑色星期四、黑色星期一接踵而至,最後在10月29日變成了狂風暴雨般的黑色星期二。黑天鵝在資本市場展翅高飛,本該引起美國政府的高度注意。但是,總統的反應適得其反。

1930年初,胡佛一意孤行,簽署了《斯姆特·霍利法案》,將兩千多種的進口商品關稅提升到歷史最高水平。理由是幫助受困的農民,然而此舉加劇了金融界對工業部門的憂慮。著名的三十年代大蕭條爆發了。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連續出現了6次暴跌,轉瞬之間,股票從炙手可熱變得一文不值。大量企業倒閉,1400萬工人失業。

這場可怕的經濟災難造成了百業蕭條,大量失業人口在飢餓狀態中無所事事。商店食肆門可羅雀,只有電影院的門前意外地排起了長龍。失意而又無所事事的人們在電影院裡打發時間,銀幕上的歌舞昇平、喜怒哀樂讓他們暫時忘卻了現實的痛苦。命懸一線的華爾街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死裡逃生的資本開始湧入了好萊塢。電影產業成了朝陽產業。

1900年,好萊塢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僅有一間郵局、一家報社、一座旅館和兩個市場,其居民數為500人。次年好萊塢迎來了第一家電影公司,一批從新澤西來的電影工作者將當地一家客棧租下來,改裝成一家電影公司的樣子。這次電影業“西部轉移”的起因也頗為有趣——西部低廉的商業成本以及寬鬆的專利管制吸引了東部影人,在這裡他們可以不給愛迪生專利費。

1929年5月16日,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發,僅有250人參加,基本屬於圈內人士的自娛自樂。美國中產的標準休閒是觀賞歌舞劇,電影被視為廉價時髦貨,不很受待見。大蕭條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百老匯顯得過於昂貴,人們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十美分左右的電影票價就很有吸引力。

好萊塢的造夢工程就這樣大張旗鼓地建立在了大蕭條的廢墟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中國大眾都很熟悉的童星秀蘭·鄧波爾。這位天才的小卷毛在1934年出現在大銀幕上,可愛的形象真是一代“萌神”。小女神的作品載歌載舞,情節大都輕鬆愉快,更有大團圓結局的標配,完美地撫慰了飽受經濟重創的心靈。1939年,鄧波爾的片酬已超過12萬美元,另外還有20萬的紅利,而當時的票價只有15美分——能賺出32萬美元的鉅款,她的影響之大可見一斑。好萊塢的魔力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大蕭條十年後,好萊塢已經成為世界商業電影的工業中心,八大公司的格局也初步成型。引領世界商業影視娛樂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撼動。

一場經濟災難成就了好萊塢,是經濟史上最具戲劇性的場面。今天,我們可能看到這一場景的21世紀版本——新冠疫情無意中幫助了互聯網巨頭“統治世界”。

2020年3月16日,美國亞馬遜公司週一表示,隨著新冠病毒的傳播,亞馬遜需要在全美招聘10萬人,以應對訂單激增。亞馬遜是僅次於沃爾瑪的美國第二大企業,在全球擁有近80萬名員工。如果這次新冠疫情持續發酵,它和沃爾瑪的此消彼長可能成為定局。

美國的網購業一直髮展得不那麼順暢,傑夫·貝佐斯也多次被股東抱怨缺乏魄力。其實,這並非貝佐斯的問題,而是美國地廣人稀、零售業發展成熟的現實條件所致。美國城市化率達到了80%以上,紐約等大都市圈更是接近100%,但是出了大都市就是“大農村”。小城鎮星羅棋佈在廣闊的國土上,真正意義的大城市少之又少。人口超過200萬的城市只有四座,其中只有主城區人口近九百萬的紐約具備超級都市的氣象,洛杉磯也算接近,芝加哥和休斯頓的“大城市”地位只能算是勉強。人口分散不僅造成了網購的物流成本偏高,更有消費習慣的格格不入。畢竟小城鎮的生活節奏慢、社交圈封閉,外出購物帶有額外的社交和娛樂功能,購物便捷性並不是唯一考慮。而在價格競爭方面,大型倉儲式購物中心發展成熟,貨源穩定,成本已經壓縮得很低。近年來沃爾瑪等對手依靠門店優勢,發展“在線購物,門店自提”模式,兼顧了小鎮購物習慣和電商便捷性,基本盤穩固。因此,亞馬遜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在接近50%水平後,增長態勢呈現了磕磕絆絆的瓶頸狀態。

但是,新冠疫情威脅下的自行隔離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帶來了亞馬遜發展的契機。“在線購物,門店自提”模式的“半吊子”網購就在疫情中顯得不那麼“地道”,在隔離疫情方面明顯存在短板,競爭力的短板就顯現了出來。

更有意思的是,亞馬遜佈局的網絡影視或許也會在新冠疫情中獲得成長的機會。網飛Netflix近年來的高歌猛進已經成為業內標杆,“疫情宅家”無疑會催生更大的市場,為亞馬遜在這一領域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其實,疫情成為網購平臺的春天早有先例,淘寶在2003年SARS疫情中站穩了腳跟。中國各大電商平臺都成了今年的抗疫主力,如果美國的疫情繼續擴散、各地防控措施升級,那麼這一幕也會在美國發生。

人類的歷史曲曲折折,無數的意外曾經改變了歷史的進程。經濟災難也好,自然災害也罷,都是對人類社會的挑戰,由此引發的產業變革充滿了戲劇性。“禍福相倚”並不是命運無常的悲觀,而是人類應對危機中展現的強大韌性。人類無法迴避生存的挑戰,學會了在災難中成長,這是人類社會旺盛的生機。戰勝危機,不是源於政治家的恩賜,而是在市場中不斷前行的結果。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關不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