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人入选“济宁好人榜”

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济宁日报社、济宁广播电视台组织的“济宁好人之星”3月份评选结束。经过网络投票、专家评审,最终有16人入选“济宁好人榜”,包含11名奋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

其中,6名“济宁好人之星”分别是任城区阜桥街道贤路街社区居委会委员马海明,市公安局兖州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保建,兖州区蓝天救援协会会员刘世新、时坤,兖州区铁路医院结核科主任许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一病区护师张岭。

战疫者许波

流程规范咱熟练 我不向前谁向前

16人入选“济宁好人榜”

1月22日,兖州区铁路医院被指定为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随后,紧急抽调精兵强将。许波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和来自济医附院兖州院区、中医医院以及九一医院的10多位医护人员组成的精干队伍,进驻隔离病区。他说:“在结核病科工作了10多年,流程规范咱熟练,疫情当前,我不向前谁向前?”

疫情突如其来,由于抽调的医护人员平时大多工作在普通病区,许波便耐心细致地将自己积累的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隔离区内外人员不能面对面交谈,他就用手机汇报隔离区内患者的就诊时间、行程、现状及病患情绪,密切配合疾控部门对疑似病患者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高效汇总上报信息,为分类管理、分类收治、分类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发热隔离病区环境特殊,需长时间连续工作,许波为减少防护服频繁更换,一口气坚持8个多小时不去厕所。“在严峻的疫情下,必须尽早筛选甄别可疑病患,及时确诊、隔离,才能有效阻断疫情。”许波说,起初任务紧,连续36小时没合眼,一天要查看很多发热病人。对于个别被隔离留观人员的不理解不接受,他都会耐心讲解缘由。

2月8日,许波左眼突然出现眼痛、流泪,经医学检查确认是眼结膜结石突出结膜面造成。由于身处一线,不适合有创治疗,只能用滴眼液缓解疼痛再赴前线。妻子也是铁路医院医生,十分理解他,两人都无暇顾及家人,老母亲85岁身体欠佳,只好交由姐姐照顾,孩子也不得不寄居在济南姥姥家,一家三口各居一处。从进入阵地到2月17日第一批医护人员休整,许波和战友在发热隔离病区连续奋战了27天。

“使命在身,职责所在,作为白衣战士,上去火线就只有一个念头:打病毒!狠狠地打!”许波的话充满力量。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他就是战斗在火线的英勇战士。

逆行者张岭

抗疫有我 90后小花也能独当一面

16人入选“济宁好人榜”

1月28日,济医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一病区护师张岭跟随医疗队出征湖北黄冈。作为一名90后,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她迈过忐忑、孤独与不适应,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白衣战士。“抗击疫情结束后,如果有时间,想和家人一起去北京天安门看一次升国旗。”张岭说。

在接到护士长微信群里发布的支援湖北医疗队报名通知后,张岭第一个踊跃报名:“现在是湖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奔赴前线,我义不容辞。”

1月28日,张岭和其余11名同事随省医疗队出征湖北,成为我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也是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位。2月1日,经过几天紧锣密鼓的培训后,张岭正式踏进病区,负责喂药、输液、病区消毒、垃圾回收的工作。为了方便穿脱防护服,她毅然剪掉留了十多年的长发。张岭说,记得有次给一位患者打针,患者全程微笑着对她竖起大拇指,向山东医疗队表示感谢。“当时特别感动,我发自内心地为他加油鼓劲。”

“我和张岭共事5年,别看她外表像个女汉子,但工作非常认真细致。科里的同事都叫她‘岭哥’。”护士长李自喜说,起初大家并不希望张岭去黄冈。“她有两个孩子,最小的才1岁半。婆婆刚做完肾脏手术,后来姥姥也住进医院。可她几次发短信给我,坚持要求去。”

张岭出发去湖北,她是瞒着两个孩子的。“孩子好几天见不着我,哭闹在所难免。我只能给他说,妈妈在外面打病毒保护你。等妈妈胜利了,你就能见到妈妈了。”纵然对孩子有太多不舍,对老人有太多的愧疚,她还是把孩子交给了婆婆。张岭丈夫还请了长假在家担起照料孩子和老人的任务,全力支持妻子工作。“比起父母和孩子,正奋力与病毒斗争的黄冈人民更需要自己。”张岭说,守好祖国大家庭,每个人的小家才能更加安稳。

前行者马海明

与时间赛跑 社区抗疫将爱壮大

16人入选“济宁好人榜”

大年初二一大早,收到疫情防控通知的阜桥街道贤路街社区居委会委员马海明立即扎进社区,开始了防疫工作。根据安排和分工,马海明在承担防控信息宣传、疫情监测值班、微信公众号更新等业务工作的同时,还深入小区楼宇,逐户排查市外返济人员信息,宣传防控知识。

防疫初期,为全面排查出市外返济人员信息,马海明白天逐户排查居家人员信息、宣传抗疫知识和政策法规,中午他只吃点面包,喝点凉开水。晚上再根据网格平台信息,对排查到的空户挨家打电话,通常几十个电话打完都已过晚上10时。

每天马海明只能利用吃饭的短暂休息时间通过视频向未婚妻报个平安。视频那头,看到马海明疲惫的面容、听到了干哑的嗓音,未婚妻忍住泪水说:“注意休息,多补充营养,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我们一起加油!”马海明心里甜甜的,也酸酸的。

“各位亲朋好友,因防控疫情工作需要,原定于2月12日的婚礼延期举行,望各位亲朋好友谅解。”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马海明做足了长期抗疫的准备,作为医务工作人员的未婚妻汪松,也意识到了局势的紧迫,两人很快达成一致意见:推迟婚礼!“虽说有遗憾,但守护大家的生命健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延期了婚礼,也没空守候爱人,这段日子里,马海明内心充满了对未婚妻的亏欠,而汪松则是用理解和包容,打消了未婚夫的歉意和顾虑,他们用爱和奉献,坚守一线,誓言要和疫情战斗到底。

杨保建:每个防控站点都要亲自指导的指挥长

不分昼夜连轴转 是工作的常态

16人入选“济宁好人榜”

面对疫情,市公安局兖州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保建勇于担当,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2月11日,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脑出血,他累倒在战疫一线。3月2日,省公安厅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表现突出的杨保建同志记个人一等功。

临大事而不乱,统筹调度的指挥长

作为战疫一线指挥长,杨保建每天要对相关警情数据信息进行会商研判和调度,分析形势,查摆问题,根据警情走势,督导各单位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他坚持全天候不定时到10个公安检查点、4个医院疾控点、3个交通协控点和1个集中隔离点实地检查督导工作,及时传达有关指示精神和部署要求,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领分局指挥中心启动战时勤务机制,确保24小时保持与区领导小组的信息沟通。

为了把“内防输出,外防输入”落到实处,不分昼夜连轴转成为他工作的常态,每个防控站点他都亲自指导,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先后督导查控机动车12.7万辆、人员25.8万人,劝返车辆1.5万辆、人员1.4万人,对发热症状人员及时隔离送医。

16人入选“济宁好人榜”

甘奉献勇担当,战斗不止的急先锋

战疫一线,杨保建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带领局属有关单位人员认真制定防控应急预案,协助指导镇街整合资源,建立了区、镇街、社区(村居)、网格四级防护网络,并与交运、卫健疾控部门科学设置检查站点,协助开展稳控工作,及时查处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

连续加班加点工作,杨保建累了就躺在办公室沙发上或车辆驾驶室内休息一会,饿了就泡方便面充饥,很少回家吃顿热乎饭。长时间的加班让他感到头晕眼花,同志们再三劝他去医院检查治疗,但他总是以委婉推辞。2月11日下午,对检查站点现场调研完,当天晚上19时许才回到家中,吃饭期间出现极度头晕、困乏等症状,但他仍坚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安排协调检查站调整事项。20时,杨保建出现昏迷状况,家人赶紧拨打了120。随后,他被送到兖州人民医院紧急救治,并被诊断为脑出血在重症监护室治疗。

废寝忘食、夙夜在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杨保建为全体参战民警做出了表率。

刘世新、时坤:带上济宁人民的关切逆行

远赴湖北最前方 他俩疫无反顾

16人入选“济宁好人榜”

2月20日,通过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考量,兖州蓝天救援队刘世新、时坤入选济宁地区第二批援鄂人员名单,他们带着队员自费购买和社会各界捐赠的600余斤消毒粉及相关救援物资,跟随山东蓝天救援第三梯队驰援武汉。

济宁身影 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2月21日凌晨,刘世新、时坤安全抵达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中华慈善总会和湖北省慈善总会疫情防控捐赠物资联合应急仓库,负责物资转运。此后,他俩每天不停地装货卸货,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累了就坐在地上眯一会,饿了就在简易餐桌前吃点。应急仓库是供应各地医疗物资、生活物品的大本营,一刻也容不得疏忽大意。他们首先做好仓库全面防护消杀,对所有进出车辆全方位喷洒消毒,对所有人员检测体温、身份登记。仓库园区内每天要进行两次全方位消毒,工作人员每天早中晚三次体温测量,餐饮区每天进行五次消杀。

刚来的几天,后勤供应还没上来,一日三餐都是泡面,直到济南蓝天救援队餐饮保障车到位后,饮食才得到改善。

16人入选“济宁好人榜”

少说多做 与弥雾机、喷雾机并肩作战

2月23日,刘世新、时坤跟随山东蓝天救援队进行武汉市区消杀工作。救援队一次出动4车17名队员,身着防护装备,携带8台弥雾机、2台全地形消杀车等装备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办公及住宅区域进行全面防疫消杀。

粗略统计,该次消杀至少消耗防护服、KN95防尘口罩、医用口罩、外科口罩、橡胶手套、鞋套等一次性防护用品各18套,喷洒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液原液200公斤、75%酒精20公斤,消杀用汽油20升、车辆往返汽油40升,消杀面积9万余平方米,受益人数可达4300余人。

“我们的志愿精神是什么?”“人道、博爱、奉献!”“我们的队训是什么?”“少说多做、默默奉献……”救援队队员们的回答响彻蓝天。刘世新、时坤带着我市人民对武汉的关切和爱心,奋力拼搏、无私奉献,为全面打赢阻击战贡献着力量。

本报记者 万德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