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初二,居然看完了《人间失格》这书,我该如何引导他正确理解?

乌文俊


刚看完这本书,本人有一些抑郁,作者的很多感受我都有,不会也不敢和人接触交往,连服务员和营业员都害怕,内心极度的自卑,不敢拒绝别人,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尽量去讨好别人,满足别人的要求,自己吃亏也不敢说,活得很卑微。看了这本书,我对这个人很气愤,为什么这么软弱无能不去改变,我不想最后和这个人一样悲惨,我要自信坚强起来,为自己活着,遵从自己的内心,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什么好怕的。


东212952856


我也有此疑问啊。 刚刚上初一的儿子问我,《红楼梦》里的秦可卿为什么非要上吊死了呢?我该怎么说?


流年于我


不知道您是爸爸还是妈妈?我看过青之文学。青之文学是日本为了让每天捧着漫画看着动画的小孩能够打开文学之门而制作的动画,它将日本古典及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以精美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人间失格》是日本二战后著名的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青之文学的第一话就是《人间失格》的故事。所以,从内容上讲,您可以完全放心!青之文学是一部严肃的动画片,与**漫画完全不同!至于《人间失格》这部小说怎么样,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太宰治本人是个争议很大的作家。有的人很喜欢他,有的人很讨厌他。我自己很喜欢《人间失格》,却不喜欢太宰治本人软弱逃避的一面。 其实您的问题完全可以亲口问问您的孩子,或者陪他一起看一集。你们可以讨论讨论,这不是最好的沟通和理解吗?


只为你狂


《人间失格》相当于太宰治的自传体小说,里面有很多对人性的失望、挣扎和灰暗的地方。对于初二的孩子来说,局限于自身的阅历和见识,这个不一定能够理解有多透彻。本人认为,也不需要去理解有多透彻。

首先,可以帮助孩子厘清文章的脉络,看看主人公经历了哪些事情。顺便书写下来,以便接下来和孩子进行分析。

其次,因为主人公碰到的这些问题,有的是社会的阴暗面,有的是成长的烦恼,有外部影响,有内心思虑,还有对人生、前途的思考。所以,其实是很好的教材,可以跟孩子探讨一下,当我们自身遇到这些问题时,该如何去处理和面对。

最后,既肯定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要适当引导孩子以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告诉孩子:读书,并不是要全盘接受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而是要辩证的去理解,帮助我们自身成长,增加我们的感情丰富度、人生的深度与厚度,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无心讲谈社


《人间失格》这本书在日本影响不小,我听说过,略知内容。但是我不想看这本书,那是因为惧怕自己在未成熟精神意志水平之前,被这可怕的思想洗脑,变得容易为本已卑微的自我寻找更加卑微的借口。 所以,这本书是唯一一本我在豆瓣上注明“已读”的未读读物。 做人很难,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断开始认清的一个道理---真正的人应该是人品清澈,为人正直、感情真挚的。正因为做真正的人很难,客观的因素和来自每个人主观自私与懒惰的主观因素,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在特定环境下的个体尤其容易选择合理的借口放弃。 很长时间前,我一直也热衷于一种涣散地刻薄地讽刺文化;瞧不起一切,藐视一切。这不难说也是一种‘轻松地坠落’;和攀登相比,显然下坡路走得更加惬意和舒坦。 然而做人的确很难,正因为如此的不如意,走下去的勇者不更令人钦佩?君不见很多逆境中的镇定,腐朽中的高远,纷杂中的淡定? 当然本书可以做一个参照。


梨树梨花


先跟他聊聊最近的情况怎么样,然后再慢慢聊到书,问问他,对这本书的感想是怎样的,有时孩子的思想没有我们大人想象的那么脆弱,有的孩子,很聪明,会把书中有用的东西拿起来用,一些没用的,也就没那么在意,其实主要的,还是大人跟孩子的沟通,如果还担心,就多多关心孩子,想尽办法跟孩子做朋友,才能一步一步走进孩子的心里,也比较能知道孩子想要做什么?这是作为父母应该做的,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多给孩子点爱。


鼓霍仔



慕熙1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这样处理:1、买一本《人间失格》认真读一遍二遍,和孩子交流局部的看法,了解他的认知趋向。这个世界留传的经典,多数是悲剧,因为悲剧的传播能量远远超越喜剧,这本来就是正常的现象;2、多花一些时间了解孩子的活动轨迹和人脉关系,分析孩子可能的状态。世间相当一部分天才没有活出天才的样子,很大程度上不是天才本身的问题,而是受限于父母的认知和教育;3、如果发现有强行干预的必要,我一定会带他多去接触他所崇拜和佩服的人物,创造交流和合作活动的机会。为人父母,无论你多么优秀,对于自家孩子而言,你的身份在他眼里仅仅是父母,请停止没有意义的说教,除非你的表达很有趣。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来自别人的建议有时候很难凑效,并不是建议本身有问题,而是建议背后需要匹配合适的认知和定量的资源。


坤宣文化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原文出现在鲁迅的《而已集·小杂感》一书中。

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许会让人产生一种看过一本书就算是走进了书中主人公的内心,彷佛自己已经成为书中的人的错觉。既然书中人已成定局,我们还是要活在当下,人生的路很长,还是要靠自己摸索的。


娃趣玩家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真给不了意见。不过曾经的很多大文豪都是看杂书的。建议你也细读一下,不妨与孩子沟通一下。现在信息时代,孩子也早熟,接受能力也強。对孩子的性教育也是父母的职责,不妨作为一个切入口,好好沟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