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知己不是朋友!那是什么?王勃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解

《三字经》中有:“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五子分别是:荀子、扬子(扬雄)、文中子(王通)、老子、庄子。文中子(王通)是王勃的爷爷。

大概是由于家学渊源的缘故,王勃少年就已经博学多才,博学到让人目瞪口呆的地步。我们今天九岁的孩子才二年级,九岁的王勃已经在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在读的过程中,他发现颜师古的注解有很多错误,他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把笔记汇成了一本十卷的书——《指瑕》,“指瑕”就是指出缺点的意思。

王勃十六岁就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做了官。可能是他的年轻按捺不住他非凡的才华,他做了两件没有把握好分寸的事情,有点放荡不羁的感觉,让他的仕途不佳,但是他总体上还是一个纯粹的修齐治平的文人士子。

错!知己不是朋友!那是什么?王勃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于长安,具体日期不定,杜少府是他的好友,“少府”是个官名,这一天姓杜的朋友要去蜀地任职,王勃在长安送别,作此诗以作鼓励!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主要指皇宫的门,所以“城阙”指长安城。陕西一带,旧为秦地,项羽灭秦朝后,把旧时的秦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分给三个秦国的将军,故称“三秦”之地。“辅”是护卫的意思,长安城护卫着“三秦”这片土地。

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渡口,合称五津,这里指杜少府要去任职的地方。“风烟”带有历史的沧桑感,也彰显了长安与蜀州的遥远之感,带有漂泊之感,也加浓了离别的氛围。一个“望”字尽显王勃对杜少府的无限关切之情并伴有隐隐的离别之痛。

这联诗句用一句大白话来表达,那就是——我在长安,遥望着远在蜀地的你。

错!知己不是朋友!那是什么?王勃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解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首联交待了地点,颔联说明惜别的原因。这一联的“意”字用得很传神,王勃与好友杜少府,两个大老爷们,并不是因为离别而如此痛楚,真正的原因是“同时宦游人”。“宦”这个字的本意很明显,宝盖头是个房子,下面是大臣的“臣”,就是做臣子的人,“宦游”就是在外漂泊求仕的文人士子们,并不是指一般人。王勃和好友杜少府同为怀才不遇、仕途受阻的文人,这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整首诗里的这一句最出名,被今天的我们广泛使用,今天的大致翻译为:四海之内哪里都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

“海内”这个词汇出自《论语 · 颜渊》,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士为知己者死”,“知己”不是指简单的朋友,是赏识你的人,主要是赏识你的上级,并且是有相同志向的上级,一起选择“济世安民”的领导。死是一种视死如归的态度,并不是有人赏识你,就得死。著名的“管鲍之交”,管仲与鲍叔牙就是传为美谈的一对知己。《论语》中有:“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永远不会觉得孤单,因为总能找到和你一样的人,“天涯若比邻”,虽身在天涯,但心像邻居一样挨着。

尾联: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这里指无所作为,“岐路”出自《列子·说符》中的“亡羊歧路”,原意指岔路,后指错误的道路,这里用来引喻朝廷的政治道路误入歧途。因为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所以才无所作为。

“儿女共沾巾”是像他们这样的忠良贤臣在哭诉自己怀才不遇,像小孩子一样哭泣,泛指天下和他们一样的华夏儿女、文人士子。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错!知己不是朋友!那是什么?王勃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