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虐童層出不窮,真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最近社會充斥著許多令人心碎的新聞,趴睡窒息、受虐送醫不治等,因為照顧者的疏忽與暴行,讓一些寶寶在不安全的環境下,來不及長大…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給所有寶寶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呢?

家暴虐童層出不窮,真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雖然受虐兒少的人數逐年減少,但虐童案件,受害者平均都是3歲以下的寶寶,3歲以下受虐人數佔所有受虐兒少的13.71%,而6歲以下受虐人數則佔了25.31%。

家暴虐童層出不窮,真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為什麼6歲以下的幼兒受虐比例如此高呢?主要是因為6歲以下的孩子不像學齡孩子有學校老師幫忙監督,較不善表達出完整的心情與事情經過,缺乏自我保護與對外求助的能力,所以更須仰賴身邊大人察覺,發揮‘雞婆心’及時救援,且政府與相關單位也要再加強對6歲以下兒童與高風險家庭之主動關懷措施,以預防與減少虐童事件再發生的憾事。

家暴虐童層出不窮,真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情緒瀕臨失控時,父母(或照顧者)可以怎麼做?

寶寶在還不善表達的年紀只會用哭、大叫來傳達不滿與生氣的情緒,當孩子很歡的時候,或是做一些危險、錯誤的事情,卻又講不聽時,相信爸媽內心都會有一把火瞬間被點燃,若沒有控制好情緒,對著孩子吼,甚至抓起棍子就是一頓打。有時情緒一來擋也擋不住,即使旁人制止,大多父母也認為自己只是在管教小孩,但正當管教與施虐的界線到底為何,說實在也很難拿捏。

家暴虐童層出不窮,真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依目前研究指出,過度的打罵教育,其實越來越難有具體的管教效果,當然也不是全然不能打不能罵,只是建議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能在責罰與教育間取得平衡,正所謂管教,就是管理與教導兩個面向。


有些爸媽在情緒管控不當的情況下,對孩子的一些打罵,事後也會感到內疚與自責,但多半不知道如何改變也不知道能找誰協助。為了避免自己無意間成了施虐者,所以發現自己有打罵孩子的衝動時,以下有6個建議提供給家長參考。

家暴虐童層出不窮,真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1.瞭解情緒不遷怒

人在心氣不順的時候,很容易把一件小錯誤放得很大,所以在生氣之前應該先想一下,自己到底在氣什麼?


2.學會自我控制

當自己的情緒狀況不佳時,寧可不說或不做,也不要做了之後才後悔,所以建議爸媽可以先深呼吸10下、閉眼10分鐘,不與孩子對話,不管孩子怎麼哭鬧,只要抱著他、看著他就好。讓自己冷靜,等情緒穩定後再處理也來得及。


3.採取溫和堅定的態度

當爸媽調整好自己的呼吸之後,再以堅定、溫和、速度放慢的語氣,使用簡單的字詞不斷地重複告訴孩子:‘現在不能買!’、‘不可以這樣!’之類的句子。當然孩子仍處於情緒中,可能會聽不進去,建議直接將孩子抱離現場,且暫時忽略他的哭鬧,讓他面壁消化情緒,讓雙方(父母與孩子)都能冷靜一下。

家暴虐童層出不窮,真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4.保持良好的親子互動

平常應該與孩子建立親密感,例如:每天都要擁抱孩子10秒鐘,與孩子大笑10聲,養成跟孩子互動的習慣,即使在處罰後,也要立刻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


5.避免喝酒與藥物,建立良好習慣

千萬別意圖以物質來減輕焦慮,不僅會造成情緒加重,也可能在無意間製造出另外的問題。平時可以通過運動來減輕焦慮,且要有充足的睡眠,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穩定情緒。


6.尋求專業協助

若發現自己的情緒越來越糟,用以上方法都無法得到緩解時,建議尋求醫療的協助,找出自己的情緒問題。

家暴虐童層出不窮,真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如何察覺生活周遭的虐兒事件?


除了照顧者本身要努力之外,旁人適時地介入與關懷也是降低兒童受虐的一大關鍵!如果發現身邊小孩身上有明顯的新舊傷、情緒極度不穩定,或是聽到異常的寶寶的哭喊與家庭爭吵聲,都是虐童的可能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