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短片《鷸》和《包寶寶》:媽媽適時放手,孩子才能獨立成長

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出品的兩部動畫貼片《鷸》和《包寶寶》,分別獲得第89屆和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

萌態十足的《鷸》講述了小島海灘上,一隻鷸媽媽決意讓小鷸獨立,讓它自己學會覓食和應對海浪。未諳世事的小鷸在海浪一次次衝擊下,不僅獲得面對海浪的勇氣,還學會捕食。

而富有中國特色的《包寶寶》卻是講了一個不願意對孩子放手的媽媽的故事。

孤獨的空巢母親喜歡包包子,有一天她的一個包子幻化成了包寶寶。她把包寶寶當做親兒子撫養,細心呵護。長大後的包寶寶想脫離媽媽的掌控,崩潰的媽媽一口吞下了包寶寶,失聲痛哭。還好這只是一場夢,夢境是現實中她和兒子的真實衝突。最終,母子倆重歸於好,一家人圍著飯桌包包子,其樂融融。

對比短片《鷸》和《包寶寶》:媽媽適時放手,孩子才能獨立成長

這兩部短片恰好涉及了同一個話題:孩子的獨立和放手的母愛。而兩位媽媽,包媽媽和鷸媽媽形成鮮明對比的處理方式,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包寶寶》中,在包媽媽密不透風的呵護,不僅孩子無法正常獨立成長,更是加速孩子的叛逆,讓孩子想逃離她的掌控。反觀《鷸》,鷸媽媽不給小鷸餵食,而是一點點推動他向前,讓小鷸自己去覓食和麵對風浪。因為她深知只有這樣,小鷸才能獨立生存於廣闊天地間。

從兩部短片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道理,孩子獨立成長的背後,是敢於放手的母愛。孩子如何學會獨立,父母如何適當放手,對於孩子和父母,都是成長路上不可繞過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能從這兩部奧斯卡短片,得到相應的啟示。

不放手的媽媽,拉得越緊,孩子越想逃離

短片《包寶寶》雖然只有7分鐘,但卻充分映射了幾種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典型表現:隱形式父愛、媽寶式溺愛、為你好式教育。因為缺乏丈夫關愛的包媽媽,全副身心傾注在包寶寶身上,恨不得時時將孩子帶在身邊。包媽媽既不讓孩子與同齡人有正常的社交活動,也不願意面對孩子已經成熟,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了。

受不了媽媽偏執的溺愛,長大後的小包子想逃離媽媽的掌控。孩子不是風箏,即使父母將線拉得再緊,孩子也會想方設法地掙脫,而最終可能導致,線斷了,風箏永遠飛不回來。

《歡樂頌》裡關雎爾的媽媽就是個不捨得放手的媽媽,她為女兒操碎了心,但女兒並不領情。

關關畢業,媽媽在老家給她找了份好工作,結果關關沒去,而是在上海另找工作、租房子;媽媽張羅著給女兒找對象,讓她相親,但關關卻告訴媽媽"自己不會再相親了"。孩子有孩子的成長路徑,父母若是一直不肯放手,孩子反而越想逃離。

不願放手的父母,還會讓孩子依賴成性,失去生活的技能。《少年說》中,一個叫黃一鳴的男生就吐槽說,媽媽回老家一個月,爸爸沒有給他做過一頓飯。媽媽的回答讓人點贊:爸爸不給你做飯,你為什麼沒有想到給爸爸做?我很想回到小時候,天天帶著你,但是人要學著自己長大,學會走自己的路。

文章《桃花心木》裡說,如果種樹人按時定量給桃花心木澆水,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一旦停止澆水或是遭遇暴雨,樹苗就活不成了。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被過度呵護的孩子,養不成獨立自主的心。

對比短片《鷸》和《包寶寶》:媽媽適時放手,孩子才能獨立成長

會放手的媽媽,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短片《鷸》中,當小鷸仰著腦袋要媽媽投餵時,媽媽不僅沒有喂他,還飛向海灘遠處,給他示範如何捕食,引導小鷸離巢,自行覓食。在媽媽的督促下,小鷸第一次離開溫暖的巢,沒想到被無情的海浪衝刷得渾身溼透。瑟瑟發抖的小鷸躲回巢中。此時,鷸媽媽沒有心軟,而是繼續鼓勵小鷸走出去。

小鷸注意到海灘上小小的寄居蟹,雖然身量小,卻憑藉自己的力量,不被浪花沖走。寄居蟹就如小鷸的朋友和榜樣。再一次海浪襲來時,小鷸模仿寄居蟹原地挖洞,把自己牢牢埋進去。

在寄居蟹的提醒下,小鷸在水中睜開眼睛,看到浪潮下的美景和不遠處的食物。浪花過後,小鷸不僅沒有害怕,還興奮地往前飛,找到了在水下看到的大貝殼,吃到了一塊大大的肉。

小鷸與浪花有三次較量,第一次不知者無畏,渾身溼透;第二次看到就怕,浪來就躲;第三次迎難而上,看到困難之下的美好。在小鷸拖來一個超大的貝殼時,鷸媽媽就在一旁開心地笑著。

多虧了鷸媽媽的"無情"放手,小鷸才能學會生存的技能,獨立覓食和勇迎風浪。若是鷸媽媽一直將小鷸護在羽翼之下,那小鷸只會被養得白白胖胖,萬一哪天遭遇大風大浪,他連飛起逃命的本事都沒有,何談生存?

對比短片《鷸》和《包寶寶》:媽媽適時放手,孩子才能獨立成長

孩子獨立成長的背後,是懂得放手的父母

易卜生說:"世界上最堅強的人就是獨立的人。"孩子能夠獲得獨立機會的前提,是父母的適時放手。

①父母自身也要成長為獨立個體

《包寶寶》中的媽媽,之所以對兒子的控制慾那麼強烈,其中一個根本原因是她自己本人沒有成長為獨立個體。因為還不獨立,所以她需要丈夫的關愛。而影片中的爸爸,是一個隱形式父親,忙於上班,缺少對妻子必須的關愛。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中提出"共生糾纏關係",其指的是,婚姻和戀愛關係中,兩個人會輪流扮演母親和孩子——人類最早也最熟悉的親密模式。在這樣的關係中,缺少象徵獨立和堅強的父親角色,也就是說,兩個人都無法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而存在。想要真正健康的親密關係,兩個人就必須是獨立的。

因此,學會真正愛孩子的前提,是父母也要形成獨立的人格。這樣,就不會因為家人沒有給足充分的關心而焦慮,也不會因為自己沒有保護好家人而自責。

對比短片《鷸》和《包寶寶》:媽媽適時放手,孩子才能獨立成長

②不要凡事包辦,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河南焦作有一個10歲的小男孩,父親是警察,母親是護士。疫情期間,父母都要奔赴一線工作。臨行前,父母和男孩約定,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學會獨立。一個人在家的男孩,自覺上網課、寫作業,也會戴上口罩去超市購物,回家自己做飯。

很多父母會擔心孩子這個不會那個不會,其實孩子的能力遠超父母想象。給他們一個機會,放手讓他們去做,他們也將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而如果父母一手包辦所有事情,孩子就永遠沒有學習獨立生活的機會。

③不要過多限制孩子的自由,做孩子的支持者

《包寶寶》中,包媽媽不讓兒子跟同齡人玩耍。而在《鷸》中,小鷸卻是從朋友寄居蟹那裡學會應對風浪的方式,而且吃到"大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其自然的發展規律,他們需要朋友,也會不斷在失敗中學習。如果父母為孩子鋪好一條通暢的道路,時刻掌控孩子的一切,那樣孩子的精神會失控、失去判斷力和自主決策力,一直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下。

獨立性差的孩子,會被生活拋棄。而獨立性好的孩子,最終會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孩子能否獨立成長,關鍵不只在孩子身上,更多是父母懂得適時、適當放手,給予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獨立,是孩子一生的軟實力。每位父母,都應該義不容辭地支持孩子培養獨立的軟實力。

對比短片《鷸》和《包寶寶》:媽媽適時放手,孩子才能獨立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