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質的風雅情調如何體現

對日本文化略有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日本有“三雅道”:茶道、花道、香道。而在我們中國的宋朝,也流行“四般雅事”:點茶、插花、焚香、掛畫。這是巧合嗎?

那當然不是了,日本的“三雅道”其實是從宋朝傳過去的,宋朝的插花傳到日本,演變成花道;宋朝的點茶傳到日本,演變成茶道,宋朝的焚香傳到日本,又演變成香道。今天我們來探尋一下宋人與香料的日常。

香料在宋朝|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質的風雅情調如何體現

香料在宋朝宮廷中的應用

宋朝人將焚香叫成“燒香”。我們今天一說到燒香,總是要聯想到“燒香拜佛”,但宋朝人說的“燒香”,與求神拜佛的活動沒有關係,是指一項與點茶、插花並列的文人雅事。

宋朝流行點茶、插花,也流行燒香,文人雅士在雅集、辦宴席、讀書、品茶時,通常都要燒一爐香,讓清雅的香味沁人心脾。宋朝人的燒香,其實也不是直接燃燒香料,而是用炭火來炙烤,與其說是“燒香”,不如說是“烤香”。

宋朝士大夫群體的“小資情調”

宋朝士大夫群體流行焚香,許多我們熟悉的宋朝名人,比如蘇軾、黃庭堅、李清照、陸游,不但喜歡燒香,而且是制香的高手。宋朝人習慣將沉香、檀香、龍涎香等香料搗成粉末,加入蜂蜜、果汁,調成一顆一顆如同今日藥片的小香丸,風乾備用。這種調製出來的香品,宋朝人稱為“合香”。

宋朝人焚香,習慣使用“合香”。合香是需要人工配製的,不同的香料按不同的比重配製出來,香味也是不一樣的。焚香時,先在香爐裝入精製的炭灰,以專用的香箸撥開一個小孔,放入一塊燒紅的木炭,再蓋上一層炭灰,用香鏟將炭灰堆成小山模樣,再用香箸戳幾個通風的小孔。這樣,裡面的木炭才不會熄滅。

然後,在炭灰上面放置一張銀片,在銀片上投放小香丸,通過炭灰的熱量炙烤香料,從而散發出香味。這種焚香方法,宋朝人稱為“隔火薰香”,是宋朝最主流的焚香形式。在宋朝之後流行的焚香方式,是先將香料製成線狀的香品,叫“線香”,焚香時,直接點燃線香,通過燃燒來激發香味。

香料在宋朝|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質的風雅情調如何體現

宋朝文人制香

蘇軾是香事的“骨灰級”粉絲,在其詩詞作品中,有不少描寫焚香的句子。

蘇軾曾做《翻香令》其中寫道:“金爐猶暖麝煤殘,惜香更把寶釵翻。重聞處,餘燻在,這一番,氣味勝從前。”

蘇軾擅長調製合香,他調製的一款合香,炙烤時,能散發出一股清新的梅花之香,配方得自宋代名臣韓琦,因而取名“韓魏公 濃梅香”。

蘇軾的門人黃庭堅,更是制香的高手。黃庭堅曾說:“天資喜文事,如我有香癖。”黃庭堅在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宋朝有四款很有名的文人合香:意和香、意可香、深靜香、小宗香,合稱“黃太史四香”,就是黃庭堅調製出來的。

不過除了自己使用沉香之外,宋朝人還有一個聞名至今的小樂趣,那就是“斗香”。在那個沒有電子產品的年代,經常會有人專門尋找一個日子組織大家,讓每個參加斗香比賽的人帶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讓所有在場的人共同評判。

香料在宋朝|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質的風雅情調如何體現

古文《香乘》的第十一卷中就專門記錄了這種斗香的具體活動方式:“ 韋武間為雅會 , 各攜名香 , 比試優劣 , 曰香會 。”有一次,黃庭堅與一位法號叫惠洪的僧人朋友在湖南遊山玩水,恰好衡山花光寺的長老派人送來兩幅墨梅圖畫。惠洪與黃庭堅一起在燈下欣賞。

黃庭堅:“惠洪兄,這真是好畫!好畫!可惜聞不到梅花之香。”

惠洪:“要嗅梅香,又有何難。”

惠洪從囊中取出一粒香丸,投入香爐內,不消多時,便有梅花的暗香浮動。

黃庭堅:“惠洪兄,這是何香?這麼神奇。”

惠洪:“這是傳說中的韓魏公濃梅香,蘇軾蘇大學士的獨門秘香。”

黃庭堅:“原來這就是韓魏公濃梅香?”

惠洪:“蘇學士知道你有香癖,卻不肯將此香的製法教給你,真不夠朋友啊。”

黃堅庭:“就是就是。下回見到蘇學士定要討個說法。”

惠洪:“此香之氣味,舉世無雙,只是‘濃梅香’的名字,有些low。”

黃庭堅:“哈哈哈,我看“不如改名‘返魂梅’。返魂梅之名,要比原來的“濃梅香”高雅得多。”

惠洪:“對哦,改天遇到蘇學士,要跟他說說,哈哈哈。”宋人焚香過程

香料在宋朝|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質的風雅情調如何體現

宋朝文人雅士斗香

宋朝獨有的“隔火式薰香”

假如我們向宋朝人請教這個問題,宋朝人會告訴你:隔火薰香,可以避免煙霧繚繞的問題。想來,產生的PM2.5要比直接燃燒線香少得多,更加符合環保的精神。

南宋詩人楊萬里寫過一首《燒香》詩,詩中說:“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有香不見煙”便是宋朝式焚香的特點。宋朝人還會告訴你:隔火薰香,散發出來的香味才不致於太過濃烈。要知道宋人焚香,追求的是淡雅清逸的芬芳氣息,並不喜歡太濃烈的香味。

香味太濃烈,宋人則認為是俗氣的表現。就如今人,戴一枚鑽戒是時尚,倘若十根手指戴著十個鑽戒,那就是俗不可耐的炫耀了。宋人焚香時,如果發覺香味濃烈,便知道是炭火太熱,需要添加炭灰,控制火力。如果香味太淡呢,則意味著熱量不夠,可以將炭灰刮薄,提高溫度。

因此可以通過控制火力來調節香味的濃淡便成了宋朝隔火薰香的另一個優點了

但隔火薰香也有缺點:操作過於麻煩,主持焚香的人必須具有品鑑香味濃淡適宜的能力,具有調控火候的技巧。相比之下,後世的焚香,將一根線香點燃就行,毫無難度可言。

香料在宋朝|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質的風雅情調如何體現

南宋官窯青瓷鬲式香爐

宋朝的點茶也一樣,整個過程非常繁複,哪有今天的泡茶方便?但是,正是因為焚香、點茶有技藝上的門檻,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操作的,它才能夠形成一門高雅的藝術。沒有門檻,便不成藝術。

在宋朝焚香並不是宮廷和士紳的專屬

黃庭堅制過一款“聞思香”,所用香料很尋常,無非是荔枝殼、丁香、松子仁等,是一款成本相當低廉、香味卻頗清馥的合香。我們不要以為宋朝人配製合香,只能使用極其昂貴的沉香、龍涎香等名貴香料,荔枝殼曬乾,研成粉末,再配上其他尋常香料,也可以做成清雅的香品。

陸游調製的一款“四和香”,所用香料便是荔枝殼、蘭花、菊花、柏樹果實,四種原料搗碎,以煉蜜調成小丸即可。由於成本低廉,陸游有些自嘲地將這款合香稱為“窮四和”。不過,我們也不要以為荔枝殼是宋朝窮人才會用的劣質香料。

皇室也流行這種平民化的香料,比如宋仁宗的寵妃張貴妃,就很喜歡用荔枝殼、苦楝花、松子膜等尋常材料製作合香,不想使用沉香、檀香、龍涎香、麝香。蘇軾刻薄地說:貴人“鼻厭龍麝,故奇此香”,好比是大富豪吃膩了山珍海味,便愛上了吃野菜、窩窩頭。這位蘇學士,真是一個大毒舌!

香料在宋朝|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質的風雅情調如何體現

宋朝民間香料製作銷售工坊

我倒覺得,宋朝人的焚香理念很可愛:他們鄙視名貴的進口沉香,認為它的香味過於腥烈,只宜入藥,不宜用於焚香。但他們不會鄙視一文不值的荔枝殼,他們認為,以荔枝殼為主材料做成的合香,氣味香馥,不失風雅。也就是說,在宋朝人的觀念中,一款合香是雅是俗,取決於香料具有的香味品質,而與原材料的價格沒有關係。這樣的焚香理念,恰恰是今人缺乏的。

我知道今天有很多朋友都在復活宋朝式的點茶、插花、焚香;我們前面也說過,日本今天還保留著茶道、花道、香道。相對而言,香道無疑更小眾,原因很簡單,今天焚香都是直接燒名貴香料,這成本是非常高的。一塊名貴的香料就這麼白白燒掉,我看了也會覺得心疼。我們何不學習宋人,用香橙皮、荔枝殼等普通原料製作幾款合香,試一試宋朝式的風雅呢?


參考歷史文獻:

《宋史》

《宋會要》

《陳氏香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