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姜子牙《六韜》卷六 犬韜


古籍|姜子牙《六韜》卷六 犬韜


古籍|姜子牙《六韜》卷六 犬韜

分合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三軍分為數處,將欲期會合戰①,約誓賞罰。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軍之眾,必有分合之變。其大將先定戰地、戰日,然後移檄書與諸將吏期:攻城圍邑,各會其所,明告戰日,漏刻②有時。大將設營而陣,立表③轅門,清道以待。諸將吏至者,校其先後,先期至者賞,後期至者斬。如此,則遠近奔集,三軍俱至,併力合戰。”

【註釋】

①合戰:集中兵力與敵交戰。

②漏刻:又稱漏壺,古代的一種計時器。

③表:標竿,通過日照的投影計算時間。

古籍|姜子牙《六韜》卷六 犬韜


武鋒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車驍騎,馳陣選鋒①,見可則擊之。如何則可擊?”

太公曰:“夫欲擊者,當審察敵人十四變,變見則擊之,敵人必敗。”

武王曰:“十四變可得聞乎?”

太公曰:“敵人新集可擊,人馬未食可擊,天時不順可擊,地形未得可擊,奔走可擊,不戒可擊,疲勞可擊,將離士卒可擊,涉長路可擊,濟水可擊,不暇可擊,阻難狹路可擊,亂行可擊,心怖可擊。”

【註釋】 ①馳陣:衝鋒陷陣的勇士。選鋒:精選出來的勇士。

古籍|姜子牙《六韜》卷六 犬韜


練士

武王問太公曰:“練①士之道奈何?”

太公曰:“軍中有大勇、敢死、樂傷者,聚為一卒②,名為冒刃之士;有銳氣、壯勇、強暴者,聚為一卒,名曰陷陣之士;有奇表長劍,接武齊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銳之士;有拔距③伸鉤,強梁多力,潰破金鼓,絕滅旌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絕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勢,欲復見功者,聚為一卒,名曰死鬥之士;有死將之人子弟,欲與其將報仇者,聚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贅婿人虜,欲掩跡揚名者,聚為一卒,名曰勵鈍之士;有貧窮憤怒,欲快其心者,聚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靡④免罪之人,欲逃其恥者,聚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負重致遠者,聚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軍之練士,不可不察也。”

【註釋】

①練:挑選。

②卒:古代軍隊編制,一般以百人為一卒。

③拔距:古代一種教量臂力的遊戲。

④胥靡:囚犯。

古籍|姜子牙《六韜》卷六 犬韜


教戰

武王問太公曰:“合三軍之眾,欲令士卒服習教戰①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領三軍,必有金鼓之節,所以整齊士眾者也。將必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②、旌旗指麾之變法。故教吏士,使一人學戰,教成,合之十人;十人學戰,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合之千人;千人學戰,教成,合之萬人;萬人學戰,教成,合之三軍之眾;大戰之法,教成,合之百萬之眾。故能成其大兵,立威天下。” 武王曰:“善哉!”

【註釋】

①服習:掌握。教戰:軍事訓練。

②操兵:使用兵器。起居:起坐進退等基本戰術動作。

古籍|姜子牙《六韜》卷六 犬韜


均兵

武王問太公曰:“以車與步卒戰,一車當幾步卒?幾步卒當一車?以騎與步卒戰,一騎當幾步卒?幾步卒當一騎?以車與騎戰,一車當幾騎?幾騎當一車?”

太公曰:“車者,軍之羽翼也,所以陷堅陳,要強敵,遮走北也。騎者,軍之伺候①也,所以踵②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故車騎不敵戰③,則一騎不能當步卒一人。三軍之眾成陳而相當,則易戰④之法:一車當步卒八十人,八十人當一車;一騎當步卒八人,八人當一騎;一車當十騎,十騎當一車。險戰⑤之法:一車當步卒四十人,四十人當一車;一騎當步卒四人,四人當一騎;一車當六騎,六騎當一車。夫車騎者,軍之武兵也,十乘敗千人,百乘敗萬人;十騎敗百人,百騎走千人。此其大數也。”

武王曰:“車騎之吏數與陣法奈何?” 太公曰:“置車之吏數:五車一長,十車一吏,五十車一率,百車一將。易戰之法:五車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隊間六十步。險戰之法:車必循道,十車為聚,二十車為屯,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隊間三十六步,五車一長,縱橫相去二里,各返故道。

置騎之吏數: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易戰之法:五騎為列,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隊間五十步。險戰之法:前後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隊間二十五步。三十騎為一屯,六十騎為一輩。十騎一吏,縱橫相去百步,周環⑥各復故處。”

武王曰:“善哉!”

【註釋】

①伺候:擔任偵察、突擊任務的部隊。

②踵:跟蹤,追擊。

③敵戰:適合戰場的條件,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④易戰:平坦開闊地形作戰。

⑤險戰:崎嶇狹窄地形作戰。

⑥周環:周旋,此指交戰。

古籍|姜子牙《六韜》卷六 犬韜


武車士

武王問太公曰:“選車士奈何?”

太公曰:“選車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馬,及馳①而乘之,前後左右,上下週旋,能縛束旌旗,力能彀八石弩②,射前後左右皆便習③者,名曰武車之士,不可不厚也。”

【註釋】 ①及馳:能追趕上奔馳的戰車。

②彀:將弓弩張滿。石,重量單位,古代以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③便習:熟練掌握。

武騎士

武王問太公曰:“選騎士奈何?”

太公曰:“選騎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壯健捷疾,超絕倫等①,能馳騎彀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馳強敵,亂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不可不厚也。” 【註釋】

①超絕:超過。倫等:同輩。

古籍|姜子牙《六韜》卷六 犬韜


戰車

武王問太公曰:“戰車①奈何?” 太公曰:“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三軍同名而異用也。凡車之死地有十,勝地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無以還者,車之死地也。越絕險阻,乘敵②遠行者,車之竭地也。前易後險者,車之困地也。陷之險阻而難出者,車之絕地也。圯下漸澤③,黑土黏埴者,車之勞地也。左險右易,上陵仰阪④者,車之逆地也。殷草橫畝⑤,犯歷⑥深澤者,車之拂地也。車少地易,與步不敵者,車之敗地也。後有溝瀆,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車之壞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潰陷,前不能進,後不能解者,車之陷地也。此十者,車之死地也。故拙將之所以見擒,明將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勝之地奈何?”

太公曰:“敵之前後,行陳未定,即陷之。旌旗擾亂,人馬數動,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後,或左或右,即陷之。陳不堅固,士卒前後相顧,即陷之。前往而疑,後恐而怯,即陷之。三軍猝驚,皆薄⑦而起,即陷之。戰於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遠行而暮舍,三軍恐懼,即陷之。此八者,車之勝地也。將明於十害八勝,敵雖圍周,千乘萬騎,前驅旁馳,萬戰必勝。”

武王曰:“善哉!”

【註釋】

①戰車:使用戰車作戰。

②乘敵:追擊敵人。

③圯:毀壞。下:低窪。漸澤:潮溼。

④陵:山陵。仰:登上。阪:山坡。

⑤殷草:草木茂盛。橫畝:長滿田地。

⑥犯歷:經過。

⑦薄:此為倉促的意思。

古籍|姜子牙《六韜》卷六 犬韜


戰騎

武王問太公曰:“戰騎奈何?” 太公曰:“騎有十勝九敗。”

武王曰:“十勝奈何?”

太公曰:“敵人始至,行陳未定,前後不屬,陷其前騎,擊其左右,敵人必走。敵人行陳整齊堅固,士卒欲鬥,吾騎翼而勿去,或馳而往,或馳而來,其疾如風,其暴如雷,白晝而昏,數更旌旗,變易衣服,其軍可克。敵人行陳不固,士卒不鬥,薄其前後,獵其左右,翼而擊之,敵人必懼。敵人暮欲歸舍,三軍恐駭,翼其兩旁,疾擊其後,薄其壘口,無使得入,敵人必敗。敵人無險阻保固,深入長驅,絕其糧道,敵人必飢。地平而易,四面見敵,車騎陷之,敵人必亂。敵人奔走,士卒散亂,或翼其兩旁,或插其前後,其將可擒。敵人暮返,其兵甚眾,其行陳必亂,令我騎十而為隊,百而為屯,車五而為聚,十而為群,多設旌旗,雜以強弩,或擊其兩旁,或絕其前後,敵將可虜。此騎之十勝也。”

武王曰:“九敗奈何?”

太公曰:“凡以騎陷敵,而不能破陣,敵人佯走,以車騎返擊我後,此騎之敗地也。追北逾險,長驅不止,敵人伏我兩旁,又絕我後,此騎之圍地也。往而無以返,入而無以出,是謂陷於天井①、頓於地穴,此騎之死地也。所以入者隘,所以出者遠,彼弱可以擊我強,彼寡可以擊我眾,此騎之沒地也。大澗深谷,翳薈林木,此騎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後有高山,三軍戰於兩水之間,敵居表裡,此騎之艱地也。敵人絕我糧道,往而無以返,此騎之困地也。汙下沮澤②,進退漸洳③,此騎之患地也。左有深溝,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進退誘敵,此騎之陷地也。此九者,騎之死地也。明將之所以遠避,暗將之所以陷敗也。”

【註釋】

①天井:四面高山中間低地。

②汙:通“窪”。沮澤:水草茂盛的沼澤。

③漸洳:植物腐爛而形成的泥沼。

古籍|姜子牙《六韜》卷六 犬韜


戰步

武王問太公曰:“步兵與車騎戰奈何?”

太公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長兵①強弩居前,短兵②弱弩居後,更發更止③。敵之車騎雖眾而至,堅陣疾戰,材士強弩以備我後。”

武王曰:“吾無丘陵,又無險阻,敵人之至,既眾且武,車騎翼我兩旁,獵我前後,吾三軍恐怖,亂敗而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為行馬、木蒺藜,置牛馬隊伍,為四武衝陣。望敵車騎將來,均置蒺藜;掘地匝④後,廣深五尺,名曰命籠。人操行馬進步,闌車以為壘,推而前後,立而為屯,材士強弩,備我左右。然後令我三軍,皆疾戰而不解⑤。”

武王曰:“善哉!”

【註釋】

①長兵:長柄兵器。

②短兵:短柄兵器。

③更發更止:輪番作戰,輪番休息。

④匝:環繞。

⑤解:同“懈”。

古籍|姜子牙《六韜》卷六 犬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