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項精進-當你把事做對,往往就會發現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六項精進-當你把事做對,往往就會發現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本文是SDi“六項精進”系列第5期。作為一個不定期更新欄目,本系列將基於SDi方法論,從發現、洞察、表達;交互、植入、交付六個維度,和大家探討我認為有趣的創新營銷案例、思路與技巧。

發現


六項精進-當你把事做對,往往就會發現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最近宅家,忍不住翻看過去吃吃喝喝的照片,無意中又看到了木屋燒烤的這句品牌口號——“每一天,都值得慶祝。”不誇張地說,這可能是我看到過的餐飲品牌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口號之一了。

這句口號究竟好在哪兒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它充分照顧到了燒烤這個品類的特徵,道出了我們約上七八好友,揮汗如雨擼串時的那種內心體驗,不僅激活了我們的消費情緒,也為顧客的消費行為賦予了心理意義。

木屋燒烤的案例,或許很適合拿來說明SDi的一個觀點:我們對自己品牌的核心價值,應該沿著功能與意識形態需求兩個方面去洞察,這兩者都很重要!

不過在現實中,多數餐飲品牌似乎總是傾向於從“食材”、“品質”、“新鮮”、“口味”這類功能體驗的角度,來定義自己與競品的差別,而較少關注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較少想到可以去開創一種具有差異化的消費情緒。

對這類品牌,我總覺得他們就像是在背起一隻手來和別人比武,雖然自己的功夫也十分了得,但畢竟從一開始就很容易被動。

洞察

自從我的新書《洞察力:讓營銷從此直指人心》在微信讀書上線後,最近兩個月,我發現書中有一段話在APP上的被劃線次數明顯增多:

“大數據目前還主要是一種以關注現象為主的定量分析工具。它在研究消費者是誰、做了什麼、表現出哪些特徵方面的確很有建樹,但在以消費者的認知、態度以及動機為關注重點的定性研究方面,還處於非常粗淺的階段。換句話說,在今天,我們只有把大數據納入一個更完整的洞察體系之內,與其他方法一併運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價值。”

六項精進-當你把事做對,往往就會發現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在用戶洞察的實踐中,我們始終強調要將“定量”和“定性”研究結合,並提醒合作伙伴注意,不要因為“焦點小組”、“深度訪談”這類經典的定性研究方法“傳統”,就輕易地忽視其價值;傳統,從某個方面來說也意味著可靠。

其實最近一年,我也讀到過很多對數據分析不結合定性研究的反思,尤其是一些來自互聯網品類的案例。

六項精進-當你把事做對,往往就會發現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比如,前段時間我看到的一個是關於海外知名應用“Pinterest”的,該品牌發現在一些地區,用戶使用“釘”(Pin)這個按鈕的比例有問題,但如果不結合定性研究,產品經理或許很難意識到在很多母語為非英語的國家,人們根本就搞不清楚它究竟是什麼意思。

從用戶視角搞清楚“問題是什麼”,往往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增長難題。

表達

你注意到沒有,當我們考慮為自家的新產品命名時,往往容易混淆產品名稱是“功能特性”指向的,還是“顧客價值”指向的。在現實中,這兩者其實是有細微但關鍵的差別的。

六項精進-當你把事做對,往往就會發現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精明的廣告人早就知道,一個融入了“故事性”的,能夠指向“顧客價值”的產品名稱通常要比功能指向的名稱更好。

比如,在廣告大師克勞德·霍普金斯的《我的廣告生涯》中,作者就提到了自己為固特異輪胎命名的故事——當時固特異擁有一種“防滑胎面”,但霍普金斯花了好一番心思,才最終決定要將其命名為“全天候輪胎”,書中這樣寫道:

“我們還在產品名稱上花了一番心思。我們把防滑胎面稱作‘全天候’胎面。我們琢磨出了最打動人心的性能,然後取了隱含這個性能的產品名稱。

這個名稱就表達了我們想要講述的故事大意,本身就構成了一則廣告。我們當時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讓開汽車的人無論是什麼車輪、什麼天氣都使用這種類型的輪胎。從那以後人們果真都習慣選用我們的‘全天候’輪胎,基本上就是源於這個產品名稱的影響。

一個蘊含故事的產品名稱有很大好處,產品性能通常都會突出展現出來。合適的產品名稱可以構成一個相當完整的廣告,所有行色匆匆的人都可能會讀到。取個合適的產品名稱往往是打造成功廣告的關鍵一步。”

交互

六項精進-當你把事做對,往往就會發現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在SDi方法論中,“交互”關注通過什麼方式來和用戶溝通,所對應的實際工作場景是以“增長”為目標的傳播和運營。

聊到這一點,相信大家最近都會感到,彷彿在一夜之間,直播成為了所有受疫情影響的品牌都急於來惡補的一課。

不過除此之外,對於那些短期內無法做直播或者不適合直播的品牌來說,還有哪些交互手段是我們近期可以考慮的呢?

我的一個小小感觸是,營銷人或許忽略了“小遊戲”。

遊戲本身是受益於“宅經濟”最明顯的品類,而另外一個值得大家留意的問題是,在每一次有全民熱議的“大事件”出現時,遊戲往往容易成為人們宣洩某種集體情緒的理想媒介。

六項精進-當你把事做對,往往就會發現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我突然想起的是前幾年,在萊昂納多捧杯奧斯卡前夜,那款突然躥紅起來的“小李怒追小金人”(Leo's Red Carpet Rampage)。

在這款遊戲中,玩家需要通過一系列挑戰來幫助小李追到一再“逃走”的奧斯卡獎盃,包括跳過狗仔隊,躲避Lady Gaga,以及和其他奧斯卡提名者賽跑等等,遊戲本身的設計非常簡單。

從這個案例出發,營銷人沒準可以來考慮一下,在當前有哪類情緒?哪些受疫情影響而無法實現的慾望,是可以通過小遊戲來演繹的?如果洞察到這樣的點,我們或許就可以通過開發小遊戲,將產品和品牌巧妙地嵌入其中。

植入

六項精進-當你把事做對,往往就會發現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與“交互”所不同,在SDi方法論中,“植入”關注的是在目標消費者心智中建立起品牌認知,並持續強化這些認知,所對應的實際工作場景是品牌傳播。簡單來說,交互關注的是“效”,而植入關注的是“品”;交互關注短期的破局、增長;而植入關注中長期的品牌競爭優勢。

六項精進-當你把事做對,往往就會發現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營銷從總體上來看,“品”和“效”都是至關重要的追求,大家都知道不能因為追求增長而傷害品牌,也不能因為遷就品牌而忽視增長。這就是SDi要將“交互”和“植入”分拆到兩個層面,來分別加以探討的原因。

品效合一,在很多時候是一種理想化的追求,能用一個Campaign實現名利雙收可遇而不可求,這意味著在更多時候,營銷人還是要懂得捨棄——能帶動銷售,適當地推廣品牌;或者能提升認知,適當地轉化銷售,目標有主有次,在現實中才更容易做到。

大到一個事件策劃,小到一篇公號內容,營銷人應該先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如果在一開始就比較貪心,後期操作的難度和失敗的概率也都會大大提升。

六項精進-當你把事做對,往往就會發現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就拿前幾天刷屏的“老鄉雞200元戰略發佈會”來說,應該說,這就是一個相當成功的,以追求品牌認知(植入)為第一目標的事件型內容。

相似的事件營銷思路,目標有時候會被設定在“效”而不是“品”上。比如,同樣發生在一個面對經營困境的背景下,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期間,現代汽車曾推廣過一個“失業回購保障計劃”。

該計劃向人們承諾,如果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購車者由於失業不能再繼續支付車款,他們就可以將車退回,而汽車的折舊費則由現代汽車承擔,這個超有“同理心”的舉動讓該品牌的銷量一度逆市增長。

除了目標設定清晰,老鄉雞和現代汽車案例,似乎還同時向我們展現了某種思路清奇的“想法”的價值,就像某位知名導演曾經說過的——“如果你能把事情做對,往往就會發現不需要花那麼多錢。”我想把這句話放到營銷上也絕對成立。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構思出一個“四兩撥千斤”的事件呢?以下是我從上述案例中總結出的3點感悟:

1、事件成功的基礎往往來源於借勢,這意味著在我們策劃的事件背後,還需要有一個更宏觀的事件作為背景。這個背景,在老鄉雞案例中是疫情,在現代汽車案例中是金融危機,在華帝世界盃案例中是世界盃賽事。

2、其次,在這個宏觀背景之下,我們的事件必須看起來是一個戲劇與反差效果十足的“奇葩”舉動,但深入想來,又在情理之中;如果只有“奇葩”而缺乏“情理”,就容易流於荒誕的曇花一現。

3、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是,在我們策劃的事件當中,應該蘊含著某種能夠被受眾消費的情緒,比如老鄉雞視頻中那種區別於喊口號的,包含了細節與趣味的正能量;又比如我們能夠從現代汽車的案例中,感受到某種“被理解、被關心”的情緒。這些情緒,必須是消費者當下普遍尋求的心理暗示。

交付

六項精進-當你把事做對,往往就會發現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從“發現”自己要為用戶創造何種價值開始,到持續向用戶“交付”此種價值為止,SDi把品牌視為一種人格化的存在,其中最末端的“交付”是在提醒我們,品牌應該時時刻刻以提升用戶體驗,以向用戶交付價值為念,因為營銷並不是要處心積慮地想讓用戶忠實於你,相反是你要自始至終地忠實於你的用戶。

觀察疫情期間不同企業的不同表現,很容易讓人想起中國的一句老話——“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從一個更長遠的視角來看,我想最後能夠實現基業長青的,肯定還是那些無論陰晴變幻,心中始終不忘去創造用戶價值、去交付用戶價值的品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