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曾稱:大明王朝沒有一個名臣名將,你感覺對嗎?

安慶王一江淮節度使


歷史是屬於全人類的,而不是由某個人說了算,每個人都可以對任何歷史人物和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好,至於高曉松其人我們不做評價,但是他這種沒有任何論據支撐,純粹出於個人好惡的說法我是極其不認可的,他的節目那麼火,這樣做會對大眾造成認知偏差。

有鑑於此,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對該論點加以反駁!

高曉松的主要論點是: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臣、無名將!

我們逐一對此進行反駁!

1、無明君

關於何為“明君”新華字典定義為:英明的君主;何為“英明”新華字典定義為:卓越而有見識。那麼明君就是卓越而有見識的君主,那我們看看明朝是否有這樣的君主。

明太祖朱元璋,驅除韃虜,一統天下,重建漢人江山;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將北方百姓南遷補充因戰亂損失的人口,迅速恢復南方農業生產;整頓吏治,懲治腐敗等等功績難道不足以稱之為明君麼?

明成祖朱棣施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設置內閣;五次親征蒙古,安定北疆;佔領安南;東北設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哈密衛;鄭和下西洋,加強對外交流,發展航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開創“永樂盛世”,這難道不足以稱之為明君麼?

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繼業守成,開創“仁宣之治”,這難道不足以稱之為明君麼?

明孝宗朱佑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中興家國,史稱“弘治中興”,這難道不足以稱之為明君麼?

人無完人,上述這些帝王都有不少汙點,但歷史上的明君諸如秦始皇、漢高帝、漢光武帝、漢文帝、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等等,同樣都或多或少有些不足為人道的事蹟,但是卻無法抹殺他們為國家建設發展,甚至是為中華文明的進步所做出的貢獻,因此我們從發展的眼光來看,上述帝王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確實是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可以稱之為明君。

2、無名臣

何謂“名臣”:有智慧有能力有名氣的臣子。

明朝自朱棣設立內閣和東廠後,逐漸形成了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輪流坐莊的政治形態。在這期間湧現出了很多名留青史的著名文臣。我們簡單列舉幾位。

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自仁宗至英宗三朝,三人皆為內閣輔臣,在任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明朝的國力繼續沿著鼎盛的軌道發展,並使明代閣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來的皇帝辦事員轉變為具有丞相性質的輔臣,這難道不能稱之為名臣麼?

楊廷和,歷仕四朝,兩朝首輔,革除弊政,這還不是名臣麼?

王陽明,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平定寧王之亂、 創立“陽明心學”,對後世影響深遠,這難道不是名臣麼?

于謙,組織北京保衛戰,挽狂瀾於既倒,保住了漢人江山,這難道不是名臣麼?

海瑞,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這難道不是名臣麼?

徐階,計除嚴嵩與嚴世蕃,選賢任能,還朝政一片清明,這難道不是名臣麼?

張居正,明代第一權臣,施行新政,推行“一條鞭法”;重用戚繼光、李成梁,鞏固邊防;隆慶議和,與蒙古互市,穩定邊疆,這難道不是名臣麼?

3、無名將

何為“名將”,不僅要戰功卓著,而且要求所參與的戰役對後世影響深遠,更重要的是要有名氣。

綜合這幾點,明代可稱之為名將的有如下幾位:

徐達,明朝開國第一武將,滅陳友諒、張士誠、北伐元大都,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這難道不是名將?

常遇春,明朝常勝將軍,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號稱“常十萬”,滅陳友諒、張士誠、北伐元大都,功勳卓著,這難道不是名將?

戚繼光,民族英雄,南擊倭寇,掃平倭患,北御蒙古,守衛北疆,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兵書,改革軍械,提升部隊戰鬥力,這難道不是名將麼?

李如松,平定寧夏叛亂,指揮抗倭援朝戰爭,這難到不是名將麼?


聊聊過去的人和事


大明(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朝代,享國兩百七十六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告終。三百多年間內憂外患不斷,起於農民起義,亡於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名將人數是僅此於唐朝的朝代。

一、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開國名將,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與常遇春率軍消滅張士誠。洪武元年,與常遇春攻入元大都,元朝滅亡。以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為中山王,諡號武寧。

主要成就:與常遇春率軍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殘餘勢力。

二、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明朝開國名將。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出身貧苦,初為盜匪,後來投奔朱元璋,攻佔集慶後,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至正二十年,在龍灣大破陳友諒軍隊。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七年,與徐達率軍滅亡張士誠,被封為鄂國公。洪武元年,與徐達率軍攻破元大都。洪武二年病卒軍中,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

主要成就:與徐達率軍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

三、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主要成就:南平倭寇,北御蒙古。

四、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號仰城,明朝名將,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曾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萬曆二十五年,出任遼東總兵。萬曆二十六年,在與韃靼騎兵的交戰中陣亡。死後追贈少保、寧遠伯,諡號為忠烈。

主要成就:平定寧夏叛亂、指揮抗倭援朝戰爭。

五、傅友德

傅友德(?—1394年),明朝開國將領。出身農家,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後率部歸朱元璋,跟隨常遇春四處征戰。參與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洪武三年封為潁川侯。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

主要成就:平甘肅、定四川、取貴州、下雲南。

六、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明朝著名將領、謀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至正十二年,被朱元璋收為養子。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陽王,諡號武靖。

主要成就:攻克大寧、高州,斬魯王。

七、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進士,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正德十三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嘉靖七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

主要成就:平定寧王之亂,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

八、于謙

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于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跟隨明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叛亂,平叛後,升任巡按江西。正統十一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後來率軍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天順元年明英宗復辟,受石亨等人誣告,被殺。

主要成就:組織北京保衛戰。

九、李定國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十歲時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被張獻忠收做養子,跟隨張獻忠征戰各地。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李定國率軍八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分土地;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收復廣西;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殺死清軍主帥敬謹親王尼堪。公元1659年,李定國指揮磨盤山戰役給予清軍最後一次沉重的打擊,公元1662年,吳三桂殺死了永曆帝。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不久去世。

主要成就:殺死孔有德、尼堪,抗擊清軍。











辛峰


首先,申明一下,我不知道高曉松是誰,他是誰和我也沒有關係,有沒有這個人與我絲毫不相干,就算他有,我也當他不存在。

明朝1368年建立,1644年滅亡,前後歷時276年,可謂名臣輩出。


1.在古代史上能排的上前茅的名將:徐達。

徐達有多厲害我不想多介紹。略知中國古代史的人都會心中有數。


2.諸葛亮式的智囊人物:劉伯溫。

他有多博古通今、多通天人之際?我也不想多介紹。這樣博大精深的人,只能有緣者花心思才能理解。


3.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

他不但能平定叛亂,而且是思想家。我上學的時候,老師問: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哪個最難?不管哪個最難做到,王陽明都做到了。所以他是聖人。我老師說是立言最難。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許多人一輩子都搞不懂。王陽明是我最佩服的古代中國兩個名臣之一。


4.中國古代史上最傑出的宰相張居正。

我認為古代文官沒有人能超越他的,我不想多說。


放眼歷史長河來看,此四君者,都能稱的上是神一般的存在。不是哪個朝代隨便列舉出幾個大臣就能比得上的,也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


坐看東南了


我是一般冶行,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不知道題主說的“高曉松曾稱”從何而來,若是他真的說過這樣的話,想必也是為了博眼球。

因為在中國古代,但凡是大一統的正朔王朝,都不會缺少名臣名將。

大明王朝,自然也是有的。

我舉個例子——于謙。

當然,此于謙非彼于謙,不是是德雲社的“相聲皇后”,而是為大明朝力挽狂瀾的那位於少保。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俘虜。一國之君被敵酋俘虜,眼看大明朝就要步上趙宋的後塵,但凡有點家業的人都在想法子南遷避難。

當時的皇太后命皇帝異母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召集朝臣商議戰守大計。

以徐有貞為首的一些大臣主張還都南京;而當時的兵部侍郎于謙則以宋朝南遷的故事為反對遷都,並對皇太后曉以遷都的利害,徵得皇太后的支持。

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人都贊同于謙,最終決議留守北京。

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

明代宗朱祁鈺九月六日即帝位,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也先挾明英宗要挾明廷之計不逞,遂於十月率大軍進犯北京。

瓦剌軍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作為要挾明廷的重要工具,企圖要當時的朝臣主動獻城。

于謙立即提出了“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導思想,並且藉機會派人將其透露給了被俘虜的明英宗,對其曉以大義。(個人以為這也是其被殺的最主要原因)

經過於謙的統籌安排,充分發揮出了京畿地區的後勤能力,再加上各地的響應不斷,不少地方的抵抗力量紛紛自發地襲擊也先的後勤補給線路。

再加上時至寒冬,也先部隊外出征戰時間過長,後方空虛,瓦剌部眾男丁基本都在北京附近,其大本營受到草原其它部落的覬覦。

最終,也先敗退,帶著瓦剌退出了邊境。他之後還不死心,屢屢以手上的明英宗為籌碼,企圖對明廷朝臣進行分化離間(確實也有一定的作用,不過他等不到那一天),但最終還是因為被明廷控制住了鹽鐵邊貿,而不得已主動釋放了明英宗。

明英宗回朝,幽居於南宮,最後趁著明代宗病危而發動奪門之變,作為于謙的政敵,徐有貞、石亨等人不斷推波助瀾,明英宗順水推舟,殺害了于謙。

明憲宗時,于謙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一般冶行


高曉松的名氣很大,但是這話是非常錯誤的。我隨口就可以列舉一堆人出來,證明高曉松的錯誤:

1,朱元璋訓練出一支強軍,帶出一班名將。襲取南京,橫掃群雄和元朝,算不算名將。

2,徐達、常遇春帶兵從江南打到大漠,元朝稱雄亞歐大陸的百萬雄師一敗再敗,此二人算不算名將。

3,藍玉帶15萬明軍,深入大漠在捕魚兒海給北元致命一擊算不算名將。

4,沐英出征雲南,獨創三段擊戰術,算不算名將。


5,朱棣五徵漠北,收回遼東和青藏地區的失地。邀西亞和中亞使者閱兵、以武力震懾帖木兒帝國,算不算名將。

6,土木堡之變陡發,大明危在旦夕。于謙以一人之力挽大廈於將傾,立新帝、固守京師,讓也先大軍無奈而返,算不算名臣。

7,張居正當國10年,以新政讓大明府庫充盈,兵精甲足,使得萬曆三大徵全部獲勝,算不算名臣。

8,戚繼光獨創鴛鴦陣、車營、空心敵臺,水戰、陸戰打得倭寇潰不成軍,居北則驅逐韃虜,算不算名將。

9,李如松在朝鮮,打得日本的十幾萬百戰之師狼狽不堪,算不算名將。

10,明末的名臣名將更多,他們面對國家的危難,毫不顧及個人安危的挺身而出。袁崇煥、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等等,太多了。

不知道號稱學霸的高曉松先生,對以上的人怎麼看。我實在不明白,明朝怎麼就沒有名臣名將了。(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完全不贊同,一個王朝多多少少會有名臣名將不然不可能叫王朝,王朝王朝必然少不了名臣名將做墊腳石一塊一塊壘起來,高曉松這話太武斷,我就簡單說一個名將,家喻戶曉的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本貫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條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陸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戚繼光幼年時風流倜儻,很有個性。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喜歡讀書,通曉儒經、史籍。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繼光繼承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繼光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當時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有心殺賊,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10]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並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郡。

南征倭寇

岑港之戰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進犯樂清、瑞安、臨海等地,戚繼光率軍前往救援,但因為道路隔絕而沒有來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繼光的罪。而後,汪直餘黨作亂於岑港,戚繼光與俞大猷兩軍會合,前往圍攻。但很長時間都沒有攻下來,於是朝廷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罷免,讓其帶罪殺敵。駐守在岑港的倭寇抵禦不住戚繼光與俞大猷的進攻,於是打算逃走。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造好了大船,準備駕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繼光趁機發動進攻,擊沉倭寇大船,餘黨向閩南逃竄。從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臺州燒殺搶掠,給事中羅嘉賓等人彈劾戚繼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準備治罪,戚繼光卻因平定汪直的功勞而復官,讓戚繼光守衛守臺、金、嚴三郡。

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後,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而金華、義烏的人比較彪悍,於是戚繼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繼光的指導訓練下,將其練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後稱“戚家軍”。戚繼光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陣法,又給他的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戚家軍因此名聞天下。

台州之戰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舉進攻桃渚、圻頭等地,戚繼光率軍扼守桃渚,於龍山大破倭寇,戚繼光一路追殺至雁門嶺。倭寇遁走之後,趁虛襲擊台州,戚繼光一馬當先手刃倭寇首領,餘黨走投無路,全部墜入瓜陵江淹死。而圻頭倭寇竟又來侵犯臺州,戚繼光率軍於仙居將其全殲。台州大捷後,戚繼光官升三等。而後,閩、廣一帶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帶作亂,總督胡宗憲無法平定,於是讓戚繼光來增援,戚繼光率軍於上坊巢將其擊破,倭寇奔走建寧,戚繼光引軍回浙江。

福建之戰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進犯福建,並聯合福寧、連江等地的倭寇,先後攻陷壽寧、政和、寧德等地,從廣東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聯合福清、長樂的倭寇攻陷玄鍾所,並進犯龍巖、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倭寇聲勢浩大,當地官軍不敢進攻,於是胡宗憲傳令讓戚繼光帶兵剿賊。戚繼光領命後引兵先進攻橫嶼,橫嶼四面水路險隘不易通行,戚繼光命將士們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進,大破橫嶼倭寇,斬首兩千二百餘級。而後,戚繼光乘勝追擊,殺至福清,搗毀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餘黨慌忙逃往興化,戚繼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搗毀倭寇據點六十餘營,斬首無數。

戚繼光平定福建倭患後班師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見少量倭寇從東營澳登入,戚繼光率兵急攻,斬首兩百人。經過幾番戰鬥,閩廣一帶的倭寇幾乎被戚繼光殺光。

興化之戰

戚繼光回到浙江後,從日本國本土而來的新的倭寇又伺機侵略,他們人數日益壯大以後,襲擊興化,但圍攻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攻下來。而此時劉顯派了八個人帶著書信到興化傳達信息,被倭寇攔殺,倭寇就換上劉顯使者的服飾騙開城門,趁機攻陷了興化城。

倭寇攻陷興化後,劉顯率兵逼近興化,但因為兵少,劉顯不敢擅自攻城,卻因此被彈劾,揹負罪名。而福建總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軍合圍。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譚綸為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前來支援,而都指揮歐陽深卻中了倭寇埋伏搏戰而死,倭寇遂佔據平海衛。四月,戚繼光率領浙江兵前來支援。戚繼光到後,譚綸立刻籌備對倭寇的總攻,先在各海道上環立柵欄阻斷倭寇歸路,而後譚綸以劉顯為左軍,俞大猷為右軍,譚綸自領中軍,以戚繼光為先鋒,圍攻平海衛,一舉告破,斬首兩千餘級,戚繼光等率兵追擊,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斬殺三千多人。於是劉顯等復興興化。朝廷以戚繼光先前橫嶼大戰,錄前後戰功,以戚繼光為都督同知,世廕千戶,代替俞大猷為總兵。

仙遊之戰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餘黨糾合一萬多人圍攻仙遊,打了三天,戚繼光率兵前往解圍,倭寇敗走,戚繼光率軍追擊,追至王倉坪,斬首百餘級,不少人都墜於懸崖摔死。餘黨數千人逃走佔據漳浦蔡丕嶺。戚繼光分五哨(古代軍事編制單位)將士攀巖而上,與倭寇短兵相接,連俘帶殺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漁船逃到海上,而後侵擾福寧,戚繼光率領李超等前往將其擊敗,又乘勝追至永寧,殺死三百多人。

同年,潮州倭寇聚眾二萬,與海盜吳平互為犄角之勢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殺敗倭寇,並將吳平招降,讓吳平駐紮在梅嶺。但不久之後,吳平糾合被明軍擊敗的流散倭寇一萬多人,夥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後在走馬溪、泊浦澳登陸,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戚繼光即刻率軍前來圍剿,吳平得知後放棄之前據守的梅嶺,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並修築大寨防禦。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俞大猷率領水軍,戚繼光率領步兵,二人合力圍剿吳平,吳平破敗,孤身逃往鳳凰山。

北御韃靼

隆慶元年(1567年),給事中吳時來嚮明穆宗上疏,建議讓戚繼光、俞大猷等人訓練薊門一帶的士兵。但朝議後決定只任命戚繼光即可。於是朝廷任戚繼光為神機營副將。當時譚綸剛剛在遼、薊一帶募集了三萬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請求讓戚繼光對其訓練,得到了穆宗的許可。

綜上所述,我覺得高曉松的話完全太片面,完全站不住腳,是對我大明王朝的鄙視和偏見,明顯是逞嘴炮之強!




閒餘的侃侃而談


高曉松黑明朝

沒有一個名臣名將的明朝能夠有276年?肯定不對!高曉松是什麼樣人,這裡就不需要我再腦補了吧?

想像一下永樂盛世是何等畫面,北邊六徵蒙古,南方七下西洋,這些豈非是庸才可以做到的?不能為了黑而黑!

有明一代,湧現了眾多名臣名將。著名文臣有于謙、劉基、張居正、鄭和、王守仁、海瑞、楊士奇、徐光啟、史可法等。名將則有徐達、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李如松、孫承宗、袁崇煥、鄭成功、李定國等。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朝代,近三百多年間內憂外患不斷,起於農民起義,亡於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名臣名將人數是僅此於唐朝的朝代。

明朝由於其政治制度的特殊性,造就了一個名臣輩出的大環境。明朝能人輩出,在一定程度上源於明太祖廢了延續千年的宰相制度,廢中樞,設內閣。在這個時期皇權和相權的鬥爭中,皇權站了巔峰。皇帝集權看似加強了,但也僅限於勤政強悍的帝王,如早期的太祖、成祖,自此往後,帝權逐步下放過渡到內閣,這就為名臣時代,創造了條件。而內憂外患不斷也造就了無數名將。

于謙——力挽狂瀾、遭誣棄市的忠臣

于謙(1398-1457)。“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的高風亮節千古流傳,而他更是力挽狂瀾,力排眾議保衛京城,使大明帝國一百多年的生命得以延續,他不畏權貴、造福百姓,擁得民心。他是明帝國的救世主,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明史》一書也詳細地記載了明朝廷是如何評價明朝大臣于謙的。《明史》曾讚揚于謙說:“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卹。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劉基——孔明再世、運籌帷幄的開國謀臣

劉伯溫(1311-1375)劉伯溫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劉伯溫的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徵,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伯溫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張居正——勵精圖治、死後蒙冤的改革家

張居正(1525- 1582)。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千古之下,能與之匹敵者幾人?管夷吾,公孫鞅,王景略,王安石,僅此而已!

鄭和

鄭和——傳播文明、廣建友誼的和平使者

鄭和(1371-1433)。鄭和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之一,鄭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項偉大事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築等諸多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智慧與才識。鄭和接受永樂皇帝的指派,先後率領大明的“無敵艦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亞洲非洲等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也充分證明了鄭和統帥千軍的才能。

王守仁——創立“心學”、用兵如神的儒將

王陽明(1472—1529)。古人以“立功、立德、立言”作為評價一個人的標準,而大明王朝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之人,僅王陽明一個!王陽明堪稱為明朝第一人。王陽明,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言最好的實施者!“仁”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特點,為了百姓寧可放棄自己名揚天下的機會,為了百姓寧可違背君王之命!王陽明繼承和發揚光大了中國儒學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他的思想流傳千古,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其中受益匪淺。

海瑞

海瑞——正直清廉、不畏權勢的“青天”

海瑞(1514-1587)。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海瑞被稱為大明第一清官,他為官清廉的故事以戲劇、影視作品等形式廣為流傳。他為官期間,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史可法——以身殉國、血濺揚州的抗清名臣

徐達——功高蓋世、食鵝疾終的開國功臣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開國名將,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與常遇春率軍消滅張士誠。洪武元年,與常遇春攻入元大都,元朝滅亡。以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為中山王,諡號武寧。

主要成就:與常遇春率軍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殘餘勢力。

戚繼光——蕩平倭寇、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

戚繼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主要成就:南平倭寇,北御蒙古。

李如松——平定寧夏叛亂、抗倭援朝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號仰城,明朝名將,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曾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萬曆二十五年,出任遼東總兵。萬曆二十六年,在與韃靼騎兵的交戰中陣亡。死後追贈少保、寧遠伯,諡號為忠烈。

主要成就:平定寧夏叛亂、指揮抗倭援朝戰爭。

鄭成功——忠貞抗清、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

李定國——抗擊清軍,擊殺賊王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十歲時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被張獻忠收做養子,跟隨張獻忠征戰各地。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李定國率軍八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分土地;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收復廣西;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殺死清軍主帥敬謹親王尼堪。公元1659年,李定國指揮磨盤山戰役給予清軍最後一次沉重的打擊,公元1662年,吳三桂殺死了永曆帝。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不久去世。

主要成就:殺死孔有德、尼堪,抗擊清軍。


爭議


不對 如果他說的正確 那大明王朝是他幫助建立的? 大明276年可以說是光明磊落的276年

不和親 不納貢 不割地 不稱臣 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


安慶王一江淮節度使


我覺得他說的當然不對,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名將和名臣,按照他這種說法,十分的偏頗,如果非要舉例說明的話,明朝的名將李如松,戚繼光,鄭成功,袁崇煥,這些難道都不算是名將嗎?更不用說,早期的徐達,常遇春,藍玉。高曉松這麼說,只不過是不喜歡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行事方式與為人。他更喜歡的是宋朝那個不殺士大夫的朝代,但是所有的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明史也是由清朝統治者組織了編造完成的,並不能完全的還原當時的事實,我不是明粉,要我說的話,明當時是中國集體最接近自然科學,最接近現代社會發展的這麼一個朝代。偏頗的看待歷史,必然是不合理的。


大餅貓


高曉松曾稱:大明王朝沒有一個名臣名將,你感覺對嗎?

(注:本人筆法比較輕鬆,勿見怪)

先說我的結論:不對。

至於為什麼,我們一步一步來分析—

No.1 高曉松是誰(圖一)

高曉松是誰?一個60後(1969年),一個音樂人、詞曲創作者、製作人、導演等身兼多職的浪蕩才子,一個住過監獄的清華高材生,一個前妻前女友都不缺的人……

我不知道這位才子和明朝有什麼仇,還是學生時代明史太難背了,還是哪個姓朱的人和他不太和,反正,我本來也不怎麼討厭他,現在感覺有點厭惡了。

No.2 明朝真的沒有名臣嗎

答案很簡單:不可能。

就連元朝這樣僅存了不到一百年的王朝,怎麼說也有脫脫(圖二)這樣的名相(元末最後一個名相,政治家,軍事家),咱大明公司開了兩百多年,你告我一個名臣也沒有?大明是怎麼活過來的?高曉松對名臣的標準是什麼呀。

接下來,我給大家看一首著名的詩: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那麼問題來了,這是誰寫的?

小學生估計都能答上來:于謙(不是郭德綱搭檔的那個)!

于謙(圖三)是誰啊?明代政治家,文學家。

他有什麼功績?組織北京保衛戰,改革軍制!

別說他是名臣,他更是名族英雄!

為人清白,忠於君主,抵禦外敵,大有作為。這難道不是名臣?

再說說另一位耳熟能詳的:張居正(圖五)。

我估計,在座的各位沒一個沒聽說過張居正吧,他是誰,大家都很清楚:明朝政治家,改革家,還有大名鼎鼎的—

萬曆首輔!

雖說這人為人有問題,作為皇帝(明神宗朱翊鈞)老師,讓老師勤儉,自己鋪張浪費,坐三十二人大轎(相當於現在的房車),老爹死了還要奪情(可能皇帝確實需要),甚至於扭曲了皇帝的思想(萬曆在他死後家族結局為證)但他的歷史功績卻不可否認—

萬曆新政。

萬曆新政是啥子玩意兒?它是中國歷史上重大事件,史稱“張居正改革”。萬曆新政很重要嗎?當然。這個時期,被稱為“萬曆中興”(可見其地位之高)。張居正改革自萬曆元年起,至張居正去世,即萬曆十年。在這個時期,張居正採取了一條鞭法,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軍事力量,推動了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云云。

要不是張居正捨棄自己利益,力排眾議,為國家著想(李太后也支持),堅持改革,不然大明到這裡也就打住了,少活幾十年。可惜,因為觸犯了某些貴族利益(歷史從來如此),張居正死後,被廢除了。

這樣,大明王朝還沒有名臣嗎?

No.3 明朝真的沒有名將嗎

說實話,我自己打字都覺得可笑:

別說別人,就朱元璋(圖六)和朱棣(圖七)就是名將(朱元璋是當皇帝前,朱棣是一直都是)。

怎麼,沒有信服力?朱元璋的天下是誰打的,他一個人能行?開國功臣一抓一大把:徐達,湯和(圖八),沒有數不夠,只有你想不到!

還不夠,再給你舉一個民族英雄:戚繼光(圖九)!

好了吧,有信服力了吧。

大明真的沒有一個名臣名將?可笑。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就噴!)

好了,這期回答就到這裡,感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