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時評:領導“打call”“站臺” 走出執政新路子

黨員幹部帶頭,歷來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和光榮傳統,也是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不斷取得實效的重要保證。近期,為推動餐飲行業復工復產,讓經濟儘快“甦醒”,疫情低風險地區的黨政領導紛紛高調“下館子”,引發廣泛關注。

從鴨血粉絲到瓦罐湯,從小籠包到麻辣火鍋,各地特色美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從省委書記到廳長、市長,從“順道消費”到“一碗麵叫醒一座城”,各種“逛吃+硬核推介”在老百姓的自媒體上掀起了一股“偶遇”“打卡”風潮。

最好的肥料是農夫的影子。在“疫情”轉好、經濟疲軟的當下,領導帶頭“下館子”,無疑有積極效應。

對普通市民而言,是“小白鼠”,也是“定心丸”。餐飲業恢復常態化運營是判斷人們生活步入正常軌道的顯著標志。老百姓心有餘悸,還擔心“堂食”不安全,“出門消費”意願自然不高。書記、市長做了“小白鼠”,還示範一波登記、量溫、掃碼、洗手的安全操作,大家心裡就有底了。來一份“廳長套餐”,發一發朋友圈,讓陽光驅散疫情的陰霾,生活生產秩序也就慢慢恢復了正常。

對小微企業而言,是“暖場”,也是“保駕”。後疫情時代,餐飲等服務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倒春寒”,最缺的是人氣,最怕的是資金不足。領導過來消費,媒體前來報道,等於做了免費廣告,叫響的是品牌,帶旺的是街市,聚集的人氣。更重要的是,各類經營、資金方面的問題也被領導“打包”帶回,形成了關注小微業態、幫助小微企業、落實扶持政策的鮮明導向。

對市場經濟而言,是“信號彈”,也是“加油餐”。市場經濟的問題,要用市場經濟的辦法去解決。鼓勵幹部職工帶頭購物消費,把那些因為疫情耽誤、延後的消費補回來,把新興消費、軟性消費、隱性消費激發出來,方能保持擴大需求、保證供給、強壯市場的良性循環。提振經濟信心,一改刻板形象,不再硬著管,轉為軟引導、軟服務,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可以看出,各地各部門在優化營商環境上,都使出了渾身解數,而市場經濟,也正迎來大開放、大躍升、大繁榮的又一個春天。

領導帶頭“下館子”,走出執政新路子。執政者的“煙火氣”,最能“圈粉”民心。事實上,官員為特產、為政策“打call”“站臺”“代言”等許多隻在西方新聞報道中的開放形式,早已悄然變成了本土理政施策的常規操作,群眾也都看在眼裡、樂在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