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把摺扇破大案

(重溫聊齋系列192篇《詩讞》)

話說青州府有個販賣毛筆為生的商人,叫做範小山,長年累月在外經商,很少在家。四月份的一天晚上,天上飄著細雨,範小山的老婆賀氏被人殺死在家裡。捕快接到報案,來勘察現場時,在泥濘裡發現一把摺扇,上面題了一首詩,落款寫著王晟贈吳蜚卿。

王晟是誰?大家都不認識。至於吳蜚卿,大家太熟悉了,他也與範小山相熟。吳蜚卿是青州的富戶,也是青州有名的放蕩子弟,輕薄之名,遠近相聞。既然有扇子為證,他必然是兇手了。捕快將他鎖到大堂上。


故事:一把摺扇破大案


縣令升堂審問,但是吳蜚卿拒不承認。縣令大怒,下令嚴刑拷打,吳蜚卿受刑不過,只得招認他是殺人兇手,被判為死刑。縣裡結案,把案子上報州府,州府審核後,又轉回縣裡執行。前前後後經過十多個官員之手,沒有一個人提出質疑,只等秋後問斬。

吳蜚卿也認為自己死定了,就想散盡家財贖罪,讓妻子救濟孤苦之人,只要在他門前誦讀佛經一千遍的,送一條新棉褲,誦經一萬遍的,送一件棉襖。一時間,吳府門庭若市,討飯的人多得就像趕集一樣,誦經之聲十里外可聞。


故事:一把摺扇破大案


時間不長,吳家錢財散盡,很快窮了下來,不得不靠賣田維持生計。吳蜚卿見困局沒有轉機,失去了活著的希望,就買通了獄卒,幫他弄毒酒,想一死了之。晚上,他夢見神人對他說:“你先不要死,遇見‘裡邊吉’,大吉大利。”他一連兩個晚上做了同樣的夢,心知有異,於是打消了自盡的念頭。

不久,青州海防道新官上任,周元亮成為新的海防道官員。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訟獄案宗。當他看到吳蜚卿案件的卷宗,發現了疑點,就把原告範小山召來詢問。他問道:“吳蜚卿殺人的證據是什麼?”範小山回說是一把摺扇。


故事:一把摺扇破大案


周元亮讓差役拿來證物,看了看,陷入沉思,然後問道:“王晟是什麼人?”範小山回說沒人認識。周元亮思索了一會,說道:“此案證據不足,先除掉案犯的死囚刑具,從重犯監獄轉到普通犯人監獄裡。本官要重新審理此案。”

範小山忙喊道:“大人,不可,案子已結,你不能這麼做啊。”

周元亮怒問:“你是想冤殺一個人?還是想找到真正的兇手?”範小山頓了頓,說道:“但憑大人做主,早日為我妻報仇雪恨。”


故事:一把摺扇破大案


衙役們紛紛猜測,周道臺肯定與吳蜚卿私交不錯,在為他開脫罪責,一個個默不作聲,不敢出言相問。周元亮拿出一根竹籤,讓衙役去拘捕城南一家酒樓的掌櫃。

掌櫃到了大堂,周元亮問道:“你酒樓牆壁上有一首李秀才題的詩,你還記得是什麼時候題的嗎?”掌櫃想了想說:“那是去年,提學大人來青州考試,日照縣的三個秀才來喝酒,醉後所題,小人不知道他們的確切住址。”

周元亮便拿出竹籤,讓衙役去日照縣拘捕李秀才。

幾天後,李秀才到了,周元亮升堂審問,喝道:“你身為秀才,知書達理,為何要殺人?”李秀才嚇得臉色煞白,顫聲說道:“大人明鑑,小生沒有殺人。”周元亮把摺扇擲到他面前,問道:“這分明是你作的詩,為什麼要假託王晟之名?”李秀才打開摺扇看了,說道:“回大人,詩的確是小生的詩,但是字卻不是小生的字。”


故事:一把摺扇破大案


周元亮問道:“字是誰寫的?”李秀才說:“看字跡,好像是沂州府秀才王佐的字。”周元亮便讓衙役去沂州府拘捕王佐。

等到王佐到了公堂,周元亮審問他,他說:“這是青州城商人張誠求我寫的,說王晟是他表兄。”周元亮大喜,說道:“張誠就是殺人犯。”讓衙役火速去捉拿。張誠一到大堂,看見王佐,就知道瞞不住了,全招了。

原來張誠貪戀賀氏的美貌,想去勾引她,擔心她不答應,預先想好了金蟬脫殼之計。他想到吳蜚卿是有名的浪蕩公子,假託他名,可信度高。於是他找到王佐在扇子上題詩,王佐還記得李秀才醉酒題在牆壁上那首詩,順手寫在扇子上。


故事:一把摺扇破大案


張誠那晚跳進院子裡,從窗子裡進到賀氏的臥室,想不到賀氏早有防範,藏了一把小刀在身上。張誠想用強,賀氏拿出刀子刺他。張誠奪下刀子後,賀氏抱著張誠的腿,大聲喊叫。張誠一急,就用刀子殺死了賀氏。逃走時,他扔下了摺扇。果然如他所料,吳蜚卿成了替死鬼。只不過,他萬萬沒有想到,案子本來已經結了,竟然被新來的周道臺看出端倪重審,破了案子。

吳蜚卿被放了出來,他此時才知道,神人所說“裡邊吉”,原來是周字。只不過,他怎麼也猜不透,周元亮憑什麼看出冤情的。


故事:一把摺扇破大案


師爺也不解,有一天趁著周元亮高興,問出了心中的疑惑。周元亮呵呵一笑,說道:“疑點就在摺扇上。案發時,是四月天氣,還下著雨,天氣涼快,還用不上扇子。哪裡有人在作奸犯科時,還會帶著這個無用之物?”

頓了頓,周元亮又說道:“我打開摺扇,看到題詩,發現它與李秀才題在牆上的詩一模一樣。當初我在城南酒樓飲酒時,看見過李秀才的題詩,因為寫得不錯,故此多讀了幾遍,記憶猶新。那麼,有了李秀才的詩歌,就有了破案的線索,順藤摸瓜,最終找到了兇手張誠。”

師爺大誇周元亮英明。這事傳出去後,但凡聽說的人,無不歎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