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啥每到朝代更替,小皇帝們擁有朝廷各項資源卻不能自己帶領一票兵馬再造河山呢?

坤侖江山


因為在每一個王朝末期,國家政權實際是被豪族所掌控。

其實只要大家翻翻中國史書,就可以觀察到這樣的一個現象:中國曆代王朝的中晚期總伴有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秦之陳勝、吳廣,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唐之黃巢,明之李自成、張獻忠等。而這些農民軍的主力幾乎都是流民。流民就是衣食無著被迫流亡的人,當一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能得到滿足時,起來與社會既成秩序作殊死對抗的可能是很少的。當有這麼大的流民隊伍出現時,顯然是有相當一部分民眾已經無法生活。而在中國古代專制體制之下,大規模流民的產生是必然的。因為傳統中國一向崇尚多子多福,人口的自然增長無法節制。而在特定的生產力條件下,全國的可耕地有限,糧食生產總有個極限。當全國人口數超過全國土地的極限供養人口時,流民的出現將不可避免。耕地不能增加,人口增長速度不減,生產力不能進步,這問題始終會產生。中國人口史上有一個現象:幾乎每一個皇朝由盛由衰拐點也是該王朝的人口高點。如西漢平帝時全國人口達到西漢的最高點6000萬,隨後則有王莽篡位後的綠林、赤眉大起義;如唐天寶年間全國人口數達到8000萬,隨後就出現“安史之亂”,如國泰民安,恐怕不會有這麼多人跟著胡兒安祿山作亂;17世紀初(明朝的後期)中國實際人口破天荒達到2億,隨後就有李自成、張獻忠的大起義;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國人口達到了4.3 億,隨後就有太平天國大起義。中國曆代王朝的最高人口數與耕地面積的增加、農業技術的進步有關,但就是這樣,在特定時代,可養活人口總有上限。從以上的事實可以看出:一些所謂“盛世”的末期人口數實際上已超過當時王朝所能承受的極限,而一些風吹草動般的事件如兵變、外患、自然災難都會成為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大規模的流民作亂爆發時,政府必然會採取鎮壓措施。而事實上當時政府往往沉迷於盛世而十分腐朽,已無力迅速平定事變。這樣戰爭的規模會擴大,而大規模的戰爭又會極大地破壞生產,從而製造出更多的流民。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最終將帝國拖跨拖死。當一個王朝覆滅之後,參與爭奪統治權的群雄中總會有一方勝出,當他基本削平群雄時,往往全國人口減了大半,這樣人地矛盾由人多地少反過來變成人少地多。這時,只要新建王朝能注意休養生息,安民拓荒,國家一般能很快安定下來。隨著政局的安定,國家一般有一個人口與土地的良性循環期。這一時期,人口增加,被開發的土地就更多;而被開發的土地越多,就能養活更多的人口。這一時期,一般被稱為該王朝的盛世期。當土地被開發到極限後,人口還是在按慣性繼續增長,當人口數超過王朝所能承受的極限時,新的一輪循環就又開始了。這是中國歷史上王朝循環的根本原因。

那麼腐敗、土地兼併與王朝的衰敗有沒有關係呢?關係是有的,而且是很大的關係。一般而言,如果一個新王朝開國時對地主、財閥掃蕩得越徹底,這個王朝的壽命也越長,如唐、明、清等;反之,如秦始皇,並沒有掃蕩六國貴族,則秦朝二世而亡。一個皇朝的前幾個皇帝一般有一個階段會對豪族進行抑制,有時甚至不惜進行血腥屠殺。寬厚如光武帝為了“度田”就殺了不少官員、如朱元璋更是將功臣集團一掃而空。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王朝的中晚期,土地兼併都會變得十分嚴重,富者往往跨州連縣,貧者則無立錐之地。即使國家亡了,地主也不見得亡。他們中有的投靠新朝成了從龍功臣,有的甚至還成了開國之君,這與國家的各級管理階層被地主壟斷有關。

單憑一個小皇帝和所謂的朝廷資源又怎麼能抵擋在當時大權在握的世家豪族呢。


凌風國考每日一題


朝代更替,意味著這個時代的人民已經對朝廷喪失信心了。

根本不可能再重新利用資源東山再起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大抵輪到朝代滅亡,基本上就是全國上下開始大亂了。

無非就是朝廷壓迫百姓,增加賦稅。

天降大災,朝廷無力救災。

導致民怨沸騰,各路對朝廷不滿的人員紛紛揭竿而起。

從幾個朝代來說明一下吧。

第一:秦朝

秦朝為什麼會滅亡,大家都有疑問,如果換成扶蘇,秦朝會滅亡嗎?

答案是不一定。

為什麼?

因為扶蘇上位之後,會改變政策,安撫民心,不會像胡亥那般搜刮百姓。

一旦百姓得以安撫,誰還會去冒著生命危險去造反?

百姓吃得飽,沒有傜賦,劉邦項羽的軍隊哪裡來?

就算你秦二世的資源都在,你把朝廷搬走,你手上的兵在哪裡?

第二:漢朝

漢獻帝是最有機會去做這件事的。

當時是很多人效忠漢室的。

但是請注意,效忠漢室的更多的都是一些文官尊從儒家思想的一群人,看下後面造反的那群人,都是實實在在掌握武力的,單憑一群文官,能夠有何作為。

實際上說白了,你手上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假設有可能,漢獻帝能怎麼辦,自己逃出去,找到一個可靠的人。

比如劉備。但是現實中也找了。

可是自己沒逃出去,你能怎麼辦?

假設真的逃了出去,跟著劉備,這是最能光復漢室的一條路了。

但是劉協畢竟不是穿越者,不知道劉備最後能夠發展到三國鼎立的時候。

有一個劉協還是非常有機會翻盤的。

畢竟袁紹憑藉著一個傳國玉璽就能稱帝了。

如果劉協能夠獨立出去。並且身邊能夠擁有一定的軍事能力,他還是有很大機會翻盤的。

這是唯一一個能夠翻盤的皇帝。

劉協要翻盤的點,是他能到一個能夠堅守的城池,脫離掌控。號召附近的武力,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再徐徐圖之。

就像曹操一生都沒有稱帝,能夠擁有這麼大的勢力,很大部分是因為挾天子令諸侯。

劉備也是打著中山靖王之後的名義。

曹操袁紹劉備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個正宗的皇室血脈呢?

再往後基本上就沒什麼機會了。

再往後的皇帝,基本上就沒什麼機會了。

畢竟基本上都是把整個國家都給霍霍完了,農民被迫起義。





講故事的麻瓜


導語:一個朝代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民眾受剝削、壓迫太嚴重,生活無法繼續,進而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所以說每個朝代的更替,都伴隨著血流成河的戰爭。

比如題主所提的漢獻帝,劉協出生以來,歷經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諸般禍亂,後又被曹操挾持以令天下,最終遜位於曹丕, 被封為“山陽公”,在封地度過餘生,算是亡國之君中結局比較好的一位。

雖然歷史從來就不缺亡國之君,而漢獻帝可能是最不像亡國之君的一位。

回顧漢獻帝的一生,其所作所為可圈可點。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大漢王朝的滅亡,基本上跟漢獻帝沒有太大關係;而漢獻帝也為挽救大漢王朝做過努力,只可惜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這些養在深宮的皇子,能完成守成大業已不易,更別提中興之事了,歷史上的中興也是屈指可數的。

這些長於深宮的皇子,大都養於婦人之手,不瞭解民間疾苦,腦子裡都是“何不食肉糜”之類的,不切實際的想法。

他們的心不夠黑,手不夠硬,意志不夠堅定,根本就沒有辦法去下到民間百姓中去招募義軍。

他們的情感敏感細膩,沒有辦法忍受從雲端跌落道泥潭的巨大落差,只會吟誦一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之類的感傷詩句來悲傷一下,沒有勇氣去面對這將失去的一切。

他們習慣了聽奉承的話,甜言密語,心胸氣量也受不了逆耳忠言,一旦有人直面諫君,只會除之而後快

要想讓一個王朝中興,其人必須能夠潛藏九地之下受盡磨難,方能一日翱翔於九天之上。

說到底,這些生在帝王之家,長在深宮的皇子們,缺少破釜沉舟的勇氣;他們的性格和當時的環境,只能使自己成為亡國之君,根本無法做中興之主。

大勢已去,迴天無力。

自古逆天改命者能有幾人,這條路實在是太難走了。


歷史遨遊



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曹丕和劉協的關係那是相當的和諧。可以說,所有關於曹丕欺負漢獻帝的說法,都是“腦補”出來的。


比如,曹丕一點都不想當皇帝,但劉協從內心裡覺得漢祚將終,曹家功德無量,於是準備把皇位禪讓給曹丕,叫他的御史大夫張音把玉璽給曹丕送去。曹丕一看這架勢,那是連連推辭,堅決不敢接受玉璽。底下的大臣們左勸又勸,好話說盡,曹丕依然義正言辭地表示:我的德行比舜、禹差遠了,實在不敢接受禪讓。


劉協一聽,又下了一道詔令,說:無數神蹟已經證明,我的大漢已經被上天拋棄了。所以我讓位給你,是順應天命啊!天命這個東東,你懂的,千萬不能隨便違背啊!曹丕接旨後,“鬱悶”地長嘆一聲:“何汲汲於斯乎?”蒼天啊!大地啊!為什麼要如此逼我啊!看來我要辭職歸隱,才能逃過這種“逼迫”了。

劉協一聽又被拒了,趕緊再發詔書,說:魏王你什麼情況?知不知道什麼叫“成大事不拘小節”?你看堯禪讓給舜,舜推遲過嗎?你咋不能和聖人學一下呢?我讓張音再帶著玉璽跑一趟,你千萬不許再推遲了!


結果曹丕依然不就範,說:我實在無法和舜、禹相比啊!他們接受禪讓的時候,功勞都大大滴,而我呢?現在啥成績也沒幹出來,哪好意思當皇帝呢?底下的大臣們一聽,都紛紛表示,什麼叫沒功勞?您當魏王以後,英明神武,愛民如子,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我大魏一片欣欣向榮,各種神蹟層出不窮,這難道不是您的功勞嗎?終於,曹丕“理屈詞窮”,說:好吧,“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違”啊!



劉協馬上趁熱打鐵,又下詔令:魏王這就對了嘛!我一心學習偉大的堯帝,結果在你這兒老吃癟,搞得我很尷尬啊!現在我讓守尚書令的侍中通知你,趕緊繼位,完成我的心願!


最後,曹丕終於“勉為其難”地登上了皇位,並對劉協極其推崇。封他為山陽公,邑一萬戶。祭天用天子之禮,上書不用稱臣。


不但曹丕和劉協關係”和諧“,曹叡也一樣。劉協去世時,曹叡為他變服發喪,寫詔書充分肯定獻帝的功績,並哭得叫一個傷心欲絕。

(以上都出自《三國志》的記載,包括裴注。因為太長,就不粘貼過來了。)


光看史書的記載,誰敢說劉協禪讓不是你情我願的?這也虧得魏國立國太短,無法掌握話語權,各種“腦補”可以大行其道。否則哪個懷疑劉協是被逼禪讓的,魏粉只用回一句:“史料呢?”對方必然被嗆得啞口無言了。


曹丕、曹叡和劉協之間的這種”和諧“,咋一看很容易實現,實際上非常困難。這需要劉協能充分認清自己的位置,並盡力配合曹家的”表演“。從名義上說,你是皇帝,至高無上;從現實上來說,你就是個象徵,一個牽線木偶。在這倆差別巨大的角色間無縫切換,其難度可想而知。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我們看看失敗的傀儡、權臣的例子就知道了。



南北朝時,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就沒有達到劉協的境界。一天他和權臣高澄打獵,他的馬跑得快了一些,就有人喊:皇上慢點跑啊,免得大將軍(高澄)不高興哦~ 元善見聽了一肚子火。後來高澄給他敬酒,元善見就鬱悶地說:“天下沒有不亡的國家!這種傀儡的憋屈日子,朕不想過了,大不了一死!”高澄一聽,當時就火了。你個傀儡不好好配合我,這麼多廢話。你不是覺得憋屈嗎?那你還張口閉口“朕朕朕”的,不當我的傀儡,你是個狗屁的“朕”!當即就讓自己的馬仔打了皇帝三拳。

壬申,東魏主與王獵於鄴東,馳逐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曰:“天子莫走馬,大將軍怒。”王嘗侍飲,舉大觴曰:“臣澄勸陛下酒。”東魏主不悅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如此生!”王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毆之三拳,奮衣而出。《北齊書.文襄帝紀》


傀儡和權臣之間鬧成這個樣子,可以說是“車禍現場”,後面的君臣和諧禪讓的戲分基本上沒法演下去了。高澄肯定當不成曹丕了,只能爭取當個曹操,好好“調教”元善見,為後來人鋪路吧。


高澄死後,高洋上位,覺得元善見已經調教得差不多了,想和他一同出演禪讓大劇,高洋演曹丕,元善見飾劉協。元善見三次下詔,表示要禪位給高洋。高洋上位後,封元善見為中山王,食邑萬戶,上書不稱臣,答不稱詔等等,一切都是按照劉協禪讓曹丕的模子來的。結果到了最後,元善見不配合了。



按劉協禪讓的基調,皇帝想學習堯舜,順應天命,無奈權臣就是推讓不已。現在權臣終於答應了,禪讓成功了,你是不是應該高興呢?你如果無法表現出喜悅之情,那就算了,畢竟高超的演技不能強求,但你好歹不能哭喪著臉吧?禪讓之後和妃子們哭哭啼啼就算了,還帶著群臣們一起哭,這是神馬意思?你生怕天下人不知道你是被逼的嗎?

乃與夫人妃嬪已下訣,莫不欷歔掩涕。嬪趙國李氏誦陳思王詩云:“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皇后已下皆哭。直長趙德以故犢車一乘候於東上閣,帝上車,德超上車持帝。帝肘之曰:“朕畏天順人,授位相國,何物奴,敢逼人!”趙德尚不下。及出雲龍門,王公百僚衣冠拜辭,帝曰:“今日不減常道鄉公、漢獻帝。”眾皆悲愴,高隆之泣灑。《魏書.孝靜紀》


演員是互相成就的。既然元善見不好好演,高洋也不玩了,你給我死啦死啦滴!

是月,齊主飲公主酒,使人鴆中山王,殺之,並其三子,諡王曰魏孝靜皇帝,葬於鄴西漳北。《資治通鑑164卷》



當然,元善見好歹陪高洋完成了禪讓儀式,還不算太差。更”變態“的傀儡,那是匹夫一怒,就要以卵擊石。


想當年,曹髦看見司馬昭當了晉公,加了九錫,就大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帶上僮僕們就殺了出去。他也不想想,曹操當魏王、戴十二旒冕,比司馬昭走得遠多了,劉協都沒放個屁。直到現在,還有大量學者認為曹操從來沒想過篡位,都是別人腦補的。司馬昭攤上這麼個傀儡,也活該他倒黴,只能背上”弒君“這個罪名了。


然而,還有比司馬昭更悲劇的。曹髦好歹失敗了,爾朱榮那是真被殺死了。

榮曾啟北人為河南諸州,莊帝未許,天穆入見,面啟曰:“天柱既有大功,若請普代天下官屬,恐陛下亦不得違之,如何啟數人為州,便停不用!”帝正色曰:“天柱若不為人臣,朕亦須代;如其猶存臣節,無代天下百官理。此事復何足論。”榮聞所啟不允,大為恚恨,曰:“天子由誰得立?今乃不用我語。”《魏書.爾朱榮傳》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是被爾朱榮擁立的傀儡,卻不配合表演,公然拒絕爾朱榮的人事任命。爾朱榮派小弟去調教元子攸,元子攸義正言辭地說:我是不是天子?你是不是人臣?如果是,你這樣和我說話,有沒有人臣的樣子?如果不是,來啊,你廢了朕啊!爾朱榮聽了小弟的回報,氣得肺都炸了,你tm的沒有我,能當上這個皇帝?!


於是爾朱榮決定親自去”調教“一下元子攸,哪知元子攸埋伏下刀斧手,直接把他剁了。權臣之所以是權臣,是因為他有忠於他的勢力。肉體消滅一個權臣,卻無法擺平他的勢力,無非是同歸於盡罷了。爾朱兆、爾朱世隆、爾朱仲遠等紛紛帶兵殺來給爾朱榮報仇,元子攸的兒子被殺,嬪妃被姦淫,自己最後被爾朱兆勒死。

帝步出雲龍門外,為兆騎所縶,幽於永寧佛寺。兆撲殺皇子,汙辱妃嬪,縱兵虜掠。停洛旬餘,先令衛送莊帝於晉陽。兆後於河梁監閱財貨,遂害帝於三級寺。《魏書.爾朱兆傳》



可以說,玩傀儡玩得最失敗的,莫過於爾朱榮了。他在泉下如果碰見曹丕,肯定要羨慕地說:”我咋碰不到劉協這樣的高素質傀儡呢?“


傀儡不肯屈服權臣,自然是個大麻煩。但是傀儡太順從權臣,同樣會讓觀眾出戏啊!畢竟拿到檯面上說,您是皇帝,他是臣子。如果傀儡一點皇帝範兒都演不出來,臣子演技再高,也無法施展。觀眾一眼就能看出,這位哪是什麼臣子,就一亂臣賊子!


後趙的開國皇帝石勒死後,太子石弘繼位了。面對權勢熏天的石虎,石弘嚇得一點皇帝樣兒都沒有,馬上就要讓位。石虎氣得大叫:你是法定的皇帝,我是大忠臣,哪敢有非分之想!石弘還不醒悟,堅持要讓。石虎實在受不了,只能撕下面具,明明白白地告訴他:禪讓要走程序,過段時間天下人自然會告訴你時候到了,那時你再讓,現在說這個太早了!

及勒死,季龍執弘使臨軒,命收程遐、徐光下廷尉,召其子邃率兵入宿衛,文武靡不奔散。弘大懼,讓位於季龍。季龍曰:“君薨而世子立,臣安敢亂之!”弘泣而固讓,季龍怒曰:“若其不堪,天下自當有大議,何足預論!”《晉書.石季龍載記》

綜上,漢獻帝劉協這種傀儡,是每個權臣夢寐以求的。他演技高超,修養一流,不卑不亢,兢兢業業,和曹丕完美演出了一場禪讓大劇。三國如果有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這一票我堅決投給他!


父母年代記憶


所謂的朝代更替就是說前朝馬上就要斷氣了,新朝代還沒建立的空檔期。這時候小皇帝所謂的資源估計除了皇帝這個名頭之外就剩不下啥了。

因為到了這個時候基本上地方都不把中央當回事了,聖旨出不了皇宮。地方官員的人事權沒有了,地方也不向中央繳納賦稅,沒錢就沒法招兵買馬討伐不臣,沒了軍隊保護,皇帝也就難逃被廢的命運。

而此時,各路豪強就風起雲湧倚仗各自家族積累的資源和人脈招兵買馬,要麼直接造反如楊玄感,要麼打著框扶皇室的名義控制小皇帝,待時機成熟就改朝換代取而代之。這是一貫的套路。

其實也有斷臂重生的例子,如司馬睿和趙構都是在國家被異族滅亡後重建的。即使是南渡司馬睿也是豁出臉面籠絡王謝這樣的氏族甚至要王馬共天下才穩定了統治,而趙構被金人好幾次追的上天無門下地無路就更慘不忍睹了。

所以即使是再造山河也不是一帆風順,其中充滿了危險、挫折、背叛!


愛波波的貓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王朝已經處於一種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動盪期,此時早已是人心渙散、私慾氾濫、匪患深重、民不聊生,即使有像漢獻帝、崇禎帝、宋欽宗等想要重振旗鼓,恢復王朝統治的有心之人,也難以抗拒這種大勢,不然幹嘛叫大勢已去不可重來。像這種情況,不是因為皇帝無道,不是因為皇帝不行,更不是因為沒有忠心有為的賢臣名將,而是生不逢時,有心無力,因此像這樣的末代皇帝就失去了再造河山的機會。二是因為都是兒皇帝,且大多數是十歲以下或是十歲出頭的兒童或是少年,他們本身就是在上有長輩下有群臣的夾縫中生存的孩子,自身條件先天不足,加上沒怎麼出過門見識少,如秦朝第二三代皇帝、東漢末年的幾位兒皇帝、隋朝的第三個皇帝、唐朝中末期的幾位兒皇帝、還有南宋末期的幾個兒皇帝,還有就是清朝最後的三個兒皇帝等未成年人群體,他們中大多數就是未成年人,小小年紀就被有心人推上皇位,都還處於懵懂的時候,就被要求要像個皇帝,大些時就被安排結婚,若是發現不聽話了、難控制了就被秘密殺害。其中唐朝的那幾位皇帝還是被太監殺死的。在這些不能自主的兒皇帝中不乏未來的賢君明君之輩,最近的就是清朝的同治和光緒兩個表兄弟,他們倆都是栽在同一個人手裡,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同治本來有個異母兄弟結果剛出生就死了,他的母親慈禧有重大嫌疑,後來他結婚後的日子過的也是不痛快,所以才出去長長見識,結果染病臥床,慈禧太后畏疾忌醫不讓醫生按病症對症下藥,導致同治才剛剛親政不足一年就死了,自己心愛的皇后也被慈禧逼迫活殉了,聽說還是一屍兩命!而他的表兄弟(亦是堂兄弟)光緒,他的人生也是被他的這個皇爸爸給毀了,從小抱進宮,讓一群宮女太監伺候,那些人也都是見風使舵的主,看到慈禧也不是太在乎他也就不那麼認真的盡心照看,加上光緒對慈禧的懼怕和敬畏,結果使得光緒從此腎虛的厲害,不僅影響了他之後的婚後生活,還連累到他整個身體都不健康,一直都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的狀態,最後還被慈禧在她自己死前一天給下毒致死,不然光緒其實已經病體痊癒了,可以真正意義上的親政!之前親政的時間被慈禧一拖再拖,雖然有親政過一段時間但是很快就被收回權利並軟禁了。像這樣一群未成年人群體,他們不但連自個的小命都不能把握在自己手裡,而且也不會有機會擁有忠心於己的文臣武將,更沒有機會施展個人抱負。因此歷史上出現的這兩種情況下的各色皇帝,都只能心有不甘的死去,而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再次創造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