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墓碑前的思考


清明节:墓碑前的思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又快到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活着的人追思已故的亲人,纷纷攘攘走出家门,去各自的亲人墓地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我的记忆里,清明节充斥着扰人的鞭炮,纷飞的纸灰,天地间仿佛混混浊浊、充满着不见天日的戾气。

今年的清明节也不例外。

一场疫情,把更多人快憋疯了,一连几十天不让出门,那滋味我相信大家今年都尝过了。虽然大多数地方都解封了,可学生依然没有复学,没有正式工作的人没有地方外出打工,这样提前择日扫墓祭祖就更为自由了。

不知是什么时候留下的风俗习惯,有闰月的年份,上了年纪的人就赶着做寿衣,打寿材。尤其是清明节上坟还要在旧坟上填土。

今年是个特殊的年,有闰四月。所以扫墓祭祖的人格外多。一大早就能听见鞭炮声,特别是大的烟花炮仗,更是威力无比,十里左右都能听见。只要你走出村子一二里地,就能看见新的旧的坟园附近停着各种各样的私家车。清明已被国家定为法定假日。一年一度的风清景明时节,煦风微送,梨花风起,点点哀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既是赏春踏青、感受生命孕育的节气,也是追思先辈、寄托感恩情怀的时刻。

三月的春风,带来了清明时节的春雨纷纷,还唤回了回乡扫墓、寻根问祖的纷纷归人。在山野土坡上,乘载着对祖先悼念与哀思的纸烟四起,鞭炮声此起彼伏,束束鲜花和默默鞠躬敬献祖先。生根长芽,发枝散叶,开花结果。枝再繁,叶再茂,总有扎向大地的根。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更替发展。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

清明扫墓、寻根问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清明节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感恩节!由祭祖扯到了寻根,其实祭祖也罢、寻根也罢,都是做给活人看的,目的都在教育子孙要秉承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美德,不忘爹娘和祖宗。人去世后,后人如何祭祀,死去的人也是享受不到的。但作为对先人的敬重,对后人的教育,祭祖的活动还是不能丢掉的,根还是不能忘记的。

清明时节,祭奠先祖是人们的一种寄托,一种心情,也是一种文化。

《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这是清明节的本意,可在眼下,一些祭奠物品开始从“轿车”、“别墅”等发展到“私人医生”、“二奶”、“直升飞机”,有些人动用了120辆车的车队去铺张祭祖,与中华民族崇尚俭朴的传统美德不相符,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不合拍。这种做法俗不可耐,实不可取,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文明扫墓、祭祖不相符。除了充满封建迷信色彩外,巨大数量的祭品污染空气,破坏环境,浪费纸张,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厚养薄葬”格格不入。

面对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必然要进步发展。但社会发展不能抛弃传统,传统是民族的根,传统是子孙的精神家园。清明节,总是给人带来些许感伤,它勾起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也让我们更多的思考生命,思考人一生的意义。清明节是个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文明的载体,我们不能悖了原来的本意,应该教育下一代,这不是一种形式,也不是越隆重越好,我们不能忘记做人的根本——懂得感恩,孝敬老人,尊重父母。在他们有生之年多多陪伴,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时,为时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