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是如何帮助曹操成功迎奉汉献帝的?

老王头谈历史


东汉末年,经过董卓之乱,朝廷更加虚空,地方势力日益肆无忌惮,你争我抢,混战不断,导致全国各地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大汉王朝的境况惨淡至极。

这种情况下,毛玠(字孝先,今河南封丘人)对曹操说:“……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自从代理了兖州牧后,时刻都在考虑着后续的发展。现在一听毛玠如此说,茅塞顿开,认为非常有道理,就“敬纳其言”,并视之为行动纲领,予以努力践行。

毛玠(像)

随着“修耕织,畜军资”等条款的落实,辖区内的民众渐渐能够暖衣饱食,军队不断壮大,曹操的事业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时,曹操就开始琢磨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事。随之,在一个贵人的无私援助下,曹操顺利地迎奉了汉献帝。

一、劝张扬放行使者。

公元192年,曹操派使者前往长安了解朝廷的情况。当使者路过河内地区时,河内太守张杨不让过境。这时,一个叫董昭的人主动出面帮了曹操的大忙。董昭原本是袁绍的人,后因袁绍猜忌于他,就离开袁绍到了张扬处。

张扬(像)

董昭得知张杨拦截了曹操的使者后,就劝说张扬不要与曹操为敌,应该与曹操结好。因为曹操是当今天下的英雄,非袁绍所能比。现在,曹操代理了兖州牧,派使者朝见天子路过河内,这是将军和曹操的缘分。此时,将军应该助推一下曹操才好。张扬想了想也是,就听从了董昭的意见,不但放行使者,而且向朝廷荐举曹操。

同时,钦慕曹操的董昭还自掏腰包,以曹操的名义给当时掌控朝政的李傕和郭汜送礼、结交。自此,曹操和朝廷的来往就逐渐密切起来。

二、说杨奉结交曹操。

公元196年7月,曹操听说汉献帝从长安回到了洛阳,便派他的堂弟扬武将军曹洪去洛阳拜见汉献帝。这时,左右朝政的杨奉、董承及张杨等人各行其是,互不买账。于是,与曹操没有什么联系的卫将军董承,拦着曹洪不让他见汉献帝。

董承(像)

时任朝廷议郎的董昭知道后,就擅自替曹操写信联系兵强马壮而缺乏外援的杨奉。董昭在替曹操写给杨奉的信里说,我非常倾慕将军,愿与将军推心置腹,赤诚相见。现在,我有军粮,您有军队,我们之间应该“死生契阔,相与共之”,等等。杨奉读了信后非常高兴,就表荐曹操为镇东将军,并使之继承了他父亲的费亭侯爵位。

杨奉(剧照)

这样一来,曹操就名正言顺地成了朝廷大员。而且,进一步增大了迎奉汉献帝的成功系数。

三、帮曹操蒙混过关。

公元196年8月18日,曹操亲自到洛阳拜见了汉献帝。曹操在洛见到董昭了解了情况后,异常感谢董昭暗中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同时也就当前的形势问计于董昭。

董昭(像)

董昭当即对曹操说,把汉献帝弄到自己身边,便于今后妥善处理与朝廷的关系。同时,董昭也指出这件事情并不容易做。因为董卓把皇帝劫持到长安,弄得民怨沸腾,现在皇帝好不容易回到了洛阳,天下人都希望从此安定下来。如果又要让皇上挪地方,恐怕会遭到人们的反对。这就是非常之事了。不过,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才会有非常之功。

曹操对董昭的见解深以为然,但是就怕驻军附近的杨奉知道后会阻拦。董昭随即建议曹操给杨奉写封信、送厚礼。就说洛阳没有粮食了,要让天子就食于鲁阳。鲁阳距离许县很近,离着杨奉的梁县也不远,杨奉一定不会产生怀疑。

于是,曹操高兴地依计而行,从而成功得把汉献帝迎奉到了许县。等杨奉明白了曹操的“暂幸鲁阳”是虚,“移驾许都”为实时,已然晚矣!

曹操与汉献帝(剧照)这样一来,占据了根据地,拥有了军队,又迎奉了天子的曹操,开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王霸之路。董昭,是这条路的当之无愧的“高级工程师”!


老王头谈历史


如果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构想;

第二阶段:荀彧坚定“奉主上以从人望”的信心;

第三阶段:董昭协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施。


董昭举孝廉出身,曾任瘿陶长、柏人县令,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在袁绍帐下,董昭也是发挥救火队长特长。钜鹿太守李邵联合郡中士族准备投靠公孙瓒时,袁绍让董昭兼任钜鹿太守,对当地士族进行牵制;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所害,袁绍就让董昭兼任魏郡太守,对当地秩序进行维稳。

面对如此能力突出的部下,袁绍竟然对其产生了怀疑,听信谗言要治其罪。于是董昭要求进京去觐见汉献帝,借机脱离袁绍,在经过河内郡时被太守张杨惜才扣留。

这时,曹操击败吕布,平定兖州士族之乱,准备进京觐见汉献帝,就想河内太守张杨借道,张杨起初不肯。于是董昭做了以下几件事情:一是对张杨做思想工作,并让其上表荐举曹操;二是替曹操分别写信给长安的李傕、郭汜各方势力,根据其地位轻重进行不同示好;三是劝说张杨,双方互派使者,进行结交。

后来,李傕、郭汜发生内乱,汉献帝逃出长安,准备东往洛阳。董昭随张杨前往护驾。曹操在许县平定了黄巾军之后,也在荀彧的催促下派出使者前往河东去迎接,不过汉献帝已经进入洛阳。当初护驾的韩暹、杨奉、董承及张杨将领之间意见不和、互相内斗,董昭又以曹操名义给兵马最强的杨奉写信,许诺作为外部的援军。接到信后杨奉非常高兴,就动员众将领依靠曹操,共同上表荐举曹操为镇东将军、费亭侯。

然后,曹操得以到洛阳觐见汉献帝,见到了董昭,就向董昭请教下一步计策。董昭认为此时洛阳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不利于曹操掌权,建议将汉献帝转移到许县。曹操认为杨奉驻扎梁县,距离很近,队伍精良,担心杨奉反对。董昭认为杨奉对曹操的影响很好,应该派使者进一步结交,安定其心;然后利用杨奉猛而无谋的特点,建议将汉献帝暂时移至鲁阳,以缓解京城缺乏粮食的困境,鲁阳离许县较近,然后趁机将汉献帝迁往许县。

曹操按照董昭的建议去做,成功的将汉献帝从韩暹、杨奉众军阀地盘转移到自己地盘,等到杨奉反应过来,已经来不及了。杨奉、韩暹联合对曹操进行骚扰,结果被曹操直接袭击的杨奉的梁县大本营,部下降的降、杀的杀,失去兵众杨奉、韩暹二人只好向东投降了袁术。


安定郡小书生


 

曹操从一个地方军阀到掌握中央大权,关键一着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建安元年,曹操平定的,实力增强,听从了谋士毛玠、荀彧等人的建议,打算把接到自己的地盘,号令天下。正碰上长安大乱,跑到洛阳。皇帝身边的几部军阀互相不服气,乱成一锅粥,其中最大的军阀叫杨奉。

  董昭真是个大忽悠,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了封信。信上说,将军您辅助皇帝迁到洛阳,建立了不世奇功。现在天下大乱,皇帝最为重要,需要大家同心协力辅佐他。将军在内,我在外,好比心脏和四肢相互呼应,就可以共渡患难了。杨奉接信大喜,对大家说,“曹衮州近在许县,足兵足粮,是国家可以信赖的人。”大家一致推荐曹操任镇东将军,继承他老爸的费亭侯。

  曹操到洛阳朝见皇帝。见到了董昭,握手致意。问计老董,以后该怎么办。董昭说:“将军将行奉迎天子,辅佐王室类的大事业,功高盖世。但目前皇上身边的众将,各行其事,不会服从您。留在此地不是办法,最好是移皇上大驾到许县。只是才从长安移到洛阳,大家心中都求安稳。又来一次迁移不容易。做大事要有超乎平常的办法,将军要权衡利弊。”迁都到许县和曹操的本意,曹操大为高兴,但还是担心杨奉的实力太大,到时会有不利行动。

  董昭说杨奉是有勇无谋的主儿,好对付。您看,镇东将军、费亭侯就是三言两语忽悠来的嘛!咱们借口洛阳缺粮,把皇帝移到鲁阳,离许县又近了一步。将军您再给他送点钱财,他一定不怀疑我们。等使者来来去去,我们已迁到许县了嘛。

  一切都按这次谈话所规划,汉献帝顺利到达许昌。杨奉省悟过来已经太晚了,要出手再来争权,被曹操打的稀巴烂。这样经过多年的颠沛流离,汉皇室终于有个稳定的家,重立宗庙社稷在许县,称为许都,改年号为建安元年。

  曹操因奉迎天子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顺利开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征服天下的雄图大略。董昭在其中的穿针引线,出谋献策大有一锤定音的分量。

  建安十七年,曹操消灭了关中的割据军阀、韩遂各部,整个北方纳入曹军的势力范围。事实上天下三分曹操已握二分,曹操的名望声誉达到新高点。

  其时他依旧是汉丞相,可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即,朝见皇帝时佩剑穿鞋上殿,不用急步走,赞礼官只称官名,不称名字。享受臣子的最高级待遇。如果想要再上一个台阶,该怎么办呢?这时候董昭站了出来。

  他提议恢复古代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分封制度。他说以曹丞相的功劳,已经不是一个臣子的位子可以马虎过去的。要有相对应的爵位,才符合发展的需要嘛。曹操谦虚了一下,我何德何能,只怕担当不起。董昭说,现在的形势,要有个大人物镇的住。要教化百姓,团结人心,您不能没有进一步的打算。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劝进。建国之初,大将就劝光武帝:“天下这么重要,怎么能落入他人之手!”董昭就用这故事劝曹操,最后说了:“我董昭受您的大恩,所以我讲出大实话。”

  于是由董昭建议,封曹操为魏国公。这样在大汉国之下,就名正言顺地有了个魏国,曹公曹公,方是真正的国公嘛!虽然也有人反对,但大势所趋,军政各界都是曹操的人,大家都在等着一个带头人召唤一下,就一起拥戴曹操上位。董昭就是这个人。次年五月,汉廷正式册封曹操为魏国公,加九锡。魏代汉的程序动。

  建安十八年七月,魏国建社稷宗庙;十一月,设置了尚书、侍中、六卿,有了自己的班子;十九年,魏公曹操位在诸侯王上。到了二十一年五月,曹操再一次进爵为魏王。

  剩下的事,就水到渠成了。魏国已经从里到外都替代了汉家天下,所谓大汉,只余一个名头而已。

  到建安二十四年,给曹操上书,自称臣子,让曹操称皇帝。曹操把他的信给大臣们看,说:“这小子想让我在炉火上烤嘛!”大臣们都说,孙权说的在理,这个是必须的!现在当皇帝没有什么不行的嘛!曹操不愧为一流的政治家,知道称帝给别人的口实。就说:“真的天命在我的话,我还是选择当周文王。”周文王势力超大时,依旧奉殷商为主,改朝换代的事,由他的儿子周武王完成。曹操的意思也是这样,代汉的事,让我儿子去做吧!

  董昭这一推,曹操终于上天了。

  能力和人品

  青史留名的人,德才两方面俱全的不多。有偏于才能,有偏于德行。汉魏之间,天下鼎沸,要的是先平定天下,能力是第一位,品德要求就不怎么高了。

  曹操多次下的求贤令就要求“唯才是举”,明确提出如手下的智囊盗嫂欺金的品行,但才华横溢的人物都要用起来。如果一定要找到廉洁的人来用,还靠什么来打天下嘛!董昭就是这一类的人。

  董昭的用计,很阴毒,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建安二十四年,围樊城。孙权要抄关羽的后路,给曹操去信表忠心。请求曹操保密。曹操问大家怎么看。董昭说,帮他保什么密!这时候正该把他的计划抖露出去。一方面我们被围的将士得到消息,自然斗志昂扬;另一方面让关羽、孙权杀个两败俱伤,咱们不是渔翁得利吗?最后他说:“关羽的为人强横超自信,即使得到消息,也以为自己还顶的住,一定不会退兵。”曹操同意这么办。果然关羽硬扛,被曹孙俩面夹击,兵败而死。

  董昭政治军事上的老辣干练,绝对是一流人才的水准。曹操几次关键时刻的华丽转身,董昭出了大力气,也得到了曹魏的大恩赐。最后他是位列曹魏的“三公”之一司徒去世。只不过他的为正直的士人所不耻。

  汉魏有个官叫“侍中”,权力很大,但要在内殿值夜班。所以俗话笑话侍中为“执虎子”——帮皇帝倒尿壶。董昭担任侍中时,和另一个叫苏则的硬汉子一起值班,可能是困得不行了,倒在苏则的大腿上就睡。苏则一把把他的脑袋推了下来:“苏则的膝盖,不是小人的枕头!”

  这大约就是董昭在正人君子眼里的形象了


玉润万古


他叫董昭,在曹魏谋士中,他的知名度远不如荀彧、郭嘉、贾诩等。但他起的作用是无人能取代的。他堪称是曹魏建国的总设计师。



跟曹操手下很多谋士一样,董昭原来也在袁绍部下做事,为袁绍平定河北立下了很多功劳。但后来袁绍听信谗言,要治董昭的罪。董昭于是逃走,打算去辅佐汉献帝,但是路上被割据河内的张杨给强制留下了。


此时天下大乱,东汉王朝分崩离析。曹操在兖州,有心与远在关中的朝廷联系。于是写信给河内太守张杨,想借道河内,联络朝廷。被张杨拒绝。


董昭劝说张杨,曹操虽然暂时依附袁绍,势力薄弱,但有英雄之气,早晚会成大业。他劝说张杨与曹操结交。张杨于是同意帮助曹操。


董昭更是以曹操的名义,给当时控制朝廷的李傕、郭汜写信、奉送礼物。在董昭的运作下,曹操与张杨,以及朝廷主政者有了密切的联系。还没见过曹操的面,董昭就已经开始死心塌地的为曹操服务了。



帮助曹操“拐”走汉献帝


后来,杨奉、董承、韩暹等人护送汉献帝回到洛阳。董昭也来到献帝身边。汉献帝处于这几个将领的控制之下。董昭有心想让献帝转移到曹操那。在这几个将领之中,杨奉兵马最强,但是缺乏外援。于是,董昭想好好利用一下杨奉。他再次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言辞诚恳的与他结盟,并表示愿意为朝廷供应粮食。


杨奉是个有勇无谋的人,得到“曹操”的信,非常高兴,四处拿去炫耀。又与其他将领表奏朝廷,夸奖曹操的忠心。于是曹操被加官为镇东将军,并继承了费亭侯的爵位。


曹操来到洛阳觐见皇帝,与董昭有了第一次会面。曹操询问董昭,下面该如何行事。


董昭告诫曹操,洛阳各将领各怀心思,如果曹操留在洛阳辅佐汉献帝,其它将领不会听他的话。一定要想办法把汉献帝转移到他的根据地许昌。董昭劝曹操继续交好杨奉,安定其心。然后告诉杨奉,洛阳粮食不足,与许昌距离远,运输不便;建议暂时把皇帝迁徙到鲁阳,方便运粮。趁这个机会把汉献帝带到许昌。



曹操按董昭的计策行事,杨奉没有起疑心,于是顺利的把汉献帝转移到了许昌。从此,曹操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上的优势。董昭作为具体谋划者,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一手谋划曹魏建国


曹操彻底消灭袁绍父子后,董昭劝说曹操称王建国。对于这样大胆的行动,曹操心有疑虑。


董昭明白的告诉曹操,他的功劳太高、权势太盛,处在这样的位置,已经没有可能再做忠臣了。继续做汉朝忠臣,皇帝不会信,天下人也不会信,最后可能性命都不保。称王建国,建立曹家万世基业,是当前必须做的。



曹操最终同意的董昭的建议。先是称魏公,接受九锡,后来又称魏王。


但是,曹操称王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荀彧就明确表示反对。最后曹操就把荀彧弄死了。


在董昭的推动下,曹操部下彻底完成了站队,从效忠汉室转变为效忠曹魏。如荀彧这样对汉室还有感情的人被清洗掉了。曹操完成了篡汉自立的大部分工作。作为主要谋划者,董昭真称的上是曹魏建国的“总设计师”。


董昭做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在刘备投奔曹操时,董昭看出刘备非一般人,提醒曹操一定要提防。曹操没有听他的话。刘备最后杀死了徐州刺史车胄,脱离了曹操掌控。孙权偷袭关羽前,写信与曹操联络,并告诫曹操一定要保守秘密。董昭则劝说曹操把秘密泄露出去,这样被关羽围困的将士就会更有信心坚守下去。


董昭活了80多岁,一直到魏明帝朝才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