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雁”工程引領法治建設新標杆

本報記者 陳東昇 王春

本報通訊員 吳攸

“Heart to Heart,@Future(心心相融,@未來)”距離杭州亞運會不到1000天的時間,小蓮花閃耀著紫色的光芒,亞運會的主題口號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代表萬物互聯,契合互聯網之城特徵。後G20和前亞運時代,杭州城市規劃建設日新月異,不變的是吳越文化傳承的和諧、大氣、開放,還有法治在這座城市的深刻烙印。

杭州是浙江省會,也是長三角南翼中心城市,作為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地,蟬聯中國十大最幸福城市已有13個春秋,目前正在全力打造法治建設新標杆,為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加快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黨政領導頭雁工程

面朝西子湖,背倚寶石山,坐落於北山路84號的“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是杭州的法治地標,66年前,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在這裡起草。

第六個“國家憲法日”前夕,恰逢陳列館成立三週年,杭州市委書記、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主任周江勇在這裡舉行座談會時說,建好用好陳列館,是深化法治杭州建設、實現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一大優勢,要堅持以憲法統領法治杭州建設,為市域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06年,杭州作出建設“法治杭州”的決定。

2014年,杭州提出“五個走在前列”和“五個實現新突破”的“5+5”工作體系,即為“杭法十條”。

杭州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杭州市委依法治市辦副主任吳聲華說:“作為法治中國先行地,要以‘頭雁’精神建設法治杭州,以良法促善治,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頂層設計的落地落實作出杭州應有擔當,提供更多實踐範例。”

建設法治政府,實施頭雁工程,重在抓好關鍵少數。

2019年,杭州出臺《杭州市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實施細則》,督促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職責,簽訂法治政府建設目標管理責任書,確定112項工作任務。同時加強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管理,實施重大行政決策目錄化管理,納入目錄的事項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合法性審核100%覆蓋。

2019年11月12日,馬某訴杭州市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複議一案開庭,杭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戴建平出庭應訴,市直機關主要負責人全部參加旁聽。經調解最終雙方達成合意,爭議得到妥善解決,馬某當庭申請撤訴。

這是杭州市針對行政訴訟案件“兩高一低”問題制定專項整治方案成效的縮影。杭州市完善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辦法、健全責任倒查機制等10餘項制度,注重從源頭減少行政爭議。

行政爭議有回應有解決,老百姓更關注切身的利益如何保障。吃的食品、藥品質量是否過關,家邊的工廠是否有安全隱患,居住的小區治安是否有保障?從事立法工作十餘年,杭州市委依法治市辦秘書處處長彭志芳說,去年以來,《錢塘江綜合保護與發展條例》《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電梯安全管理條例》等重點立法項目的背後,回應的是老百姓的普遍關切,維護的是民生福祉。

杭州創新立法工作機制,實行重點立法項目“雙組長”制,由市人大常委會分管領導和市政府分管領導共同擔任組長,促使立法中一些重大問題得以更好地協調解決。

科學立法需嚴格執法保障。杭州積極開展市場監管、生態環保等5大領域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大力推進基層綜合行政執法改革。2019年6月3日,全省首個鄉鎮綜合執法隊在桐廬縣分水鎮掛牌成立,推進基層“一支隊伍管執法”,由鎮政府集中行使市容環境衛生、市場監管等23個方面416項行政職權。

社會治理法治守和

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六和塔佇立千年。

這一鎮潮引航的古塔承載著先民對平安的追求與嚮往,如今成為杭州全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名牌。

“法治守和”工程是杭州“六和塔”工作體系的重要構成,通過構建市域制度規範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為市域社會治理保駕護航。

西溪街道是杭州市典型的主城區老街道,人口多、問題多使得物業公司望而卻步,街道創新探索“我們的家園共同體”共治共建共享新方式,成立“自管小組”,他們來自居民,有教師、有律師、有法官,熟悉小區事務,又有人精通法律,大家商量合作著辦,問題迎刃而解。目前60個老小區實現“全自管”。

商事登記實行“1+N”+X多證合一、證照聯辦,企業開辦“同城通辦”“一日辦結”,不動產登記“60分鐘領證”,公民個人事項90%以上可憑身份證“一證通辦”、80%以上就近可辦……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杭州不斷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擦亮互聯網法院、互聯網公證、互聯網仲裁三張智慧司法“金名片”,為社會治理注入新動能。

杭州互聯網法院探索互聯網司法跨境審理模式,審理涉“小豬佩奇”著作權跨國糾紛等案件被寫入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杭州互聯網公證處推進信息技術與公證服務深度融合,打造兩大在線綜合服務平臺,助力最多跑一次;杭州互聯網仲裁院在全國率先制定網上仲裁程序規定,縮短仲裁時間,還降低了費用。

杭州依託城市大腦建設推進“互聯網+調解”,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加強訴源治理。2019年,全市13個區、縣(市)和錢塘新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信訪超市)全部建成使用,“訴調、警調、檢調、專調、訪調”五調聯動,實現了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還實現了近十年首次法院一審受案數下降。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杭州組織開展法治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專項行動,依法打擊融資糾紛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強化民間借貸協同治理,降低民營企業融資成本,已甄別認定“職業放貸人”723名。此外,杭州還出臺《2019年杭州市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攻堅計劃》,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一體建設普惠於民

從“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轉眼間,杭州普法工作已走過34個年頭,法潤杭城氛圍日益濃厚,社會大普法格局基本形成。

杭州堅持法治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高質量實施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斷提升法治杭州建設群眾滿意度,讓法治建設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

在餘杭區塘棲鎮青山村,法律顧問一月一坐班,村民遇到法律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法律顧問。這樣的法律自覺性還有賴於村幹部利用週三夜學,不定期開展以憲法、行政法規、時事政策為主題的學法活動的“領頭雁”作用。

浙江省群藝館小劇場熱鬧非凡,脫口秀、戲曲說唱、歌舞表演、法治小品,一連串節目精彩紛呈。原來,這是《法治讓人民群眾更幸福》法治文藝進社區演出活動,節目將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憲法、刑法、監察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規以更為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引得臺下不時發出笑聲與掌聲。

從2014年開始,杭州市司法行政系統每年都要開展“法治惠民服務月”活動,除法治文藝演出外,在“法治惠民服務月”裡,進校園、工地、企業、醫院、園區,針對不同群體普及不同法律知識、提供差異化法律服務,讓身處在濃濃法治氛圍中的杭州市民倍感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