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与秦并称“东西二帝”,为何东方齐国成为失败者?

糊涂畘悳


战国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和齐国是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一个在西边,一个在东边。为了凸显出自己的强大,秦昭襄王特地给自己取了个“西帝”的封号,并同时给齐湣王送去了“东帝”的封号,其目的就是拉一个盟友,让自己少树敌。

然而同样是称帝,秦昭襄王就能使秦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在秦始皇时期统一天下,而齐湣王却使齐国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从此一蹶不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秦昭襄王隐忍,齐湣王嚣张

战国中后期,山东六国之中的楚国因楚怀王两次被秦欺骗以后,已经逐渐地衰败了下去。而齐国也顺理成章地扛起了合纵的大旗,成为了合纵联盟的领头羊。

到了齐国齐湣王这一代,齐国已经相当强大,其国力应该仅次于当时的秦国。然而齐湣王这个人有一个相当大的缺点,那就是太嚣张。

当时,在三晋和齐国之间,还有一个相当强大的中等诸侯国,宋国。宋国是当时天下商业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之地。三晋、楚国和齐国都对此地十分垂涎。但是碍于周边的外交关系,大家都保持了十足的默契,没有选择对宋国动手。

於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於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但是到了齐湣王时,齐湣王认为齐国强大,于是便一再的攻打宋国。最终,宋国被灭,齐国侵占了宋国的土地。不过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其他国家强烈的不满。正如史书上说的,齐国占领了宋国的土地以后,对三晋和楚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才有了之后的乐毅伐齐事件。

反观秦昭襄王,他在面对齐国组织的合纵攻秦运动之时,表现出了隐忍的一面。他不仅在这次合纵伐秦运动中被打败了,还很大方地将侵占的魏国和赵国的土地还给了他们。秦昭襄王的行为,很容易就会使得山东六国产生一个错觉,那就是秦国也不过如此。

一个是不过如此的秦国,一个是越发强盛的齐国,诸侯们选择伐齐,也是顺理成章的吧。

秦昭襄王贤明,齐湣王昏庸

说起燕国和齐国的恩怨由来已久。当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湣王的父亲齐宣王乘机攻占了燕国的许多城池,使得燕国机会灭亡。随后,燕国公子职即位,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以后,为了报仇雪恨,一直想要谋划齐国。但是碍于齐国的强大,他只能先派出间谍前往齐国,削弱齐国的国力。

而这位间谍就是大名鼎鼎的苏秦。苏秦到了齐国以后,没有辜负燕昭王的嘱托,齐湣王后续四处树敌,攻打宋国的举动都是出自苏秦之手。

事实也正如苏秦所预料的那样,齐国因为树敌太多,引起了诸侯的愤恨,最终爆发了五国伐齐事件。

正是因为齐湣王昏庸,太相信苏秦,才给了苏秦机会,才会使得齐国被五国讨伐。而秦昭襄王则不同。纵观秦昭襄王的一生,可以说是十分贤明的。无论是穰侯,还是范雎,亦或是白起,秦昭襄王都能够将他们很好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他既能合理地利用这些人,又不会过于依赖这些人,这才使得秦国不断地发展壮大。

这也许就是秦昭襄王和齐湣王之间的差距吧。


温明昊


引言:

公元前284年,山东莒县一个残破的庙里,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子被捆绑着,旁边,是大批身着楚国装束的士兵。“只要你答应割让淮北之地,便可免除一死!”为头的楚国将军说道。“呸,尔等楚狗,不敢与孤正面较量,只敢趁人之危,孤若答应尔等要求,有何面目去见齐国的列祖列宗!”被缚男子恶狠狠的回答道。“那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好,我成全你!”楚国将军的语气变得冰冷,同时挥下手中的那把宝剑,霎时,鲜血溅了他一身,男子倒了下去!

他就是齐国君主——齐缗王田地。


(战国七雄示意图)

齐国,作为先秦时期最老牌的诸侯国,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战国末年,其实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就打出“尊王攘夷”的称号率先称霸,到了战国时期,田氏代齐,齐国的君主们奋发图强,在战国前期,先后用桂陵和马陵两场战役,把战国的第一个霸主魏国拉下马。即使到了战国中期,实力最强的秦国在“称帝”时也要拉齐国一起。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强大的诸侯国最终失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呢?

一.我的起点比你高

要说齐国的衰败,就离不开一个人,齐缗王田地。

(齐缗王田地剧照)

在他之前,齐国就已经是第一强国了。而田地刚刚做齐王,齐国就联合魏韩等国出兵伐楚,在齐国名将匡章的带领下,齐国在垂沙大败楚国,逼得楚国割地求和,甚至一度成为齐国的依附国。

刚一做王就迎来这样一场胜利,对手还是实力强大的楚国,齐缗王的起点不可谓不高,这让齐缗王异常的兴奋,他开始实现他人生的理想——齐国的争霸历程就此开始了!

二.驱逐孟尝夺实权

虽然齐缗王是齐国的国君,但即位之初齐国的实权掌握在田婴,田文(即孟尝君)父子手中,齐缗王一直希望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刚巧,“王甲事件”让他找到了机会,齐缗王因为被齐国贵族田甲挟持而怀疑这件事是孟尝君策划的,孟尝君被迫离开齐国,从此与母国势不两立,也为后来齐国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孟尝君田文剧照)

三.信任苏秦广树敌

在战国这样的大争之世,各国尤其注重人才的收集,齐国作为老牌强国更是这方面的佼佼者,“稷下学宫”就是齐国用来招揽人才的一大利器。而在孟尝君远走他乡之后,齐缗王需要一个人才帮他去处理国政,刚好,战国的一大才子到来让齐缗王喜出望外。他就是与秦相张仪齐名的著名纵横家——苏秦!

(纵横家苏秦剧照)

但是,齐缗王没有想到的是,苏秦表面上是齐国的重臣,实际上是燕国燕昭王派去的间谍,在苏秦的鼓动下,齐缗王变得越来越自大,狂妄。齐国用它强大的军事实力接连发动对外战争,先后击败韩,魏,燕等国,后来在齐将匡章的带领下一度攻破函谷关,逼得秦国割地求和,而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也让齐缗王的欲望上升到了极点。

只是,齐缗王不知道那句名言,“上帝要让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如此四面树敌,齐国的实力上升到了顶峰,所谓盛极而衰,齐国衰败也不远了!

四.五国伐齐性命休

终于,在欲望的驱使下,齐缗王悍然发动灭宋之战,齐国的实力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宋国的灭亡,让其他诸侯国感到了危险,于是,一场合纵大战拉开了序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齐之战!

(五国伐齐示意图)

公元前285年,秦,魏,燕,赵,韩五国举行合纵,五国任命燕国名将乐毅为统帅,帅军伐齐,彼时的齐缗王依然认为各国联军不过是土鸡瓦狗之流,而齐国的部队此时刚刚拿下宋国,已成强弩之末,不久,身处宋地的齐军主力被秦国歼灭,而乐毅联军又已抵达济水,齐缗王急忙派大将触子抵抗乐毅。即使到了此刻,齐缗王依然狂妄自大,强行命令触子主动出击,结果被联军击败,触子逃亡不知下落。临淄城已无天险可守,齐缗王被迫逃离临淄,几经波折来到莒县境内。

而在这里,等待齐缗王的不是齐国的援军,而是趁火打劫的楚国,齐缗王成为楚将浊齿的阶下囚,楚国想利用齐缗王获得此前被齐国占领的淮北之地,而齐缗王用死换来了最后一点尊严。

最终,齐国被乐毅攻占了七十二座城市,只剩下莒和即墨没有拿下,而燕国又遭遇燕昭王去世,即位的燕惠王不信任乐毅,乐毅被迫逃亡赵国,而齐国也在田单的带领下奋力一搏,用火牛阵成功击溃联军,齐国复国!

复国后的齐国已然元气大伤,再也不是“东西二帝”时的齐国了,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吞并六国,遗憾的退出历史的舞台!


相城历史小学生


千年依旧,鉴往知今!


战国中期,齐秦并称“东西二帝”,傲视诸侯,表面看二国不相上下,其实细看还是能窥见齐国衰落的必然性。

其格局很像上世纪美苏争霸的冷战,苏联有其优势,美国优势更显,齐秦两国亦是如此。源于两国发展之初变法的彻底性,可以说这也是齐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从名字也可以看出来。顾名思义,秦国方面,是贯彻的“商鞅变法”,而齐国齐威王时期是实行的“邹忌改革”。一变法,一改革,哪种更加彻底,相信不需要多说,大家也心知肚明。事实也是如此,秦国到统一时,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贯彻商鞅变法近一百五十年。反观齐国,就是威王时期进行过邹忌改革,之后只是稷下学宫一直再发挥作用,而稷下学宫对于齐国,增强国力只是一时,并不能长久,到了田单复国后,齐国迅速衰落即是因为这个原因!

再加上齐国本身就是八百里鱼盐之地,商业发达,到了闵王时期,是真正的二世祖,攻秦破宋,这也使得齐国的君王容易滋生怠惰之心。更何况到几乎亡国的齐闵王时期,表面看国际形势一片大好,楚魏已衰,赵国未起,秦国远在西陲,没有太大的外敌威胁,君主更容易大意,迷之操作!魏惠王,楚怀王即是如此,这也是齐闵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灭宋的原因,之后就引得五国攻齐,爆发济西之战,齐国衰落。

最后一点就是地形,相较于秦国,齐国境内五险可守,就如同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其他五国已灭,秦国旦夕就到齐国国都临淄,齐王建想组织军队抵抗都没有来得及。而燕昭王派遣乐毅伐齐也是如此,济西一败,临淄没多久就打下来了!

与之相对的秦国,有函谷天险,关中巴蜀粮仓,可以东出打六国,而六国合纵攻破函谷关却不容易。六国唯一一次攻破函谷关还是公元前296年,齐闵王派遣匡章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破的,但之后又是谜之操作,没有加大战果,割地求和了事,秦国没有伤及根本。这也就造成齐秦国力此消彼长,齐国衰落不可避免!


历史如明镜


并称东西二帝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战国时期,齐国和秦国当时十分强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首先并称“东西二帝”这个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88年,起因是请秦国想要攻打赵国,为了联合齐国想出的办法。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在这一年农历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派遣使者魏冉前去东方的齐国立齐湣王为东帝,恰逢苏代从燕国而来,齐湣王就追问苏代怎么看待这件事情,苏代就说征讨赵国对于齐国来说没有什么用处,也没有什么利益。而称帝则是天下所痛恨的事情,还不如不称帝,前去攻打现在的宋国,一旦攻下宋国则有称霸天下的作用。齐湣王听从了苏代的意见,但是还是称帝了两天就去掉了帝号。这一年农历十二月,吕礼从齐国来到秦国,秦昭襄王也去掉帝号,改为王号。所以说并称东西二帝的事情真正持续还没有两个月,可以说只是一种秦国意图联盟齐国攻打当时的赵国的政治举动。

齐国的衰落实际上是由于攻打当时的宋国导致的

宋代的末代国君宋康王是属于驱逐兄长上台的,此人在位期间宋国的国力迅速增长,消灭了一些小国家比如滕国等,宋国在东面击败齐国,夺取五城;南面击败楚国,夺取土地三百里;西面击败魏军。这使得齐国,魏国,楚国十分痛恨宋国。此外宋康王把血放进韦囊,悬挂着射击,把他称作“射天”。又喜欢酒和女人。宋国臣子敢于劝谏的人就射杀,所以诸侯都把宋国叫做"桀宋"。实际上来讲,这应该是宋康王采取了改革的措施使得宋国的国力增长。在公元前286年,齐湣王联合楚国,魏国起兵攻打宋国,一举灭亡了这个二流诸侯国。全面占领宋国的土地,宋康王逃亡魏国,死于温地。要知道宋国地处淮泗流域,它所在的区域都是膏腴之地,宋都商丘、城市陶丘,彭城都是战国时期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宋康王时期号称“五千乘之劲宋”。齐国占领宋国之后国力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成为当时第一强国,可是危机也是由此而来,史书记载: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诸侯的恐惧最终使得赵韩魏秦楚燕组成六国联军前来攻打齐国。齐国与六国联军在济水决战,齐国大败,但是在济水大败齐国之后,秦国和韩国选择了退兵,魏国则是去攻打原先宋国的地盘,赵国则是攻打河间,只有燕国长驱直入攻破齐国的都城临淄,而楚国派淖齿前来救援齐国,但是淖齿把齐湣王杀了,齐国群龙无首,王孙贾为了诛杀淖齿,在市场上大呼淖齿大乱齐国,杀死齐湣王,想要和我杀死淖齿,露出你的右肩,于是召集了四百人攻杀淖齿。但是燕军趁着这个机会大举入侵,齐国全面沦陷,只有莒、即墨没有被攻下,此后田单借助即墨复国,齐国虽然光复,但是实力大损,再也没有实力光复以前的力量。同时六国联军的入侵使得齐国仇视东方六国,以至于赵国,韩国,魏国,燕国,楚国遭受进攻的时候,齐国都被出兵援助。


人者仁义也


战国时期,齐与秦并称“东西二帝”,为何东方齐国成为失败者?

这件事我们还得从秦齐称帝说起。

与齐称帝,秦国打了一手好算盘。

秦昭襄王是秦国统一华夏之前,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他的一生是秦国走向独强的见证,尤其是对外的征战扩张,得到了一个空前的地步,而他在位期间为秦国统一做的最大贡献,就是最大限度的削弱了山东诸侯的有生力量。

当然,秦昭襄王能够完成这一步,还得多亏了战神白起,关于白起的故事,我们暂且不表,白起的攻城略地,横扫诸侯,让秦昭襄王满意极了,实力强大,野心自然会跟着膨胀。

在当时而言,秦昭襄王已是王号,早已逾越了周朝的”礼制“,但他还不满意,总想着再进一步,他看中了三皇五帝中的”帝号“,于是乎秦昭襄王做梦都在想着称帝的事情,这里要着重说下,此时的”帝“和秦始皇始称”皇帝“之后的帝并不是一个概念,更类似于一种荣誉。

但是和周天子都并称王号,天下诸侯都在做的,但是如果秦国称帝,地位明显就高于了周天子和其他诸侯,带来的结果,就是秦国被群起而攻之,想来想去,秦昭襄王的臣子就帮他想了个办法,那就是拉上强大的齐国一起称帝,并称”东西二帝“。

齐去帝号,苏代玩了一手好纵横。

秦昭襄王一听,这主意妙,于是派使者向秦愍王传达了友好盟约,并且高度认可齐国的”国际“地位,称帝已是正当时,齐湣王一听高兴坏了,觉得这个好,这个好,于是欣然接受了秦昭襄王送上来的高帽子。

但秦齐称帝,对秦国有利,而对齐国无益,因为秦国的国力要高于齐国,尽管并称帝号,天下诸侯依然会以秦国为尊,而齐国白白成为了秦国的陪衬,而让天下诸侯怨恨,只是开心的齐湣王没有想到,但是没关系,因为苏代为他想到了。

苏代听说齐王称帝之后,就立即去拜见了齐湣王,然后以”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为由,劝说齐湣王放弃帝号,进而说出他的终究目的,让齐国攻打宋国,缓解齐攻燕赵的压力。

齐湣王听了苏代的劝说,深以为然,于是自行去掉帝号不再称帝,这下可气坏了,西边的秦昭襄王,没人一起,自然秦昭襄王也不敢独留帝号,于是也去掉帝号,复称为王,可见,在秦齐去掉帝号的过程中,苏代是最大的推手。

齐王膨胀,齐国走上了灭亡之道。

秦国拉拢齐国称帝,也足以证明了齐湣王时期,齐国是仅次于秦国的存在,秦国把齐国忽悠上了”贼船“,即使天下诸侯怨声载道,也是有怒不敢言,毕竟两大强国,共同做的事,谁干反对呢。

但是这样的齐国,却败在了齐湣王的手里,可以说正是齐湣王的膨胀,让齐国彻底失去了”东帝“的实力,从而走向了灭亡之道。

那么齐湣王是如何”败家“呢,说来说去还是他的野心和狂妄,当他被苏代忽悠着真去攻打宋国之后,齐湣王彻底惹火了其余的诸侯国,因为宋国虽小,却是中原中心,宋国周边大国林立,却依然能屹立不倒,原因就是宋国虽小,却起到了缓冲大国之间的直接冲突,都想灭,却都不灭。

而齐湣王不管三七二十一,吃了秤砣铁了心要灭宋,自然会引起其它诸侯的不满,而且齐湣王并没有打算和周围诸侯分点土地,而是想着独吞,结果就是引起了诸侯的共同伐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以伐。

面对此景齐湣王依然嚣张无比,结果就是齐国差点被联军给灭掉,燕国的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就是这次战役中的浓重一笔。


飞鱼说史


战国时期有一种外交战术交“合纵”,这种战术并不仅仅针对于秦国,而是针对于任何一个膨胀的国家。那么为什么秦国能挡住那么多次合纵,而齐国被打了一次就废了呢?

秦、齐国家政策不同

张仪给秦惠文王提出的战略方针为:“不可存灭他过之心”,并且提出了“蚕食”的政策,不要妄想一口吃成胖子。

这个战略非常之成功,因为当时的战国,没有一个国家有实力灭掉其他六国中的任意一个。齐国灭掉了燕国,打破了当时的政治平衡。没有一个国家希望某一个国家消失。齐国的这种行为必然引起公愤,与列国伐秦不同。列国联军都只有一个想法:让齐军滚出燕国。因此战斗力自然不言而喻。

后来,宋国出现了一个比齐国膨胀的多的君主宋君堰。他自称为王,先后发动了对齐、楚、魏的战争,可谓之第八雄。齐愍王就联合楚、魏把宋国给灭了。这本来没毛病,但是齐国贪的毛病又犯了,把宋国的全部土地占为己有,包括宋国以前侵占楚、魏的土地。北方的燕昭王等这一天等太久了,就等着齐国再度膨胀。燕国联合韩、赵、魏、秦,以乐毅为联军总指挥。

反观秦国打不过就割地赔款,等联军散去后,在夺回。

攻打秦国的是联军,攻打齐国的是燕军

燕国使乐毅为上将军,率领五国联军伐齐,但是在济西之战击溃齐军主力后,乐毅就让除燕国外的军队都回去了。自己率燕军长驱直入,打的齐国只剩聊、莒、即墨三座城池。

一支军队看似不如诸侯联军厉害,但实际上要厉害的多。很多个国家一起,时间长了,必然产生利益冲突,而一直抱着国恨家仇的军队加上一名无比优秀的将领就根本不存在这种问题。诸侯合纵伐秦,甚至数次攻破函谷关,为什么不继续攻打咸阳,因为他们是联军。每个国家都有小算盘。

对此,你怎么看?


《史记》

《战国策》

《资治通鉴》


文史辩论谈


齐国称帝,不过是被人邀请、一起称帝。说明什么?说明至少还有一个国家,不比齐国的综合国力差。也说明:齐国君主并没有足够的信心、主动的去要称帝;齐国的臣子也并没有足智多谋地想要让君主通过称帝,来鼓舞全军士气。

齐国失败,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才流失,齐王中计、驱逐相国孟尝君,是自毁长城。战国望族好养士,孟尝君纵然如同其他三位公子一样,养了诸如鸡鸣狗盗之类的无用之人,虚高了自己的声望,但是岂非人无完人?

孟尝君纵然有百种不是,他爱齐国绝无二心,何况:他拥有广泛的人脉,可以解决多数的外交问题;他拥有数量庞大的门客,可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各展所长。齐王一但失去孟尝,以上两个也就失去,齐国没有人能够在危急的情况下救急。这也是齐王最后轻而易举被楚将斩杀的原因。

另一方面,地理位置,齐国地处东部,三面临敌。秦国有淆函之固,只要守住关口,东边六国不能把秦国怎样,即使攻破,秦也可在不算宽广的正面做出有效的封堵和防御,而齐国比没有这样的地理优势(其余六国也基本没有)。北面,河北平原联接燕赵彪悍之国,尤其是胡服骑射后的赵国,齐国恐怕没有实力从其手中占到便宜;西面韩赵魏三晋之家,打一个等于打三个,也是绝无可能;南面,宋、鲁虽不如齐地之大,可人家都是周王室近支,打他们就如同挑战天下名义上的共主,乐毅伐齐,正是利用了这块遮羞布、号召天下诸国一起打齐国,而齐国却无险可守,直至被攻破都城。

既没有人才的长城,也没有地理上的绝对优势,齐国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辣椒厂长


没有什么为什么,总得有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吧。如果你是男的,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不是女的?如果你是女的,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不是男的?[打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