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书法的独到之处在哪里?详细说一下吧?

书画客栈


赵孟頫5岁习书,一生都很用功。用楷书方面,他于唐楷严谨法度的基础上掺杂了行书的笔意,用笔圆润丰满,结字俊美娟秀,匀称优雅,令人,百看不厌,被称为"赵体"。这是楷书的一大创新,走出了宋代楷书几乎无创新的低谷。后世将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的行书、草书宗法晋唐,从艰苦的临帖中走出,提倡复古,又善于复古,深得"二王"的奥妙又不被束缚。他的行、草墨迹存世较多,每一部作品都能表现出遒劲流美、婀娜多姿的风格,并且雅俗共赏。

他在小篆、隶书等方面也有过人之处。小篆取法"二李"(秦,李斯;唐,李阳冰),隶书效法锺繇。特别是他的章草,这一书体自晋以来,很少有发展,但在全面复古的潮流下,重新焕发光彩。传世作品主要有《千字文》、《题王献之保姆帖》、《归去来辞》、《福神观记》、《胆巴碑》等。





小咪客


大家好!我是故事谜语诗画刘书立,在这里回答关于赵孟頫独到之处,赵孟頫确实是历史上难得的书法人才,他的书法个性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崇拜。赵孟頫生于南宋末年,字子昂。虽然混迹于官场,但是对书法爱好,对书法的贡献,是他一生最大的收获,因此也被后人追捧。被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赵孟頫此人多才多艺,他不仅精通绘画,还精通篆书、隶书、行书、楷书,一生中非常勤奋,所以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

赵孟頫的书法在书法界确实很受欢迎,绝对有他的独到之处,我的理解他具备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他博取众家之长,在他的书法中,能看到许多影子,足以说明他学习了不少名家的精髓之处。

第二,他基础扎实。点横竖撇捺处处显得点画到位,没有浮夸和夸张之作。点点到位,笔笔娴熟。

第三,形和意相辅相成,形中透着意,意中看到形。其实这也是他书法的关键和独到之处,精华就在这里。

第四,笔法老辣。笔法老辣也是他几十年功夫的集中表现。他的笔法在每个弯钩中透着美感。

他的一些经典之作总被历代人崇爱,例如,《洛神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有小楷《心经》,自己的个性彰显无疑。

这里可以看一下,在2017年12月,他的小幅作品《心经》,在北京保利拍卖会,拍出1.9亿元的高价,曾一时轰动了书画界。可见赵孟頫的书法,对后人的影响如此之大。


故事谜语诗画刘书立


赵孟頫在书法方面,六体皆能;绘画方面,三科均擅;且通音律,好文辞。不仅如此,其妻子儿孙三代,均以书画名世;作为皇亲贵胄,而人仕敌朝。其艺术既获得过最高的尊崇,也遭过极低的贬抑。而且,他还成为“以人论书”的重要坐标。总之,这是个集聚着众多话题焦点的书画人物。

书体到魏晋已经形成,笔法到唐代已然具备,在这之后,不可能产生另外的书体和笔法,这对于宋及之后书法家的创造性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以“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的书法家,即是在突破“唐人尚法”的基础上,以尚意为基调,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新风。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崇尚个体精神抒发的尚意,并没有突破唐人笔法和结构的界限,尤其是笔法,深受唐楷成熟之后提按笔法的影响。

01、赵孟頫书法独到之处

赵孟頫书法的独到之处,即在学习唐宋诸家之后,直抵魏晋堂奥。其书法,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在尽力地消减唐代以来风靡的提按笔法,恢复魏晋直接人纸的传统。

以《洛神赋》为例,其笔锋入纸到中段运行之前的调适方式,不再通过笔锋的上下提按,而是通过笔锋左右、正侧的角度调适完成。提按的笔法动作涉及手指、手腕乃至整个手掌的上下运动,而魏晋笔法则主要是手指和手腕的动作,较少涉及手掌的上下运动,因此更为简洁。



然而,动作简洁并不意味着笔法简单,以王羲之书法为代表的魏晋笔法,正是以相对简洁的笔法动作完成了丰富复杂的线条。其线条,除了外部运动,还有内部运动。赵孟顺的书法与之相比,正是减少了内部运动,而使线条相对变得简单。或者说,赵孟频所呈现的魏晋笔法,是简化之后的魏晋笔法。

就结构和空间而言,唐代楷书与魏晋楷书已有较大区别,前者结构工稳空间匀称,可以柳公权《玄秘塔碑》为代表;而后者结构在工稳中寓含险绝,空间在匀整中富含错动,可以王羲之《乐毅论》等为代表。因此,前者趋向静止端严,后者趋向流动不居。赵孟频的楷书大多为唐楷之延续,结构工稳、空间匀称,趋于静止和端严。



02、赵孟頫书法风格评价

因为笔法的简洁、线条的简单和结构空间的匀整,赵孟的书法在书写时基本上可以保证动作简洁、匀速而高效,这也正是他可以“日书万字”的原因。也正因此,赵孟頫的书法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一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可供人门的“四大楷书”。同样,这四家书体也成为雕版印刷中常见的字样,成为人们心目中规范字的模板。

在笔法、线条和结构、空间等方面,赵孟频的大楷、小楷、行书、草书都呈现出较为统一的一致性,即简洁而匀整,这从他的《真草千字文》和《六体千字文》中不难看出。《六体千字文》尽管书写的是六种书体,但其笔法、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惊人的内在一致性。如果对照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我们不难发现智永在笔法上呈现出精妙而丰富的控制,而赵孟顺的《真草千字文》则显得简单而单薄,高下立判。



03、结语: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

赵孟颍书法的简洁平和,使其降低了欣赏和临习的难度,更容易为大多数欣赏者和学习者接受。这种“平易近人”的性质,对于更高层面的书法家和鉴赏家而言,难免引起“甜俗”之讥。

董其昌就曾多次将自己书法与赵孟颍相比,并认为自己超过赵孟频:“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等,第作意者少耳”“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



青栀姑娘


我本人是学赵孟頫的,关于赵孟书法的独到之处及成功,我认为离不开自身勤奋的努力,更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接下来就问题我浅谈一下这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一下。

一:用笔独到

赵孟在《定武兰亭跋》中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赵孟在学习书法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他认为,书法的根本是用笔,并不是字形结构,因为字形结构在一个时代都有它各自的不同,但用笔的笔法却是永远不会变的。当然,现代书学理论认为,并不是一种笔法都适用于任何书体,比如篆隶自有篆隶的中锋用笔之法,行草书也一样,各有其法,虽然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概括性,但也不乏它的道理。赵孟在书法学习中,是通过自己的体悟感受,总结出来了书法的用笔特点,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可,成为学习书法的一个经典方法。

二:多体糅合

从前面对赵孟的简介中可知,他是从楷书学起的,懂得了“八法”,直到中年才转换了方向,这期间的几十年时间,一直都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仔细研磨,难怪他是“楷书四大家”,因此,一个人学习书法应当要有恒心和耐心。中年以后,直到老年,他都在认真研习“二王”、钟繇以及更古时期的书法,为自己开阔眼界,提升笔力。他对篆隶书法都研习较深,如《峄山碑》、《石鼓文》等,这些碑帖都是用笔的最好教材。当然,赵氏最终的书法成就主要在楷书和行书,但篆隶却是这些书体的根本。他对王羲之书法研究最为深厚,正如明代书法家项穆在他的《书法雅言》中所说:“若夫赵孟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由此可见,赵孟在王羲之书法中得到的最多,甚至是气息、精神。

三:独特的思考

书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孟精通书画、善诗词、精音律、懂经济,可谓是多才多艺之人,任何领域都离不开思考,只有思考,可以让人领悟、让人通会。赵孟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边研究,边思考,边整理记录,\t著有《松雪斋集》的理论思考文集,这不仅是他学书过程的记录,更是他智慧的结晶。

赵孟一生都在研究书画,探讨书画,并且遗留下来了很多宝贵的书画作品。纵观他的书画史,特别是归纳他的学习方法时,并不局限某几点或是某几个方面,而是应当全面地进行看待,这是前贤给人类的贡献,是可贵的精神财富,是历史检验的精髓。





墨腾四海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日),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南宋未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被称作“元人冠冕”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的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黃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传世画迹有大德七年(1303年)作《重江叠嶂图》卷、元贞元年(1295年)作《鹊华秋色》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皇庆元年(1312年)作《秋郊饮马》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中国嘉德秋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专场中,赵孟頫的书法作品《致郭佑之二帖卷》竟以2.67375亿元成交。

赵孟頫所写碑版甚多,圆转遒丽,世称“赵体”。相传他能日作楷书万字,“下笔神速如风雨”。  

赵体楷书的特点,概括有三: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赵书虽秉承传统,却不为陈法所囿,往往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变换书体,但不论怎样变,又都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因此,他的书法既有深邃的传统基础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卓然不群。


侃侃听闻


元代书法是在与宋代迥然不同的基础上展开的。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了中国。元朝贵族在国内实行的是种族压迫制度,规定各地方行政长官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汉人只能担任副职,走上仕途的汉族文人备受岐视,充满恐惧和苦闷。虽元文宗颇好书画,于天历初年置奎章阁,以柯九思为鉴书博士但只是消遣而已,故书法艺木并不景气。有成就的书法家也极少,只有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夔夔、吾丘衍以及吳镇、杨维桢、倪赞等人而已。除赵孟頫、吳镇等外,多数不能与宋唐诸家相比、更无论魏晋。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惟赵孟頫一人。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湖州(今浙江吳兴)人。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仁宗时为翰林学士承旨,死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人称“赵松雪”、“赵文敏”,因湖州旧称吴兴郡,故又称“赵吳兴”。

赵孟頫是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元灭南宋之后,其在家闲居,致力学术和艺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元世祖忽必烈为笼络南方地主阶层,派人到江南网罗有名望的士大夫,赵孟頫被荐入选,以赵宋“宗室子”而出仕元朝,颇受时人非议。而他自己也在元朝统治者的猜忌中,在良心自责的苦闷中生活着。

赵孟頫五岁始学书法,仕元后益勤。元杨载说他“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行草则法逸少、献之”(《翰林学士赵公状》)。但他决非仅取上述诸家,于宋高宗、张即之、李北海等无不临习,对宋诸大家也都研讨,且孜孜不倦,仅王献之小楷巜洛神赋》就临过数百本,故能博采众美,自成一家。

赵孟頫书写十分勤奋,对当世影响极大。与他同时的另一书法家鲜于枢说“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元代书坛较著名的书法家俞和、张雨都是他的学生。天竺(今印度)僧人数万里专程来求其书,朝鲜也收藏有他的书法。他书写速度极快,“下笔神速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仅千字文就写过数百本,所写佛、道经卷亦多,所以,他传世书迹极多,比“平生写过麻笔十万”的米芾似有过之。

赵孟頫篆、隶、楷、行、草皆能,尤以楷、行、草见长。传世小楷《洛神赋》、《张总管墓志铭》、《汲黯传》、《道德经》,大楷《仇锷墓志铭》、《胆巴碑》、《三门记》,行书《千字文》、《玄都坛歌》、《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洛神赋》以及《六体千字文》等都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笔划圆润停匀,结体端正秀丽,章法均衡整齐,用笔结体虽有变化,但绝无大起大落之笔与欹斜不正的字形,不论沉着与飘逸,都极其妍美。

对赵孟頫的书法,后世毁誉不一。

明朝文嘉说:“上下一千年,纵横二万里,……无有能与比者。”

清朝包世臣说:“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奌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吳兴书,则如市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数百年者,徒以便经生胥吏故耳。”

明朝傅山更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作字示儿孙》)”

毁誉之别,不啻霄壤,但都有一定道理。

赵孟頫书法之妍美确实可称为古今绝伦,故备受众人所爱,其楷书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颜柳欧赵”。他对书法的贡献在于集古今妍美楷书之大成,尤其是结体方面的精工,示人以楷模,引人入门径,初学者可“不数过而乱真”,这又可与集古今雄浑楷法大成的颜真卿相比。但赵书中的意蕴浅薄,千纸一面,与颜真卿楷书随所书内容不同而显于出不同的情貌迥异,此又无法与鲁公相比。书法艺术所重者在于天真自然,在于错综变化中而不失和谐,在于意蕴深厚,并能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也是赵孟頫与前代书法大家不能相比的。以人品定书品,因人废书固然偏谬,但也不能不看到书法与人的品性乃至学识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否则书法就失去了其作为艺术的生命之泉。

赵孟頫书法风格是时代以及所处的环境造成的。虽然他官高禄厚,荣跃五朝,但身为汉人,且是宋宗室子,亦如肉在俎,处于随时可被宰割的地位,故不敢于统治者抗争。他书名盛大,虽厌人求索,“有缣褚袖者,辄盛气变色,深闭固拒乃已。然名士大夫相知之厚与挟贵而来者,同亦欣然行笔”(元柳贯《柳待制文集》)。脸色依人而变,固可显示内心深处的烦恼苦闷,亦可见其品行。统治者需要他来装点门面,也需要他的书法。赵孟烦老而致仕还家之后,朝廷仍命他在家中抄写,其痛苦亦可想而知。不幸的时代,虽造就了他多方面的才能:工诗文,通佛老,精音乐,善鉴赏,擅书画,长篆刻,使他成为中国艺术史上少见的多才多艺的人物,但恶劣的环境也造成了他特有的华丽妍美的艺术风格:绘画虽山水、竹石、人马、花鸟无所不精,但却沒有高远的格调;书法虽篆隶楷行草无所不能,但却没有深厚的意蕴、感情的流露和生命的跳跃。即使通佛老,但“身为笼中鸟”的现实,不可能也不允许他使释老之学融入血液,忘怀尘世,飘然物外。故作品中既无佛家的静谧,也无道家的超逸。

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均善书画。管夫人书法清秀,其造诣可与晋代卫夫人比看,为中国古代少有的女书法家之一。


文藻巧翁


赵孟頫书法的主要特点

一、在点画方面   

1、精准谨严。每一点,每一画,精准到位,法度谨严,极少能看到一丝一点之败笔,这既是对书法家的基本功的要求,更是书法家千锤百炼的结果。反观众多的古代、近现代书法家,甚至很多大家,都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是赵孟頫的书力,也是我佩服他的地方。我以为,把赵孟頫字的点画精准度,放在书法历史的纵深里去比较,应该无出其右者。 

2、华滋遒劲。精准的点画肯定带来视觉上的华美,法度的谨严必然产生遒劲的力量。在外圆内挺之间,每个字每幅作品扎扎实实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收获一种线条形成的意象,油然而生美之意境,令人赏心悦目,三月不知肉味。   

具体来讲:

一是在所有的点画上,笔意是流动的,上下呼应,左右映带,就一个字而言,宛若行云,畅似流水;   

二是在起笔上以尖峰始,发乎自然,蕴含一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天道法则;   

三是在使转上,中锋侧锋兼用,园笔方笔俱到,使其线条运动方向在发生变化的那一刻,呈现出骨节点,这个骨节点是*考书法家功底的。而赵孟頫在这一点上尤显炉火纯青,故其字表现得深稳通灵、骨力遒劲;   四是笔路清晰,从每一个字的起笔、运笔到落笔,线路和脉络是非常明晰的,从不遮掩,从不卖弄,从不浑浊,这是实力的体现,更是自信的体现,这也是我钦佩子昂的原因之一。   

二、在结体方面   宽绰绝美。汉字是方块字,选择什么样的结构,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志趣,不同的欣赏者有不一样的审美观。比如:苏东坡、董其昌的字,整体来讲属于内敛型,其字基本上是往里收的,而不是我们平常那种上小下大,讲稳求力,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韵味。再比如:启功先生的字,偏瘦偏长,据说是受到数学的黄金分割比例的影响。   

赵孟頫字的结体,属笔圆架方,形秀骨挺之势,呈横直相安,撇捺舒展之状。再加之讲究向背揖让,俯仰参差,真行相和,故其字给人一种俊逸、典雅及高贵之姿。可以这样说,纵览整个书法史,这样的结体之姿是罕见的,也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共性,当然,这也是赵孟頫博古通今,众采各家之长的选择,更是自己身为皇室之后,坎坷人生阅历的内心独白。

三、在章法方面   

赵孟頫作品的章法,遵循“一点或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同时,作品很多出现这样的轨迹:真行相间、行中带草,后草渐生,步入胜境之意趣。字与字随势而安,行与行递相辉映,直入眼帘的是整饬中自带潇洒,极像是阅兵中列队走过来的飒爽英姿的队伍。总体而言,赵孟頫的作品就字法、章法及篇法来讲,有如“芙蓉出水”之美,是其他书法作品难以比拟的。

可以说,赵孟頫是书法的集大成者,是书法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魔韵尚品


赵孟頫(1254-1322)曾名孟府,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吴兴(今浙江)人,宋亡仕元,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书画,优以书法最为知名,即《赵休》。

他的字继承了二王的衣钵,其特点:法度严谨,字体秀丽,笔法圆润流畅,结体均匀舒适,笔画疏密合度,舒展而稳重,具有独特的风格,

赵孟頫的书法独到之处就在于其各体皆攻,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其中小楷是他最拿手的字体。

赵孟頫传世作品很多,其中最著名当属《妙严寺记》,《三门记》,《胆巴碑》……他一生著作颇丰,还有很作品留给我们去学习,去研究!


刘延陵


赵孟頫所写碑版甚多,圆转遒丽,世称“赵体”。相传他能日作楷书万字,“下笔神速如风雨”。赵氏楷书中有不少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赵体楷书的特点,概括有三: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胆巴碑

  赵孟頫楷书帝师胆巴碑卷 纵33.6厘米×横166厘米纸本。书于延佑三年(1316年)。卷后有清姚元之、杨砚、李鸿裔、潘祖荫、王懿荣等人跋。钤有清许乃普等人收藏。《东图玄览》《清河秘箧表》《南阳名画表》《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碑是赵孟頫奉元仁宗敕命撰写的,时年六十三岁,为赵氏晚年碑书的代表作。

  明王世贞认为赵孟頫晚年书法“规模李北海”,此卷笔法秀媚,苍劲浑厚,独具风格, 于规整庄严处见潇洒天真的韵致,可谓笔笔提起,字字挺拔,充分体现了赵体书法的风韵和神采。虽取法李邕的《岳麓寺碑》,但又较之舒展放松,去其险佻之势,化为端庄肃穆,雄遒苍健之姿。运笔和间架均出于二王,凝重古朴,“老劲可喜”。

  赵书虽秉承传统,却不为陈法所囿,往往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变换书体,但不论怎样变,又都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因此,他的书法既有深邃的传统基础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卓然不群。


宝墨缘书法会馆


赵孟頫书法的独特之处:1.多为尖锋入纸,入纸瞬间迅速转换笔锋,形成映带关系。2.笔画中方圆兼备,俊秀而健美。3.博采众家之长,承古创新,形成个性鲜明的赵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