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帝國最後的餘暉,隨著張居正的退位,落下了帷幕

背景

明朝中期以來,政治腐敗,邊防廢弛,社會矛盾尖銳,陷入內外交困的危局。

嘉靖年間蒙古貴族反覆南下劫掠,東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趁虛侵佔澳門。

蒙古俺答部幾乎年年入侵。嘉靖二十九年進逼北京。大掠村落居民,焚燒廬居。大火日夜不絕。總兵仇鸞率十餘萬騎兵,“相視莫敢前發一矢,任其飽掠而去。”嘉靖、隆慶年間,邊費龐大,皇室開支膨脹,吏治腐敗,財政嚴重虧空。

晚明帝國最後的餘暉,隨著張居正的退位,落下了帷幕

嘉靖中期以後,每年財政超支100多萬兩白銀。隆慶元年(1567)年,戶部尚書馬森面對這樣的情況,發出哀嘆“時勢至此,即神運鬼輸,亦難為謀!”,加之向百姓徵重稅,激化了社會矛盾,百姓紛紛揭竿而起。當此之際,號稱“救時宰相”的張居正應運登上了歷史舞臺。

晚明帝國最後的餘暉,隨著張居正的退位,落下了帷幕

張居正簡介

張居正。字叔大,湖廣江陵人(今湖北荊州)。13歲應試即以超人才華和遠大志向引起湖廣巡撫顧璘的重視,語言“他年當樞要”。不過顧璘認為少年中舉容易驕傲自滿。特地囑咐考官不予錄取,讓他多收些挫折和磨難。三年後張居正再次中舉,顧璘解犀帶相贈,鼓勵他要有遠大抱負,做一個經邦治國的英才。

隆慶元年。張居正進入內閣,次年上書《陳六事疏》,提出改革方案,未被採納。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病逝,年僅十歲的明神宗即位,張居正升任內閣首輔。終於義無反顧地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一場力挽狂瀾的變法運動。

晚明帝國最後的餘暉,隨著張居正的退位,落下了帷幕

張居正改革

整頓吏治

在張居正看來,“致理之道,莫急於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他發動變法首先從“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 入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 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神宗剛即位,張居正就以皇帝的名義召集群臣,嚴明法紀,“百僚皆惕息”。 他規定知府以上文武官員一概由中央任免,先後裁去政府冗員十分之二三。他下令逮捕抗命犯法的黔國公沐朝弼,關在南京監獄。即使支持他出任首輔的權貴太監馮保的侄子犯法,也同樣被革職杖責。他還懲處了孔子的後裔衍聖公。而對確有才幹者,雖和尚、道士、衙卒,“成得為九腳”。創立“考成法”,以整頓吏治。

晚明帝國最後的餘暉,隨著張居正的退位,落下了帷幕

邊防新政

張居正倡導“外示羈縻,內修守備”的邊防政策,啟用戚繼光等將領練兵,加固長城,抵禦外侵。

隆慶四年( 1570年)冬,俺答汗嫡孫把漢那吉因家庭糾紛憤而出走降明。張居正指示邊將厚禮接納,並抓住時機,利用韃靼部內部矛盾,力促俺答汗改弦更張。俺答汗在軍事上無法取勝、經濟上又迫切需要換取農耕區產品的情況下,終於遣返多次引導蒙古騎兵南下劫的趙全等人,乞封議和。明廷詔封俺答為順義王,議定開放11處互市場,最終達成和議。

晚明帝國最後的餘暉,隨著張居正的退位,落下了帷幕

清丈田地,一條鞭法

明中期由於土地兼併、豪強瞞漏,大量徭役負擔轉嫁到戶小力單的窮人之家,導致農民紛紛破產逃亡,朝廷控制的田畝、人丁日益短縮,財源枯竭,人不敷出。而逃亡農民與土地分離,又直接導致生產力菱縮,社會經濟陷入嚴重危機之中。張居正認為“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病實在此”,於萬曆六年( 1578年)下令清丈土地,退行一條鞭法。減輕了百姓負擔。

晚明帝國最後的餘暉,隨著張居正的退位,落下了帷幕

身後譭譽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宿疾復發,溘然長逝。因為張居正改革觸動了統治階級利益,伺機而動的保守派群起反撲,他們慫恿年齡漸長、貪慾膨脹、對權相勸教約束早懷不滿的明神宗下詔削奪張居正官職,抄沒其家。張居正長子敬修被逼自殺,家屬餓死十幾人,名將戚繼光以及對治河做出重大貢獻的潘季馴等“居正諸所引用者,斥削殆盡”,考成法和限制官員特權等制度、法令相繼被廢除,十年改革毀於 一旦。

晚明帝國最後的餘暉,隨著張居正的退位,落下了帷幕
晚明帝國最後的餘暉,隨著張居正的退位,落下了帷幕

張居正執政的十年,確為明中後期最有生氣、最為光輝的時期。反攻倒算、否定變法的結果,使明王朝愈演愈烈,趨向衰敗。至明末天啟年間,崇禎朝統治瀕臨瓦解之際,朝廷終於想起了當年的這位“救時宰相”,為他平反昭雪,重新恢復名譽。可以說,張居正的改革使搖搖欲墜的明王朝延續了幾十年的壽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