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現在談起西方世界繼承的是哪裡的傳統,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希臘,認為希臘是西方世界文明的源頭。就像是中國人,談到中國歷史的時候往往想到的是秦漢帝國,橫掃六合的秦始皇和霸氣無比的漢武帝最能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可是如果我們真的追根溯源的話會發現,秦皇漢武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也是有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給他們奠定了基礎。
而西方世界也是,雖然希臘的藝術還有民主政治理性主義都給西方社會帶來了重大的影響,甚至可以這樣說當代世界的人文學科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希臘。但是弔詭的是,對於近代西方的思想發展影響最大的,卻是我們認為文化成就一般的羅馬。
我相信如果雪萊聽到了這個觀點會嗤之以鼻,雪萊的觀點非常的具有代表性,他認為我們都是希臘人,無論是現代西方的法律還是藝術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希臘人那裡,如果沒有了希臘,也許西方世界還是一個野蠻的世界。以雪萊為首的一批思想家認為羅馬人就是一個二道販子,根本沒有提出過什麼原創性的思想,更多的是把希臘的文化轉手傳給了西方。
就連羅馬人自己認同這種觀點的人也不在少數,羅馬人自己承認,文化的創造性是繼承於希臘,羅馬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也都公開承認自己是學習的是希臘。可是任何一個瞭解過近代西方歷史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從15世紀開始真正在西方社會中發揮影響的是羅馬文化。鼎鼎大名的文藝復興,復興的也不是希臘的文化而是羅馬的古典文化。
羅馬對於西方建築的巨大影響
羅馬文化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影響之大是前所未有的。通常羅馬式的建築給人的印象是相對簡單和粗獷的,認為西方的建築從羅馬那裡只是繼承了半圓拱和一些羅馬式的名稱而已。
可是如果我們在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看一看的話,會發現大量羅馬式建築的殘留,雖然通過漫長的中世紀這些羅馬式建築的殘留並不多,但是設計上的原則還是沒有變的。我們能看到科林斯柱式的捲曲裝飾上精雕細琢的獸頭或者怪物的頭像,就像是聖通治教堂裡的柱子,都是按照羅馬樣式設計和安裝的。教堂外面暗廊,清清楚楚的告訴現代人羅馬式的建築風格是什麼樣子。這些建築風格一直到法國最早的一批哥特式建築當中,都可以發現羅馬的蹤跡。
在法國南部的羅馬式建築當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羅馬的建築傳統一直沒有中斷過,普羅旺斯聖吉列斯教堂的門廊借鑑了羅馬的凱旋門,圖魯斯聖瑟尼教堂表情莊嚴的浮雕借鑑了羅馬晚期的許多作品,意大利的許多建築也是從羅馬式建築當中汲取了靈感。可以說現代建築的發展,離不開羅馬人的推波助瀾。
羅馬的建築風格,就像是一縷微風,吹到我們身邊的時候可能已經習焉不察,但是他一直圍繞在我們的身邊,無法用任何方式阻斷。羅馬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是雙重的,有的地方非常直接,我們可以看到羅馬對於我們的影響隨處可見。有的是間接的,可能我們不知道是,桌面上某一個裝飾就是吸取了羅馬建築的靈感。
拉丁語對西方世界的塑造
無論說羅馬的建築風格對於現代世界的影響有多大,都比不上羅馬的拉丁語對於近代世界塑造的深遠影響。現在的世界通用語言是英語,可是如果我們把鏡頭往前拉幾百年的話會發現拉丁語才是貴族圈裡的交際語言,如果你是不會拉丁語的話你是很難融入到貴族圈子的。拉丁語就像是當初貴族圈子的入場券,如果你不會那你就敲開不了上流社會的大門。
而且我們現在英語的許多詞彙也受到了拉丁語的影響,在移民到大不列顛群島之前盎格魯·撒克遜人已經從拉丁語當中借鑑了許多詞語,流傳到現在之後只不過是習焉不察而已。像是啤酒,黃油等等詞彙都受到了拉丁語的重大影響。英語之所以有非常豐富的詞彙可以表示情感上的細微差別,也是由於拉丁語的塑造。
因為英國的大多數抽象名詞都是從古典拉丁語當中發展出來的。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很多英語詞彙當中,拉丁語的因素增長不是特別的明顯,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詞彙的變遷的話,會發現拉丁語對於現代英語的影響還是越來越高。語言對於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一方面可以佐證羅馬文化對於近代西方並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過客。
現在許多英語作品看起來之所以那麼的枯燥和乏味,就是因為現在的通用詞彙當中充斥著大量由拉丁語演化來的詞語。誇張一點來說,這是對整個世界有著巨大影響的。因為現代世界之所以通用語言是英語,一方面在於英國在工業時代的強大國力,另一方面也在於英語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因為太模糊的語言對於商業行為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受到拉丁語影響的英語正好合拍。
羅馬法深深影響了現代政治法律的塑造
羅馬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統一了整個地中海的民族,並且把這個龐大的帝國維持了好幾個世紀,這是羅馬人的驕傲。我們現在知道大量羅馬政府殘忍和腐敗的現實,這成為了許多人批判羅馬政體的例證,可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也映襯了羅馬的偉大。首先我們現在知道的大多數事實,都是由羅馬人自己記錄下來,自己批判的。羅馬也許不是一個完美的政體,但是至少包含著對於自己缺陷的寬容。
希臘人為我們創造了民主制,君主制這些名詞,這是希臘文化對於整個世界的貢獻。羅馬人沒有那麼深邃的文化,但是羅馬人在政治方面的實踐對於西方歷史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羅馬在政治方面的多次實踐,無論是從共和制轉向帝國制,還是執政官和元老院的分權制衡,都給近代西方的政體誕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羅馬的共和制只不過是披著一層道德外衣的寡頭統治,所謂的民主只不過是一塊遮羞布而已。可是近代的歷史學家對於羅馬制度當中的民主成分越來越重視,因為無論怎麼說,羅馬對於民主的嘗試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寶貴經驗。英國17世紀逐漸發展的代議制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羅馬政體。英國的政治體制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但是誰也不能否認英國制度當中有著某些羅馬特色。
但是我們並不能就此說明英國的制度是由羅馬的先例所決定的,英國制度誕生有著歷史時期的機遇,有著當時特殊的環境,單純憑一部羅馬法是不可能誕生出來的。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羅馬人通過對於歷史的書寫,通過經典作品的流傳,這些觀念一點點的滲透到了17世紀的政治思想當中,對於現代政治觀念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對於羅馬的影響,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矯枉過正。
評價
談起西方文化的源頭,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希臘,而羅馬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是一段非常無趣的歷史,除了打打殺殺之外好像就什麼都沒有。在很多人看來,羅馬只不過是西方歷史上的一箇中介,希臘文化通過羅馬人傳到了西方,羅馬好像就是一個二道販子,並沒有自己獨特的成就。
可是如果我們把鏡頭拉回到15世紀,會發現羅馬的影響好像無處不在。偉大的文藝復興,復興的並不是我們以為的希臘文化,很大程度上覆興的是我們認為無趣的羅馬古典文化。 羅馬的文化就像是一縷清風,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卻真真切切的環繞在我們周圍。我們很多習焉不察的東西都離不開羅馬的塑造。歷史是線性的,每一段發生過的歷史都或多或少的影響著現在,塑造著未來。
作為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統一地中海的民族,羅馬人值得為自己的功績感到驕傲。現在羅馬的遺址裡殘存的是沉默的大理石,是奧林匹斯山上破碎的神像,是無聲無息隱沒在庭院和花園當中的雕像。除了這些破碎的斷壁殘垣之外,我們隱約還能看到西塞羅在大庭廣眾之下的演講,是那樣的激昂慷慨,雄姿英發。但是回過神來卻發現廣場上沒有西塞羅,只有一片廢墟。
有很多人說,羅馬到了現在發揮最大作用的並不是他的歷史有多輝煌,而是這座殘破的羅馬城本身。幾百年來羅馬城一直佇立在這裡,它的廢墟是過去的光榮和歲月的流轉在人世間的體現。在這片廢墟當中我們好像能親眼看到羅馬過去的偉大和輝煌,但是搖搖頭,現實卻是這座上帝之城已經變成了一地瓦礫。多少國王在這座城池面前顫抖,多少羅馬的英雄在這裡凱旋歸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參考文獻:《羅馬的遺產》《鈕可謨一家》《命運的多變》等
閱讀更多 史學先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