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隔壁的怒吼

兩個星期前的午後。兒子端坐在書桌前,處理著各科的習題。突然間隔壁傳來一聲震響,也不知是書桌還是飯桌被掀翻的巨響。緊接著是一句男孩的怒吼“你們什麼也不教,就指望著學校!”然後傳來一位母親的抗辯“怎麼沒教了?”男孩繼續吼道“你們教我怎麼做人了嗎?你看看你 怎麼對我姥的!”這時一個男人的聲音響起“‘怎麼的,還想造反啊!’”短暫的爆發後,隔壁的聲調也降了下來,我也聽不到後面的言語。擅長想象的我也只能腦補一下事情的經過。

我猜想這是一名高三學子在漫長的疫情時期無助到頂點的崩潰表現。原本週而復始到麻木的生活突然間脫離了正確的軌道,茫然無措的情緒再加上母親的喋喋不休及父親的冷漠旁觀,情緒終於失控了。

引起我在意的是那句話“你們什麼也不教,就指望著學校!”。是啊,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責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每一個孩子最早的學習是模仿自己的父母;學校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場所,孩子在這裡學習知識,學會與同齡人相處;社會為孩子成長營造良好的風氣,讓孩子們懂得正能量。可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家長們只看重成績,忽略了對孩子性格的塑造,意志的培養,情商的提高,為了成績,失去了許多興趣愛好養成的機會。

中國的孩子太苦悶了。就像浙大網紅教授說的那樣“中國的孩子到大學後瘋狂的玩遊戲只是在找回一種補償,他們在小學初中高中被壓抑得太久了。而外國的小孩從小就開始玩,到大學時玩夠了,好吧,我們開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這也是外國人獲諾貝爾獎多的原因。”這也是他建議浙大不再招收數學奧賽冠軍的原因,因為孩子們的數學興趣早就磨沒了。壓垮隔壁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也許是中午不可口的飯菜,也許是不經意間的一聲嘆息。

母親的那聲抗辯聽起來是多麼的蒼白無力啊!“天天說你不是在教你嗎?”。可她只重視了言傳,忽略了身教。面對孩子“你是怎麼對我姥的”指責,她只能無力的申訴“我是怎麼對你姥的,我對你姥怎麼了?”。我相信她不是一個惡毒的女人,或許是對待老人時刀子嘴豆腐心的狀態讓孩子無法接受,或許是自己成長過程中與父母這種親密無間的方式讓孩子無法理解。我覺得孩子能指責她,這說明孩子本質是好的。作為一個母親,她是成功的,作為一個女兒,對待老人更加恭順些,也許會有更好的效果吧!我也理解成年人的不易,孩子高三了,家長也備受煎熬啊!

最後說說父親的這個角色吧。“怎麼的,還想造反啊!”。聲音不高,氣勢不小,一句反問,就把事情定了性。家庭的權威在他這種蠻橫的執法中顯現得淋漓盡致啊!我再腦補當時的畫面,如果不是母親攔著,一場父子間的拳腳相向在所難免。不是每一個父親都像傅雷一樣博學睿智,不是每一個父親都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明察秋毫。中國的父親更像歌中唱到的那樣,“父親是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他們不善言辭,在生活中卻又難以找到平衡點:平易近人顯得卑微渺小,不苟言笑又顯得古板刻薄。為了維護傳統的父親形象,是不是每個父親都像他一樣在所謂的權威中尋求那一絲絲的尊嚴。曾經,他牽著孩子的小手,也是那樣的溫柔。笑容也是那樣的燦爛。可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他的溫柔一點點消失,笑容一點點凝固,剩下的只是父愛如山。

午後的那聲怒吼,吼出了孩子的無辜;

午後的那聲怒吼,吼出了父母的無奈;

午後的那聲怒吼,吼出了教育的無能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