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心流」

「New Spark」

構建讀者與當下、過往經驗的連接,啟發與陪伴。

以下是心流理論的提出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 關於“最佳體驗”,即心流體驗的描述。

Once a person has a sense of meaning, and control over their life, and a feeling that their life makes sense, 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desire. The fact that one is not slim, rich, or powerful no longer matters. The tide of rising expectations is skilled; unfulfilled needs no longer trouble the mind. Even the most humdrum experiences become enjoyable.

在下文中,你將會看到:

你所不知道的「心流」


1.「MihalyCsikszentmihalyi 的故事」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出生於1934年的匈牙利,父親為匈牙利的外交官,派駐於意大利,因此Csikszentmihalyi 童年居於意大利。二戰時期(Csikszentmihalyi 7-10歲),在目睹了身邊人許多人在戰爭中失去了工作、家庭之後,他發現身邊的人很難擺脫戰爭帶來的影響,人們無法過上幸福滿足的生活。

你所不知道的「心流」

注:在平均收入提升了2倍之多的2005年,人們的幸福指數仍舊維持在同樣的水平。

戰後,他開始對藝術、哲學和宗教產生了興趣,偶然在瑞士的的一場公開演講中受到了榮格的啟發,踏上了心理學之路。

一直以來,Csikszentmihalyi 都在試圖回答: 什麼能夠創造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生活/值得的生活?此後他拜訪了成功創意學家,如科學家、作曲家、詩人等共同探尋是什麼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一生是值得的,哪怕他們做的很多事情都不能帶來榮譽和財富的物質回報;在很多很多的回答中,這些人都共同提及了一種狂喜的體驗(Ecstatics State),在這種體驗下那些新的文章、曲子好像自然而然的從指尖流出,他們稱之為“Spontaneous Flow”,而這種共同的內在體驗成為了後來Csikszentmihalyi 所發展出的心流理論(Flow Theory)。

2. 「什麼是心流?」

“A state in which people are so involved in an activity that nothing else seems to matter; the experience is so enjoyable that people will continue to do it even at great cost, for the sheer sake of doing it.“

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如此投入於一項活動,以至於其他任何事情似乎都無關緊要; 這種體驗是相當令人享受的,以至於人們會不惜代價地繼續做這件事,僅僅是為了做這件事而已。”

注:定義來源於《心流: 最佳體驗心理學》(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2008)

作者在這裡對於Enjoyable(享受)與Pleasurable(愉快)做了區分。Pleasurable(愉快)通常指性愛、吃飯、看電視、睡覺等活動,而享受的活動(Enjoyable)典型例子有運動、創造、寫作、藝術等;心流體驗通常是積極的,而愉悅的體驗通常是“消極”且短暫的。

你所不知道的「心流」

3. 「心流在對抗什麼?」

根據 Csikszentmihalyi 的說法,心流來自於征服內心的“自然”狀態,這種自然狀態下的內心是一種混亂的狀態,我們稱之為“心理熵”。

“Contrary to what we tend to assume, the normal state of mind is chaos…when we are left alone, with no demands on attention, the basic order of the mind reveals itself…Entropy is the min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 a condition that is neither useful nor enjoyable” (Csikszentmihalyi, 1990, p. 119).

如同Csikszentmihalyi 解釋的那樣,在“心理熵”的狀態下,我們的頭腦裡堆積了太多的問題,我們的思想混亂且沒有辦法清晰的思考,更沒有辦法專注於優先的目標。心理熵會導致我們內心的衝突,這個衝突通常發生在我們大腦想做的事件和我們的身體想做的事情之間,心理熵會擾亂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追求許多不同的慾望和目的,在最壞的情況下,心理熵還會導致“意識破裂”,因為我們無法實現大多數的目標。

心理熵通常還與無聊和焦慮的精神狀態有關。

你所不知道的「心流」

按照 Csikszentmihalyi 的說法,無聊有兩個原因。

  • 它是由於任務或活動缺乏挑戰性造成的。在無聊的狀態下,一個人的技能和能力超過了任務的難度,因此通過參與任務或者活動,個體並沒有感覺到他們從任務中學到了什麼,或者通過做任務實現了什麼。
  • 無聊與缺乏反饋有關——這會讓你感覺到,你正在做的任務並不重要,也不會對你周圍的世界產生影響。

焦慮是另一種主要的熵心理狀態。當你同時被太多的任務淹沒,或者你正在嘗試做的事情超過了你的技能水平,你會感到焦慮,而此時,你的大腦進入“自我防衛”模式,你不再控制你的意識。相反,你會覺得好像有人在為你做決定。焦慮時,很難集中注意力,很難讓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做必要的事情。

4. 「心流體驗中,大腦發生了什麼?」

心流的狀態與腦前額葉外皮的活動減少有關。(Arne Dietrich,2003)

腦前額葉外皮是大腦中負責高級認知功能的區域,如自我反思意識、記憶、時間整合和工作記憶。這是一個區域,負責我們的意識和明確的心態。

然而,在心流狀態下,這一區域被認為是暫時性的下調,這一過程被稱為瞬時性低額葉性。這種前額葉區域的暫時性失活可能會引發扭曲時間的感覺,失去自我意識和內在的批判。(Gruber, Gelman, & Ranganath, 2014).

此外,抑制前額葉可能使內隱思維來接管,允許更多的大腦區域自由交流和參與創造過程(Dietrich,2004)。

5. 「心流一定是好的嗎?」

積極和潛在的消極行為都可以導致心流。例如,一個賭徒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進入一種心流的狀態。他的心流體驗建立在查看自己的牌並準確地解讀對手的行為之後,但這種心流狀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在某種程度上,賭徒總會在某局輸掉並失去心流體驗。顯然,在賭博的情況下比在創作一件藝術品、音樂、代碼或寫作時進入心流狀態的風險更大。

因此,當一個人沉溺於某種有樂趣的活動而無法自拔的時候,他其實喪失了最終的控制權。如此一來,產生心流的活動就有可能導致負面的效果:雖然它還能創造心靈的秩序,但由於上癮,自我便淪為某種特定秩序的俘虜。

6. 「關於心流圖的解釋」

你所不知道的「心流」

  • Apathy(冷漠)是一種情緒或態度,包括缺乏感情、情感、興趣和關心。它可以包括冷漠或情緒抑制
  • Worry (擔心)以重複的、無法控制的方式產生的具有消極性質的思想、形象和情緒
  • Anxiety (焦慮)是一種強烈的不愉快的緊張或痛苦的感覺,以應對一個令人害怕的情況
  • Arousal (喚起) 在身體上還是精神上保持警惕
  • Flow (心流) 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們全情投入於一項活動,以至於其他一切似乎都無關緊要
  • Control (掌控)是一種信念,認為個人有能力影響和改變圍繞他們生活的事件
  • Relaxation (放鬆)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的生理和心理興奮程度有所降低
  • Boredom (無聊)是一種令人不快的、短暫的情感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個體普遍感到缺乏興趣,難以集中注意力於當前活動

根據 Csikszentmihalyi 以及後來其他人的研究,當挑戰的水平與人的技能水平不相匹配時,參與一項任務的內在動力就幾乎消失了。如果能匹配,那麼內在動力就會增加,心流體驗就有可能出現。

7. 「推薦3本關於心流理論的書」

《發現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優體驗 By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By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By Cal Newport


你所不知道的「心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