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探訪“後疫情時代”新基建的“新落地”


展望:探訪“後疫情時代”新基建的“新落地”

“新基建”,無疑是這個3月最熱的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3月4日召開會議,明確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大數據、人工智能……

這些新基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推動復工復產中的作用,令人矚目。

以新技術為基礎,疫情中科技新產品在醫院、工廠、學校、機場、車站、辦公樓中落地,以科技之力支撐城市的“逢春甦醒”。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後疫情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如何借勢發力?

我們採訪了3位業內專家,共同探討未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新技術將如何賦能智慧城市建設,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對話嘉賓:

鄔賀銓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

周濤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陳光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問題: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們看到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已經應用於決策、發現、處置等全過程。具體而言,它們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展望:探訪“後疫情時代”新基建的“新落地”

周濤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周濤:在做出重大決策時,數據、算法及其分析結果,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比如,我們要通過大量的本區域的、其他省市的確診病人數據,才能判斷當前這一地區處在哪個傳播階段,從而為小區隔離、學校復學、復工復產等的措施制定提供決策參考。此外,在疾病管控的過程中,通過數據可瞭解不同人口流動情況。

展望:探訪“後疫情時代”新基建的“新落地”

陳光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陳光:大數據的應用與分散分佈式通訊狀態相聯繫,通過通訊運營商及手機終端,對人群、特別是疫情高發地區人員入川入蓉情況進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展望:探訪“後疫情時代”新基建的“新落地”

鄔賀銓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

鄔賀銓:例如成都市成華區青龍街道打造的“青龍街坊家空間”通過含院落自治雲平臺、可視可集成化電子地圖的“一中心”和“e家、e安、e服”三平臺,營造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利用雲平臺沉澱的“社區數據”來助力疫情分類防控,初步實現了線上“五色卡+”精細化顏色管理,線下“五色卡”精準化管理服務。青龍街道由於前期智慧社區建設走在前面,因此在疫情防控中更主動築牢“群防群控”第一道防線。

問題2:通過此次“實戰”,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未來智慧城市管理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展望:探訪“後疫情時代”新基建的“新落地”

陳光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陳光:過去更多是從頂層設計、宏觀設計、從結構的完整度上去考慮智慧城市的建設,許多的智能建設更注重演示性和系統的優化。智慧城市結構的系統性替代了對問題本身的策略安排。這是關於未來智慧城市建設,我們要去思考的問題。

展望:探訪“後疫情時代”新基建的“新落地”

周濤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周濤:信息化的支撐手段和數據共享的機制存在一些缺失,也缺乏信息共享方式。目前,地方政府、相關部門都採集了一些個體數據,但缺乏數據整合共享的機制和動力。應建立一個一體化、強有力的快速協同公共應急信息化的支撐機制,未來,可以搭建起省、市、區、街道、社區五個層級的信息化系統,實現如有需要,立刻激活。同時,怎樣保護市民切身的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等問題也需要一一梳理清楚。

問題3: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可以在未來城市管理哪些場景中充分應用?成都在這些領域有哪些優勢?

展望:探訪“後疫情時代”新基建的“新落地”

鄔賀銓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

鄔賀銓:城市交通、公共衛生、城市治安、城市環保是大城市發展面臨的難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能夠在這些領域發揮作用。如,在城市交通領域,需要利用城市基礎設施的感知數據;在公共衛生治理中,將工商、標準、計量、檢驗檢疫、認證等部門的數據以及原材料供應鏈的數據融合,對食品和藥品生產企業進行實時監測;在城市治安管理中,對危化品企業、倉庫和車輛實行全面的物聯網監視;在城市環保管理中,可利用5G、無人機、物聯網結合,利用大數據建立大氣、水和土壤監測網絡。

成都擁有的信息技術高校與研究機構在國內城市中排名較前,在信息技術人才的集聚方面也很有吸引力。信息技術產業是成都的支柱產業,在信息安全、軟件和集成電路等領域優勢較為突出。成都的創新與營商環境對發展信息技術產業很有競爭力。這些都是成都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能力的基礎。

展望:探訪“後疫情時代”新基建的“新落地”

陳光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陳光:未來,成都可以在科技推動疫情防控與網絡社會治理、在線辦公與宅居經濟、在線產業與新生產力等新場景領域發掘發展機會。在疫情防控與網絡社會治理中,可重點關注病毒篩查與藥物研發、5G遠程醫療、人員身份監測和健康數據分析、公共信息AI對話式觸達、公共空間體溫監測、新型防護和消毒設備、智慧社區與治理等相關技術與應用;在線辦公與宅居經濟領域,可重點關注在線政務、在線財務、在線教育、遠程辦公、智慧康養、虛擬社交、網上博覽館、網上技術交易、網絡文創、旅遊在線展示、運動健身、家庭醫療健康服務、安全外賣、非接觸快遞等領域的技術與應用;在線產業與新生產力領域,可重點關注對傳統零售和金融網點進行線上化業務改造服務、線上流量池解決方案、物流配送平臺、運輸能力數據庫、網絡圖與調度系統、企業在線人力管理系統服務、企業生產效率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等。

問題4:在未來智慧城市建設中,成都可以在哪些方面展開探索?

展望:探訪“後疫情時代”新基建的“新落地”

鄔賀銓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

鄔賀銓: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新基建是未來經濟的新增長點。成都可以抓住這一戰略機遇,重點扶持與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有關的創新研究及產業發展,優先安排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培育與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例如工業互聯網,是上述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綜合,建議成都選擇有代表性的垂直行業企業,促成其與信息技術企業合作,研發工業互聯網平臺與各類軟件,提供解決方案,服務於更多行業的企業,帶動產業數字轉型升級。

展望:探訪“後疫情時代”新基建的“新落地”

周濤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周濤:在大數據領域,政府可以從兩個方面發力:提供政策上的保障,更多嘗試與先進的技術公司開放共享數據。同時,政府要開放足夠多的應用場景,打造針對新技術、新模式的落地應用場景,開放機會清單。而在具體應用場景上,金融、醫療、環保、教育、工業等都是可以探索的領域。

AI+

大數據+

科技之智激活發展新動能

智慧城市

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