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 “一帶一路”第一人

張騫一直被譽為西漢時代中國最偉大的外交家,他“鑿空西域”,開闢了中西交通和文明交流的大道。不過,在當時的歷史情景中,張騫所擔任的角色,可不止一位外交官那樣簡單。

去月支的路怎麼走?

建元三年,漢武帝剛剛登基不久,一些匈奴投降漢朝的人提供了一個信息,說匈奴打敗了西域的月氏國,並且殺了月氏王,把他的頭蓋骨做成飲酒的器具。月氏人為了躲避匈奴,暫時逃走了,但心裡非常怨恨匈奴,苦於找不到一起攻擊匈奴的盟友。

當時的漢朝和匈奴之間,還勉強維持著和親關係,但雙方之間的和平基礎並不堅實,戰爭恐怕是遲早會到來的。如果漢朝單獨採取軍事行動,結果會如何,漢武帝心裡也沒有底。當漢武帝從匈奴降人嘴裡得知這個信息後,就萌生了一個念頭——聯合月氏人,共同抗擊匈奴。

月氏人在匈奴的西面,漢朝的位置則在匈奴南面,如果能夠說服月氏和漢朝聯手,一起發動對匈奴的進攻,很容易形成對匈奴的鉗勢包圍。在這個構思的推動下,朝廷招募願意出使月氏的人。

張騫: “一帶一路”第一人

西漢時期全圖

對當時的人來說,西域是一塊非常陌生的地方,要出使的話,該走哪條路?怎麼應付那些語言、習俗迥異的異族人?路上斷糧斷水了該怎麼辦?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所以尋找月氏人的路,必然是一條充滿艱險的坎坷之途。

但偏偏有這麼一個人,他願意踏上這條險途,為大漢帝國的外交開闢一片新天地。此人便是張騫。

一去十三年

對張騫來說,一項嚴峻的考驗是,當時匈奴的勢力非常大,控制了西邊大部分地區,扼制著交通要道。想要到達月氏,必須經過匈奴控制的區域。結果,張騫一行人在穿越匈奴勢力區的時候,被匈奴人抓住了,並被帶到了單于面前。

單于得知張騫是漢朝的使節,想借道出使月氏之後,既沒有放行,也沒有遣送他回來,而是把張騫這一行人扣留在匈奴,一扣就是十多年。不過匈奴人對張騫倒還算客氣,還給他分配了個老婆。張騫羈留匈奴,沒事可幹,就在匈奴養兒育女。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十多年來很謹慎地保護著漢朝政府頒發給他的“節”,這是使命和身份的象徵。

張騫: “一帶一路”第一人

▲ 描繪張騫出使的繪畫作品中也常出現“節”

時間一長,匈奴人就放鬆了警惕。這樣張騫終於抓住一次機會,帶著幾名隨從逃出匈奴,往西暴走數十天,到達大宛國。大宛王派人把張騫送到康居國,康居又派人把張騫送到大月氏。就這樣,歷經十餘年的艱辛,張騫終於到達了出使目的地,找到了漢武帝打算結盟的月氏人。

誰知月氏人知道張騫的來意之後,對他提議的聯合抗匈並不感興趣。這個時候離月氏王被匈奴殺害一事已經很久遠了,他們遷徙到一塊新的肥沃的土地上,月氏人過著安樂的生活,早就沒有報仇的心思了。

這就意味著張騫沒有完成使命。他在大月氏停留一年,始終不得要領,只能回來。結果路上又被匈奴人逮個正著。好在沒過多久,單于就死了,匈奴內部發生混亂,張騫就乘機跑回了漢朝。

這時已是元朔三年,一晃十三年過去了。張騫走時帶了一百多名隨從,回來只剩一個跟班。當然張騫還多帶回來一個人,就是在匈奴時候娶的老婆。“少年子弟江湖老”,張騫人生中最黃金的時刻,要麼是在登山涉水、橫渡流沙,要麼就是被匈奴扣留,過著半囚徒的生活。但正是這些苦難讓張騫青史留名,成為溝通西域的第一人。

雖然最初的目的沒有達到,但是張騫帶回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改變了當時人對世界的認識,推動了華夏文明和域外文明的交流。也正是這些信息,促使漢武帝決定第二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斷匈奴右臂

在張騫滯留西域的十三年裡,漢武帝已經發動過幾次對匈奴的戰爭了,並且成績不小。張騫雖然空手而回,但他的經歷,卻對漢朝軍隊的行動,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張騫: “一帶一路”第一人

▲ 張騫出使西域和漢軍攻打匈奴的路線有部分重合

什麼便利呢?張騫因為久留匈奴,對匈奴境內的地形很熟悉,知道水草分佈情況。漢武帝讓張騫跟隨衛青行軍,張騫藉助自己的這些經驗和知識,使得大軍從來不缺水,戰馬和其它隨軍牲畜也不缺草料。因為這個功勞,漢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兩年後,張騫和李廣分別率軍出擊匈奴。李廣的軍隊被匈奴圍困了,而張騫沒有及時前來會合,導致李廣所部損失慘重。因為這個過失,張騫本來是要問斬的,他出錢贖罪,但博望侯這個爵位被削奪了。

辛辛苦苦十幾年,好不容易才掙到的侯爵,就這打水漂了。張騫不太甘心,想找機會再把侯爵掙回來。好在漢武帝一直對西域的情況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曾經多次向他問起那邊的情況。張騫就打算從這裡做文章。

上一次出使月氏,沒有到達目的。這次張騫又給漢武帝提供了一個潛在盟友,說可以聯合這個部族一起打擊匈奴。哪個部族呢?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烏孫。根據張騫的介紹,烏孫和月氏、匈奴之間都有過節,烏孫老首領曾經被月氏人攻殺,後來新一代烏孫王打敗了月氏,迫使月氏人往西遷徙。在烏孫人往西追擊月氏的過程中,匈奴人就趁機控制了東邊原來屬於烏孫的地盤。張騫說:

“ 蠻夷戀故地,又貪漢物。誠以此時厚賂烏孫,招以東居故地。漢遺公主為夫人,結昆弟,其勢宜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張騫勸漢武帝用重金賄賂烏孫,並且與之和親,一起攻擊匈奴。如果能成的話,對於烏孫來說,既能得到漢朝的財物,又能奪回故土。而對於漢朝來說,烏孫從西邊牽制住匈奴,就好比斷了匈奴的一條臂膀。

這個願景聽上去很美好,但其實都是張騫一廂情願。張騫之所以這麼說,是他自己求官心切,必須找一個理由說服漢武帝同意他再次出使。為了增加成功的把握,張騫不僅讓漢武帝花重金賄賂烏孫,而且還勸漢武帝嫁一個公主過去。雖然張騫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但這件事也體現出了人性的陰暗面——張騫為了封侯,可以耗費民脂民膏,可以犧牲其他人的幸福,可以不擇手段。

這就又要提到司馬遷對漢武帝這個時代的批評:“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時之權,而務諂納其說。”很多人都是利用漢武帝想消滅匈奴的心理,也順著漢武帝好大喜功的脾氣,給他出各種各樣的主意,其實根本的目的是為自己撈好處。從此事來看,司馬遷的批評是很到位的。

您聽說過大漢嗎?

如張騫所願,漢武帝答應他的請求。但是這一次,漢武帝的目的已與上次出使大為不同。

什麼不同呢?

建元三年,漢武帝第一次派遣張騫通西域時,還沒有對匈奴開戰,目的在於結交盟友。而現在,漢武帝多次獲得對匈奴作戰的勝利,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因此西域盟友對他而言已是可有可無。然而張騫曾對漢武帝說:如果西域諸國能夠歸附漢朝,那麼大漢在名義上控制的地域就多出幾萬裡,而且每年都有大量操著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生活習俗的異族人來朝見,這樣一來,皇帝的威德就能遍於四海了。聽完張騫這番話以後,“天子欣然以騫言為然。”漢武帝飄飄然做起世界領袖的美夢來了。

這次張騫在陳述出使理由時,又強調了這句話:“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這話就是摸準了漢武帝想讓自己“威德遍於四海”的心態,也的確說到了漢武帝的心坎上。

正是抱著這樣的心態,漢武帝第二次讓張騫踏上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張騫: “一帶一路”第一人

伊犁那拉提草原景區裡還原的古烏孫國場景

張騫到烏孫,見到了他們的最高統治者昆莫,對昆莫說,你如果願意向東遷徙,並且和漢朝聯手進攻匈奴的話,漢朝就願意嫁一個公主過來,和你們結為兄弟。

出於三點考慮,昆莫拒絕了張騫連漢抗匈的提議:一是由於烏孫內部分化很厲害,昆莫年齡也大了,控制不住;再一個烏孫貴族們也都不太願意遷徙;第三,烏孫曾經有很長的服從匈奴的歷史,風俗很接近匈奴,卻對漢朝不甚瞭解。就這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試圖找到共同對付匈奴的盟友,又沒有成功。

不過沒找到盟友不要緊,還可以接著完成第二項使命——替漢武帝宣揚大漢的富足和威德。張騫出發的時候,漢武帝就給他配備了很多財物:“齎金幣帛直數千鉅萬。”張騫自己呆在烏孫,同時派遣了很多副使到西域其它各國,比如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等,賜給他們金帛,誇耀大漢的富足,勸說他們臣服漢朝。

西域那些對漢朝不瞭解的國家,包括烏孫在內,也趁機派遣使節,跟隨漢使來到長安,名義上是報謝漢武帝的饋贈,實際上是來窺探漢朝的虛實。這些西域使者來到長安,親眼看到了漢朝的富庶繁華,也知道了漢朝疆域廣大,實力雄厚,並把這些信息帶回了西域,使得西域各國越來越重視和漢朝的關係。

漢武帝呢,雖然還是沒有找到共同對付匈奴的盟友,但這麼多長相、語言不同的異國使節來到長安朝見他,感覺也是相當好,“威德遍於四海”的目標初步實現了。而且漢武帝還看到了很多新鮮的東西,不僅漢使們帶回各種各樣的奇珍異物,西域各國也有各種各樣的貢品。

比如一種大鳥卵,有人說這大鳥其實就是鴕鳥,這對當時的漢人來說還是新鮮東西。還有個國家進貢的東西很特別,不是什麼具體的物什,而是一批具有特殊技能的人,這類人叫“眩人”,能夠表演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幻術,能夠吞刀吐火,類似於今天的雜技魔術。漢武帝高興之餘,盛宴款待西域各國的使者,“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

西域的經營,極大地滿足了漢武帝的虛榮心,也給當時的漢帝國製造了不小的負擔。然而,它也同樣深化了中原與外部世界的聯繫與交流,是中外交通史上意義深遠、不可抹殺的一筆。昔人往矣,功過得失,豈易言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