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 “一带一路”第一人

张骞一直被誉为西汉时代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他“凿空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和文明交流的大道。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情景中,张骞所担任的角色,可不止一位外交官那样简单。

去月支的路怎么走?

建元三年,汉武帝刚刚登基不久,一些匈奴投降汉朝的人提供了一个信息,说匈奴打败了西域的月氏国,并且杀了月氏王,把他的头盖骨做成饮酒的器具。月氏人为了躲避匈奴,暂时逃走了,但心里非常怨恨匈奴,苦于找不到一起攻击匈奴的盟友。

当时的汉朝和匈奴之间,还勉强维持着和亲关系,但双方之间的和平基础并不坚实,战争恐怕是迟早会到来的。如果汉朝单独采取军事行动,结果会如何,汉武帝心里也没有底。当汉武帝从匈奴降人嘴里得知这个信息后,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联合月氏人,共同抗击匈奴。

月氏人在匈奴的西面,汉朝的位置则在匈奴南面,如果能够说服月氏和汉朝联手,一起发动对匈奴的进攻,很容易形成对匈奴的钳势包围。在这个构思的推动下,朝廷招募愿意出使月氏的人。

张骞: “一带一路”第一人

西汉时期全图

对当时的人来说,西域是一块非常陌生的地方,要出使的话,该走哪条路?怎么应付那些语言、习俗迥异的异族人?路上断粮断水了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寻找月氏人的路,必然是一条充满艰险的坎坷之途。

但偏偏有这么一个人,他愿意踏上这条险途,为大汉帝国的外交开辟一片新天地。此人便是张骞。

一去十三年

对张骞来说,一项严峻的考验是,当时匈奴的势力非常大,控制了西边大部分地区,扼制着交通要道。想要到达月氏,必须经过匈奴控制的区域。结果,张骞一行人在穿越匈奴势力区的时候,被匈奴人抓住了,并被带到了单于面前。

单于得知张骞是汉朝的使节,想借道出使月氏之后,既没有放行,也没有遣送他回来,而是把张骞这一行人扣留在匈奴,一扣就是十多年。不过匈奴人对张骞倒还算客气,还给他分配了个老婆。张骞羁留匈奴,没事可干,就在匈奴养儿育女。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十多年来很谨慎地保护着汉朝政府颁发给他的“节”,这是使命和身份的象征。

张骞: “一带一路”第一人

▲ 描绘张骞出使的绘画作品中也常出现“节”

时间一长,匈奴人就放松了警惕。这样张骞终于抓住一次机会,带着几名随从逃出匈奴,往西暴走数十天,到达大宛国。大宛王派人把张骞送到康居国,康居又派人把张骞送到大月氏。就这样,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张骞终于到达了出使目的地,找到了汉武帝打算结盟的月氏人。

谁知月氏人知道张骞的来意之后,对他提议的联合抗匈并不感兴趣。这个时候离月氏王被匈奴杀害一事已经很久远了,他们迁徙到一块新的肥沃的土地上,月氏人过着安乐的生活,早就没有报仇的心思了。

这就意味着张骞没有完成使命。他在大月氏停留一年,始终不得要领,只能回来。结果路上又被匈奴人逮个正着。好在没过多久,单于就死了,匈奴内部发生混乱,张骞就乘机跑回了汉朝。

这时已是元朔三年,一晃十三年过去了。张骞走时带了一百多名随从,回来只剩一个跟班。当然张骞还多带回来一个人,就是在匈奴时候娶的老婆。“少年子弟江湖老”,张骞人生中最黄金的时刻,要么是在登山涉水、横渡流沙,要么就是被匈奴扣留,过着半囚徒的生活。但正是这些苦难让张骞青史留名,成为沟通西域的第一人。

虽然最初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带回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改变了当时人对世界的认识,推动了华夏文明和域外文明的交流。也正是这些信息,促使汉武帝决定第二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断匈奴右臂

在张骞滞留西域的十三年里,汉武帝已经发动过几次对匈奴的战争了,并且成绩不小。张骞虽然空手而回,但他的经历,却对汉朝军队的行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张骞: “一带一路”第一人

▲ 张骞出使西域和汉军攻打匈奴的路线有部分重合

什么便利呢?张骞因为久留匈奴,对匈奴境内的地形很熟悉,知道水草分布情况。汉武帝让张骞跟随卫青行军,张骞借助自己的这些经验和知识,使得大军从来不缺水,战马和其它随军牲畜也不缺草料。因为这个功劳,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两年后,张骞和李广分别率军出击匈奴。李广的军队被匈奴围困了,而张骞没有及时前来会合,导致李广所部损失惨重。因为这个过失,张骞本来是要问斩的,他出钱赎罪,但博望侯这个爵位被削夺了。

辛辛苦苦十几年,好不容易才挣到的侯爵,就这打水漂了。张骞不太甘心,想找机会再把侯爵挣回来。好在汉武帝一直对西域的情况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曾经多次向他问起那边的情况。张骞就打算从这里做文章。

上一次出使月氏,没有到达目的。这次张骞又给汉武帝提供了一个潜在盟友,说可以联合这个部族一起打击匈奴。哪个部族呢?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乌孙。根据张骞的介绍,乌孙和月氏、匈奴之间都有过节,乌孙老首领曾经被月氏人攻杀,后来新一代乌孙王打败了月氏,迫使月氏人往西迁徙。在乌孙人往西追击月氏的过程中,匈奴人就趁机控制了东边原来属于乌孙的地盘。张骞说:

“ 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遗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张骞劝汉武帝用重金贿赂乌孙,并且与之和亲,一起攻击匈奴。如果能成的话,对于乌孙来说,既能得到汉朝的财物,又能夺回故土。而对于汉朝来说,乌孙从西边牵制住匈奴,就好比断了匈奴的一条臂膀。

这个愿景听上去很美好,但其实都是张骞一厢情愿。张骞之所以这么说,是他自己求官心切,必须找一个理由说服汉武帝同意他再次出使。为了增加成功的把握,张骞不仅让汉武帝花重金贿赂乌孙,而且还劝汉武帝嫁一个公主过去。虽然张骞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但这件事也体现出了人性的阴暗面——张骞为了封侯,可以耗费民脂民膏,可以牺牲其他人的幸福,可以不择手段。

这就又要提到司马迁对汉武帝这个时代的批评:“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很多人都是利用汉武帝想消灭匈奴的心理,也顺着汉武帝好大喜功的脾气,给他出各种各样的主意,其实根本的目的是为自己捞好处。从此事来看,司马迁的批评是很到位的。

您听说过大汉吗?

如张骞所愿,汉武帝答应他的请求。但是这一次,汉武帝的目的已与上次出使大为不同。

什么不同呢?

建元三年,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通西域时,还没有对匈奴开战,目的在于结交盟友。而现在,汉武帝多次获得对匈奴作战的胜利,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因此西域盟友对他而言已是可有可无。然而张骞曾对汉武帝说:如果西域诸国能够归附汉朝,那么大汉在名义上控制的地域就多出几万里,而且每年都有大量操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生活习俗的异族人来朝见,这样一来,皇帝的威德就能遍于四海了。听完张骞这番话以后,“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汉武帝飘飘然做起世界领袖的美梦来了。

这次张骞在陈述出使理由时,又强调了这句话:“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这话就是摸准了汉武帝想让自己“威德遍于四海”的心态,也的确说到了汉武帝的心坎上。

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汉武帝第二次让张骞踏上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张骞: “一带一路”第一人

伊犁那拉提草原景区里还原的古乌孙国场景

张骞到乌孙,见到了他们的最高统治者昆莫,对昆莫说,你如果愿意向东迁徙,并且和汉朝联手进攻匈奴的话,汉朝就愿意嫁一个公主过来,和你们结为兄弟。

出于三点考虑,昆莫拒绝了张骞连汉抗匈的提议:一是由于乌孙内部分化很厉害,昆莫年龄也大了,控制不住;再一个乌孙贵族们也都不太愿意迁徙;第三,乌孙曾经有很长的服从匈奴的历史,风俗很接近匈奴,却对汉朝不甚了解。就这样,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试图找到共同对付匈奴的盟友,又没有成功。

不过没找到盟友不要紧,还可以接着完成第二项使命——替汉武帝宣扬大汉的富足和威德。张骞出发的时候,汉武帝就给他配备了很多财物:“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张骞自己呆在乌孙,同时派遣了很多副使到西域其它各国,比如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等,赐给他们金帛,夸耀大汉的富足,劝说他们臣服汉朝。

西域那些对汉朝不了解的国家,包括乌孙在内,也趁机派遣使节,跟随汉使来到长安,名义上是报谢汉武帝的馈赠,实际上是来窥探汉朝的虚实。这些西域使者来到长安,亲眼看到了汉朝的富庶繁华,也知道了汉朝疆域广大,实力雄厚,并把这些信息带回了西域,使得西域各国越来越重视和汉朝的关系。

汉武帝呢,虽然还是没有找到共同对付匈奴的盟友,但这么多长相、语言不同的异国使节来到长安朝见他,感觉也是相当好,“威德遍于四海”的目标初步实现了。而且汉武帝还看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不仅汉使们带回各种各样的奇珍异物,西域各国也有各种各样的贡品。

比如一种大鸟卵,有人说这大鸟其实就是鸵鸟,这对当时的汉人来说还是新鲜东西。还有个国家进贡的东西很特别,不是什么具体的物什,而是一批具有特殊技能的人,这类人叫“眩人”,能够表演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幻术,能够吞刀吐火,类似于今天的杂技魔术。汉武帝高兴之余,盛宴款待西域各国的使者,“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

西域的经营,极大地满足了汉武帝的虚荣心,也给当时的汉帝国制造了不小的负担。然而,它也同样深化了中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交流,是中外交通史上意义深远、不可抹杀的一笔。昔人往矣,功过得失,岂易言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