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山書法 “詩聖”杜甫登樓等名詩賞錄


王樹山書法 “詩聖”杜甫登樓等名詩賞錄

王樹山書法原文

登樓 唐代: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王樹山書法 “詩聖”杜甫登樓等名詩賞錄

這首詩是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寫的。當時詩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個年頭。上一年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十月便發生了吐蕃攻陷長安、立傀儡、改年號,代宗奔逃陝州的事;不久郭子儀收復京師。年底,吐蕃又破松、維、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繼而再攻陷劍南、西山諸州。詩中“西山寇盜”即指吐蕃,“萬方多難”也以吐蕃入侵為最烈,同時,也指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內外交困、災患重重的日益衰敗景象。

王樹山書法 “詩聖”杜甫登樓等名詩賞錄

全詩寫景寫情,雄闊深遠,委婉含諷。同年,杜甫好友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原在閬州(今四川閬中)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欣喜異常,馬上回到成都草堂。在一個暮春,登樓賞景時,感時撫事,觸景傷懷,寫了這首詩。《登樓》一詩,是杜甫登樓詩作中之上乘之作,亦是杜甫七律成熟、發展、以至達到高峰中的一篇重要詩作。

王樹山書法 “詩聖”杜甫登樓等名詩賞錄

此詩以劉禪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詩人生活的時代只有劉後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高樓落日,憂慮滿懷,卻只能靠吟詩來聊以自遣。全詩寄景抒情,將國家的動盪、自己的感懷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滲透,用字凝練,對仗工整,語勢雄壯,意境宏闊深遠,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詩風。

王樹山書法 “詩聖”杜甫登樓等名詩賞錄

王樹山書法原文

武侯廟 唐代:杜甫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王樹山書法 “詩聖”杜甫登樓等名詩賞錄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76年),當時杜甫正流寓夔州,因瞻拜武侯祠有感而作此詩以悼念諸葛亮。該詩前兩句描寫廟內、外的景色,描寫山之空寂,也暗示武侯一生的志業早已隨歲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後一聯詩以短短十個字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道出了武侯放棄早年隱居南陽的生活而終身盡瘁國事,以身許國、義無反顧的境遇和心情。

王樹山書法 “詩聖”杜甫登樓等名詩賞錄

杜甫:七一二-七七○年,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主要是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759年),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大曆三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王樹山書法 “詩聖”杜甫登樓等名詩賞錄

詩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王樹山書法 內容源自網絡 請書友鑑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