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01

網友 Derek ZHENG :

作為自行火炮家族的新成員,各國卡車炮的型號越來越多,口徑也越來越大。單論火炮的作戰性能的話已不亞於履帶式自行火炮,還極具價格優勢。那請問我們該如何看待和定位卡車炮在現代軍隊中的位置呢?是否有可能取代普通的輪式自行火炮?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其實卡車炮和輪式自行火炮本身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從定義上來說,只要是有自己的動力系統,可以自主向目標推進的火炮都可以叫自行火炮。所以這兩種叫法主要還是取決於出資方喜歡怎麼叫。比如說法國的凱撒,我們一般管他叫自行火炮,但是他本質上就是個裝在雷諾夏爾巴人10 6x6卡車底盤上的卡車炮。而國內的卡車炮一般都直接叫卡車炮。只有裝在大八輪、小六輪裝甲車上的,有戰鬥室的才叫自行火炮。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另外,雖然卡車炮和自行火炮(國內標準)可能在火炮性能上相差不多。但實際應用起來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比如卡車炮的卡車底盤通常不能承受大口徑榴彈炮的巨大後坐力,因此卡車炮通常需要連接在炮架上的駐鋤來抵消後坐力。這就意味著其不能像大部分自行火炮一樣隨停隨打,打完就跑。這意味著其在戰場上的生存環境和遂行戰鬥任務的能力會比正牌自行火炮稍差。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另外,卡車底盤承重能力有限,這就使得其很難擁有一個像正牌自行火推揚彈機,裝彈時需要人力把炮彈搬到推彈機上,然後由推彈機把炮彈推入炮膛。之後還需要裝彈手用手把藥包塞進炮閂。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後來為了改進射速,法國人在出口型凱撒上借鑑德國技術,安裝了兩臺裝彈機器人。裝彈時只需要人力把炮彈和藥包搬離彈藥架,放到彈藥架旁的托架上,裝彈機械臂會自動把炮彈和藥筒搬到推彈機上。此外也有像FH77這樣自帶簡易戰鬥室的卡車炮,不過這種卡車炮已經與輪式自行火炮非常像了。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但總而言之,無論是法國自用凱撒還是出口型凱撒,其裝彈過程都需要人力參與,不能實現完全的自動化。與之相比,德國Pzh2000自行火炮的自動裝彈機可以直接把炮彈從彈藥架裡塞進炮膛裡,人只需要手動塞藥包即可。而我國的05式自行火炮則要更簡單一點,裝填手只需要把藥筒放到推彈機上,自動裝彈機就可以完成剩餘的全部過程(因為加榴炮需要頻繁切換髮射藥藥包/筒,因此人工選擇藥包/筒的工序是精簡不掉的)。在射速、火力持續性和人機功效上都要強於法國凱撒。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而相比於法國的凱撒,捷克的DANA輪式自行火炮就更貼近於履帶式自行火炮,不僅有完整的戰鬥室結構,其底盤也可以承受火炮的後坐力,使用時只需要用車體四周的液壓桿把輪子抬離地面即可。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最後,底盤的不同也導致了卡車炮與正牌自行火炮在使用上的很多不同。比如卡車底盤本身可靠性極佳,但只適合公路機動,在複雜地形非常容易抓瞎(可以玩一款叫做《旋轉輪胎》的遊戲體驗一下)。相比之下,履帶式自行火炮的底盤越野性能極佳,但可靠性略差;而輪式自行火炮的底盤則介於兩者之間,有一定的越野性能,公路機動性也很不錯。在現代戰爭中,輪式自行火炮和履帶式自行火炮肯定會是重型炮兵的主力裝備,而卡車炮更像是給兩者做一個補充,其替換的對象更多的還是傳統的牽引式火炮。


02

黴菌的F117不是都退役拆除了嗎?為什麼前段時間有個日本記者又拍到F117又試飛了?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F-117是在《2017年國防授權法案》裡決定要開始拆除的,之前主要還是放在飛機墳場。而且《法案》規定的拆除速度也並不快,每年只有4架,按照64架的建造數量來看,除去一些展覽品、被擊落的以外,至少也要拆10多年才能拆乾淨。所以現在還有能飛的F-117也並不奇怪,另外F-117在美國一直是密級很高的飛機。雖然宣佈了退役,但是也並不意味著就真的退了。比如2016年就有4架F-117被秘密部署到過中東。


03

網友 ES

說到液氣懸掛,15式最後是用了什麼?扭杆還是液氣?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扭杆,從閱兵的照片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15式兩側的負重輪是交錯佈置的,這是扭杆懸掛的典型特徵。


04

網友 卡西莫多:

西方列強的坦克在原地轉圈的時候,兩條履帶是一條朝後另一條朝前轉動,我國現役大多數坦克原地轉圈的時候好像履帶是一條禁止不動另一條轉動,那麼理論上我們的坦克轉圈半徑會更大,運轉速度也更慢。這裡邊的技術差異在哪裡?現場條件下孰優孰劣呢?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這個是西方和蘇聯兩種坦克設計理念的差異導致的歷史問題。兩條履帶分別掛前進檔和後退檔需要變速箱的支持(雙功率流傳動)。即發動機輸出的功率被分為兩路,分別驅動坦克的兩個負重輪。這樣帶來的好處不僅是可以支持坦克原地轉向,更主要的是可以使兩條履帶差速運行,使坦克可以適應各種情況下,以各種半徑轉彎而不會損失太多速度。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但這種設計也會導致很多問題,首先是變速箱的結構會變複雜,可靠性會降低。其次,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是,相同技術條件下,雙流傳動肯定比傳統的傳動系統更大。這就非常不利於坦克的小型化。所以追求小型化的蘇聯坦克很少會有這個功能。而我國坦克設計受蘇聯影響極大,也很重視小型化,加之變速箱製造水平有限,因此我國的早期坦克很少有采用雙流傳動的。我國真正開始重視起雙流傳動其實最早是為了滿足巴基斯坦陸軍的需求。90-II坦克和其衍生出的MBT-2000坦克都具有類似功能。但我軍自用這項技術卻是從99A開始的。主要是因為我國坦克也開始逐步大型化,加之雙流傳動的技術也日趨成熟。的96B、15、VT-4、VT-5也都採用了這項技術。


05

網友 航天:

為什麼我軍不怎麼發展戰機拖曳式誘餌?感覺拖曳式誘餌在空中有自己的速度,更難被辨別,如果戰機靠機動性甩了導彈後,這誘餌還可二次利用啊。第二個問題是現在是個手機都能人臉識別,那空空導彈為什麼沒有類似的機臉識別呢?畢竟紅外誘餌和戰機在外觀上差別很大的,更容易識別。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從種種消息源來看,我國空軍是裝備了拖曳式誘餌的,只不過出於保密考慮沒有公開展示過。另外以AIM-9X為代表的第四代格鬥導彈基本都用上了紅外成像導引頭,抗干擾能力的確有提高。但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2017年美國一架F/A-18發射AIM-9X攻擊過一架敘利亞蘇-22。但導彈被熱焰彈干擾而失去目標了。這說明即使是紅外成像依舊難以迴避紅外導引頭易被幹擾的問題。但這也並不難理解,畢竟手機上的人臉識別就很容易被強光或者黑暗環境干擾。


06

網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

殲20目前是不是隻能掛載六枚導彈?如果只是六枚,感覺太少啦!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2018年珠海航展公開展示的掛載方案就是主彈艙4枚霹靂-15,側彈艙各1枚霹靂-10。共6枚導彈。最近網上有一種說法認為沒邊的側彈艙可以塞兩發霹靂-10,一前一後佈置,前面一發打出去之後後面一發頂上去重新裝填。不過這種說法目前並沒有什麼實錘依據。而且對於四代機來說,狗斗的意義已經不大了,2枚導彈完全足以應付突發狀況。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至於主彈艙,曾經有說法認為其可以掛載6枚霹靂-12,但霹靂-12與霹靂-15的差距差不多相當於奧拓和奧迪,多兩發意義也不大。比較靠譜的改進方向是優化彈艙內結構和導彈的排列方式,看看能不能再多塞兩枚霹靂-15進去。其實美軍的F-22設計時也只能塞4枚AIM-120,也是通過後續的優化改進才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校場:每週軍迷問答 卡車炮能否取代輪式自行火炮?

另外其實不管是三代機還是四代機,4中2近都是比較常規的制空作戰掛載。因為武器掛載量越大,飛機的重量和阻力也就越大。這就會影響飛機的機動性。我們常看到的美軍F-15、F/A-18一類的飛機掛一身的空空導彈其實展示意義大於實戰意義。實戰中真正會使用這種掛載的情況主要是截擊對手笨重、緩慢的大型飛機,而非進行戰鬥機之間的空優作戰。而這類任務往往不需要什麼隱身性能,因此四代機也完全可以通過外掛導彈來執行此類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