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坎,仅仅靠提振销售是过不去的,企业内部必须做出五大“精简

危机之下,很多企业在营销上面想各种办法,扩大直播、社群、微商、全员营销

等销售通路,通过补贴租金、稳定渠道、扩大招商等措施发展渠道,通过政策补贴等方式争取资源等等,这当然是面对现实必须要做的,也是有作用的。

2020这个极其特殊的难关,仅仅靠在业务手段上的增强,是绝对过不去的。必须要有结构上的变化!除非是有增长可能的行业,还可以保持谨慎的扩张策略。否则,企业必须在内部管理做“简”法、上手段,才能应对当前的特殊形势。

而从我们对企业群体的微观观察的角度,不少企业业务多、产品多、型号多,人多、官多、称谓多,单位多、部门多、层级多,人效低、周转低、回报低,架构复杂、流程复杂、管理复杂。这些复杂的内部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成本浪费管理漏洞,也阻碍了人才的成长与更多商业机会的获取,这是真实存在的问题。

勇于改变,就是机会!无动于衷,死路一条!

但是,一直以来,当今时下,多少企业会在人员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内部结构上在做真正有效的调整呢?恐怕还得打些问号。

这个坎,仅仅靠提振销售是过不去的,企业内部必须做出五大“精简

我们认为,企业必须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在这五个方面进行“精简”——

【精简产品】

在产品精简上有巨大的空间。

中国企业普遍做得多而杂(哪怕那些所谓专业化的公司,其实产品品类、产品型号也非常多,这与粗放经营是直接相关的),这其实对经营质量的影响是不断在增大的。在特殊时期,必须对产品进行大力度的精简。要减少低毛率的产品品类、市场容量小的产品品类、自身竞争力弱的产品品类,要不断减少产品型号,从产品企划开始合并同类项,并开始建立更加科学的产品管理体系。

同时,务必加速清理库存产品,如果库存占比过高,导致现金流吃紧、渠道不畅,很有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产品牵连起企业经营的前后端,产品的调整也是内部管理调整的基础。对产品的的精简一定要秉承“战略导向”、“问题导向”,科学理性,不能过于乐观。服务业也同样可以参考,只是你的产品可能是以“服务”的形态呈现而已。

【精简组织】

必须要合并部门、合并业务单元,大力精简组织架构。

一些事务性的部门可以合并、一些没必要独立存在的职能部门可以合并,可以减少部门管理费用;一些长期低效无效的经营单元、一些原来基于扩张战略

而分设的小单元,都可以合并,或者在内部管理中降级,要把内部经营单元的规模门槛适当加大。

一个部门、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体系、一套班子,两个部门的管理成本必然比一个部门高,在形势好的时候,能够通过组织裂变增加积极性,从而获得扩张来提高销售而降低费用率,但在现在这种特殊时期,扩张基本不可能,就一定要收缩、一定控制,适当把关键人员保留好,以后再看机会。

【精简层级】

管理层级是管理成本、管理效率、管理文化的“杀手”!

多一个管理层级,多了很多成本、降了很多效率。像GE这样几千亿、几十万人、全球化的公司,韦尔奇把组织层级从13级减到8级;美的这样千亿级、十几万人、经营很复杂的公司,方洪波把组织层级减到5-6级,总部从员工到方洪波只有3-4级。

相比之下,不少中小企业的组织层级恐怕比他们还要多、还要复杂,但却不以这然。这里面

隐藏着巨大的成本黑洞与官僚习气,同时大大影响了决策的效率,必须进行强制精简,甚至包括干部称为,都要“小”,不要把“官位”叫得那么大。一个小公司,哪需要那么多“总”、那么多“O”!

【精简干部】

很多企业随着业务发展,不断封官许愿,导致官员越来越多。

官员多了,指手画脚的人必然越来越多(在我们的文化里,很多人自然地把当干部当作权力与享受,真正职业化的干部还远远不够),一个数字可以证明的就是企业的“官兵比”很高,从我们的数据看,大约在1:5左右,这一定要提到1:8甚至 1:10以上。如任正非所言,人力成本中最主要的是干部的成本,一定要严控。减10个普通员工,不如减一个绩效不好的干部。一方面必须强制减少干部数量,另一方面可以设置专业干部序列,专业人士的职业通道不必都挤到“指挥官”序列。

此外,越高级别的干部,越要带头检讨,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的措施,甚至要重新述职、评议、任用。干部调整一定要从顶层开始,才能真正见效。

同时,大胆打破平衡,提拔一些高潜力的年轻人才,也让更多人看到希望。不能一讲到调整就只是调整下面的干部与员工,上面铁板一块,纹丝不动,这样会带来更多的人心惶惶、人心不在,反而产生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大力调整,降低干部成本、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管理费用,也能够避免官气太重。

【精简冗员】

中国企业的人力成本一般都都越来越高。

在自然生长的情况下,不少企业人员老化、人情世故人际关系牵连多,导致人员淘汰与调整越来越难,现在必须以人效为标准,对

产出低、人效低的业务单元进行人员调整。

此外,虽然是非常时期,但是对效率方面的投入也要考虑,很多企业不习惯于上系统、上自动化设备,总是简单加人,觉得这样搞得懂、可控、短期成本低、见效快,但是这样反而不断推高了企业管理复杂度与管理成本,企业要有长期思维,这个时候反而要增加一些IT系统、自动化系统等等,只要在2-3年内能够有效替代人手的、账算得清楚的、对效率改善比较明显的,就应该逐步增加。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对人员的依赖,并且不断提升管理效率与生产效率,建立长期的竞争力。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仅仅通过营销端的加强是不足以应对危机的,必须在内部管理上做精简,更何况,不少企业存在“精简”的空间。但也不是简单粗暴的裁减,而是秉承“战略导向”、“问题导向”,认真对待、认真分析,剔除不合适的。这些方面也都有不少公开的工具与方法可以使用,关键是要真正行动起来。

既然这是一场“大考”,那就必须来做一场体检。其实认识到了这些,那么现在的形势正好是变革的机会。因为在平常时期,推动变革的动力压力都不大,而现在,推动变革的阻力会小很多。

趁此机会,梳理内部经营管理,不要浪费了这场危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