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國!

唯有創新,才有出路。

雖然疫情影響中國、影響世界,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沒有變;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沒有變;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沒有變。

疫情終將過去,而我們也需要面向未來。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借鑑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本土低廉的土地與人工成本,藉助全球化浪潮,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向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邁進。

無疑,在中國經濟崛起的過程中,出口、投資和消費作為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功不可沒。但在進入新時代之際,出口、投資動能下降,消費還無法獨擋一面,那麼,如何才能推動中國持續高速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呢?

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指出,每一個國家的發展將經歷生產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等四個發展階段。

比如,沙特等中東產油國、澳大利亞以及一些非洲、南美國家等依託礦產資源,這類發展模式主要就是靠要素驅動;

亞洲四小龍以及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或地區的發展,則主要依靠投資驅動,重視投資與技術引進,快速實現工業化,進而發展成為中高收入國家或地區;

美國、德國、日本則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掌握了關鍵技術,佔領產業鏈的頂端,推動國家的發展;

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和全球殖民,積累了大量財富,進入到財富驅動時代,但其經濟活力減退,發展速度下降,甚至逐步萎縮。

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實踐,差不多也遵循著這一發展規律,從早期的要素驅動,利用低廉的土地、人力等要素資源,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利用體制優勢,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以市場換技術”,大力投資“鐵公基”以及房地產,從而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中國因此也獲得了“基建狂魔”的稱號。

中國未來向何處去?

最近一段時間,發展“新基建”的呼聲日益高漲。呼籲者認為,“新基建”投資潛力巨大,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十分有必要重啟一輪新基建。

誠然,短期內出口、消費都無法快速提振經濟,而投資則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果投資不能和創新發展結合起來,不能實現創新驅動,“新瓶裝舊酒”,那麼可能投資收益並不明顯,甚至可能造成新一輪的庫存和債務危機。

19世紀西方超越東方,在於科技創新帶來的工業革命;20世紀美國獨霸世界,在於科技創新帶來的信息革命。鐵路、高速公路推動了西方工業革命的發展,信息高速公路則助推了美國信息革命的成功。

如果中國能著眼於長遠,通過“新基建”推動中國基礎設施的轉型升級,助力中國創新驅動,實現從製造業大國向創新強國的轉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那麼,中國就有可能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