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

唯有创新,才有出路。

虽然疫情影响中国、影响世界,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没有变;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没有变;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没有变。

疫情终将过去,而我们也需要面向未来。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本土低廉的土地与人工成本,借助全球化浪潮,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迈进。

无疑,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出口、投资和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功不可没。但在进入新时代之际,出口、投资动能下降,消费还无法独挡一面,那么,如何才能推动中国持续高速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呢?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将经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等四个发展阶段。

比如,沙特等中东产油国、澳大利亚以及一些非洲、南美国家等依托矿产资源,这类发展模式主要就是靠要素驱动;

亚洲四小龙以及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则主要依靠投资驱动,重视投资与技术引进,快速实现工业化,进而发展成为中高收入国家或地区;

美国、德国、日本则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掌握了关键技术,占领产业链的顶端,推动国家的发展;

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和全球殖民,积累了大量财富,进入到财富驱动时代,但其经济活力减退,发展速度下降,甚至逐步萎缩。

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实践,差不多也遵循着这一发展规律,从早期的要素驱动,利用低廉的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利用体制优势,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市场换技术”,大力投资“铁公基”以及房地产,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因此也获得了“基建狂魔”的称号。

中国未来向何处去?

最近一段时间,发展“新基建”的呼声日益高涨。呼吁者认为,“新基建”投资潜力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十分有必要重启一轮新基建。

诚然,短期内出口、消费都无法快速提振经济,而投资则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投资不能和创新发展结合起来,不能实现创新驱动,“新瓶装旧酒”,那么可能投资收益并不明显,甚至可能造成新一轮的库存和债务危机。

19世纪西方超越东方,在于科技创新带来的工业革命;20世纪美国独霸世界,在于科技创新带来的信息革命。铁路、高速公路推动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则助推了美国信息革命的成功。

如果中国能着眼于长远,通过“新基建”推动中国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助力中国创新驱动,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那么,中国就有可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