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还在吗?

宋吉福


百草园之所以闻名是因为鲁迅在其经典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把它描绘成了鲁迅孩提时期曾经留连玩耍的乐园。在鲁迅的笔下,矮房瓦砾,泥墙石阶,拱门井栏,林木藤草,瓜果花蔬,碧绿嫣红,色彩斑斓,飞虫爬兽,鸟蝉鸣唱,夏夜乘凉,冬雪麻雀,还有何首乌成仙,美女蛇吃人的传说,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和憧憬。

如今,包括百草园在内的鲁迅故里已经修葺如初,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文明示范博物馆,也是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鲁迅故里再现了鲁迅当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体验是鲁迅笔下的风土景致,感受鲁迅儿少时期的欢乐情境,品味鲁迅当年天真无邪的稚嫩心境。

在修葺鲁迅故里的过程中,有一个关于复种鲁迅散文中提及的百草园中的皂荚树的故事。鲁迅在其散文中提到的皂荚树因鲁迅故居曾经易手他人加之岁月损蚀早已不见了踪影,但在复建时对于所谓皂荚树是否真的是皂荚树还是无患子树曾经有过争议,后来经过鲁迅研究专家和植物学专家共同研究确认,当年鲁迅所说的树就是皂荚树,因此为修旧如旧、修葺如初,应该重新栽种一颗皂荚树。然而想要再寻找一颗补种却非易事,因皂荚树已成稀缺品种,一段时间内多方寻觅无果,后来经热心市民几番努力,终于在距绍兴市新昌县城四五十公里外的安山镇找到了几颗真正的皂荚树,后来将其中一棵胸径25厘米、高10米的树移栽百草园,从而重现了鲁迅当年儿时的景致,真是大费了一番周折。

所以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不仅还在,而且还恢复了当年的景致,还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韩说英语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充满野趣的童年乐园,虽然它没有现代野生动物园那样充满珍禽猛兽,也没有现代植物园那样栽满奇花异草,但其中的情趣却是妙不可言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在这里,已不必再来一一分析欣赏原文,读者,尤其是年长的读长,只要细细品读,便可以想象出这个百草园多么充满生机,充满意趣。由于鲁迅对植物学、动物学非常熟悉,因此,鲁迅的笔触非常细腻,描写十分生动。尽管出现的都是些小动物,但让我们觉得这些小动物十分可爱,就连斑蝥也被描写成异常神奇。大自然还给孩童们准备了好多野味,这些野味看似不起眼,但在百草园特殊的场景中,在小孩们玩耍的氛围中,却是他们解馋充饥的好东西。

百草园几度变迁,早已换了原来的样貌,虽经后来尽力复原,甚至还千方百计找来了皂夹树,但总不能随人心愿。这其中,当然一方面是由于鲁迅的文学描写的精妙构思无法企及,另一方面也是鲁迅深厚的情感和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怀恋,这样的深切意境复原者怎么可能体会得到呢?

笔者曾经抱着浓厚的兴致去百草园参观,回想着鲁迅先生描写的情景,寻觅着鲁迅先生童年的身影,但心里总觉得难于融入,不是个滋味。整个百草园显得空旷单调,过于整洁,人工搭景迹象明显。菜畦过于稀疏,没有感觉到生机盎然,而是显得平平淡淡。不过细想一下也能理解:总不能抓几条蜈蚣去,也不会故意去放几条赤练蛇去吧?云雀不知已飞向哪里?暴脾气的张飞鸟还会再来觅食吗?

鲁迅的百草园还在吗?还在,但它已不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了。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只能在我们的回忆中,在我们的想象中,这也是我们喜欢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原因,也是我们时不时地翻开它一遍遍地诵读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