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书,总是忘记了,怎么办?

黄乃林


读完书容易忘,这是正常的。人的大脑如果把所有见过、听过的信息全部记住,不到5分钟大脑就会崩溃,就像内存不足的电脑崩盘一样。读完书想要记住,需要以下三个步骤。


一、有层次地阅读

首先,浏览全书。大致了解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历史,还是小说?在15分钟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略读。

其次,带着问题去读书。比如:我们想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信息?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有目的地去读书,我们的大脑才会去思考,阅读才有针对性。

再次,提炼重点,做好标记。一本书的内容,不是每个字都有价值。经济学上有个帕累托法则,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读书,一本书中20%的文字,就占有80%的重点内容。

所以,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提炼出大致20%的重点内容,做好标记就可以了。


二、读后整理笔记

整理笔记是一个理解、思考的过程,根据书中的章节或者自己提出是问题,记录和总结。

读书笔记分为两种:线性笔记和视觉笔记。这两种笔记相互补充,不可以相互取代。

线性笔记就是详细记录书中的重点内容,可以是书中的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出来。此外,还要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视觉笔记就是思维导图,用关键词汇在横放的纸张上,按照书中的章节或者自己的逻辑,画出彩色的结构图。

视觉笔记就像一张地图,便于日后复习。我们只要看见关键词,就能够展开记忆。

三、定期复习

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正常状态不是在记忆信息,而是在删除信息。

根据艾兵豪斯记忆曲线,人记忆的信息,1小时后忘记56%,一天后忘记74%,一周后顽疾77%,一个月后忘记79%。

所以,根据遗忘规律,我们要在第二天回顾一遍,一周后回顾一遍,一个月后回顾一遍,半年之内再巩固一遍。


回顾时,我们只需要找出笔记,用很短的时间复习重点内容就可以了。


结语:

我们读书是为了将书中的精华,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只有将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我们才会成为知识丰富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远树花开


遗忘是正常的。


如果不是特别重要,具体的内容忘了就忘了吧。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会读一些书,不见得读过的每一本书里面的每一个内容都记得。但是,从书中感受到的智情意理趣,收获的精神养分,得到的启迪、教诲,都会内化于心,一生伴随。这是“忘”不了的。


如果是特别重要的内容,那就只好找来书本再查阅,该记忆的运用一些方法把它记得深刻些。


我在实际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教给过学员一些具体的方法,大家认为还蛮有效果的。我自己在写作拆解书稿的过程中,也偶有收获到新的方法,与您分享交流一下。


1、圈点勾画法

在读书的时候,同时拿一支笔,边读,边将不好理解记忆的地方或者需要深刻记忆的地方,打上圈点或是加上勾画,用来加深记忆。

另外还可以在有感想的地方做上自己的批注,通过深入思考理解来强化记忆。

回读的时候也方便找重点,记忆更深刻。


2、一二三一法

这个方法是根据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记忆遗忘曲线的原理,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方便记忆的简化运用。当你读过某一内容,要达到记忆相对持久的目的,可以在一小时候后马上复习一下,然后第二天复习,第三天复习,一周后复习,效果比较好。


3、放电影法

这个方法也非常有效果。当天读过的书,晚上临睡前,可以将所有内容在脑海中进行回顾。一幕一幕内容就像放电影似的过一遍。如果非常清晰的内容,那就可以暂时放下,不用再花什么时间去记忆。如果很模糊的内容甚至都想不起来的内容,那么第二天就第一时间去找到书,刻意记忆一下。如此反复,记忆会变得很牢固,而且因为不需要在已经记忆很清晰的内容上多花时间,记忆效率也高。


4、写读后感或拆书稿

读过的书,要想记忆特别深刻,那就需要做更细致的工作。没有认真的就书的内容进行思考理解分析,得到一些体会生发一些感想,那毕竟是如走马观花,难得有深刻的记忆的。所以,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输出一些什么,让这样的刻意练习加深自己对书的记忆和理解。比如,写读后感或者拆书稿。在写读后感或者拆书稿前,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将整本书的要点画出来,注意一定多用图画和色彩的方式,有利于左右脑同时参与而印象深刻。写读后感简短一些,基本上是简要概括一下书的主要内容,或书中某一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印证书中所讲和自己的观点。因为涉及的内容不多,对记忆有帮助,但是相比拆书稿来说,其作用弱很多。拆书稿一般是对一本书就章节或内容,拆分为多篇类似读后感的文章,这种输出更深入,所以会倒逼着自己将书读到位。当然,做这个工作,需读值得的书,不然很浪费时间。因为要有这样的输出,需要参考运用一下我总结的五步读书法(简要的说,就是第一步,粗读;第二步,细读;第三步,精读;第四步,圈点勾画批注读;第五步,边拆边读。)


另外还有一些,比如记忆书里面的诗词一类,我用到过比如“首字法”(即胆小精悍的诗句,快速记忆每句开头的第一个字,由此串联起后面的内容),“画面法”(即将诗词中每句里面提及到的“物”把它连起来,形式完整的画面记忆)等等。


经验之谈,希望于你有帮助!更期待大家参与这个话题,给出更多好的建议!


丁玥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博览”指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

勤学苦读是唯一的路径。

一、精读一本书,读通读透。

一本书没有读完,就不要读另外一本。把一本书精读,反复读,读懂读透,就能记得住。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 · 朱熹

对于读书,精读一本书,胜过走马观花的浏览10本书。一本好书,需要我们反复研读,才会让自身的受益最大化,精读更重要的是边读变思考,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阅读。

那么,怎么样让自己读书时,有意识的进行思考呢?方法是:提问题和记笔记,做归纳总结。

二、精读还需要深入了解文章中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文化主题。

伟大的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的缩影。例如悲惨世界通过冉阿让展示19世纪初期法国革命期间的社会现实,红楼梦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折射出中国清代社会的现实生态。平凡的世界、围城、美丽新世界,都是折射出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

三、精读还需要品味反思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会有一个核心的诉求或观点。小说中的主人公很可能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或者代表了他们所欣赏的一些核心的特质。所以,精读要读懂作者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四、自己边读边写作。

边读书边写作,最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自己从书中得到的启示和学到的智慧、思想、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是真智慧,也是读书的意思和价值所在。


打渔读书


看书这玩意吧,有时候确实挺奇怪。碰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书,看不了几分钟就会犯困,感觉味如嚼蜡且心神难定,根本就无法看下去。

而一旦遇见了自己感兴趣的书,往往又立即就一心完全的沉浸于其中,看的津津有味还孜孜不倦,常常是一口气把它全都看完,一读为快。

只顾着书中的热闹情节,一目十行,看完了也只是留下个模糊的印象,时间久了也遗忘了。这种现象,我估计在很多人身上也都发生过。

碰到了这种困惑其实也没什么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教育我们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看书第一遍囫囵吞枣不解其味,其实这也没啥,再看一遍就是了。两遍不行再来三遍四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何况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书,又何乐而不为呢?

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当再看第二遍时,自然就会放慢阅读的速度,开始逐字、逐句、逐段、逐页的去细看慢品。一边看一边还会用心琢磨着,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呢?他想要传递的思想又是什么?等等…

当自己一旦从书中琢磨或感悟出了一些什么,那种由心的快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古人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看书它就是一场修行,读者在修行中体道、悟道,但其目的并不全是为了“得道”,有时仅仅是为了多一些“知道”。

鱼有鱼的乐,你可知道?


牛哥谈人生


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读书之后总是会忘记书中的一些内容,这本身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人类大脑的记忆存在着遗忘的规律。

一、人类大脑的记忆是有规律的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横坐标代表的是时间,纵坐标代表记忆的数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既然我们知道了人类的记忆是可规律可循的,那么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种遗忘。

1、可以带着目标去读书,采用SMART法则设定目标。

S(specific具体的):清楚详细的能想像出来的;

M(measurable可预见的):用数据等方式预测可达成的程度

A(achieveble可达到的):有实现的可能性

R(realistic实际的):具有一定现实性

T(time-bound有期限):定下具体的时限

2、抓住书中的核心部分

我们不需要记住书中的所有内容,根据二八法则,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这20%的重要内容里面,最最重要的内容可能只占到5%。如果是100页的书,那么只有5页的内容是最核心的部分。 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最核心的这5页内容,把最多的精力用来学习这最核心的部分,其他的内容可以略读甚至完全丢弃,这样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学会果断舍弃书中的非核心内容,是高效率阅读的有效方法。

3、不仅有输入,还要有输出

通过写读书笔记等形式进行输出,在写作的过程中,大脑有意识地组织语言,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这样更加有助于记忆,这就是为什么自己主动写出来的东西比仅仅依靠阅读获得的东西要更多,而且记忆得更长久。

4、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因为形象化,更加有助于记忆。

二、不同的学习方式产生不同的效果

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而阅读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学习金字塔”?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的多少。

最早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第一种学习方式,位于金字塔的塔尖,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记住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记住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是在金字塔的基座位置,这种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学习方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三、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讲到“教是最好的学“,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费曼学习法”了。这种学习方法被称为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理查德·费曼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电动力学创始人之一,纳米技术之父。因其对量子电动物理学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根据费曼学习法,复述知识其实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我们的短期记忆能够转化成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就是不断重复。而教别人,是一个很好的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不仅是因为复述,还因为教学的环境让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增添了新的场景,回忆起来更容易。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更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有个故事,是说有一位农民父亲,他的女儿和儿子分别考上了清华和北大。有人就好奇的问他:你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全国一流的大学,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啊?

农民憨厚地说:“你看我这人没什么文化,哪有什么绝招啊? 我只是觉得孩子上学花了那么多钱,不能白花了,就让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把老师在学校讲的内容跟我再讲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我就问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让孩子第二天问老师。这样一来,花一份的钱,教了两个人。”

“奇怪的是,孩子学习的劲头特别强,哪怕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玩的热火朝天,他们也不为所动,就这样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路攀升,直到考上清华北大……”

其实这位父亲要求孩子所做的行为就是费曼学习法,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费曼学习法,就是以教的方式,逼迫自己自觉,甚至是开心的完成有意识的主动学习。

第一步:选择目标。就是确定要学什么。比如学习一门技术、学习一个科学领域、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个概念等,都可以称作目标。

第二步:教学。创造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讲授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不清楚,讲不明白,自己也模棱两可等,那就说明这些知识点并没有熟练掌握。

第三步:纠错学习。当你觉得不明白时,再返回去。还再不明白时,再返回去,反复查询资料、学习、强化记忆,然后再重复第二步进行验证,直到可以顺利的教授相应的知识。

第四步:简化。这一步是对上面学习的内容进行提炼、简化,去掉非必要的,多余的信息,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表达出来,而不是照本宣科。想象着如何能把一个概念讲给8岁的小孩子听,并让他听明白。

知道了人类大脑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懂得了学习金字塔,并且学会了最高效的费曼学习法。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呢?

Take action now. 立刻行动。


特若壹Troy


读完那么多书却无法存留在记忆里,没有产生什么实际效果,这和没读过是一样的。即使只读一本书,如果一个人能将这本书所写的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也能称之为真正的读书家。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也这样,读完便了事,还特别骄傲,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书,每年花了那么多钱去买书,投资自己,很有优越感。但是别人一问起来,你都读了哪些书?书上说了什么?印象深刻一点的还能记得书名,但书中的内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样有什么用?

成年人的世界里,阅读本来就是带着一些“功利性”的,要么为了学习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领域,要么是想尽快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如果不带着目的去阅读,就算你读了很多的书,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但是实际上还是没有彻底掌握书中的内容。

不带着目的的读书,可能留在你记忆里的就只剩下你当时看书时那个闲适的下午和咖啡了。看似获得了大量的知识,看似读了很多的书,却并没有为自己读书设定一个目标,一个可以将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的目标,这样只不过是“空读书”罢了。

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推荐你看几本关于阅读类的书。我最近刚好在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也是一本通俗易懂又容易操作的书。一个小时不到就能看完了,你看过之后,一定会有触动。

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就非常详细地说清楚了要如何记住所读过的书。

当然了,怎么样看书其实也是有讲究的。不是随手拿起一本身边的书就开始阅读,而是想好,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遣,还是为了获得信息,得到知识?这个搞清楚之后再开始读书。首先先浏览序言,目录和后记,掌握整本书的概要和大致情况,然后再根据你的目的去挑选你需要的信息。

其次要做读书笔记。推荐使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够很清楚地把我们头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对于我们理解书本内容非常的有用。手绘也可以,用app也可以,看自己喜好。

然后你要重读。读书也可以,笔记也可以,或者书上你标记的重点也可以。这样是为了更好的记忆书中的内容。根据二八定律,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内容反复阅读。主要抓住重点就可以来。

最后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记住书中的内容。1⃣️记忆法。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记忆法的方法,比如利用身体部位,空间位置,创建联想,联系记忆,首字速记,编成故事等等来辅助记忆。

2⃣️有意识地输出。说出来和写出来。想象你要向他人复述你所阅读的内容,或者在博客,公众号,知乎,豆瓣等平台上总结书的内容介绍给别人。这个方法很好用,能促使我们更好的吸收和记住所读过的内容。

3⃣️实际行动。看完书之后,你能想到能马上做出的改变是什么,把书上的内容联系实际,用起来,这样也能让印象更深刻。比如说你刚看了一本学习做ppt的书,那你马上就动手去做一个ppt;或者你像我一样看了一些阅读类的书,那你马上就把这些建议用起来,去时间,去验证。

如果你都能按照上面的这几条建议去做,我想信用不了多久你就会看到改变的。以后朋友问你看过什么书,主要说了什么,你就可以自信满满说出个一二三来了。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去看我写的文章,或者直接把这本书买来看看。


黄艺钊


我现在就“怎么办”三个字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你要知道,遗忘是必然的,这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

其次,如果是自己的书,就可以读到哪把感受写到书上。一两句话就可以了。

第三, 写读后感。总之就是把自己读这本书的整体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可以在笔记本上写,也可以在网络平台记录。

第四,可以尝试说给别人听。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费曼学习法。

渐渐的,你自己把学到的东西,在脑子里复习了好几遍。很久之后,翻看自己的读书笔记,好像又回忆起当时的感受了。

这样,记忆就被反复加固,也就不容易忘记了。



安安静静13141221


好书是要经常读的,而非只读一遍。总是这样的,比如四大名著,每一次读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对于文学的认识也一点点深刻起来。所以,你所谓的读书怕忘记,只有两种解释:

第一☝️你对读书并不是很感兴趣。造成这种局面可能是因为你没找到兴趣所在,读书漫无目的,没有方向,不能和作者的情绪产生共鸣,从而容易迷失在你读过的书里。你被迫读书或者只为附庸风雅,所以读起书来不疼不痒,寡淡无味。

第二✌️你没找到正确的读书方法。你可能追求了读书的速度,而忽略了质量。建议你采用多种方式读书,一边读一遍批注,读完做心得体会。隔段时间再读可能又有新的体会。多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将读书体会写成随笔或散文形式。这样才是深度的有效的阅读。

总之,我们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那样就成了书呆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找到喜欢的书,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才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


焦点1号


读过的书会忘记,这基本上是所有人的共性。背得再熟的古诗文,英语单词等,一旦不用了,就会忘掉,这是很正常的。

既然读过的书会忘记,那么读书会给我带来什么呢?

首先,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在学习知识。很多年后,我们不记得某一阶段学习了什么知识,但是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我们能获得更多知识的基础。

然后,读书可以解决我们的困惑。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惑。对于难解的问题,读书可以帮助我们答案。书籍,浩瀚如烟海,你所碰到的很多问题,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最后,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腹有诗书气自华,你不记得你读过的书里的具体内容,但是你读过的书会体现在你的举手投足和一言一语中。读书,也是最高级的化妆,一个读过很多书的女人,自带优雅。





慢拾光谈教育


我觉得读过的书肯定会忘记的,因为我们的记忆力是有限,我们是人又不是电脑。

对于这件事首先要明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那么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肯定是想通过这本书获得什么是吧?我觉得读书的重点是不是记住书中的内容,而是你是否能从书中获得你想要的收获,这点明确了,你就不在纠结是否能记住书中内容。

所以读书如何从书中获得自己想要的?

1.精华记录,根据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把书中的精华部分择录下来,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多记精华是非常帮助记忆的,想要记住某一类内容,一定要多做重复多次,所以把精华记录下来,以后复习多次,加深记忆,所以复习不是书本而是笔记精华。

2.我说下我的读书习惯

我自己也是一个记忆力特别不好的人,很多事情都很重要,记得要做的重要事,我转眼就忘记了,而且我也不习惯记笔记,我记得记笔记太耗时间,我是如何做的呢?

我是喜欢拍照,什么意思?我就是在读书过程中读到精华部分,我就把这部分拍照下来,以后我就经常重复看拍照的照片,重复看这些内容,加深记忆,然后能下来,用出来。

总结下:就是明确自己读这本书的意义,就是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还有就是用些技巧辅助自己记忆精华内容,不纠结是否能全部记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