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书法的学习既要注重实践又要加以理论,了解书法的历史价值,感受文人之雅量。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苏门学士”中的“学士”是指苏轼北宋中期的四个弟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他们传承与创新了苏轼的书法类型,无论在书法、绘画或是诗词歌赋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文学成就,在苏轼的门生中格外突出。

首先了解一下,黄庭坚的生活轨迹

北宋时期,政治上,动荡不安,新旧党争不断;学术上,以苏轼为代表的四学士介入到最大学术论争“洛蜀之争”;思想上,文学发展卓越,促进了文学的交流与鉴赏。就是这种坎坷不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与活跃的文学氛围成为“苏门四学士”发展的基础。

作为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作品夹杂着浓厚的自我精神。就书法来说,是善反思地学习古人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观察自然,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形成了运用逆行之法,在结构上形成扩散开张。可以说是实现了自己在书法审美上的认知:“绝俗”和“重韵”。

当然宋代也是草书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由唐代的草书的情感宣泄变为理性的情感表达,在草书的笔法、以及创作思想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黄庭坚是典型代表,他兼善楷、行、草、篆各体,追求行书、草书的笔法与法度,使其在形式上有较大突破。有许多优秀作品被流传下来共有600余篇,内容涉及经传、子史、书画、诗文等各领域,其中行、草书可谓一绝。

原文:“《诗送四十九侄》又妷财相见,何堪举别觞。共期同奋发,更勉致轩昂。接物宜从厚,修身贵有常。翁翁尤念汝,早去到亲旁。”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黄庭坚的行书作品,“气势贯通,一气呵成”

清代安岐:“余尝以黄书小行书札为第一,正行大字第二,大草书第三。”

可见行书的地位,书法潇洒,清丽婉约,骨肉停匀,不肥不瘦。观察其运笔有法,点画不失,气势一贯而下,干净利落又左右相得。其结体上看疏而润,行列长短不齐,别具一格。

字形扁平,线多倾斜,笔画上有苏轼的影子,如苏轼擅长先轻后重,捺肥厚圆润的特征,在黄庭坚行书上能看出踪迹。他的行书字体修长,聚而不散,用笔夸张,又一波三折,韵味绵长。

个别行书作品介绍

如作品《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黄庭坚晚年杰作,点画用笔,“凝练有力、遒劲郁拔,尤得秦篆中实、汉隶俊俏笔意。”

行笔曲折顿挫,如同逆水撑舟,力能扛鼎。充滿了飞动之势。结体舒展大度,个性十分显著。

原文:“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癡属根本业,爱为煩恼阬。轮迴几許劫,不解了旡明。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癡半。有事对面說,所以足人怨。心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君看渡奈河,谁是喽罗汉。寄语諸仁者,仁以何为怀。归源知自性,自性即知來。任运堂試张通笔为法聳上座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兩卷。涪翁題。”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修竹篇》初唐诗人陈子昂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

其中的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修竹篇》,用笔流畅沉稳,线条圆转,结体宽博,字形外拓意味明显,长横长竖,大撇大捺,章法浑然天成。

原文:“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夜间鼯鼠叫,昼聒泉壑声。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信蒙雕斲美,常愿事仙灵。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黄庭坚草书讲究“妙于起倒”

黄庭坚早在青年时代就对草书艺术情有独钟。对索靖、张芝及二王一路的小草书法认真学习与思考;之后又见唐人草书,慕高闲、怀素;笔法融入多家,染上流俗的毛病。他在草书上总结出“起倒”的用笔之法,后自成一体。

“妙于起倒”是黄庭坚在论人书与鉴己书是普遍强调的一种用笔准则。”

“起倒”多用作方言俗语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被解释为“规矩”,而在书法领域中的涵义并没有直接说明,较早出现在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中:“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这里所说的“起伏”就是之后黄庭坚信奉的“起倒”,其是笔法手段,在《书法辞典》

中云:“运笔时由于掌、腕、臂、肘的不断活动所出现的笔姿。”

黄庭坚相比较注重点画两端的提按,更关心中段行笔的过程。其草书形式上大胆突破,挪腾跳跃、奇崛放纵,大有超张迈素之势。

个别草书作品介绍

草书创作明显表现出中锋运笔一以贯之,如《寄贺兰》他对“起倒”笔法的认识和掌握更加深刻与纯熟。在这些变化的作品中,能看出黄庭坚对草书的用功与喜爱。

原文:“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相随万里日,总作白头翁。岁晚仍分袂,江边更转蓬。勿云俱异域,饮啄几回同。寄贺兰铦。”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黄庭坚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毛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可以看出其书风独特而强烈,是“宋四家”中最自我、最叛逆的一家。

《李白忆旧游诗卷·寄谯郡元参军》剧明代沈周考证为黄被贬后所书,于(公元1094-1098年)主要是李白追忆往事,思念朋友的一首诗。这是黄庭坚晚年时期的作品,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的飞动神韵,又有自己的风格。

现在只有52行340余字,原帖已经传入日本,不能见原貌。

原文:“迢迢访仙城,卅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遗]松风声。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歌吹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五月相呼凌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京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心亦不可尽,情亦不可极。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万)遥相忆 。”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黄庭坚书法的认识与学习,可以为书法爱好者或初学者提供好的参考资料

回头来看,黄庭坚一生追求笔法的精致严巧,线条品质的丰富。总在探索、总结用笔的实践经验以及审美喜好。

学习书法如果一味求正,笔笔中锋,会容易被法度所缚而少韵致。反之,如果一味求逆势的“起倒”之法,甚至习惯使用偏锋,就缺少了法度。因此,书法的学习既要中锋求得笔实,又要保持中锋的状态。

从“苏门学士”看黄庭坚的书法类型,体现“绝俗”和“重韵”



分享到:


相關文章: